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家将故事与泰山

2010-08-15周郢

泰山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杨家将穆桂英泰山

周郢

(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山东泰安 271021)

在泰山周边,分布着为数众多的杨家将遗迹,诸如南天门(奉祀穆桂英像)、六郎坟、杨六郎祠、孟良台、焦赞台、穆桂英沟、穆英台、穆柯寨、穆寨顶(以上泰山南麓)、杨家寨、杨家井、穆家寨、降龙树、杨家台(以上泰山北麓)等等,多达 20余处。与历史上杨业、杨延朗 (杨延昭)等人军事活动区域(今山西、陕西、河北境)相距甚遥的东岳泰山,为何会出现如此之多的杨家将遗迹,无疑是一个颇具兴味的文化话题。

或许有人认为:自明万历朝《杨家将演义》、《北宋志传》等小说成书后,杨家将故事开始广为流传,各地因之出现附会的遗迹遗物不足为异。其说固有道理,但若查证古籍,便会发现泰山周边的杨家将遗迹,其出现时间,大多早于万历各种小说流行之前。兹举明代学者陆采《览胜纪谈》卷一《杨六郎》条云:

宋真宗封泰山,武臣杨六郎者,见一红裳女子,自灵岩山洞中出,顶香迎驾而前,杨抽矢射之而隐。取香以呈帝,帝嘉其异,命六郎为守土巡检,有司立精礼寺以表神迹。有松一株大数抱,本朝弘治中,知府遣老人薪之,老人寻为虎所伤,家亦被焚。今其山下有杨六郎墓。

按陆采于嘉靖十三年 (1534)正月至泰山,有《泰山稿》1卷,集录其登岱吟咏;又有《览胜纪谈》10卷,多录于泰山所闻之轶事传说[1]。“杨六郎”条即所采泰山轶事之一。这便证明,早在《杨家将演义》等成书之前,泰山地区已有杨家将故事流传,并且有“六郎墓”等遗迹赫然出现东岳之下。

笔者以为:杨家将故事及遗迹较早在泰山地域出现,实基于独特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渊源。

一、杨家将故事与泰山的历史联系

泰山杨家将故事及遗迹的出现,与北宋前期的重大事件——“天书封禅”有密切的关系。

大中祥符元年 (1008),宋真宗为洗“澶渊之盟”之辱,宣称奉“天书”符瑞,举行规模盛大的封禅大典。十月,封泰山,禅社首山。此即《览胜纪谈·杨六郎》条所述“宋真宗封泰山”之事。

而根据《览胜纪谈》的此条记载,“杨六郎”正是作为扈从“武臣”参加这场泰山大典。如果摒弃所述之神异情节,这一记叙多有凭信之处。

按“六郎”杨延朗(杨延昭)其人,《宋史》本传载“(景德)二年,追叙守御之劳,进本州防御使,俄徙高阳关副都部署,在屯所九年。……大中祥符七年卒,年五十七”。然此“九年”中延朗之具体活动,史传不详,余嘉锡先生《杨家将故事考信录》[2]、常征先生《杨家将史事考》[3]等亦未能钩沉发覆。

而宋真宗的“天书封禅”之役,正是发生在杨延朗此人生最后“九年”之中。祥符元年的泰山大典,规制极大,波及甚广。因泰山周边地区靠近宋朝北边防线,且曾是辽军攻掠之区。①故此次封禅,于武备方面,尤所注重。各支部队为此征调频繁:

大中祥符元年四月戊戌,“遣使巡护齐州泰山路,禁止行人”(卷68,P1532)[4]。

七月庚申,“以内殿崇班刘文质为齐州驻泊都监兼都巡检,以泰山北面有路抵齐州,故增警备也 ”(卷69,P1554)[4]。

九月辛酉,“步军都虞候郑诚部前军先赴泰山 ”(卷70,P1564)[4]。

十月丙申,“命殿前副指挥使刘谦、西京左藏库副使赵守伦于山门阅视升岳之人”(卷70,P1569)[4]。

十月丙午,“命行宫都部署马知节于山门驻泊,都大管勾山下公事殿前副指挥使刘谦、都大提举山下军马马军都虞候张旻、步军都虞候郑诚扈从升山,提举宿卫兵”(卷70,P1570)[4]。

