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石油资源型城市现代化转型的思考

2010-08-15郭晓艳徐今瑾

关键词:石油资源资源型石油

郭晓艳,徐今瑾

关于石油资源型城市现代化转型的思考

郭晓艳,徐今瑾

分析在旧的发展体制制约下的石油资源城市的城市形态、经济基础和人力资源状况,探讨了石油资源城市实现现代化转型的最佳时机选择,提出石油资源型城市应由生产中心转变为经济中心,由单一经济转变为多元经济,并将矿业职工转变为现代市民,从而顺利实现石油资源城市的现代化转型。

石油资源城市;现代化转型;时机;途径

一、石油资源城市受到旧的发展体制的制约

石油资源城市与其他资源型城市一样,是在解放后的计划经济年代兴建起来的,石油资源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石油产业在城市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高达60%以上(其中:东营86%、濮阳63.9%、玉门80.2%、克拉玛依 95.6%、库尔科 67.6% 、大庆67.7%)。从事石油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就业人数在城市全部就业的比重大多在20%以上 (其中:东营41%、濮阳26.7%、玉门21.8%、克拉玛依63.2%、大庆38.1%)。在城市体制上,表现出城市功能的二元结构和管理体制的二元结构。从城市功能来看,矿业城市既是城市,又是矿业工业的基地;既要承担一般城市经济社会的综合服务职能,又承担发展石油产业的支柱职能;既要生产,又要办社会,履行生产和社会服务的双重职能,从而派生出两个履行城市功能的主体。从管理体制上看,石油资源城市存在条块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企业归地方管理的同时,还归中央管理,政企关系不顺事件屡有发生。比如中原油田,一方面作为国家控股的特大企业,同时在地理位置上,行政区划上隶属于濮阳市,受到中央与地方的双重管制。在这种发展体制下,形成了城市内区域中心不明显,市区和企业分割。石油资源型城市在城市形态、城市经济基础、城市人口结构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成为阻碍其现代化进程的绊脚石。

(一)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是指一个城市的全面实体组成,或实体环境以及各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和形成。广义可分为有形形态和无形形态两部分。前者主要包括城市区域内城市布点形式,城市用地的外部几何形态,城市内各种功能地域分异格局,以及城市建筑空间组织和面貌等;后者指城市的社会、文化等各无形要素的空间分布形式,如城市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形成的城市社会精神面貌、社会群体、政治形式和经济结构所产生的社会分层现象和社区的地理分布特征,以及由此而构成的城市生态结构。

石油资源城市受石油存储条件以及地质开采条件的制约,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是按照一般城市对区位条件的要求来布局的,而是按照勘探、开采石油的方便性来布局的,因此城市的布局极其分散。依托中原油田发展的濮阳市是由清丰、南乐、范县、台前、濮阳五个县和一个市区组成的,是我国资源城市中辖县最多的城市。中原油田以总部为中心,各二级单位分布呈辐射状态,社区、医院、学校等服务自成体系,为城市的集中发展,居民的交通、生活都带来不便。近些年来,市区的大型商业区,居住区逐渐形成并发展,大部分二级地区市民开始居家搬迁至总部,造成原社区的房屋、学校等固定资产开始闲置,造成了资源浪费。

中原油田的城市布局不合理,导致城市功能存在弊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点多”。城市空间布局分散,建设重点不突出,无法突出城市形象和风貌特色。二是“线长”。必然造成城市交通不便和水、暖、电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成本过大。三是“面广”。使城市建设的摊子铺得过大,建设资金分流严重,不便管理且缺少城市应有的生活氛围,无法形成城市中心的聚集效应。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通讯及房屋建设水准低,从而造成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投资环境差。

