APP下载

城市文化广场的人性化设计的思考

2010-08-15

巢湖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雕塑广场环境

袁 梦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城市文化广场的人性化设计的思考

袁 梦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文化广场设计是城市的重心形象工程,如老子“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辩证思想所说,“有”与“无”几乎体现在每一个宏观和微观设计中。但只有从人性化出发才能真正注重城市的整体性环境,营造出城市的独特文化语境,突出地域性特征,优化城市环境质量。

城市文化广场;文化内涵;人性化设计

城市文化广场之于现代设计,所有设计相关人员都对其倍加关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海图书馆主要入口的文化广场皆是佐证。作为人类聚居的场所和活动中心,城市文化广场的布局选择应注重公众的可达性及吸引力,环境品质的开发与协调,其数量、面积大小、分布位置也取决于城市的性质与规划构思。

文化广场设计是城市的重心形象工程,也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对当代社会中设计无处不在的城市而言,设计者需要考虑的领域很广泛,如老子“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辩证思想所说,“有”与“无”几乎体现在每一个城市空间、休闲广场、公园、建筑、社区中心等宏观和微观的设计中。不同的设计对象有着不同的设计要求及内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只有从人性化出发,关注人的需求,才能真正注重城市的整体性环境,营造出城市的独特文化语境,突出地域性特征,优化城市环境质量。

1 城市文化广场环境设计应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哲学早已把自然看作是有生命的,而且像人一样有着经脉穴位的观点。据考证约成书于唐代的《宅经》,对主旨周围形势的论述充满了大地有机的观点。书中指出“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严雅,乃为上吉。”老子亦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金字塔的底层,关于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区别,宋代欧阳修就曾论述过“夫举天下之至美与其乐,有不得而兼焉者多矣。故穷水登临之美者,必之乎宽闲之野,寂寞之乡而后得焉;览人物之盛丽,夸都邑之雄富者,必据乎四达之冲,舟车之会而后足焉。盖彼放心于物外,而出此娱意于繁华,二者各有适焉。然其为乐,不得而兼也。”

所以说,人类生存的环境既非单纯的自然环境,也非纯粹的改造环境、人工环境或社会环境,而是糅合在一起组成的多层次的生态环境。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们改造与创建活动是其发展的动力,社会文化是它生成的结果,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背景和依据。只有当它们共同结合,才会形成完整金字塔结构的人类环境。在某种条件下,城市里的文化广场是一个具体的表现形式。

城市文化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共同构成该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设计文化广场时,应该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设计出该城市的特性,以及在该文化环境下,该时代背景的文化广场环境。

文化环境在具体的情况下,有丰富多样的表现,例如:文脉、传统、源与流、历史、宗教、童话、神话、民俗、乡土、风情、纪念性的、闻名的、怀古的、原始艺术、人类的能量、文学与书法、诗意、符号学等等。设计师也可以在设计中表达自己的某种特定的思想与意图。

注重文化内涵的城市广场设计在我国有很多成功的例子:譬如西安钟鼓楼广场的设计,首先就突出了两座古楼的形象,保持了它们的通视效果。而采用的绿化广场、下沉式广场、下沉式商业街、传统商业建筑、地下商城等多元化空间设计也创造了一具具有个性的场所,增加了钟鼓楼作为“城市客厅”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就上海图书馆主要入口的文化广场来说,正是由于设计师在设计建筑平面时作了台阶式的后退,并在50m以上,才使得这个文化广场形成小型城市广场的规模。而设计师在反映其文化内涵的广场环境设计时,所放入的“知识”主题也成为供雕塑家、艺术家构思创作的具象或抽象的雕塑空间。广场中腾空而立的柱子,在偏西北方向的广场中增加了光影变化,也使富有文化知识意义的雕塑各具形态。其铺地新颖别致,几步宽阔的台阶将坡道与人行道分隔开,步入广场更会感到和谐、素雅的文化氛围。即使不到图书馆内也可以来知识广场欣赏雕塑,用自己的理解去诠解雕塑的形象的含义。

另外,“夜生活”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为文化广场创造出更多市民夜间活动的文化内容和五彩缤纷的城市灯光夜景,也是创造人们交往场所空间的一种方式。“无论是变幻的色彩还是光的造型与图案演绎,都离不开照明设备的发展与光控技术的完善,可以说科学技术是艺术设计的依托,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再好的设计创意只能使空中楼阁。”[1]灯光本身就是一种展示,等过同时也能配合展示。城市文化广场既然是一个城市的文化主题,就必然不可缺少对市民精神文化风貌的展示。对于“夜生活”来说,灯光也就尤为重要。例如:肇庆市中心的文化广场设计,广场中设计的灯光音乐喷泉和广场一侧的舞台相配合,在夜间定时有灯光音乐喷泉表演,与广场一侧舞台上的相关节目一起,就营造了文化广场的丰富的夜间文化生活。