十月癸丑,“上服衮冕,御(朝觐)坛上之寿昌殿受朝贺,中书门下文武百官、皇亲、诸军校……皆在列”(卷70,P15732)[4]。

从上摘引,已可见一时将佐军校参预封禅之众多。当时征调扈驾之臣,除以上引史文所列外,可考者还有胜州刺史刘谦、洮州刺史王隐等[5]。而当时北边名将,首推杨延朗。因封禅为国家盛典,泰山又为防辽要地,临时征召延朗扈从封銮,实不无可能。即使未曾征调延朗本人,征调其部曲泰山护驾也大有可能。

据《览胜纪谈》所载,“杨六郎”扈从封禅所受之职为“守土巡检”。宋之巡检为统辖禁兵、土兵维持地方治安之官,史传载延朗历官江淮南都巡检使、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则《纪谈》称“六郎”为巡检未为无因。而宋真宗封禅时,多命文武大员临时充任泰山附近地方职务,以便经营大典事宜。如四月以知枢密院王钦若、参知政事赵安仁“并判兖州”[4]。因此,若谓真宗召杨延朗从封,临时委以“守土巡检”之职掌,并非全无可信之处。

如果杨延朗奉诏扈驾,其曾勒兵在泰山周边布防及督建各种封禅设置,自在情理之中。如此则泰山南麓的封祀坛、舞鹤台,民间称之为“孟良台”、“焦赞台”[6],言系因焦、孟二将所督建,传之故老,未为无因。而泰山西南麓之“六郎坟”,其地当宋真宗封禅驿道②,必为警跸军校驻防之所在。杨延朗从封时或驻节斯地,“六郎坟”系后来乡众为纪念此事而设置③。后世“杨六郎立化泰山”、“杨六郎箭射红裳女”等种种异闻,皆系由此点而滋生。

民国《重修泰安县志》卷二《舆地志·胜概(古墓)》有一节“六郎坟”考云:“县西二十里一冢,形势宏巍,翁仲石兽行列无缺,传为宋将杨六郎坟。坟址共地六分八厘,有柏树四株。按《宋史》:‘六郎名延朗……及卒,帝嗟悼之,遣中使护榇以归。’是六郎之柩来自河北,归葬太原。泰山与太原相去二千馀里,而曰坟在是焉,此理之不可解者。或曰:羊叔子为晋世族,此仕宦而行六者。然碑志弗存,均无稽矣。”所举“或曰”之考,将“杨六郎”易为“羊六郎”,以贴合历史上之泰山羊氏家庭,进而将传说墓座实为史实墓,则未免失之太凿。姑无论历史上并无“羊六郎”其人,而据今之考古发掘,羊氏家族墓皆在新泰境,亦与斯地无涉。此一“六郎”,只能指为宋将杨延朗,而非另有他人。

或谓:如杨延朗曾躬预真宗泰山封禅,为何其事不载于《宋史》纪传?实则当时东封扈从大臣极多,史传不可能一一著录其名。④故史传不书,不足以证明事属子虚。

杨家将除去杨延朗护驾东封,还有一事与泰山颇有关联——

在《杨家将演义》中,杨家将有一先锋大将名唤“魏化”,其人先从狄青,后从杨文广,预征南之役,破侬智高,累有战功。此一人物,在杨文广故事中占有重要位置,但历来考杨家将故事者皆未作考索。我以为其人原型实即北宋泰山人魏花。

关于魏花,明刘勅《历乘》卷十六有传云:“魏花:历城人。短小精悍,轻捷如猫,善骑射,工间谍,为狄武襄 (青)所知,随征西夏、广南,多建奇功,官至都指挥。”

此一随从狄青征伐西夏、广南(指广西侬智高之变)的大将魏花,与《杨家将演义》中的先锋“魏化”,不独名字相似,而且事功全合,其属一人,绝无疑义。而恰在此时,杨文广亦“从狄青南征,知德顺军,为广西钤辖,知宜、邕二州”[7],与魏花同在狄青征南部伍,不排除二人并肩战斗的可能。或杨文广品位较崇,魏花一度隶其麾下也在事理之中。

