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补中益气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胃下垂 80例

2010-08-15魏敏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29期
关键词:胃下垂川楝子益气汤

魏敏

胃下垂是指以胃小弯切迹低于髂脊连线以下,十二指肠球部向左偏移为主要体征的一种病症。临床主要症状为上腹部胀满,不规则疼痛,饱食和行走时症状加重,平卧时症状减轻,一般伴有消化不良,胃痛,呃逆,嗳气,神倦体乏,眩晕,失眠,多梦,便秘,气短等。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是由于膈肌悬吊力不足,肝胃、膈胃韧带功能减退而松驰,腹内压下降及腹肌松驰,加上体形或体质等因素形成。目前西医治疗无特效方法,仅给予对症治疗。笔者于 2004~2009年用补中益气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胃下垂 8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80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其中男 36例,女 44例,年龄 35~75岁,平均 55岁,病程最短 3年,最长 30年。

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以上腹部胀满,不规则疼痛,饱食,站立久和行走时症状加重,平卧时症状减轻为主,结合x线、钡餐透视可以确诊。胃下垂的程度一般以小弯切迹低于两髂脊连线水平 1~5cm为中度,11cm以上为重度。

2 治疗方法

补中益气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炙黄芪 15g,当归 10g,炙党参 15g,焦白术 15g,柴胡 10g,法半夏 10g,升麻 10g,砂仁 10g,陈皮 10g,茯苓 15g,炙甘草 10g,白芍 10g,桃仁 10 g,红花 5g,川楝子 5g,郁金 10g,木香 10g。

水煎浓汁,一日分三次服,五剂为一疗程,连服 6个疗程后统计结果。

3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x线复查,胃下极回升至正常位置。

显效:临床症状显著减轻,x线复查,胃下极回升 4cm以上。

有效:临床症状减轻,x线复查胃下极回升 1cm以上;或临床症状显著减轻,但x线复查未见改变。

无效:症状略有改善或无改善,体征无改变。

4 治疗结果

治愈 28例(35%),显效 32例(40%),有效 14例(17.5%),无效 6例(7.5%)。

5 病案举例

李 ××,女,62岁,患胃病多年,后经本院确诊为胃下垂,住院月余,又经当地医院用中西药及针炙各种治疗,效均不显。于 2007年 5月 8日来诊,诉腹中胀闷,嗳气,恶心,每于进食后或劳累时加重,伴有眩晕、乏力,纳少,便秘,脉沉细,服用上方 5剂,感症状减轻,连服 6个疗程,病已基本痊愈。

6 体会

胃下垂属中医的“胃痞”、“腹胀”等范畴,本病病位在胃,与脾、胃等脏腑有关,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升清,主四肢肌肉,因先天元气不足,或因久病体虚,元气虚衰所致。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气血乏源,肌肉失于充养,中气虚陷,升举无力,引起本病,气为血帅,血的运行依赖于气的推动作用,气虚,则推动无力,使血行迟缓而形成血瘀,加之胃本身形态及位置的明显改变,牵引及压迫血管,使胃壁静脉回流障碍等,皆可发生血流瘀滞,故其主要病机可概括为虚、瘀两字,以虚为主,虚中夹实,故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利湿,健脾益胃;木香、砂仁、陈皮、半夏和胃醒脾,理气化痰;川楝子、郁金行气止痛;桃仁、红花活血祛瘀,再加黄芪、当归气血双补;柴胡、升麻升提下陷之阳,诸药合用,共奏补中益气,养胃健脾,活血,行血,补血之功。

猜你喜欢

胃下垂川楝子益气汤
川楝子亚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补中益气汤体内外对脾虚证两种特征菌数量的影响
调中益气汤联合外洗汤剂治疗压疮的效果观察
胃下垂的内外调养法
绞股蓝水提醇沉液抗川楝子致小鼠慢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
带鱼黄芪汤缓解胃下垂
蹲着吃饭缓解胃下垂
蹲着吃饭缓解胃下垂
川楝子治病验方
补中益气汤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便秘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