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人才培养实战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2010-08-15张鸿雁

职业教育研究 2010年6期
关键词:纺织服装校企

张鸿雁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

高职人才培养实战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张鸿雁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遵循教育与经济相互促进与制约的规律,在经济与教育的双重视野下,积极探索以“目标引领、技艺引领、就业引领”为核心的“三引领、三结合、三同步”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育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高职教育;区域经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纽带和桥梁,一个地区、行业的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能否顺利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高职教育为其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撑。而一所高职院校能否在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特色上融入行业企业的目标、技术、管理等诸方面要素,在教育与经济的要素互构中进行办学与人才培养的全盘谋划,对于其生存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高职教育与经济的联姻主要是人才培养和技术合作,这二者是高职院校和企业实际需求的对接之处。高职院校不能关门办教育,要紧跟区域经济发展。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在近年来的办学实践中,坚持与行业企业实现目标融通、要素融合、技术对接,通过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校企合作,探索出一条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之路。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构建教育经济互构式人才培养平台

高职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生需求。无论中国古代的太学、国子学还是西方学院式教育鼻祖的Academy,包括中世纪的欧洲大学,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并不明显。正如潘懋元先生指出的,“直到18世纪,大学的主要职能还只是单一培养人才”①,“19世纪中叶以前的英国大学曾是律师、牧师、绅士、医生、国家行政管理人才的培训场所,但从来没有成为企业家的培训场所。”②依靠教育发展经济,依靠经济发展教育,使教育与经济相互推动、共同发展并形成良性循环的教育观念,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广泛应用、教育功能不断扩展、学校职能多元化的背景下产生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生产方式转型以及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高职教育进入大发展阶段。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发展的规律表明,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具有高度的正相关性。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高职教育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社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其模式创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职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必须根植于先进的教育理念,遵循经济与教育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发展规律,主动适应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主动适应包括对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素质和能力的主动适应,对区域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结构的主动适应,对区域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服务能力要求的主动适应,办学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目标相一致。一是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目标相适应,二是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三是与地方经济结构相适应。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经济发展战略是以打造“长三角”乃至全中国先进制造业和优质服务业重要基地为根本目标,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两大产业带:一是标志性产业带,包括电子信息、现代医药、石化、纺织、服装等五大标志性产业集群;二是成长性产业带,包括交通运输、制造、新型金属材料、纸制品、家用电器及设备、食品加工等制造业产业集群。浙江经济总体特点是:(1)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快、数量多,个体私营经济实力强。民营企业是浙江省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主体市场。(2)民营经济在构成浙江经济发展生力军的同时,形成了带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块状结构。以轻工业为例,有绍兴的轻纺、宁波的服装纺织、义乌的小商品、嘉兴海宁的皮革、永康的五金、桐乡的毛衫、温州的皮鞋等等。(3)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和中国产业政策调整,浙江经济在中国对外贸易逆差时代的优势正逐步变成挑战,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行业企业的迫切需求,经济发展转型形成对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大量需求的倒逼机制。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在浙江省经济和宁波纺织服装产业背景下,在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双重视野中“紧盯行业办教育、跳出教育抓教学”,与纺织服装行业企业目标融通、要素融合、技术对接,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与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与行业企业全面合作,打造教育与经济要素互构的人才培养平台,探索以目标引领、技艺引领、就业引领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三引领、三结合、三同步”人才培养模式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以培养纺织服装“专业有特长、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提高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人才目标为核心,以“目标引领、技艺引领、就业引领”的“三引领”为导向,以“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相结合、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三结合”为切入点、以“理论与实践同步、实训与生产同步、课程与证书同步”的“三同步”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纺织服装行业特色的高职人才培养之路。

(一)目标引领,对接产业链,构建特色专业体系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地处沿海开放城市宁波。纺织服装的材料生产、设计加工、服装贸易等在宁波历史悠久。现在,纺织服装成为宁波市的支柱产业之一。门类齐全,行业结构合理,已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全市约有纺织服装生产企业4000多家,从业人员50万人。雅戈尔、杉杉、罗蒙、维科、申洲等企业入围全国500强。在如此产业背景下,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紧盯行业发展需求,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与行业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在人才与技术方面同行业企业互动互构,形成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和行业经济特色的办学模式。

目标引领,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规格、标准为目标,构建与纺织服装产业链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专业群,以省、市重点专业建设为抓手,通过特色专业群的构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适用程度。学校按照“一体两翼”的专业群建设思路,通过整合、改造与建设,形成以纺织、服装、艺术设计为主体,以机电信息、经贸管理为两翼的专业架构。以省、市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大力培育品牌专业。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服装设计、服装工艺技术、染整技术3个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现代纺织技术、纺织品装饰艺术设计、服装表演3个专业为市重点专业。31个专业基本涵盖宁波纺织服装产业链,其中直接培养纺织服装产业相关人才的专业占60%以上,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主干专业群。对应宁波纺织服装产业格局,“一体两翼”的专业群与日趋专业化的产业群相互融合。

(二)技艺引领,深入技术链,构建实战化的教学模式

坚持为企业服务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行业企业需求更新观念,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形成“理论与实践同步、实训与生产同步、课程与证书同步”的高职人才培养特色。

