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筹城乡对重庆区域经济发展的效应研究

2010-08-15涂珊冉巧玲

关键词:两翼重庆市城乡

涂珊,冉巧玲

统筹城乡对重庆区域经济发展的效应研究

涂珊,冉巧玲

以统筹城乡思想为指导,从重庆近两年区域经济发展的实情出发,分析统筹城乡在重庆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效应,并对统筹城乡促进重庆区域经济发展提出建议。

统筹城乡;重庆;区域发展;效应研究

重庆市是我国成立时间最短、最年轻,也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一个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传统农业与工业同在[1],且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相当突出的城市。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任务繁重,城乡差距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也始终在全国四个直辖市中处于最低水平,同时也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整体经济实力较弱。在这样的形势下,2007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重庆市正式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着力解决“三农”问题,进而解决城乡差距问题,积极探索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成功之路。这不仅为全国的统筹城乡改革提供了示范,同时也为促进重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统筹城乡指导思想的形成以及在重庆的实施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社会保障福利及公共事业发展等体系差距也非常悬殊,尤其是“三农”问题日渐突出。“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大问题,“三农”问题解决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始终不能前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能成为空谈。因此,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互动协调发展。

近两年来,重庆市政府认真贯彻国务院下达的这一重要任务,从社会保障制度、农村金融制度、公共财政体制、农村市场体制、政府行政体制以及户籍制度等6个方面逐步推进我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重庆市是我国成立时间最短的直辖市,又因为其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因素,农村资金严重匮乏、市场机制不完善、农村人口多且素质不高,大量剩余劳动力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城乡差距仍然过大,经济实力仍然较弱,这些都将严重制约重庆市的统筹城乡发展,因此,以统筹城乡促进重庆区域经济发展将是一个长期的、综合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巨的、重大的战略性任务。

二、统筹城乡对重庆区域经济发展的效应分析

(一)空间集聚效应

“集聚效应”是一种经济现象,指产业或经济活动根据空间布局在空间结构上集中向一定区域靠近的向心力,从而产生一种不断扩大的经济效果。为了更好加快统筹城乡的发展,重庆市在经济区域的划分上,从区域的空间布局、经济基础、社会资源等方面经过三次大的选择和深化,最终确定为目前的“一圈两翼”战略,分为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翼和渝东南翼。这是着眼于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而划分的,是为了开创重庆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

“一圈”是以主城区为核心,以一小时车程为半径,涵盖23个区县。主要辖主城9区以及涪陵、长寿、合川、铜梁、潼南、永川、荣昌、双桥、璧山、大足、万盛、南川、綦江、江津等共23个区县,该经济区域是重庆的经济主体和产业聚集区,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运输发达,经济基础较好。根据规划,2015年 “一小时经济圈”要率先在全市实现全面小康,到2020年,“一圈”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要突破8000美元,常住人口达到2200万,城镇化水平提高到80%。

“两翼”由渝东北翼和渝东南翼组成。渝东北翼辖重庆三峡库区,包括万州、梁平、丰都、垫江、忠县、开县、云阳、奉节、巫溪、巫山、城口等11个区县;渝东南翼辖石柱、彭水、武隆、黔江、秀山、酉阳等6个区县。“两翼”既包括了三峡库区的重点区县,又含经济发展相对贫困的老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属于资源比较丰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经济区域,特别是渝东南翼则属于重庆市经济发展最不发达地区。因此“两翼”是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市政府也着手在基础设施、发展政策、特色产业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力争加快两翼经济发展的速度。

(二)规模经济效应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成立,“一圈两翼”战略的实施,将原来分散的小经济区域市场组成了统一的大经济区域市场。2009年底,重庆GDP就突破了5000亿美元,贸易额超过了18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了5200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0年前的720亿元,增长到现在的2500亿元,可见市场潜力非常大。各经济区域的资源要素自由流动,这不仅促进了近几年来区域内经济的一体化和专业化,也使得各经济区域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重新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形成新的产业分工,达到产业规模聚集效应,实现产业的规模经济。

数据显示,重庆市人均GDP由2006年的12316元增长到2008年的18025元,财政总收入由2006年的742.17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290.18亿元,城镇化水平更是从2006年的46.7%提高到2008年的49.99%[2],各主要经济的人均GDP、财政收入,甚至城镇化水平均有非常大的提高。统筹城乡工作的开展,使重庆形成一个统一的、有规模的区域经济市场,集中劳动力和丰富资源,提供了市场,产生了需求,提高了综合竞争力,中心城区推动经济向周边地区扩散,从而实现整个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三)结构调整效应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是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成效的前提。据统计,2000年重庆市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4:21.7:76.9,2006年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1:30.9:67.0,到了2008年该比例调整为2.2:35.5:62.3。同时,近几年重庆越来越重视“三农”工作,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成立,更加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二三产业不断扩大,由强变弱,农村的经济持续发展。据统计,1996年农村经济总量中一二三产业比例为58.0:21.4:20.6,到2008年农村经济总量中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35.4:41.0:23.6。同时,第一产业中的农林牧渔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1996年分别为63.9:2.7:30.9:2.5,2000年分别为59.3:2.6:34.4:3.7,到了2008年该比例调整为53.4:3.4:39.5:2.4。可见,重庆市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在逐步缩小。