(二)经济基础

作为石油资源型城市,它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绝大部分由所在地石油企业的资源开发成效所决定。石油企业是石油资源型城市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基本经济部门,城市随着石油企业的成长而成长,两者具有同步性。随着石油资源的枯竭,城市经济面临衰退,甚至是“矿衰城竭”。产业结构单一问题成为石油资源城市的症结所在,同时石油资源型城市国有经济比重大,非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发展滞后缓慢,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三大产业出现“中间重,两头轻”现象,即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过高,第一、第三产业萎靡不振的问题。石油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基础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石油经济、非石油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原油田是依附其建立的石油资源型企业,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所占的比重一度达到70%左右,其他非石油企业仅占城市经济的小部分。(2)资源主导产业粗放式经营。由于石油企业在技术、规模上发展水平较落后,高度依赖油气开采和加工,长期停留在石油的开采和初级加工阶段,产业链条较短,形成了与下游产品生产领域几乎割裂的集体,限制了企业合理的投资和经营结构的拓展空间。(3)三大产业比例失衡。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动更为先进,从事农业的人数相对于从事制造业的人数趋势下降,进而从事制造业的人数相对于从事服务业的人数有所下降。即劳动力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然而,在石油资源型城市,石油产业所在比重很大,其他两大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从业人员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

(三)人力资源

箫鸣政认为,人力资源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可以被管理者运用产生经济效益和实现管理目标的体力、智力与心力等人力因素的综合及其形成基础,包括知识、技能与品性素质等,既是一个数的概念,又是一个量的度衡。石油资源型城市的基本特征,即其主要矛盾是:人力资源数量与质量的矛盾,人力资源充裕与质量相对较低的矛盾。石油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在数量、质量、从业结构、心理方面都存在问题:

(1)石油资源城市人力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的矛盾导致“潜在不足,实则过剩”现象。从表面上看,是由于资源枯竭或资产组建而造成的资源型企业员工失业,或者由于城市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而形成的新增劳动力的失业,究其原因在于劳动力素质不高,科技水平低下,高学历、高技术人才缺乏使石油资源城市的现代化之路缺乏动力源泉。中原油田成立20多年来,虽然吸引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但是高层次人才比较缺乏,具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仅占人才总量的1‰左右,教授级高级职称人员仅为人才总量的 1.8‰;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人才总量的0.5%,比集团公司平均数低0.6个百分点,大部分劳动力从事的是低级、初级的体力劳动。

(2)石油资源城市中,人口结构不合理。城市的人口主体是石油企业职工,其他非石油经济的从业人员仅占总人口的一小部分,自立门户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者缺乏,城市的人才结构严重失衡。一旦出现大批石油企业减产、职工下岗,就会造成大量的失业人口,不但严重阻碍城市的现代化之路,同时也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3)由于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职工长期从事一个行业,其知识环境和思维结构固化。技能单一,缺少从事其他事业的信心、勇气和各种舆论环境的支持,产业创新思维不够活跃,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转型能力的提升和现代化之路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只能被称之为工矿职工而非现代市民。

二、石油资源城市实现现代化转型的最佳时机选择

产业经济学运用产业周期理论,概括描述了产业由产生到衰亡的全部过程。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尽管各种不同类型的资源型主导产业,如煤炭产业、石油产业、有色金属产业等,其产生、成长、变化各有特点,但是他们的发展变化又都是遵循着基本规律,经历大体相同的生命周期,依次经历进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进入期。这时的资源产业刚刚形成,资源企业和产品刚刚进入市场。生产成本高,只有微弱的盈利或者亏损状态。

第二阶段:成长期。在市场和投资的拉动下,资源型产业迅速成长,销售额和利润额大幅度上升,在城市产业总体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从业人数不断增加。

第三阶段:成熟期。在整个产业阶段,成熟期的时间最长,资源型产业发展趋于成熟,产业生产规模呈现出持续扩大的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低于成长期,产品的销售额、利润额稳定增长,在产业总体中,居主要地位。成熟期末期,资源型产业的销售额、利润额呈现下降趋势。

