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技校文秘专业普通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0-08-15袁少君

职业教育研究 2010年6期
关键词:普通话发音课堂教学

袁少君

(广东省湛江市高级技工学校 广东 湛江 524037)

论技校文秘专业普通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袁少君

(广东省湛江市高级技工学校 广东 湛江 524037)

普通话是现代文秘人员的工作语言方式。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如何使技校文秘专业学生的普通话更为标准、规范,使普通话课堂教学更为有效,就成了令人关注的问题。本文从教学目标、学习热情、训练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及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技校文秘专业;普通话教学;有效性;策略

普通话是中国的国语,也是各民族的共同语。大力推广普通话既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民族统一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敏于行而讷于言”的古训无助于事业的开拓,“沉默是金”的箴言也不再是质朴勤勉的代名词。在通讯日益发达的今天,仍有高达70%以上的信息靠人与人的交流去传递。普通话是情感的纽带,沟通的桥梁,现代文秘人员没有普通话这张“通行证”是寸步难行的。因此,普通话标准,“口吐莲花”也就成为现代文秘人员在职场竞争的重要砝码。

技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口语方言千差万别,正所谓“十里不同音”。不少学生不懂得汉语拼音知识或知之甚少,日常生活中一般用方言交流,加上学生的羞怯心理,所以,他们对于普通话是“爱恨交加”。面对这种不容乐观的语言现状,提高技校文秘专业普通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迫在眉睫了。

笔者试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对粤港澳普通话教程》为例,从教学目标、学习热情、训练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及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

设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技校文秘专业普通话教学课时为62节,想要在有限的课堂让让学生的语音面貌“焕然一新”是绝不可能的。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目标应突出学科特点,做到目标明确、适度、适量。

一节课能教给学生什么,学生能学到什么,这些问题在教学前一定要明确。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做到难易适中,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例如,我校大部分学生来自粤西地区,那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应抓住粤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及对应关系进行比较教学。在口语交际中,翘舌音使用频率很高,人们说的每一句话基本上都有翘舌音,据统计,在3500个常用字中,翘舌音字就有602个,占常用字的17%。由于粤方言习惯把翘舌音“zh ch sh”读成平舌音“z c s”,难怪有人说“广东是普通话的重灾区”。因此,教学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翘舌音的正确发音。

激发学生说普通话的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技校生大多来自城镇乡村,生活圈子小,交际范围窄,平时多用方言进行交流,而且他们觉得说不说普通话对生活和工作没多大影响。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厌说”普通话的心理。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教师上好第一堂普通话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在第一堂课应明确口才与普通话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普通话的重要性。正所谓,“慧于心而秀于言”,只有说纯正、流利的普通话,才能使口语表达锦上添花、声情并茂。激发了说普通话的兴趣和欲望,还需要在实践中磨炼,因为要提高普通话水平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有的学生因在短期内不见成效就半途而废;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笨嘴拙舌,说话会遭到别人嘲笑而放弃了说的机会。针对学生的种种畏难情绪,教师可讲述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激励学生,使学生懂得“木可雕镂为饰,玉可琢磨成器”,只要持之以恒地训练,标准的普通话将为自己拓展出广阔的空间,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确定科学、合理的训练内容

1994年,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播电影电视部下发了《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指出:“有必要在一定范围内对某些岗位的人员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并逐步实行普通话等级制度。”为了学生将来的就业需要,应根据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要求选择训练内容。

重视声、韵、调基础发音的训练 从课堂教学的情况看,不少学生读音错误率高、缺陷明显,以致整体上方音明显。其根本原因就是最基本的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要领没有把握好,因而造成发音错误或发音不够圆满。要想让学生说一口标准、纯正的普通话,最为有效的办法还是在理论指导下,扎扎实实从基本功练起。也就是说,从声母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韵母舌位、唇形、动程,声调调型、调值,音变形式规则等等学起,从最基础的知识学起,确保每个音素的发音都要准确、到位。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方言色彩,学成的才是纯正、标准的普通话。

运用对比法进行方音纠正训练 了解本地方言与普通话存在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加强重、难音的练习,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粤语里没有翘舌音,很多说粤语的学生说普通话时习惯用粤语里的j(知)、q(雌)、x(思)代替普通话的zh、ch、sh,例如,把“涨价”误读成“降价”,把“吃鸭”误读成“欺压”,把“师傅”误读做“西服”等。教学时需强调,j、q、x与zh、ch、sh的区别在于发音部位的不同:j、q、x是舌面音,发音时舌尖在下齿背后,舌面前部向硬腭隆起;zh、ch、sh是舌尖后音,发音时舌尖向上抵住硬腭前部。在训练时,说粤语的学生采用对比法培养良好的发音位置感,就能轻而易举地发好舌面音和翘舌音。总之,如果学生不能区分普通话与方言发音的不同,那么,这种南腔北调的普通话什么时候说都会有方言味,不够标准。

注意纠正错误的习惯读音,避免使错误加深 在训练中,会出现一种现象,就是有的学生语感好,发音标准,却常常得不了高分。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习惯问题,把一些字音读错了。普通话有多音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汉字读音就会不一样。例如,“血”的读音有两种:“xiě”和“xuè”,“xiě”多是单用,如“流了点儿血”;“xuè”用于复音词及成语,如“高血压”、“呕心沥血”。另外,有些学生不懂得整体认读音节的读法而读错音,如“次”(cì)读成“气”(qì)。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分析学生读错的原因是把“c”与“i”分开拼读,然后再强调整体认读音节的正确读法:不用拼读而直接读出音节。为了避免使错误加深,教师可布置学生每天必读《普通话水平测试难读、易误读字词》和《常见多音字例释》。经过日积月累的练读,在日常交际中,学生运用普通话的能力也就灵活自如、得心应手了。