魏花不仅乡贯在泰山附近之历城,且曾结寨于泰山中,遗迹留传于后世。《历乘》卷三载:“魏花寨:渴马崖北,宋指挥魏花所居者。”又清聂剑光《泰山道里记》云:“又北为魏花寨,宋指挥魏花故居也。”(按魏花寨故址在今济南市历城区高而乡西沟村。)花卒后亦归葬故里,《历乘》卷五载:“魏花墓:城西魏花庄,宋指挥。”在《杨家将演义》卷七中,以较大篇幅写到了杨文广与魏化东岳进香,被东岳圣帝召见宫中,赐以仙桃,使二人化鹤飞升之事。这段情节在小说中突兀出现,应源于魏花的泰山家世因缘。

魏花历仕仅至偏裨,名仅闻于乡乘,并非名将钜公,而其事迹却被写入“杨家将”小说中,所述战事核之史录,又多“若合符契”。这便表明,后世流传的杨家将故事中,确保存一些可信的史实。常征先生《杨家将史事考》在论“传说与史实之间”时特别指出:“流传至今的杨家将故事,其主要部分皆源于宋代民间口碑。宋人去杨家将甚近,所叙即使皆为耳食,也不尽为空中楼阁。……其基本部分应当说并非于史无据。”[3]这里关于“魏化”原型的索隐,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常征先生的这番论断。

二、杨家将故事与泰山的文化渊源

如果说杨六郎与泰山的联系是基于历史因素,而穆桂英形象的出现则更多是源于泰山的民间文化。

关于穆桂英形象的由来,前辈史家曾做过细密的考证,如卫聚贤先生《杨家将及其考证》[8]、汤开建先生《穆桂英原型出于党项考》[9]及常征先生《杨家将史事考》等,均认为穆桂英人物原型出自鲜卑慕容氏,“穆桂英即为慕容之音转”,“戏曲小说演杨宗保打穆柯砦的故事,或即因播州的杨文广打穆獠的老鹰砦而形成的”[3]。戏曲小说中的穆桂英与穆柯寨,既不在西北党项慕容部族,也不在西南穆獠(即仫佬族)族群,而分明是在山东——

穆桂英与穆柯寨故事初见于万历刊《杨家将演义》:“却说木阁寨中,号定天王,名木羽,有一女名木金花,又名木桂英。”后来木桂英演变为穆桂英,木阁寨演变为穆柯寨。关于此穆柯寨的所在,罗奋删定本《杨家将演义》[10]认为在山东。“山东穆柯寨”之说遂为后世小说戏曲所承袭。如豫剧《穆桂英挂帅》中:“穆桂英我家住在山东,穆柯大寨上有俺的门庭。”便是脍炙人口的唱段。

关于此“山东”的解释,赵捷民先生《杨家将考辨》中论称:“戏剧、小说称‘山东穆桂英’也是对的,当时‘山东’不是现代的山东省,古时指的是太行山以东广大地带,即战国时所称的山东六国。”[11]非是,山东指称太行山以东的古意,在宋以前或尚通行,但自金代设置山东路、明代设置山东布政使司之后,“山东”二字皆专指今之山东省境。成书于明清的说部戏文,绝无可能搬用先秦古称。所言“山东穆柯寨”只能指当今之山东地域。

正是这“山东穆柯寨”之称,逗透了穆桂英这一艺术形象与山东 (具体说是泰山与沂蒙地区)的文化渊源。

根据我的拙见:穆桂英其人不是历史人物,而是文学形象;其形象不是来自官书史册,而是源自民间传闻。具体来说,这一文学形象的产生,直接源于诸多宋元时期的山东(泰山)山寨女杰——

宋元之际,在泰山地区涌现了多名结寨自守、抗拒金蒙的巾帼英杰,飒爽英姿,载誉史册。

是时女杰之魁首推杨四娘子 (杨妙真),《宋史》卷四七六《李全传》载:“(红袄军杨)安儿妹四娘子狡猂善骑射,刘全收溃众,奉而统之,称曰姑姑。”与其同时,又有一“刘小姐”,《大金国志》卷二十五:“贞祐四年 (1216),是时两河既为战争所扰,山东群盗大起……有刘二祖者(按二祖为泰安州人),亦名盗也。其女刘小姐,亦聚众数万。”

