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民族地区高校开展民族健身操活动的文化学探索

2010-08-15李晓通刘方涛

文山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民族舞体育项目民族

李晓通,张 琼,刘方涛

(文山学院体育系,云南文山 663000)

一、现代体育视野下的民族健身操概貌

(一)民族健身操的文化渊源

“民族健身操”是近年来民族体育工作者在研究健身操、健美操和民族舞等项目的基础上针对某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健身动作套路提出的一个概念,其目的是保护、纯化、完善和开发这些动作套路,为全民健身及丰富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服务。从民族文化传统的分类标准来看,一般将其归为民族舞的类别,因为从动作本身、表现形式、传达的意义及其所赖以存在的文化基础都具有舞蹈的特征,其发展历程和思路也几乎没有脱离民族舞这一思想主线,所以将其归为民族舞是符合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和民族心理特征的。据统计,仅云南民间风格各异的舞蹈套路就有 6700种之多,[1]由于民族地区多种文化交汇的历史背景和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了体育生态系统的相对封闭,也促使民族舞蹈具有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互融共生、风格各异的艺术特质。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民族健身操在很久以前就以艺术形态存在了,只是不够规范、独立,文化背景也相对复杂。

(二)民族健身操的概念及其内涵

首届全国性的民族健身操比赛在 2005年举行,自此民族健身操才正式成为相对独立的待开发的民族体育项目。2007年夏,昆明的世博园艺术广场举行表演赛时,“民族健身操”这一运动在云南才真正形成影响。比赛共有景颇族、傣族、苗族、彝族、佤族等不同民族风格不同年龄阶段的 14个州市的20支队伍参加,其中云南民族大学队在烟盒舞基础上改创的“跳起来”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赛后针对云南特色的“民族健身操”的定义仍有争论,对其内涵的判断也较为谨慎,但也说明已经走进大学校园,在民间也有一定影响。随着对民族体育研究的不断深入,立足民族文化和大众体育健身的双重视野和艺术、体育、操、舞的多维角度,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些名舞而实操的动作套路除了具有在节日庆典、农事、祭祀活动、外交活动及其它庆祝仪式中具有的烘托气氛、表达情感等功能之外,还具有很强的健身功能,而这些动作具有鲜明的节奏感韵律感,具有很强的“操”的特征,很像现在的健美操韵律操,只是动作略显单调,形态较为原始,其操化价值有待开发。

有研究认为:民族健身操就是在操乐化的民族音乐伴奏下进行的以民族舞蹈语汇操化动作为主的身体练习,达到身体全面发展,提高各项身体素质,健心美体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2]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民族健身操是在操乐化的民族音乐伴奏下进行的操化发展了的民族舞蹈身体练习形式,具有操与舞双重健身和愉悦功能,它重组了两种运动项目的优秀基因,也是对民族舞和健身健美操的一种穿越。原始形态下的民族健身操在漫长的发展与传承中,保留了原有的动作风格和服装式样,体现了民族传统文化影响的蒂固根深。现在意义上的民族健身操刚刚起步,仍在寻找发展方向。

二、民族健身操的动作特点及文化特征

(一)动作来源

在较为原始的分类中,民族健身操仍归为舞蹈一类,因为从动作的原始形态来看,其动作多数来自生产劳动、狩猎、祭祀等文化活动,动作中仍有原始的农耕文化或渔猎文化的烙印,动作结构较为简单自然,有些动作也不够舒展甚至显得局促,但很有节奏感,反映了民族个性和心理,体现了原始的民族舞蹈特征。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有时“操”和“舞”是很难界定的,从文化内涵和表达情感的主要功能上来讲,我们可将其称作 “舞”,从动作构成和表现形式来看,又具有很明显的“操”的特征,这种特征几乎在各民族舞中都有所体现。因此我们认为在民族传统体育中 “操”和“舞”是同源的,很多动作套路中同时孕育着操与舞的元素。这些动作多数是在原始的锣、鼓、钹等乐器的伴奏下进行的,如果把这些从民族的宗教、祭祀等文化中解脱出来加以规范的话,就具有明显的健身价值,因此,我们从不同的价值取向对其开发利用就会获得不同的收益。民族健身操的命名与开发体现出一种很时尚的思路,用当代体育的眼光来看,操类动作可以认为主要来自生产劳动和舞的变异。