(四)资源整合效应

经济增长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有足够的资源,支撑较快的增长速度。因为资源是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而导致重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城乡区域资源分割和配置失衡。重庆市成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要目标就是要解决城乡资源配置问题,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农村发展。

近两年来,政府在“一圈”带动“两翼”,城市带动农村做了较多工作。首先着手完善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大对农村的基础设施投入。其次,政府主要着力在“一圈”构建大中型产业基地,在“两翼”发展相对优势产业。并加强各经济区域间的产业协作,从而逐步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引导资源在城乡区域间合理流动,促使各经济区域主体合理平等地使用各种资源要素。再次,政府完善相关支持政策,注重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并强化支农资金整合运用。推进城乡资源双向互动,引导城市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2008年重庆确定了10个城市资源下乡的示范项目,且各项目进展非常顺利。这对于城市带动农村产业发展、技术进步、资金支持起到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五)社会公平效应

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关键,是每个社会公民都能实现自己发展和生存权利的一种社会理想,主要包括权利公平、分配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重庆市成为“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最主要目标就是要消除城乡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共同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随着统筹城乡工作的开展,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一圈”对接“两翼”,重庆市各经济区域在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差距在逐渐缩小。

近两年来,重庆市政府不断扩大公共投资规模,一方面直接增加了新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带动民间投资、刺激消费,进而创造就业机会。因此,农民工来城镇打工、就业人数不断增多,农民每年的人均纯收入在增加,消费水平在不断提升,城镇化水平在逐步提高,区域经济差距逐渐改善。

另外,实现充分就业是开展统筹城乡工作的目标之一。2007年,重庆市第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每年11月的第一个星期日为 “重庆农民工日”。切实解决农民工就业培训、劳动保护、社会保障、户籍管理等多方面的问题,在精神和物质上保障农村居民的生活及生存问题。随着重庆市统筹城乡新农村建设的加快,本地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需求也大大提高,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更愿意留在本地就业,同时实现在家务农和就业工作两不误。

三、对统筹城乡促进重庆区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构建区域特色产业链,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一圈两翼”战略的实施,从社会资源、经济基础等多个方面对重庆整个空间布局进行了区域划分。这充分有利于发挥现有的工业基础优势,构建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一圈”中的主城9区及周边地区已形成了以汽车摩托车、机械制造、石油天然气化材料工业和电子信息为主的支柱产业,合理利用这些资源优势。在“两翼”发展相应的配套产业区,如汽车零部件、重型铸锻件、发电和轨道交通配套装备等各种配件和半成品,从而扩大产业规模和产业链,形成相互联系的上下游企业。同时,注重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开发,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区域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这种产业合作和产业转移,加强经济区域间的分工与合作,促进产业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发挥“一圈”的辐射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促进重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一圈”重点发展制造、高新技术以及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集群,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带动“两翼”发展相对优势产业。支持渝东北翼发展,创建原材料加工等特色工业园区,承接产业转移,建设长江中上游地区金融中心,依托三峡库区和三峡生态长廊,构建长江三峡旅游风景区。渝东南翼则主要发展以水电能源为主的工业、以生态民族文化为特色的手工业和民俗生态旅游,以农产品加工生产的现代农业。增强产业带动和完善城镇发展。同时,还可在渝东北和渝东南分别重点开发综合条件较好的万州和黔江等中心区域城市,在区域内起到拉动辐射作用,实现更大范围内的互动及共同协调发展。

(三)建立完善的统筹城乡相关法律法规

建立完善统筹城乡的法律法规是开展统筹城乡工作的基础,是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保障。这就要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支持,逐步健全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农村人口的劳动就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保证城乡居民平等享受社会保障;建立统筹城乡的土地利用制度,改革农村税费;建立统筹城乡的金融体制,特别是针对农村小额信用贷款,积极探索适应现代农村农业的金融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政府管理,建立有利于统筹城乡、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推进重庆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推动重庆区域经济迅速发展。

实施“一圈两翼”战略,是实现重庆统筹城乡的关键。优先发展“一圈”,并通过空间布局、结构调整、政策改革使城市经济形成具有强大的规模经济效应和较高的综合竞争力,再反哺“两翼”,支持促进“两翼”的发展,完善“一圈两翼”互利共赢新机制,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格局。

[1]梁丽.重庆市统筹城乡产业发展问题探析[J].农业经济,2009(3).

[2]重庆市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2007-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F127

A

1673-1999(2010)13-0090-03

涂珊(1983-),女,重庆万州人,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0047)经济与管理学院200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市场经济与现代管理;冉巧玲(1985-),女,重庆巴南人,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与社会保障。

2010-03-30

猜你喜欢

两翼重庆市城乡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春 景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城乡涌动创业潮
卫康 “一体两翼”促发展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天狮 打造一体两翼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