泰山山势险峻,自古为用武之区,因此诸女多于泰山周边结寨,其中杨四娘子之寨尤为闻名。《历乘》卷三载:“妙真寨:(在)龙山,宋末长白山寇李全据济南时,其妻杨妙真所据者。”

这些山寨女英雄的传奇故事,成为山东民间竞相传唱的素材。如明人王象春即有诗咏妙真寨故事云:“巨合河边问李全,妙真营寨尚依然。三分轻重归谁是?枪号梨花二十年。”(《齐音》)经过百余年的不断铺张、渲染、增饰、丰富,山寨女杰的故事愈传愈广,越演越繁,形象也不断更新,最后以“木 (穆)桂英”之名定型于民间文本之中。在其身上,明显有着杨妙真、刘小姐等历史人物的影子(如军阵招亲为杨妙真事、父女相承为刘小姐事),兹举一显著例证:孔另境先生《中国小说史料》、常征先生《杨家将史事考》[9]在论述杨家将枪法时,都曾列举梨花枪,按这一枪名实出杨四娘子所传,《宋史·李全传》述杨四娘子语曰:“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可见杨家将故事确曾纳入山寨女将的素材。

至于“穆柯寨”的原型,则可能来自泰山以西的牛山大寨(今肥城市境)。在牛山之巅,建有大寨,寨之北侧系悬崖,南侧则为依山势而建的寨墙,墙体外侧约高 2至 3米不等,环绕三个山头,总长 3600多米。山寨西、南两面各建有拱形寨门,寨内有房址数百间。关于其寨由来,清代学者唐仲冕《游牛山小记》称“传为黄巢负嵎之所”。至于山寨名称,唐记称为“木头塔”,光绪《肥城县志》则称为“木阁寨”。而最早传述穆桂英故事的《杨家将演义》与《北宋志传》,也都将其寨称为“木阁寨”。与牛山大寨之名一字不差。因此,演义戏文中的穆桂英山寨,很可能是得名于牛山木阁寨。因寨阁名木,故早期穆桂英故事也是以“木”为姓氏。此虽为推测,但今牛山寨上点将台、擒将河、赤炼沟等众多的穆桂英遗迹及周边广为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则可为这一推测提供口碑佐证。

职是之故,在后世流传的穆桂英故事中,许多都浸染上泰山地域的风物色彩。

——如“天门阵”。此阵在元明杂剧中皆称之为“天阵”,主角为杨六郎,毫无穆桂英的“戏份”。此一“天阵”后来演变为“天门阵”(有的戏曲更称之为“南天门”),明显是受到泰山地名的影响。泰山古有“天门”(见于汉马第伯《封禅仪记》),元代于南天门山口建天门阁 (又名摩空阁),颇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遂被演绎入民间故事中,一变而为“天门阵”,谓穆桂英统兵所破,即此门此阵。南天门下之沐龟沟,也由此被称为“穆桂英沟”。不仅如此,至于清代,穆桂英还被奉祀于南天门阁之中。民国艾杲《泰山的登临》记称:“(南天)门上为摩空阁,中供穆桂英塑像。”[12]足见这种传闻社会影响之巨大。

——如“降龙木”。此木本系传说中的神木,但在泰山地区,确有被称为“降龙木”的神奇树种。此树生于泰山北麓的历城彩石乡捎近村中,树高近九米,其木质韧性极强,折而不断,故又称牛筋树。村民世代相传:杨六郎攻天门阵时,为辽兵放出的毒气所阻,由穆桂英折取此降龙木驱散毒气,终大破辽兵。1986年山东农业大学林木专家曾来此考察,确认此树系中国现存惟一的降龙树种[13]。小说戏曲中写到的“降龙木”,是以泰山降龙树为原型,是完全有此可能的。

根据上面的推考,穆桂英乃是源出于泰山民间的传说人物,并非实有其人。但这一文学形象,是如何与历史上的杨家将“缔结良缘”的呢?