第四阶段:衰退期。资源型产业产品销售额、利润额急剧下降,产业的生产规模也随之下降,产业增长从正增长开始向负增长转变。采掘成本上升,产品供给大于需求,企业市场的竞争力也开始下降,亏损企业增多。资源型主导产业对城市经济社会的支撑能力始显不足,在产业总体中所占比重会下降。如果其他产业没有明显的增长,城市产业总体水平会下降,城市经济出现长期停滞徘徊状况。

根据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要求,结合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周期理论,资源型城市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必须与城市的转型同步进行,因此,石油资源城市的现代化之路的启动时间即是转型启动之时。要实现石油资源城市由生产中心向区域经济中心的转型,实现单一资源经济向多元城市经济转型,同时有效地将工矿职工向现代市民转变,实现资源城市由蝌蚪向青蛙的蜕变,应在资源产业生命周期的最佳时间进行,当资源产业处于良好发展势头的状态下,对资源城市的经济仍然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城市仍具有活力,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下,对其在体制上、制度上进行创新,势必使其现代化之路走得更加平坦。

三、用现代化发展模式促进石油资源城市转型

(一)石油资源城市现代化发展模式内涵

早期的现代化只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转型,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化本质上已经演变为一个整体性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即人类通过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等手段有目的地推进现代化的进程。其城市的主要功能是服务性功能,现代化城市要求建立起完善的四位一体城市运行机制:即规划、建设、管理、经营,不断改变脆弱的城市发展系统。

石油资源城市的转型之路必须与城市的现代化发展相结合,推动工矿社区向现代化城市发展是石油资源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完成的中心任务。主要包括:如何实现从生产中心向区域经济中心的转型;如何打破旧的单一石油资源经济,发展多元城市经济;如何解除陈旧的思想禁锢,将工矿职工向现代市民转变。

(二)石油资源型城市现代化转型的途径

根据资源型城市现代化转型的要求和石油资源产业的具体现状,实现石油资源城市现代化转型的主要途径有:

(1)实现以生产为中心向经济中心转移。从石油资源城市原有的分布格局可以看出,旧的城市分布完全围绕石油生产,各二级单位的建立主要依据资源生产的就近原则,人口分布零散,因此要实现由生产中心向经济中心的过度,需要重新规划和建设城市,形成城市空间的优化组合聚集效益,为石油资源城市的经济转型创造良好的地理区位环境。

(2)实现由石油资源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过渡。石油资源经济的经济主体是石油经济,非石油经济不足、深加工不足、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其发展的方式是在国家计划下的被动发展。要实现石油资源城市的现代化转型,必须打破原来体制的束缚,以市场调节为主,发展石油经济的同时,发展非石油经济,同时调节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一、第三产业,扩大对外开放,提高进出口经济的比重,逐步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和外商所有的多种经济。

(3)鼓励职工转变观念,实现由工矿职工向现代市民转变。长期在企业规章制度工作下的职工,从事单一的、无风险的劳动,经济来源主要依靠企业的工资和福利,思想保守、封闭,完全与现代化的生活模式相隔离。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是实现石油资源型城市走现代化之路的重要环节,要鼓励职工参与社会竞争,从事自立、投资等其他形式的劳动,提升知识文化水平。同时,政府要在行政、经济、法律方面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

总之,石油资源城市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城市文化作为城市现代化的基本点在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王青云.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2]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3]朱德元.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4]陈荣平.资源型城市现代化转型的概念性分析框架[J].城市规划学刊,2008(3).

F124.5

A

1673-1999(2010)13-0079-03

郭晓艳(1985-),女,河南人,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0047)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资源枯竭城市发展;徐今瑾(1985-),女,河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可持续发展。

2010-03-23

猜你喜欢

石油资源资源型石油
石油石化展会
石油资源开发的水土保持补偿对策研究
奇妙的石油
资源型城市——湖南涟源市,未来可期
资源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讨
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将有大动作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的石油定价模型研究
中国在安哥拉投资开发石油资源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现代石油钻井技术50年进展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