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心理机制

2010-08-15张俊王永丽

关键词:价值体系理想信念机制

张俊,王永丽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心理机制

张俊,王永丽

网络文化作为凝聚着人类智慧的国际文化,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有其自身的心理机制,它主要包括认知认同机制、情感认同机制、信念引导机制和行为认同机制。

网络文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心理机制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3.38亿,居世界第一位。青少年网民已达1.75亿,网民的最大群体是学生,占31.7%[1]。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特殊群体,是受到网络影响最广的一族。在一切都呈现开放、快速、变动和相互影响及渗透状态的网络社会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思想文化、伦理观念、道德意识通过网络对人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全新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精神。

网络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荣辱观四个层面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带来双重影响。这一认同过程,有其自身的心理机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心理机制,是指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过程中,其心理结构诸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影响认同心理形成的主客观因素与认同心理结构诸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它主要包括认知认同机制、情感认同机制、信念引导机制和行为认同机制。

一、认知认同机制

认知认同机制是指引导大学生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达到对其理性认识,进而对其产生情感并作为自身行动指南的机制。欲使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前提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认知认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是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地位、作用和要求的理解和掌握。它只是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纳入到自己的认知范围,但对它的正确性和必要性不一定认可,甚至还会怀疑。而认知认同则是大学生在认知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示承认、认可和赞同。

在网络文化背景下,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充分运用网络的优势,完善多媒体技术,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所感知、所熟知、所认同、所接受。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大学生只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到两个层面,这表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还没有达到熟知的程度,只是停留在一个较肤浅的层面上,所以,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中的理论宣传。

网络时代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提供了新的手段。网络使教育手段和形式由简单片面走向丰富全面,由被动机械走向主动选择,由呆板抽象走向形象直观。创设认知情景,是网络文化下创新认同教育的重要举措。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一生中获得的信息有94%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的,其中88%通过视觉,12%通过听觉,可见,视觉器官是人类最重要的获知器官。多媒体教学系统就是目前可以创设语言环境的最好手段,它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的视听和其他感觉器官,从而获得最佳的认知效果。

认知认同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对同一内容的传达要在不同的时间内多次反复进行,为此,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中,要注重长期性、针对性、重复性,要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增强理论彻底性,从而使认同主体获得对该内容所涵盖知识的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并达到熟知、亲切和承认的程度,进而实现认知认同。马克思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彻底性,在逻辑思维上能深深吸引当代大学生,并逐步积累和构成其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框架。

二、情感认同机制

情感认同机制是指建立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基础上,充分调动和激发大学生的愉快、信任、感激、热情与激情等积极情感因子,进而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机制铺垫基础。认同既包括意识层面的归属,也包括情感层面的归属。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3]主体认同过程是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因素相互交织过程,他们共同建构主体的精神世界。因此,作为非理性因素的情绪情感也影响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大学生的情绪情感丰富多彩、复杂多变,自我意识十分强烈,但认知结构的扩展和自我评价能力相对滞后,这样对外界事物就难以迅速在认知上加以同化,于是,往往会对外界环境做出比较强烈的情绪情感。他们兴趣较为广泛,对外界事物和环境较为敏感,加之年轻气盛和从众心理,因而在许多情况下,其情绪情感易被激发,带有很大的冲动性。他们往往对符合自己信念、观点和理想的事件或行为迅速发生热烈的情绪;对于不符合自己信念、观点和理想的事件或行为,则迅速出现否定情绪。他们对社会的变动和快速发展抱有极高的热情,但同时对社会的矛盾和问题缺乏相应的心理准备,社会经验不足,于是,当一旦遇到挑战和困难时,容易滋生焦虑感、孤独感和失落感,意志消沉颓废,对人生感到迷惘惆怅,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人生价值观。