前面征引的陆采《览胜纪谈》,为我们的探讨提供了有益的线索。根据《纪谈》记述,宋真宗在封禅泰山途中(故事发生地精礼寺,在今肥城市安驾庄镇张侯村),遭逢一红裳女子挡驾进香,被武臣杨六郎抽箭射退。这段情节极可能便是穆桂英故事进入杨家将的原始文本,请注意故事中的几个关键之处:红裳女子——香 (香木——降龙木)——杨六郎——“抽矢射之”,一个堪与杨家将交手争锋的奇女形象已呼之欲出。

《纪谈》之中“红裳女”颇具神异,而早期文本中的穆桂英故事,深染此一色彩。《杨家将演义》在穆桂英出场时述道:“却说木阁寨中……有一位女名木金花,又名木桂英,生有勇力,曾遇神女传授神箭飞刀,百发百中。”隐隐透出了穆桂英形象与神女故事的传承之迹。经过一番民间口传文学的整合与变异,一位神异英武的山寨女杰,便开始进入杨家将的英雄传奇,随着后来小说戏曲的杨门男将逐渐演化为杨门女将,穆桂英形象也流光溢彩,发展成杨家将故事的第一女主角。

综上所考:杨家将故事与泰山有着诸多历史及文化的联系。历史上杨延朗作为扈从武臣,参加了宋真宗封禅大典,将杨家将的威名播于泰山,宋元之际泰山周边涌现的众多山寨及女杰,乃是“山东穆柯寨”与“穆桂英”艺术形象的直接源头;而明人笔记中红裳女子在泰山与杨六郎过招的情节,则是穆桂英故事进入杨家将传奇的一个关键链环。泰山周边众多杨家将遗迹的出现,实基于上述这一复杂而有趣、离奇却真实的历史文化背景。

附:泰山周边的杨家将遗迹

天门阁穆桂英像:像祀泰山十八盘上之南天门阁楼。阁建于元代,阁楼中供祀一女神金像,世传即穆桂英。艾杲《泰山的登临》记称:“我到了南天门,……门上为摩空阁,中供穆桂英塑像。”[12]民间相传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之处,即泰山之南天门,故奉像于此。据泰山南天门景区退休员工宫传告称:1993年后石坞元君庙修复,将此神移奉后石坞殿中。

穆桂英沟:在泰山西北麓,为通往南天门之山峪。泰山古文献中称为沐龟沟,《泰山道里记》云:“西北为看月岩,为沐龟沟。”民间则称为“穆桂英沟”,传为穆桂英循此沟奇兵袭破白天祖之天门阵,故而得名。[14]

擂鼓山:在泰山西北麓姜倪寨西,传为穆桂英结寨处(粥店曹家庄石匠赵广成云)。

六郎坟:在泰山南麓,泰安城西。其坟名出现甚早,明人陆采《览胜纪谈》中已有记载。又明宋焘《泰山纪事·地集》云:“六郎坟在泰安州西十六里,余尝过其地。形势博大,古木参天。俗传杨六郎立化泰山下,即此卜葬,遂以六郎坟名传,至今不绝。”民国《重修泰安县志》卷二《舆地志·胜概(古墓)》载:“县西二十里一塚,形势宏巍,翁仲、石兽行列无缺,俗传为宋将杨六郎坟。坟址共地六分八厘,有柏树四株。”又民国李嘉善《泰安歌谣又九首》注云:“六郎坟,墓名,亦村名,泰安城西南十馀里,有村曰六郎坟。因村旁有大墓一冢,传为宋杨六郎之墓,《县志》亦记其事,殊未敢遽信也。村在墓旁,村以墓名。”[15]清代泰安知州纪迈宜《泰安进香词二十七首》之十八即咏六郎坟之作,诗云:“转轮塔侧吊忠魂,锁钥当年寄北门。好是李陵台上月,重将移照六郎坟。”[16]坟于“文革”中被毁,墓室内无棺,惟置石门一座,又散布人骨甚多。墓西北有盗洞,知曾被盗,故墓室中已无殉葬物品。毁墓后石仪皆掩埋于大坑中。20世纪 80年代地表尚存石虎,今佚。

杨六郎祠:在泰安城西十里李家庄。民国《重修泰安县志》卷三《舆地志·胜概(古物)》云:“古槐:六郎坟地方李家庄,西一株营尺二丈一尺,东一株两丈,传为杨六郎祠堂门前树。”祠今不存。

