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大学生就业与择业能力培养的思考

2010-08-15石慧

关键词:大学大学生能力

石慧

关于大学生就业与择业能力培养的思考

石慧

从择业能力和就业能力角度分析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标准和培养模式,认为只有以增强择业能力为目标,转变学习模式和培养模式,完善我国教育体系,才能大幅度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大学生;择业能力;就业率

随着金融危机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出现,就业难更加突出。据报道,2010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大约630万人,加上历年未就业的大学生,需就业的大学生接近千万,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一、学历文凭决定不了择业能力

目前,一个争论不休的命题是大学生究竟是多了还是少了?可以肯定地说经济出现暂时困难,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的需求还是旺盛的,大学生是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大学生的培养、大学教育大众化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意义重大,社会经济以及各个领域都需要大学生。现在,社会文凭热对大学生发展的负面影响不能低估,也就是为了一张文凭进行培养,或者是为了一张文凭上大学,这种盲目性在就业竞争激烈的今天已经显示出严重的不良后果。如果培养目标盲目,社会则不需要这样的大学生。大学的培养目标如果不改革,那么,中国大学发展中的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

学历文凭之所以不决定择业能力,是因为中国教育的缺陷造成的。纵观中国教育史,以仕为主、以学为辅,提倡伦理道德、格物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却不注重生产、轻视劳动、形而上学者多。现实的中国教育,出现了两大路线:有文化的群体管叫没文化的“大老粗”“暴发户”;没文化的群体却叫有文化的“书呆子”“死脑筋”。二者互为轻视、有隔阂、不团结。其实二者各取其长才是一块完整的无暇碧玉。“大老粗”“暴发户”缺少认识能力,但强于行为能力、不怕失败反复重来;“书呆子”“死脑筋”弱于实践动手能力却拥有一套做事的理论。现在学校的招生计划,不是按社会需求制定的,而是以创收赚钱的最大化来算计。发达国家对雇主要求的离校学生择业能力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1997年,欧盟委员会在《为了建设一个知识欧洲》的白皮书中指出,信息技术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改变着传统意义上的工作性质,改变着过去生产组织的性质,从而改变着整个社会。这些变化必然引起对劳动力素质的更高要求,从而引起对承担人力资源开发使命的高等教育的更高要求。

二、就业靠能力而不是金钱

金钱之所以不决定能力,是因为金钱并不能按人们的意愿转化为能力。最近一项对2600名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大学生就业面临六大突出问题。调查显示,39.76%的被调查者愿意自主创业,而选择不愿意“自主创业”的则占到了60.24%。在导致不愿意自主创业的各种原因中,因缺乏启动资金和稳定政策支持的占到了57.08%。毕业生对于自主创业的政策支持了解不够,从而导致信心不足。一些毕业生求职不够积极主动,存在等国家优惠政策、靠学校帮扶、要家长继续供养。一些早年“热门”专业的毕业生,高考进校时分数较高,但面对变化莫测的就业市场,他们不能及时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滑入“等、靠、要”的行列,这批毕业生虽然总量不大,但他们对其他同学的就业选择容易造成不良的影响。如果不及时予以纠正,一旦蔓延势必导致人力资源浪费、大城市就业压力加大等一系列次生问题。高校扩招后,学校以赚钱为主,教学质量每况俞下,教学资源短缺。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少,动手能力差,成了高分低能的只有理论没有实操经验的豆芽菜.。大学生哀叹工作难,而用人单位却感叹找不着合适的好用的人。另一方面,由于人多工作机会少,用人单位根本不给大学生过渡和适应以及锻炼的机会,巴不得一招来就能干事、能干好事、能干大事。大学生就业的根本矛盾除了就业人数多与就业机会少的矛盾外,就是学生的高分低能和用人单位的急功近利不给机会之间的矛盾。

