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现代性与曹禺及其剧作
——以《雷雨》为例

2010-08-15高圣华

关键词:周冲周萍剧作

高圣华

审美现代性与曹禺及其剧作
——以《雷雨》为例

高圣华

分析了曹禺前期的创作过程和代表性剧作《雷雨》中人物的生存境遇。认为曹禺本人及其剧作表现出了追求现代性的特质。对这一问题的探询,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曹禺及其剧作对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影响。

曹禺;《雷雨》;审美现代性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中,曹禺及其剧作多年来一直受到不断“改造”的命运。特别是处女作《雷雨》中丰富的思想内容、人物性格的复杂与典型、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给他的作品增添了无限的魅力和神韵,因此也吸引了大批的阅读者和研究者。其中,由于大多从现实主义的角度研究,曹禺的剧作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国现实主义戏剧文学的高峰。近年来,有以“诗化现实主义”等概念重新界定其剧作,但总的来说,仍以现实主义为前提。笔者从审美现代性的角度出发,分析曹禺及其剧作中所凸显的现代性“因子”。

现代性(modernity)一词来源于“现代”(modern),英语modern一词直接来源于法语的moderne和晚期拉丁语的modernus,最初是指现在所存在的事物或此时此刻。到1860年,著名现代派诗人波德莱尔在《现代生活的画家》一文中首次界定了“现代性”的含义后,现代性的审美领域不断扩大,现代性的指向变得异常丰富复杂起来。后来,又发展为“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理论研究表明,“审美现代性”所表达的是个体的感性诉求,是一种此岸的生存感。对于曹禺,他生活在“五四运动”时期,深受外来思想的影响,其处女作《雷雨》中更是涉及“五四时期“的关键主题,追求个人的自由和幸福。《雷雨》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生活在一个以传统宗法制为绝对统治中心的社会里,被世俗的伦理观念压制,身不由己地扮演着社会、家庭为其设定的角色,履行着时代赋予的悲剧命运,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屈服于传统。但是,其中也不乏追求自我幸福、向命运发出挑战的男女主人公,他们为自己理解的幸福作出了”离经叛道“的选择,甚至最后走上死亡之路。

一、曹禺表现出的现代性意识

从《雷雨》发表于1934年7月出版的《文学季刊》第3期以来,有关评论开始见诸报端,到1980年代新时期以后,对曹禺及其剧作评价,现实主义的话语评价占了“半壁江山”。让人奇怪的是,曹禺本人对别人加在自己身上的“现实主义剧作家”这种身份并不感兴趣,尤其是在晚年反思自己的创作生涯时,他对这些评价却表示反对:“我不大赞成戏剧的实用主义,我看毛病就出在我们的根深蒂固的实用主义上。总是引导剧作家盯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上,具体的目标上。这样,叫许多有生活的人,有才能的人,不能从高处看,从整个的人类,从文明的历史,从人的自身去思考问题,去反映社会,去反映生活。我们太讲究“用”了,这个路子狭窄。对于文学艺术来说,实用主义是害死人的。”[1]32

从晚年曹禺这段话来看,他好像对“现实主义”这个词语并不欣赏。曹禺在1936年写的有关《雷雨》的创作心得中说:“我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糊的影像的时候,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2]180“《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这种自然的‘冷酷’,四凤与周冲的遭际最足以代表他们的死亡,自己并无过咎。)如若读者肯细心体会这番心意,这篇戏虽然有时为几段较紧张的场面或一两个性格吸引了注意,但连绵不断地若有若无地闪示这一点隐私——这种种宇宙里斗争地‘残忍’和‘冷酷’。”[2]180“《雷雨》是一种情感的憧憬,一种无名的恐惧的表征。”[2]18曹禺的这些话可以说是对自己作品的最好诠释。

我们可以看到,曹禺从来都不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戏剧实用主义”的。无论是“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宇宙里斗争的‘残酷’和‘冷酷’,还是‘情感的憧憬’、‘无名的恐惧’,这种强烈的情感触动都很难归入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从他的作品尤其是前期剧作,我们可以看到曹禺孜孜以求的是“从整个人类,从文明的历史,从人的自身”出发去思考与创作的。他用敏锐的戏剧感捕捉到了他那一代人共有的情感和思虑。“曹禺的高明之处在于,当人们还在形而下的层面关注着物质的贫困和国家的羸弱的时候,他却悄悄地肩负起了双重使命:在承担启蒙重任的同时,还以深邃的目光谛视着芸芸众生,关注着他们那骚动不宁的内心世界。”[3]38也正是曹禺的作品中充满着这样的祈求,使得他的作品在情感表达上时常出现一种令人心惊欲碎的力量,这正说明了与狭隘的政治性作家的区别。