(二)健身价值

从现代体育科学的视野来看,民族健身操的很多动作都比较简单,对身体素质也没有特殊的要求,这些动作都符合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原理,没有危害身体的动作,原始的动作套路也较为流畅自然,富有表达力和感染力,具有原始的意识形态美。由于节奏鲜明的电子乐问世较晚,所以民族地区传统的“操”和“舞”都是由传统乐器伴奏的,针对不同年龄的练习者,节奏可以适当控制,这样就能保证成年练习者的血压和心率都在正常范围内。资料显示:首届民族健身操成套操长度一般在 4分 20秒~4分 40秒之间,比赛后成年即刻心率范围在 140~190次∕分之间,强度中上;少年练习者在 90~150次∕分,强度中低,运动 6分钟后基本都能恢复。[3]动作强度分布均匀,量可以随练习次数自由控制,长期练习可以增强体质、愉悦身心、塑造体形、提高免疫,充分体现了有氧健身操全面发展身体的特点。基于这些特点,就算尚未量化编排的散乱的动作也早已在各民族的健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由于民族健身操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动作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就更能唤起民族练习者的亲切体验和其他练习者的好奇心,增强了娱乐和文化交往功能。

(三)文化内涵的相对稳定与嬗变

民族体育其实也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在数千年的民族发展与演进的历程中承载了民族的性格与精神,反映了民族的认识水平和文明程度,对民族的发展意义重大。民族健身操是民族体育的杰作,诠释了民族的体育文明,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对相对落后和闭塞的民族地区而言,一个动作可能就是一种民族心情,一套组合就可能是一段故事,每一次的动作展现都是一种体验。很多民族操、舞类的动作套路历经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而风格不变,一直以一种相对稳定的方式表达了民族的信仰和情感。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不断冲击,民族文化也将遭到新的考验,民族传统体育也不能固步自封,也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科技、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结构和观念的转变,从外来文化打破本土文化的封闭状态到本土文化的主动吸纳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认识到体育在民族文化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不再依附于其他文化形式而存在,健身娱乐等体育的本质功能越来越直接的体现出来,这为民族健身操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在未来发展中民族健身操必须尽快实现 “艺术”向 “体育”、“舞”向 “操”的两大嬗变。

三、民族地区高校体育的人文环境优势

(一)民族地区高校浓厚的民族体育情结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民族传统文化在民族地区高校早已引起广泛的关注,很多时候高校体育场馆被作为民族体育盛会的赛场。理论上讲,校园是实现少数民族体育元素和其他文化因子分离并按某种社会需求而重新整合的最理想的场所,少数民族体育走向校园,也体现了一定的时代需求,以体育项目的开展促进体育文化的传扬是广大体育和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大量的相关著作和论述随处可见。很多学校已组织编写了教材,将其作为新课程进行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如地处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文山学院体育系的课题攻关小组,就在当地苗族传统舞的基础上巧妙融入现代健美操的元素创编了苗族健身操,获得一致好评,实现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新跨越。事实上,民族传统体育表演类项目在各类庆典中一直是云南各地高校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尤其是操、舞类项目。实践证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校园开展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也很受欢迎,可以作为校本课程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有效弥补学校体育的不足,也符合国家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高校体育系更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繁育基地,一些高校的民族体育工作者著书立说撰文讲座,对传播体育文化开发传统体育项目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民族体育项目一直以来都是民族地区高校难舍的情结!

(二)民族地区高校丰富的体育人才资源

操类项目由于融入了很多的时尚元素,近年来备受青年人欢迎,比较而言民族健身操则体现出更丰富的内涵,展现了一定的自身优势。民族地区高校在读的大多是青年学生,这些学生多数来自当地的民族地区,在读大学之前对民族体育项目就已经很了解,民族健身操常给他们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无形中提升了他们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热爱,在习练过程中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现民族风采实现民族文化交流的舞台。他们精力充沛激情勃发,对民族体育具有浓厚的兴趣和较深的感情而且接受力强,为民族健身操走向校园奠定了基础。再者,民族地区高校大都有体育院系而且建设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有一支相对稳定的运动员队伍和几乎取之不尽的后备人才资源,这些都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人力物力的全面支持。因此,民族地区高校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和发展的首要选择。