在网络文化背景下的认同教育方法中,网络情感体验法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使大学生会在感情上更乐于接受价值观教育。认同教育者应通过网络活动组织相应的情感体验,推动大学生积极健康情感的形成。营造一种网络活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氛围,让大学生在价值情感体验中表达自我情感,主动探索自己所爱的事物,并做出选择。借助情感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的、稳固的信念,并外化为自己的行为。例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发挥网络文化的优势,在大学生中弘扬奥运精神、抗震精神,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展示典型大学生奥运健儿的生活风采,进而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

三、信念引导机制

信念引导机制是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思维框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核心信念,引导当代大学生不断磨练意志,在思想观念的矛盾冲突中,逐渐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机制。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建立在一定的认识体系的基础上,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支配和左右着人们活动。意志则是在实践理想信念的过程中,战胜困难和克服障碍所表现出来的毅力。顽强的意志源于深刻的认识、深厚的情感和坚定的信念,并指向和体现在行为之中。

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是对各种思想文化比较和选择的结果。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理论观点相互碰撞,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受到各种文化、知识、信息的冲击,需要在比较、鉴别中通过选择、思考才能实现。由于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思想理念、意识形态在网上相互渗透,并且猛烈冲击着我国的民族文化,加上大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往往他们自己的想法还来不及形成,思想又发生了新的变化,理想信念形成中会有曲折、复杂、停滞的可能,他们一时不知该选择什么,如何选择,思维混乱,只有在他们的思想形成一定体系,理想信念才会逐步坚定,这是网络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必经的一个阶段。

在网络文化环境下,要引导大学生高度认识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培育他们理想信念的心理。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成型期,思想活跃,自尊意识突出,成才愿望强烈。意志行动具有较为明确的目的性,意志行动的社会性不断提高,克服困难的毅力也不断增强,但其意志水平的发展也表现出不平衡性。如在处理一些关键问题时往往表现出盲从、冲动、草率或迟疑不决等心理状态。大学生如何看待低潮中的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相对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如何在剧烈变动的社会背景下,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形成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我们重点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同时注重培育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心理和实践过程,使当代大学生在意志品质上不断得到磨练,促进其内心完成不同行为动机的斗争,从而能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四、行为认同机制

行为认同机制是指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通过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心理认同的机制。它能够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体验、反省自己的价值观念是否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修正,逐步形成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在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大学生无论在理智上还是在情感上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了认同,但最重要的是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的基础上,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形成行为认同。”[4]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行为认同即自觉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规范要求自己,并按照所认可的价值体系规范行事。网络文化背景下促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键是促使大学生在内心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理解和认同,使其个体行为逐步趋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认同和倡导的行为,使日常的行为准则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评价标准。在认同教育中,可以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网络文化为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容,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

积极开展大学生走进其他高校,体验名校网络文化活动。了解一些高校的知名网站的建设情况,如北京大学的“红旗在线”、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社会实践网”等。这种活动能够使大学生学习到知名网站的建设经验,包括栏目的设置、运营方式、信息采集、新闻发布系统的结构与管理、人员配备、账户管理、团队建设等等,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各具特色的网络文化,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积极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以校园网络文化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月”活动,不断创新网络文化下大学生价值认同的方法。通过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广大学生接受网络区情教育、美育、网络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深入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教育基地密切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发挥校园网站的优势,建立大学生教育基地的网站和主页。开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站、社区服务网站、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站、西部服务计划网站,通过网上讨论和策划推动工作创新,以网络化带动促进相关活动的开展。通过网络的大力宣传,扩大大学生教育基地的影响力,使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其中去。比如: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城乡进行参观调查,切实感受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等;利用假期让大学生进行科技发明、生产劳动、红色之旅学习参观等活动,加强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荣辱观教育,“使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又与现实生活中的事实相符合,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亲和力和吸引力。”[5]

[1]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www.cnnic.net.cn.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0.

[3]列宁全集:第 2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7.

[4]李斌雄,张小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

[5]李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问题[J].理论探索,2007(3).

D432.62

A

1673-1999(2010)13-0031-03

张俊(1978-),男,安徽霍邱人,硕士,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21)社科部教师;王永丽(1982-),女,河南卢氏人,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西安710128)研究生部2009级研究生。

2009-12-09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理想信念机制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