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学生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

2010-08-15程海云励骅

铜陵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铜陵归因榜样

程海云 励骅

(铜陵学院,安徽铜陵 244000)

论学生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

程海云 励骅

(铜陵学院,安徽铜陵 244000)

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具有重要作用。成功的体验、目标的激励、成败的归因等因素影响学生自我效能的形成。我们可以通过为学生确立合理的目标、创造成功的机会、提供良好的榜样、建立积极的归因模式等策略来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学生;自我效能感;替代性经验;归因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班杜拉认为,人的思想和信念对行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在这些信念中,他又强调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班杜拉强调: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在组织、执行行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的能力的判断和信念,是人对自己能够实施某一行为的自信度和能力感。[1]在教育中应该使学生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而现在学校教育中出现的一个最大的缺陷就是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不够,过多的要求、过分的竞争使很大一部分学生进入了失败者的行列,他们对前途失去信心,变得自惭形秽。因此,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一、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首先,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的行为选择。学生对自我效能的判断,部分地决定其对活动和目标的选择。人们倾向于回避那些他们认为超过其能力所及的任务和情境,而承担并执行那些认为自己能够完成的事情。影响学生选择的任何因素都会对个人成长造成影响。在行动中,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并促进能力的发展。

其次,学生对自我效能感的判断决定着其将付出多大努力,以及在逆境或遇到不愉快经历时,其意志力的发挥程度。自我效能感越强的学生,其努力越持久,越能够坚持。面对困难,那些对其能力怀疑的人会放松努力,或望而却步,而具有很强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则以更大的努力去迎接挑战。

第三,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与环境作用时,会过多想到自身的不足,并有将潜在的困难夸大的倾向,这会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使其将更多注意力转向可能的失败和不利的后果,而不是如何有效地运用其能力实现目标。相反,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会将注意力和精力集中于情境的要求上,并激发出更大的动力。

二、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

自我效能感的变化受许多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构成了一个判断或评价自我效能感水平高低的效能信息源。我们认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受到以下主要因素的影响。

(一)成功的体验

成功体验是获得自我效能感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途径。不断的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并且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而且还会泛化到类似的情景中去。而反复失败则会削弱自我效能感。如果学生通过多次成功已经建立了较高的自我效能感,那么,偶尔的失败不会对其自我效能感产生多大的影响。所以,学习或生活中的成功体验有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二)替代性经验

这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行为而产生的自我效能。对一个人的生活有显著影响的榜样示范,将会有效地培养他的自我效能感。[2]在榜样成功的情况下,相似性的榜样则具有积极意义。若榜样标准比学生实际高出许多,学生觉得‘可望而不可及’,这就达不到激励的目的。当学生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成功,就会增强自我信念,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

(三)目标的激励

为学生设立近期目标或容易完成的目标,学生在达到目标时,就能够增强自我效能感。另外,学生自我设立目标也能增强自我效能感。相反,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设立的目标,他的自我效能感可能降低。合理可行的目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能力。

(四)成败的归因

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及其他社会事件的原因作出的解释或推论。积极的归因方式有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特别是学生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努力或能力,可以增强成功期望和行为的动机,并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自我效能感就高,反之,学生消极的归因方式会降低成功的期望和行为动机,并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所以,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在失败时,更倾向于从努力程度、环境条件、应对策略等方面寻找失败的原因。这种思维方式又能激发学生的动机水平,并通过加倍的努力克服困难以取得成功。

(五)生理的状态

焦虑、压力、唤起、疲劳和情绪状态等生理状态都能提供自我效能的信息。因为学生有能力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自我信念,而且他们的生理状态也会有力地影响其自我效能。例如,当学生处于害怕和悲观消沉时,这些消极的情感反应会进一步降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再如,在面临考试、实习、应聘等生活事件时,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心跳、血压、呼吸等生理唤醒水平来判断自我效能。平静的反应使人镇定、自信,而焦虑不安的反应则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不同的身体反应状态会影响到活动的成就水平,从而又以行为的反应指标确证或实现活动前的自信或怀疑,由此决定学生的自我效能。

三、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动机和情感,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促进积极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学习技能的进步是富有启示性的。根据对学生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的研究,结合工作实践,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一)为学生确立合理的目标

教育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确立适合于自己终身发展的层次目标即生涯发展规划,包含远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特别是目标的设定要具体。尽可能细的是近期目标,使学生达到目标时,就能增强自我效能感。同时,也要求教师在布置有关任务和实施奖励时,要考虑这些教学行为能否提高学生的努力程度和内部动机,任务设计与评价须一致,特别是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重在提高自己能力的学习目标,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可以锻炼提高的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自身的学习活动上,不要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这样将会有力地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二)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成功经验或体验是自我效能最重要的来源。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常常过分夸大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使得自身能力和水平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这就需要教师为这些学生创设更多的成功机会,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困难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从自身进步中体验到成功,尽量避免直接的失败。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专长与潜能,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并给予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对于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具有积极作用。

(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

教师自己在教育教学中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教师为人师表的示范行为会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同时,让学生从替代经验中获得自信,通过观察与自身情况相近者的行为来培养自信心,以身边“可亲可敬”的优秀榜样为学生新的自我参照标准,从自身进步中增强自我效能感。鼓励学生纵向比较,要引导他们同自己的过去相比,获得和强化成功体验,增加自我效能感。

(四)建立学生积极的归因模式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正确的归因是非常必要的。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往往采取消极归因模式,倾向于将学习结果归因于不可控因素(能力或教师、运气、任务等外在因素)。在教育教学中要帮助其分析进步的原因主要是自身的努力等可控因素,以此来激发他们的潜能,建立起积极的归因模式,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对未来成功的期望,从而产生有效的成就动机,提高自我效能感。

[1]Duane Brown.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M].San Francisco,2002.123.

[2]吴增强.自我效能:一种积极的自我信念[J].心理科学,2001,(4): 499-500.

G444

:A

:1672-0547(2010)04-0112-02

2010-06-02

程海云(1981-),男,安徽绩溪人,铜陵学院土木建筑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社会心理学;

励骅(1966-),男,上海人,铜陵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8年度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编号:JG08312),2010年度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心理资本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实证研究》(编号:KJ2010A317)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铜陵归因榜样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促进高中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归因方式研究
亲亲的鸟
其实冬天不可怕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