我国大学生就业上的种种缺陷,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我国高等教育能力不强。重庆今年上万应届考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农民的孩子首先退出,表面是一个经济问题,但根子是大学培养不符合社会需要,农民在经济上是弱势,于是首先退出,但是大学不改革,用不了多久,经济收入较高的城市孩子也会放弃上大学。因此,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大学的改革,这是培养目标的改革,不能盲目,大众化的大学教育要紧紧围绕为社会发展服务,社会发展需要大学生,但是大学培养不出社会急需的人才,这种大学最终也会被淘汰。我高等教育的现状是,还没有一所大学能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没有一个教授在中国取得的科学研究成果获得过诺贝尔奖,没有一个中国学者创造出任何系统性的国际关系理论。清华和北大是国内教育水平最高的大学,但也仅能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长远目标。如果能利用外汇大量引进世界一流教授和高等院校所需要的科研设备,这将可以较快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能力。也许将外汇用于教育投资比置于境外保值更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能力。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些话,新中国几代领导人都说过。胡总书记对发展教育也提出过“四个优先”的要求:即“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投入教育,公共资源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但到实际执行时,差距还是很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近十年数据:1998-2005年政府投入教育的经费均占当年GDP的2.55%-2.87%之间。2006年首次突破3%,达到3.01%。2007年是3.32%。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同期的国家财政收入是年平均增长19.27%,高于GDP平均增速6个百分点以上。绝对值从1998年的9875亿上升到2007年的51304亿。这说明并非真正“差钱”。我国2008年的GDP为30万亿人民币 (约4.4万亿美元),接近日本水平,但我国综合国力在2000-2002年期间已达到世界第二位。这意味着,国家能力的提高并非是只靠增加财富实现的。反之,2008年我国GDP位居世界第二,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国家能力在各重要方面都位居世界第二。在教育上,我国没有培养出和英、法、德、日同等水平博士的能力。他们培养的博士能轻易受聘于中国的大学,而中国培养的博士却难在这些国家大学找到教职。可见,发展教育和增加就业得靠能力而非金钱。而能力是培养和锻炼出来的,而不是靠赚钱攒出来的。

三、完善教育体系提高择业能力

为什么大学生就业困难,目前所有舆论都把责任推给了学校,其实最重要的还是教育体系问题。自从我国高校实行扩招之后,第一届扩招毕业生就出现了就业难。国内经济发展加速的时候这个问题也同样存在,现在我们不能不反省大学扩招中出现的盲目问题,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的衔接问题,当然要完全衔接也是不可能,而现在的问题是有些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差距太大,培养与需求衔接出了问题,那么大学生就业困难就不可避免了。例如,计算机专业几乎所有院校都有,培养出来是干啥用的?有一阵子这个专业热得炙手,许多学校实际上都不具备开设这个专业的能力,学生培养出来了,又不得不改行,其实这个专业的高级人才还是很缺的。再如文秘专业,以及“考艺热”都值得思考。

辅佑齐桓公实现霸权的管子曾说:“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得天下之众者王。”高择业能力人才培养意味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如今,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那种“仓储式”的人才以及那种只为了一种刻板的职能、固定的情景、一时的生存、一种特殊行业或特定的职位做好准备的学习方式已经过时了。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抛弃那种“知识袋”的学习模式,代之以一种基于行动的自主探究、自我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学习模式。同时,对大学生择业能力的要求,促使高等教育培养标准、方法模式的系统改变,促使高等教育的重心由教师“教”向学生“学”的转变。教师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者,其作用在于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情境,帮助和指导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经验并引导学习者从直接经验中学习。择业能力教育是一种创造性、体验性的实践活动,而以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宗旨的择业能力教育,其本质在于它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大学教育的择业能力教育在学术性、职业教育之后被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从广义上来说,择业能力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目前,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招人难。原因在于高校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等方面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的结构性矛盾。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如果高校能够在专业设置、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上主动寻求变革,在现有通识教育基础上强化就业导向和择业能力教育理念,主动为学生提供系统的职业化教育和相应的职前训练,必定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因缺乏择业能力的标准,传统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下迅速增加的离校学生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对于员工胜任能力的要求。择业能力教育则通过体验式、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全面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得到择业能力的提高。

提高大学生的择业能力,必须完善我国的教育体系:首先,在高校大力推广择业能力教育。改革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各高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系统规划就业指导工作,将其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培养过程中。通过择业能力教育,促进大学生对择业能力问题的思考,强化大学生的职业意识、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和职业发展方向,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通过一些辅助的系列讲座、视频课程、社会人士的报告等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完善职业测评工具,设立职业咨询室,建立职业咨询制度。聘请经过训练的职业指导专家任“职业咨询师”,为学生提供专门的职业指导和咨询,逐步深入到学生当中开展团体职业辅导。充分利用好现代物质、技术条件和手段,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推广择业能力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其次,高校应积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增强毕业生就业适应性。高校进行专业设置时,既要坚持学科专业设置的学术取向,使学科专业设置拓宽口径,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又要坚持学科专业设置的市场取向,增强专业设置的职业针对性,使毕业生能够专业对口,很快适应所在岗位的工作。围绕课程体系、辅导体系和活动体系建设的内容和要求,加强工作载体建设,贴近学生要求,贴近社会实际组织教学工作,使之成为指导性、实用强的精品课程。

[1]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09-03-06.

[2]大学生就业面临六大突出问题[N].光明日报,2009-03-25.

[3]上万应届生放弃高考[N].重庆晚报,2009-03-28.

G642.0

A

1673-1999(2010)13-0161-02

石慧,女,南通职业大学(江苏南通226007)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讲师,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03-10

猜你喜欢

大学大学生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