(三)民族地区高校强大的科研续航能力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结合各方面的因素,经过合理的计划和运作渗透到大众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其中凸显出更多的是科技科研的力量。科技导航、经济搭台、体育唱戏已成为体育职业化商业化进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而这种现象也体现出相应的时代需求和体育发展规律,事实上群众体育也是如此。很多事实已经表明:一项运动是否能够普及与发展主要取决于科研的成败,科研决定了是否认识到项目发展的规律,找到了合理的发展方向,能否采取合理的研发方法,能否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而避免其他消极因素的干扰,将其推上平稳的发展轨道。在这个过程中,科研就起到了明显的导向作用。高校作为民族体育项目开发的前沿阵地,在科研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常为体育的决策者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民族地区的高校当然也将为民族地区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科研续航能力,尤其是关键时候的智力支持。

四、民族健身操与校园文化的契合

(一)民族健身操的自身适应能力

民族健身操从民族舞中被剥离出来,穿上了现代健身健美操的外衣,既有操类运动的时尚和活力,又有民族舞的古朴与简洁,是把操与舞的积极元素合理结合起来的典范,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这种操与舞的结合过程,事实上也是二次创作的过程,这一过程更突出了健康、简单、轻松、自由、趣味及时尚的主题,因为民族健身操的表现形式和民族舞及健身健美操都有很大的区别,在操与舞之间以独立的姿态出现。这些都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再者,民族健身操的习练对场地和器材都没有太高的要求,只需一小片平整的场地就可以开展,显得经济实效也符合校园操舞类文化传播的时尚特征。云南地州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场馆建设相对不足,学生健身条件也较为落后,短期内改善提高几乎不可能。因此,对民族健身操的合理开发利用显得很有必要,也能很好的弥补这一不足。

(二)民族健身操的校园发展

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族地区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经济观念也不断增强,初始阶段仅具有微弱经济功能的民族健身操,再像民族传统舞蹈那样在民间发展,将遇到很大的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在现有条件下为之寻找一片繁育基地是很有必要的。不难理解,具有浓厚的民族体育情结、丰富的体育人才资源和强大的科研续航能力的民族地区高校,当然应该是民族健身操成长的不二选择。在这里,民族健身操的编排、实验、修正及推广普及等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具体来讲,整个操作过程可以遵循以下步骤:首先,体育专业教师和音乐专业教师合作,从风格确定、动作编排、音乐选择、指标检测、艺术评定、难度实验等多方面努力创造民族健身操新套路;其次,选择骨干运动员集中培训,作为表演队伍在运动会及各种校庆活动中面向全校表演并录制视频资料,制造影响,为在全校的民族健身操爱好者中进一步推广创造条件。再次,在不断推广过程中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探索,编制教材纳入教学计划并在体育专业、舞蹈专业及全校爱好者中作为选修课实验性推广,逐步扩大影响。最后,教学、科研、推广模式逐步成熟,作为校本课程积极开发,力争有更多的作品问世,培养更多的具有传播能力的专业人才,为民族健身操走向社会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创造基础。

五、结 语

民族健身操作为一种带有浓郁的民族传统风情的文化形态从民族舞的桎梏中脱胎出来,在积极吸纳健身健美操营养元素的同时逐步形成了自身风格,日益引起广泛的关注。作为一种新的体育项目,民族健身操自然有其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充满艰涩,但它已经大胆冲破了相对封闭的民族体育观念,形成独立开放的自身体系,积极吸纳外来元素不断壮大自己,显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民族地区高校校园,作为民族健身操繁育的沃土和推广的前沿阵地,为其繁育与推广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也在不断创造着其它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在云南,民族健身操在部分地方高校推广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正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也为积极向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的纵深发展做准备。

[1] 曾金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石裕祖新著《云南民族舞蹈史》简介)[J].民族艺术研究,2006,(4):11.

[2] 黄咏.民族健身操与健美操之比较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50.

[3] 许爱梅.民族健身操价值及应用前景 [J].体育学刊,2007,(8):16.

猜你喜欢

民族舞体育项目民族
浅析民族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我们的民族
民族舞在普通高校开展的措施意义与对策研究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问解民族舞 让孩子内心世界更加丰富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论如何更好的表现民族舞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