孟良台、焦赞台:两台在泰安城南郊,分别系宋真宗封祀坛与唐高宗舞鹤台故址,民间则称之为孟良、焦赞台。马铭初、严澄非《岱史校注》云:“封祀坛:……当地居民呼为‘东骨堆’,又曰‘孟良台’。”[6]又:“舞鹤台:……当地居民呼曰‘南骨堆’,亦称‘焦赞台’。”[6]传说宋真宗封禅,使孟、焦督建二台,二将乃率兵以靴纳土,一夜而成此崇台(泰安耆老吴延文先生云)。

穆英台:位于岱岳区道朗镇李马村山上。山为石灰岩,山寨南北狭长,呈矩形,遗址面积 1.12万平方米。建有哨所、东寨门、寨墙。残存寨墙高约 1至 4米,宽约 1.5至 2米。建筑面积约 1000平方米,演兵场约 5000平方米。现仅存屋基。山顶下有跑马岭,地势平坦,东西方向,呈镰刀形,面积约 1万平方米。相传当年穆桂英挂帅时,曾在此摆兵习阵,故得穆英台山与穆英台山寨之名。1928年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军与张宗昌部激战于此。民国将领刘峙于《鲁南战役纪要》中述及此台:“我第四军于二十八日晚,占领凤凰庄穆英台一线。”[17]

穆杆寨:在泰安城西道朗白马寺附近。民国时仍为军事要地,民国将领贺耀祖北伐回忆录中述及此寨:“4月 22日津浦铁路向北追及,通过泰山山脉各隘路驱逐穆杆寨、白马寺之敌。”[18]

穆柯寨:在肥城西部牛山之上,占地 300多亩,其寨北侧系悬崖,南侧为依山势而建的寨墙,墙外侧约高 2至 3米不等。环绕三个山头,总长3600多米,山寨南面和西面建有 3座拱形寨门,其中以南门保存最为完整。另外寨中还有石碾、石臼及插旗杆的石窝。民间传说:北宋时穆庄人穆羽,曾在朝为官,有女名桂英,被奸臣王钦之侄看中,欲纳为妾。穆家不从,屡遭王钦迫害,最后只得逼上牛山,建寨自保。山下之穆庄,传为穆氏故里。寨中有方形石台,传为穆桂英点将台;山中有河,名擒将河,传为穆桂英生擒杨宗保处;山侧有赤炼沟,传为焦赞、孟良为救宗保而放火烧山处。[19]

精礼寺:在肥城安庄镇张侯村。据明人陆采《览胜纪谈》所载,此为红裳女子迎真宗,杨六郎护驾射箭处。按民国《重修泰安县志》卷二《舆地志·建置》载:“精礼寺,县西南乡张侯村,玉女山之阳。创于唐贞观,宋祥符中奉敕重建,元明又重修之,有碑记。”寺为二进院落,两重门,有东西跨院。正殿奉铁佛,高可丈馀。寺尽毁于“文革”中,片椽不存,今村石桥上尚存清末《重修精礼寺记》碑石,系岁贡刘宝符撰、庠生梁履占书,记精礼寺宇沿革甚悉。

穆桂英点将台:在宁阳县东凤凰山(今俗名神童山)上。

穆家寨:在宁阳与曲阜交界之九仙山上。相传为穆桂英屯兵处,辽军大摆天门阵于铁山洼(今曲阜郭里镇羊山村),穆桂英自穆家寨搬兵厮杀。铁山附近还有辽将韩昌马童墓。[20]

穆寨顶:在宁阳与泗水交界处凤 (奉)仙山上。光绪《泗水县志》卷一《方舆志》:“奉仙山:在县西北三十里,上镌‘奉仙山’三字。”尚存古寨遗址。传说穆桂英曾结寨于此,故而得名。凤仙山地势平坦,为穆桂英练兵驯马之处,名跑马岭。其下朝阳洞下有旗杆窝,传为立帅旗处。朝阳洞传为穆桂英麾下大将任道安修炼处,传杨宗保于壁上刻有“洞中遁有任道安”等字。主峰东侧为凹名黑风口,传为穆桂英擒杨宗保处。[21]