以任务为核心,以项目为纽带,引入企业品牌设计开发任务,实施项目化教学 按照 “岗位 (群)—工作过程—岗位能力—核心能力—核心关键能力”建构职责任务表,开发与企业典型工作内容相统一的项目课程,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形成“品牌带动、任务导向、团队协作、企业评价”的项目化教学模式。近三年,我院服装设计专业与多家著名企业进行项目化教学合作。其中,以宁波仙甸服饰有限公司的FAERIE品牌、上海和芗贸易有限公司的ARRIO品牌和杭州山水人家服饰有限公司的Me Forever品牌为项目实施改革,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作为学生学习的主线。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从项目教学切入,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开发新产品2000余款,直接投入生产250余款。

将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真实活动场景引入教学内容中,以任务驱动教学 开展工厂化的实训实习、工作室式的半工半读等,倡导“学之实、实之用、工之技”的实践教学理念,使学生校内学习与工作相结合。艺术学院服装表演专业以T型台为课堂,以承担的表演任务为教学项目,演练与创作由师生共同完成。排练与教师教学同步,表演与学生作业合一。近两年,服装表演专业通过与宁波市旅游局、宁波培罗成集团等合作,赴香港、奔沈阳,进行宁波旅游产品和知名服装品牌推介活动,在实战中培养学生的舞台表演技能。该模式打造出一批知名模特。服装工艺技术专业借助生产流水线的建立,通过工厂化的实训实习方式,实现校内实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学生学业评价与岗位评价的一致性、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与企业管理者评价的一致性。该模式被誉为“四维化工厂”,获宁波市第三届教学成果二等奖。

以职业资格证书和大赛为抓手,强化学生技能培养 以职业资格要求和行业企业岗位标准为依据,改革课程体系,全面实行“双证书”制度,提倡毕业生获得多证书。通过竞赛实战,提高专业水平。近三年,我院师生作品多次在“兄弟杯服装设计大赛”、“汉帛奖国际服装设计大赛”、“大连杯服装设计大赛”、“衡韵杯唐装设计大赛”等国内著名赛事中取得好成绩。三年中共参加全国知名赛事入围70余人次,其中获得金奖5次,银奖7次,铜奖11次,单项奖5次,优秀奖若干次。学生参加国际、国内各类专业技能竞赛获国家级奖项71项,省市级奖项102项。

(三)就业引领,校企深度合作,培养“零距离就业”人才

企业班是我校“订单式”培养的主要形式。学院近几年借宁波纺织服装集团公司的品牌优势做大做精,实现了校企深度合作,在“订单式”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与企业在设备、技术、投入等生产要素的互构,创办校企深度合作的“企业班”。“企业班”通过资源共享、人才共育、过程共管,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通过企业提出培养要求、校企双方制定培养方案、学生自愿签署培养协议、校企教育资源要素融合、学生定岗实习就业等五个环节,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有保证”,学院“教、导有标准”,学生“学、练有岗位”,达到企业、学院、学生三方共赢的目标。2006年,学校与中国500强和中国出口百强企业宁波维科集团利用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开办首届“维科预备班”合作进行人才培养。校企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共同实施教学、定岗实习、定向培养、管理和评估等,毕业生受到维科集团的好评,“维科班”目前已是第三期。服装学院与中港合资企业宁波申洲针织有限公司联合开办 “申洲班”,协作培养企业急需人才。申洲针织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织造、染整、印绣花、制衣于一体的大型全能针织服装企业,公司拥有国际一流的生产设备,产品全部出口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申洲针织有限公司对企业班教学十分重视,一次性投入50万元,奖学助学,奖教助研,并为家庭贫困的优秀毕业生偿还所贷学费。在此成功案例影响下,学院陆续与宁波杉杉集团、太平鸟集团、仙甸服饰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办了 “杉杉班”、“太平鸟管理班”、“仙甸班”,引领校企合作发展方向。2009年上半年,我院与宁波市裕人针织机械有限公司、锦江麦德龙现购自运有限公司合作培养的学生被企业“整班打包”顶岗实习,提前签订就业协议。“企业班”模式紧固了校企关系,被有关教育专家誉为“本土化的双元制”。学校2006、2007、2008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签约率分别为89.63%、91.96%、96.20%,一次平均签约率为92.6%;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5.09%、96.35%、98.17%,一次平均就业率为96.54%。

注释:

①潘懋元:《高等教育讲座》,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53页

②徐辉:《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论大学与工业的关系》,杭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3页

[1]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潘懋元.论高等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3]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职业技术教育,2008,(9).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1,4).

[5]朱文友.高职教育如何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1).

[6]王婉芳.高职教育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5).

[7]胡咏梅,薛海平.经济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规模的相关性研究[J].江苏高教,2004,(2).

[8]洪少辉.服务地方经济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J].木工机床,2004,(3).

□有话职说

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

——泰戈尔

G710

A

1672-5727(2010)06-0149-02

张鸿雁(1962—),女,黑龙江青冈人,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猜你喜欢

纺织服装校企
澳洋纺织
让人心碎的服装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
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