进行朗读训练,培养良好的普通话语感 普通话朗读教学训练,绝不能仅仅满足于教会学生读准字音、掌握语流、音变规律,而必须在理解、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表情达意的角度出发来进行。要想达到使用普通话进行自由口语表达,一方面要使普通话自如到一种无意识状态,另一方面要储备足够使用的普通话词汇和句式,使之能代替方言词汇和方言语法。而这两点恰好是普通话朗读训练的重点。当然,要完成这样的任务,普通话朗读必须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为前提。有了这个前提,朗读不再是读字,而变成一种表达,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普通话,而且可以从中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式,同时获得良好的普通话语感。这对书面语向口语的迁移,对方言词汇和方言语法的纠正是极有好处的。

说话训练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普通话的说话训练历来是一个难点。有文字为依托的读相对容易,而给出话题自由地说要难得多。学普通话最终目标在于普通话口语的自由运用,如果我们的学生大都不能自如运用普通话口语,普通话教学就是低效甚至无效的。那么取得有效的途径在哪儿?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训练是一个好办法,即不要一下子让学生脱离一切文字依托,而是让学生拄着文字材料这根“拐杖”先走一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减小拐杖的支撑辅助作用,最后达到扔掉拐杖自己走路的目的。具体说来,就是先从完全依靠文字材料的朗读表达着手,在此基础上逐步展开半依托文字材料的复述、讲故事、备稿演讲等形式,然后逐步过渡到临时组织语言说话。这种做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证明是可行的。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和谐课堂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确定合理的教学模式,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和谐课堂,会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自信,从多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普通话教学应是理论与训练一体化的课堂,其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类。

分组训练 在第一堂课,教师根据座位划分5个学习组,每组10人左右,挑选普通话好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的职责是:课前检查组员的标音作业,训练时组织组员进行各项练习,并逐一检查组员的读音情况并作纠正。具体的操作是:教师先讲授正确的发音方法和技巧,强调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布置练习内容后进行分组训练。在琅琅的书声中,教师并非闲着,而是进行巡回指导,一方面要检查并纠正组长的读音,另一方面要辅导读音差的学生。这种模式消除了教师巡回指导有限的弊端,给学生搭建一个互相学习、展现自我的平台,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利用课内时间去消化和巩固知识,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举行擂台赛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开展小组间的擂台赛。设置的项目有:字词闯关、比比绕口令、朗读能手、查字典高手、说说家乡美、新闻两分钟、情境对话等等。具体操作是:每节课选择一个项目让学生进行练习,然后每组派出一名学生进行比赛,参赛者尽量不要重复,让每个同学都有接受挑战的机会。当学生在进行比赛时,其他学生要作好纪录,比赛结束后让同学点评并选出优胜者。这种模式极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练习普通话的热情也就更加高涨了。

总之,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旁观者、被动接受者,从而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发展,智慧得到启迪。在这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心情愉快,各种智力、非智力因素处于最活跃状态,真正体现了教学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优化教学手段

在传统的普通话教学中,单凭“教师+粉笔+黑板”的课堂讲授,没有更多感性材料的介入,会使学生觉得单调、枯燥,大大减弱了学生参与配合的程度,严重遏制了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录音机、多媒体等。

播放录音可以充分发挥课文的感染力,既锻炼学生的听力,有助于纠正错误读音,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普通话语感。运用多媒体可以播放动画的发音示意图,使学生清晰看到发音部位及发音时舌头、口形的变化,更容易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教师还可以在下课前五分钟安排一个节目——艺术欣赏,利用多媒体播放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相声、戏剧、诗歌、寓言、广告、电影片段、歌曲等。这既使学生的紧张情绪得到缓冲,又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口耳技能,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外文化精髓,从而提高作为文秘人员的文化素质。

建立积极的评价机制

评价是普通话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学生普通话能力进行综合测评,是调控训练的重要手段。在评价时要善于抓住学生的亮点,给予肯定和欣赏,让他们体验成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各不相同,如果用同一个尺度去衡量每一个学生,那就会严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为激发学生的潜能,可让学生自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如有的学生说话时没有翘舌音,目标可定为:懂得翘舌音的发音和判断;有的学生发音时口形不会变化,目标可定为:分清合口呼(以u或u开头的韵母)与齐齿呼(以i或i开头的韵母)的发音口形;有的学生不敢上台说话,目标可定为:能上台朗读文章。当学生有了细微的进步,教师应及时发现并表扬,当学生出现明显的错误读音,教师应分析原因并及时解决。这种目标自定法既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努力实现自定的目标,也有利于他们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另外,教师可让学生参与评价。首先,要鼓励学生学会自我评价,通过自评学会欣赏自己,建立自信。其次,要引导学生相互评价,既对同学的优点给以肯定,又能指出同学存在的语音错误。通过互评,可以锻炼学生的听力,因为,能听出别人的错误,自己的错误就会减少。总之,对学生在普通话训练中的表现应以鼓励、表扬为主,尽量从正面引导,最终令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普通话能力。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是否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的反应和参与热情是否高涨。只要技校教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那么,提高普通话教学的有效性就不会成为空中楼阁,培养出来的文秘人员就会成为市场的“紧俏货”。

[1]谢盛圻,王华敏.教学的艺术[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1.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口语交际训练[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3]马显彬,赵越.普通话教程[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4]余文森.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OL].(2007-10-23). http://www.zjol.com.cn/05edu/system/2007/10/23/008907933.shtml.

G712

A

1672-5727(2010)06-0107-02

袁少君(1971—),女,广东湛江人,广东省湛江市高级技工学校语文教研组长,讲师,研究方向为中职语文、普通话教学。

猜你喜欢

普通话发音课堂教学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Playing with h
Playing with /eI/
17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Playing with u_e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