迷魂阵:在东平县沙河站境。村始建于宋咸平年间,初设有传递公文的驿站,后渐成村落。相传穆桂英大破洪州时,曾在此巧摆“迷魂阵”。民间有“沙河站,真出奇,十人进来九人迷,剩下一个不迷的,出了南门下正西”的歌谣流传[22]。

石龙口:在东平县东平镇。相传杨业撞死于此。民间传说宋辽大战的两狼山,也在东平县城东大井村北,当地人称之为“两拉门子”(音)。

潘仁美故里:在东平县东平镇赵桥。相传《杨家将》中的大奸臣潘仁美即赵桥人。此说看似荒谬,实则颇有道理,因为戏曲小说中的“潘仁美”,实为历史人物潘美与王侁的“合体”(王侁为陷死杨业之罪魁)。而王侁为东平人王朴之子,赵桥一带或其祖籍,因故民间遂有“潘仁美故里”之说。

——以上在泰山南麓泰安市境。

杨家寨:在历城区高而乡西沟村西南。海拔705米,山势陡峭,而山顶面积广阔,古代陶瓷瓦片多。有旗杆窝、马蹄印、石瓮、跑马岭、担子道、云洞等遗迹。通山顶只有北高村一条马道可上,颇具“一夫当关”之势。相传因杨家将曾于此屯兵而得名。此名明代时已经存在,子房洞明崇祯间《子房洞创建楼阁帝像记》碑云:“若八仙岭、仙台山拱立环向;杨家台、交锋顶班行列峙。”乾隆《历城县志》亦载:“天麻寨:在九女寨南,形胜陡绝,杨家寨赖此为犄角。”[23]

杨家井:在杨家寨山下北高村北 300米处,原为天然石坑,有泉涌出,后砌为井形。相传是杨家将兵马饮水之处,遂名杨家井。民间传说:如果潘姓人来饮杨家井之水,则会在水中看到红虫浮游,饮后腹痛不止。

穆家寨:也作穆柯寨,在历城仲宫普门寺北,寨在大山之上,相传是穆桂英占山为王操练兵马之地,山顶处有传为穆桂英所留旗杆窝与马蹄窝。附近还有传为穆桂英杀敌之所月牙桥[24]。

降龙木:在历城彩石乡捎近村。降龙木系一株古树,树高 8.7米,主干直径 47厘米,树冠呈平顶形。因其枝干内木质成片状或丝状,韧性极强,折而不断,如牛筋一般,又被称牛筋树。村民相传:杨六郎率军攻打天门阵时,被辽兵放出的毒气所阻,伤亡惨重。由穆桂英来此折取降龙木驱散毒气,终大破辽兵。1986年山东农业大学林木专家曾来此考察,确认此树系中国现存惟一的降龙树种[13]。

天马寨:在历城焦台村附近。民间相传系宋代白天祖占山为王之处,后白大摆天门阵,被穆桂英所破。(另聊城市东昌府区沙镇,也有白天祖摆一百零八阵被穆桂英所破之传说,沙镇南街有穆桂英点将台。)

杨台:处于历城党家庄杨台村东南玉符河畔。又名杨景台。传说杨六郎曾带兵驻防此地,守卫此地至长清崮山镇开山一带。198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5]。

魏花寨:在历城高而乡西沟村西 (明代村名“魏家沟”)。明刘勅《历乘》卷三:“魏花寨:在渴马崖北,宋指挥魏花所居者。”山有石寨墙数重,南与杨家寨相接。魏花即《杨家府演义》中杨文广先锋魏化之原型。

杨家台:在长清东北境。康熙《长清县志》卷十一载:“杨家台:在县治东北三十里许,南山之麓,一石高丈馀,俗传为杨令公射箭之的。土人呼为杨家台云。”

——以上在泰山北麓济南市境。

杨家横:今名横顶村,属于莱芜市莱城区和庄镇。明嘉靖《莱芜县志》记有“杨家横”之名。村中西庙康熙五年碑有“杨家横重修七圣祠”字样。又名杨家困,明毕自严《三叟同游记》记云:“戊辰,过龙磨角、杨家困诸山,两山南北夹立,中开一迳,似二龙抵触状。但地原非冲边,不知杨家何以困此?志乘无考,徘徊久之。”[26]村民中传说:当年杨家将与“北国”作战失利,被困在村西的深沟中,故而得名。后习惯上称之为杨家岭,再后改名为杨家横。村西石桥(五里桥)东有“试刀石”,据说是杨家将被困于此时,用来试验刀锋利与否的大石头⑤。另据村民田洪茂(51岁)回忆桥旁原有一古碑,约一人多高,上记杨家将事迹,“文革”中被毁(2009年 11月实地调査)。