二、《雷雨》表现出的现代性意识

从时代背景来看,《雷雨》还不是一部典型意义上的现代主义剧作,但是曹禺在创作《雷雨》时,正是西方现代性思潮和西方现代主义戏剧大量涌入中国的时期。作为一个年轻而又敏感的剧作家,他感受到了这种前卫思潮的脉搏。因此,在《雷雨》的人物命运抗争过程中凝结着现代性的特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充满悲情的蘩漪和理想化身的周冲。对于蘩漪来说,她挑战了作为女人三种角色中的两种,即妻子、母亲,她打击了丈夫,摧毁了家庭,间接害死了自己的孩子。本来蘩漪的心已经濒临死亡,生活在一个没有人气,充满霉味的公馆里过着一种非正常的生活,经受着长期的压抑摧残,得不到抚爱的“本能”,过着不是女人本应该过的生活,她对此已经绝望了。但当看到周萍后,她的爱欲被重新激起,她渴望占有周萍,渴望在周萍身上找到自己的价值,因此她会哀求周萍带他离开。在苦苦哀求无效后,她失去了理智,毫无顾忌地用最炽热的情,最强悍的心张扬着自己的情与欲,可是她最终失败了。在蘩漪一系列的行为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追求个人幸福的年轻母亲在为了爱,为了自己的选择付出了超出了自己所能承受之后,到被逼入绝境的伤心绝望。对于她来说,不管是贤妻良母的活死人般的生活还是强烈情欲自由的选择,都意味着毁灭。她只能陷入灵魂的绝望中,最终被现实的打击而导致精神错乱。而她那最后的一搏,也最终导致了所有人的毁灭。看似是剧中人物的矛盾,实际在这些矛盾的表象下深藏着人性底层的神秘的永恒的秘密,那就是人的欲望与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之间产生的种种冲突。人物命运被无情的冲突践踏的历史现实。

周冲,周朴园的儿子,周萍同父异母的弟弟。剧中最无辜的人,怀揣着一身的梦想,最终也以死告终,作者对他寄予了极大的同情。作者本人说:“周冲是这个烦躁多事的夏天里一个春梦。”[2]185“他藏在理想的堡垒里,他有很多憧憬,对社会,对家庭,对爱情。”[2]184不幸的是,生活并未给他提供实现理想的舞台,在他面前横亘的是冷酷的现实。在一系列连串打击下,周冲理想中的最后一个堡垒也被现实中丑陋的母亲攻破了,他也绝望了,即使他不被触电而死,那个天真的幻想的周冲也不会再现了。在剧中,周冲和周萍一起经历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与征战,有研究认为:“周朴园到周萍再到周冲,父子三人组成了一个循环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怪圈。”[4]54也就是说,周冲是周朴园和周萍的过去进行时,周朴园和周萍也是周冲的将来进行时。这正应证了曹禺所说的“宇宙的残忍”、“自然的法则”。

周冲的死,代表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当人们沿着自己的理想去求索的时候,却往往发现一道现实的沟壑会横亘在自己面前,最终将现代人逼到“梦想了无路可走”的境地,最终选择死亡作为解脱。周冲的死是对无情现实的一种反抗,是追求理想而不得的无声叹息,是对现代人本然处境的真实再现。

三、结语

曹禺一直关注着现代人灵魂深处的不安与挣扎。“和鲁迅、矛盾一样,他既不能提出积极的疗救,也不能对未来提出具体的展望。”[5]302他只能在作品里写出现代人的尴尬与无奈的生存处境,以一种艺术家的敏感遵循一种艺术的真实。当然,现代性之于曹禺,还只是某种下意识的冲动,并不是十分明确的艺术旨归。作家对时代的清楚认识,需要不断探索,更需要时间。

曹禺在剧作中带着悲天悯人的情怀,从人类、历史以及人的自身的抒写在戏剧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漫长的文学发展长廊中,我们可以看到《雷雨》等剧作至今依然吸引着大批在文化背景、时代等方面有诸多差异的读者,或许正是因为曹禺创作中下意识的现代性追求,使曹禺剧作能够超越民族和时代,成为人类的经典。

[1]田本相,刘一军.苦闷的灵魂:曹禺访谈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曹禺.雷雨:序[M]//雷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3]李扬.现代性视野中的曹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4]赵建新.存在论视野中的曹禺剧作[J].名作欣赏:现代回眸,2009(11).

[5]李欧梵.现代性追求[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book=117,ebook=236

I207.3

A

1673-1999(2010)13-0117-02

高圣华(1984-),男,安徽安庆人,西南大学(重庆400715)中国新诗研究所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外文化与文学。

2010-03-25

猜你喜欢

周冲周萍剧作
话剧《雷雨》中周冲人物形象分析
大山里的升旗仪式
“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课型研究
《雷雨》剧本内容梗概
试析周冲“自恋型人格”的形成
——从周冲追求四凤说起
论罗周剧作的情感与形式
诗性的叩响——罗周剧作中“诗”的重塑与探寻
“托举哥”一举成名后的7年
剧作法可以模仿,但有一样东西学不来!
亲情与谎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