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科急诊医护人员职业危害因素与职业防护

2010-08-15王岑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29期
关键词:锐器针头急诊科

王岑

急诊科是急 危重伤病员的抢救阵地,是医院急、危、重患者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急诊医护人员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下工作,经常处于各种生物、化学物理、社会心理以及与工作有关的危险因素中,时刻面临职业伤害的危险。本文试着对儿科急诊医护人员防护中存在的危险因素作简要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应防护措施。

1 职业危险因素

1.1 生物性危害因素 急诊患者一般发病比较急,病情危重复杂,经常会遇到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跳呼吸骤停,原因不明的毒物中毒等患者,这些患者也可能是未知或潜在的传染疾病如乙肝、丙肝、梅毒、HIV阳性患者。由于急诊医护人员在参与抢救或监护患者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经常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尤其在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吸痰、洗胃和各种穿刺等过程中,为获得最佳抢救时机,往往顾不及采取有效的职业防护措施,就要进行操作。这无疑会增加护理人员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机会,还可能会使自身成为新的传播媒介。

1.2 医疗锐器损伤 儿科急诊护士每天都要从事损伤性操作,被锐器刺伤是最常见的事件。在各种注射、采血等操作中,由于患儿不合作,若有不慎常可导致针头刺伤,在我科 30名护士调查中有 85%发生过针头刺伤,其中 78%是被污染的针头所刺伤。

1.3 噪音 儿科急诊人流量大,噪声也大,长时间处于高声量环境中,能导致耳鸣、血压升高、易怒、头痛、失眠。而噪音的发生是造成职业性听力损失的主要原因。[1]

1.4 社会性危害因素 消极的心理因素和负面的社会性危害对急诊科医护人员造成的伤害是不可忽视的。急诊患儿多为突发且情况危重,其家长也容易出现急躁、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甚至发生辱骂或殴打护士的现象。这不仅使急诊科医护人员人身安全受到威胁,也使他们一直处于高度的应激状态。

2 职业防护

2.1 生物危害因素防护 护士应了解各种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遵守各种消毒隔离制度,避免感染。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时有必要的防护装置如戴手套、穿隔离衣等。对被污染的物品应分类集中处理,严格浸泡,消毒,避免再次污染的出现。对于自身皮肤破损或破溃的部位应加强防护,避免被污染。

2.2 锐器伤防护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急诊科护士对各种锐器伤的防护意识。掌握预防锐器伤的安全操作规范,防止和减少意外锐器伤的发生。在抢救操作时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小心仔细,防止被各种锐器刺伤。安全处理用过的针头,使用锐器收集箱。做好锐器伤的紧急处理,伤后保持镇静,立即挤出伤口部位少量血液,同时流动水冲洗伤口 5m in,然后用碘伏后包扎伤口。

2.3 心理社会因素的防护 急诊科护士除具备一般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修养外,还应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心理调控能力的锻炼,学会自我疏导不良情绪,必要时寻求一定的社会支持,与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建立健全防护制度,完善与改进防护措施。管理者应创造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以更好地保证护士们的健康。

[1] 杜冰,龚伟,王心如.对噪声职业卫生标准几个问题的商锲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5,23(3):238.

猜你喜欢

锐器针头急诊科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具有喇叭口结构的防刺伤针头帽的设计与评价
小小针头不迷路
胰岛素针头可以重复使用吗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新型安全型锐器盒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锐器盒使用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思路
蒙医护理实习生实习期间锐器伤调查分析与对策
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