同时,地域性也是城市广场必须要烘托的文化特征,它反映了一种特定的地方精神。正如勒内·迪博斯所说:“地方精神象征着一种人与特定地方生动的生态关系。人从地方获取,并给地方添加了多方面的人文特征。无论宏伟或者贫瘠的景观,若没被赋予人类的爱、劳动和艺术,则不能全部展现潜在的丰富内涵。”当今时代,世界文化的“趋同现象”已经使整个的创造性领域遭受压制,社会的个性和独特形态遭到破坏。因此,这种注重地域性的乡土文化和地方作风更应该为人们所关注,取其精华,注入设计的血液里。

2 城市文化广场要营造人们活动与交往的场所空间

我们需要懂得自己正在做什么,需要营造出怎样的结果。对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广场而言,就是人们活动和交往的场所空间。“我正在设法创立一个使我能象自由人一样呼吸的美国。”[2]斯蒂格利茨相信美国不会总是一个与艺术无缘的国家,不会永远使有钱人远涉重洋前去法国购买施加和雷诺阿的作品。美国必将会产生出伟大的东西。因此,作为营造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师也就必然应该明白其责任所在,一个优秀的城市文化广场的意义所在,从人们的日常活动与交往的场所空间出发,而不是盲目羡慕或者崇拜外来的所谓文化,不加分析的套用。

“现代景观规划理论强调规划的基点是以人为本,在更高的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同的关系,以维护人和其它生命的健康与持续。因而,景观规划师是协调者和指挥家,是可持续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创造者。”[3]文化广场是实用的艺术,和所有为人类服务的设计一样,它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马斯洛的五层需求理论,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被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就城市里的文化广场而言,它也既要满足人的休憩、交通、聚散等物质要求,又要满足人的交往、共享、参与、安全等社会心理需求,还有人们的审美需求。正如现代雕刻家克雷斯·奥登伯格所说:“我所追求的是一种有价值的艺术,而不是搁置于博物馆里的那种东西。我所追求的是自然形成的艺术,而不想知道它本身就是艺术,一种有机会从零开始的艺术。我所追求的艺术,要像香烟一样会冒烟,像穿过的鞋子一样会散发气味。我所追求的艺术,会像旗子一样迎风飘动,像手帕一样可以用来擦鼻子。我所追求的艺术,能像裤子一样穿上和脱下,能像馅饼一样被吃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实用,就是需要考虑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需求,以及如何统筹规划,做到整体上的协调统一。

2.1 注重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协调与统一

城市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成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因此,结合广场规划性质,保护历史性建筑,运用适当的处理手法将周围建筑环境融入广场环境中是十分重要的。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就是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典范。由于广场周围的建筑不是同一时期建造的,所以广场并非平行对称的严谨关系,而是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和谐、统一地组合在一起。另一个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范例是贝聿铭大师设计的建立在卢浮宫广场中心的玻璃金字塔。在这个工程中,建筑师在解决传统建筑的协调与统一问题上,没有采取仿造传统,而是设计了在广场上显眼的并不突兀的玻璃质地的金字塔设计,既解决了功能上的采光问题,又在形式上似一颗巨大的钻石,镶嵌在广场上,不但没有破坏卢浮宫原有的建筑艺术形式,反而增添了卢浮宫广场的整体性和魅力。

2.2 注重与街道的协调与统一

城市文化广场与街道在形式上、组成上有许多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协调与统一是构成广场上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设计时,根据广场与街道的性质,在设计广场与街道的城市文化、地域特征、社会历史意念、空间设计、建筑、细部处理、交通组织及步行区域划分上都应统一考虑。同时,还应该注意到街道与广场相协调,设计一些人性化的点缀,如路灯、广告、展示牌、钟塔、布告栏、雕塑、喷泉等。协调植被、铺面、色彩、材质、标牌、照明等元素,也是十分必要的。

2.3 注重与周围整体环境,在空间、比例上的协调与统一

一般文化广场的比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来决定的,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否则难以让人们停留。所以,一般文化广场的大小都需要满足宽度介于周围1倍建筑高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在广场内部尺度设计时,需要注意到其中的踏步、石阶、栏杆,人行道宽度、停车要求等内容,要符合人与交通工具的尺度。当然,广场的比例、尺度等也受材料、文化结构的影响。和谐的比例与尺度设计,不仅可以给人带来美感,也可以增添人们在其中活动的舒适度。

3 城市文化广场人性化设计的处理手法

“‘人’作为景观中最活跃的因素,一切景观的规划设计都应该为之服务; 景观的形式取决于场地气候、植物等条件;‘空间’是设计的最终目标。”[3]在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中,如何将人们生活的空间处理得更加人性化,其手法是应该首先考虑的。

3.1 自然环境的引入手法

在进行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时,大量引入树林、绿化、花卉、草坪、动物、水等自然环境,是文化广场环境设计的重要手法。例如前文提到的西安钟鼓楼广场,正是用大量绿化来点缀广场的环境。而引入动物来设计文化广场的环境,更是数不胜数。欧洲广场上的鸽群已成为广场一大景观,德国汉堡市政厅广场前Alster Pleet河上的天鹅和水鸟,也已成为广场重要的景观。

城市文化广场的水环境设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两种形式:

(1)以水造型方式的。

(2)以水与其它环境或个体相配合方式的。

例如,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喷泉广场,中央是一组由电脑控制的160个喷嘴的音乐喷泉,440棵柏树如同由水中生出来,人走在路面上也如同漂泊在水中。又如,波特兰系列的两个广场也是以水为主题,不同的是这里的水环境是动态的,创造出的瀑布,涧流等汹涌澎湃的自然景观,给人以激情和享受。著名建筑师小沙里宁设计的圣路易斯市的标志圣路易斯拱门也设计在河边,与河水相结合。

3.2 公共雕塑等环境艺术设施在文化广场环境设计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柱廊、雕柱、浮雕、壁画、小品、旗帜等艺术作品都是环境艺术设施,其中,雕柱、浮雕、壁画、小品同属于雕塑,它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统称,是设计师运用形体与材料表达设计意图与思想的一种方法。成功的雕塑作品不仅在人为环境中有强大的感染力,也是组成环境设计的重要因素,它本身的形与色更装饰着环境。

在文化广场的雕塑设计中应考虑到以下几下方面:

(1)结合广场文化氛围、时代背景、人们活动的内容趋向、设计雕塑的形式等,做到雕塑设计与文化广场活动内容相统一。

(2)不能忽视建筑雕塑与文化广场的相互作用及内在联系,应结合那些具有雕塑美的建筑艺术作品设计文化广场。

“我们说艺术作品总是可感知的,这不等于说艺术作品就只是对各种事物的感性形象的如实记录。艺术是对现实的感性直观的反映,同时又是对人的自由本质的感性直观的反映。因此,在这种感性直观的反映里,包含有对事物内在本质的揭示,决不只是对感性现象的一种机械的和无目的的记录。既然艺术对事物的感性直观的反映包含有对事物本质的揭示,在这种反映里也就必然包含有抽象。因为没有抽象,就无从认识和揭示事物的本质。”[4]因此,在文化广场中,建筑雕塑作为艺术形式的呈现,也就需要结合与文化广场的相互作用,因为不光其雕塑本身是一种艺术形式,整个文化广场与雕塑形成的内在联系也需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去对待。只有将两者相结合,才能揭示文化广场精神内涵的本质。

(3)注意雕塑设计在比例与尺度上的作用,它将广场与建筑在比例上联系起来,也是人群与广场在尺度上的联系,说明人的尺度关系,成为空间比例与尺度联系的枢纽。

“如同诗文中的情感因素一样,在造型艺术部类,线的因素体现着中国民族的审美特征。线的艺术又恰好是与情感有关的。正如音乐—样,它的重点也是在时间过程中展开。这种情感抒发大都在理性的渗透、制约和控制下,表现出一种情感中的理性的美。所有这些特征也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出现在以抽象的线条、体积为审美对象的建筑艺术中,同样展现心中国民族在审美上的某些基本特色。”[5]雕塑设计的比例与尺度就好比线的因素,在一个公共开敞的城市文化广场中,想要表现其文化特征和审美性,就离不开理性的分析。

(4)雕塑和环境色彩的关系需要匹配。同传统的中国画一样,只有将色彩和周围的铺装、植被、建筑等色调做到极好的契合,才能够综合各个因素,既服从整体色调的统一,又积极发挥色彩之间的对比效应,达到一致的风格和吻合的意境。

(5)注重雕塑设计与其它自然因素相结合的设计。例如,可以将雕塑与水相结合,或配以音乐效果,来活跃周围环境;雕塑与树木结合,如南京雨花台,郁葱的树木,也可以衬托出庄严的气氛。

总之,城市设计中文化广场的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课题,它反映了城市整体性设计的重要性。城市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虽然只是城市设计一个方面的内容,但它的设计手法却与城市的总体布局与环境质量密切相关。人性化的追求目标和文化内涵的表现只有通过对城市中每个小局部的设计及对城市总体的考虑来实现,最终才能达到整体性环境的和谐统一。

[1]胡家宁.光色的沁润[J].艺术百家,2004,(6):138-139.

[2](美)约翰·拉塞尔.现代艺术的意义[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

[3]俞孔坚,刘东云.美国的景观设计专业[J].国外城市规划,1999,(2):1-9.

[4]刘纲纪.艺术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5]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THINKING OF URBAN CULTURAL PLAZA HUMANIZED DESIGN

YUAN Meng
(Architecture and Art school,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Anhui230009)

Cultural Square design is the image of the city's center of gravity projects,such as Laozi“There's no thought of that benefit as”the dialectical thinking said,“have”and “no”almost every one embodied in the macro and micro design.But only starting from a human can truly focus on the city's overall environment, creating a city's unique cultural context,highlighting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and optimize the urban environmental quality.

urban culture and cultural;connotation of Universal;Design Square

TU984

A

1672-2868(2009)01-0083-04

2009-11-12

袁梦(1987-),女,巢湖人。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责任编辑:澍 斌

猜你喜欢

雕塑广场环境
布鲁塞尔大广场
巨型雕塑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我的破烂雕塑
在广场上玩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写实雕塑
环境
广场上的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