——以上在泰山东麓莱芜市境。

综计泰山周边的杨家将遗址共 25处。

[注 释]

①景德元年辽宋之战中,辽军一部入齐州,游骑南出至于汶泗,后司马光曾称:“敌骑凭陵于齐、郓,两河之间,暴骨如莽。”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五。所云汶、泗、齐、郓,皆在泰山周边。

②据《宋会要辑稿·礼二十二》载:真宗“诏东巡由郓州临酅道北路赴泰山”,“二十日发翔鸾驿,至中路顿,备法驾入乾封县奉高宫”。郓即今东平,翔鸾驿在今肥城陶山之南,可知宋真宗此行取道今东平与肥城,再岱岳区西境至奉符城,肥城之安驾庄世传因真宗驻跸而传名,“六郎坟”为其必经之地。

③“六郎坟”规制甚大,有石仪多件,民国时尚存,《文华》杂志 1930年第 8期曾刊载饶立之摄《山东泰安附近六郎村之杨延昭墓》照片。明万历时宋焘著《泰山纪事·地集》“六郎坟”条云:“六郎坟在泰安州西十六里,余尝过其地。形势博大,古木参天。俗传杨六郎立化泰山下,即此卜葬,遂以六郎坟名传,至今不绝。”可见此类传闻出现甚早。

④如《长编》卷七十载:十月戊戌,“诏郓、齐、单、淄等州长吏赴泰山陪位”。可见从祀官吏之众。

⑤参阅杨冰《神三鬼四祖先十:一个鲁中村落的信仰生活》,山东大学 2007硕士学位论文;叶涛、刘晓《泰莱山区石大夫信仰考察记》,《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 3期。

[1]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谱·陆粲陆采年谱[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

[2]余嘉锡.杨家将故事考信录[A].杨家将研究·历史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常征.杨家将史事考 [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4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M].北京:中华书局, 2004.

[5]曾枣庄,刘琳.全宋文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6]马铭初,严澄非.岱史校注[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

[7]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4.

[8]卫聚贤.杨家将及其考证[A].杨家将研究·历史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汤开建.穆桂英原型出于党项考[A].杨家将研究·历史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罗奋.杨家将演义[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1956.

[11]赵捷民.杨家将考辨[A].杨家将研究·历史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艾杲.泰山的登临[J].杂志,1944,(2).

[13]袁宝银,等.济南见到降龙木[M].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10-25.

[14]金明.穆桂英大破天门阵[A].泰山传说[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

[15]李嘉善.泰安歌谣又九首 [J].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1926,(17).

[16]纪迈宜.俭重堂诗 (卷 3)[A].四库未收书丛刊[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17]刘峙.鲁南战役纪要[J].军事杂志,1928,(3).

[18]贺耀祖.济南五三惨案亲历记[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

[19]胡志鹏.泰山大观[M].济南:齐鲁书社,2006.

[20]张景升.穆桂英大破天门阵[N].济宁日报,2007 -02-26.

[21]泰安市旅游局.全景泰安——泰安 1600景[M].济南:山东地图出版社,2008.

[22]东平县政协文史委.东平地名故事[M].东平县政协,2006.

[23]张华松,等.历城县志正续合编[Z].济南:济南出版社,2007.

[24]林言顺.仲宫与终军[J].济南文史,2003,(3).

[25]济南历城文史委.历城名胜古迹 [M].济南:历城政协文史委,1997.

[26]毕自严.三叟同游记[A].石隐园藏稿 (文渊阁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杨家将穆桂英泰山
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
泰山之行
泰山日出
《登泰山记》的打开方式
泰山崩于前,你瞟一眼
多元民族文化影响下的杨家将故事考察——以契丹射鬼箭仪式与杂剧《昊天塔》为中心
挂帅不合适
韩伍京剧人物画选
婺剧《穆桂英》海报
杨六郎如何“智聘”穆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