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通识性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
——问题与对策

2010-08-15冉隆森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创新型外语大学

冉隆森

(遵义师范学院外语系,贵州遵义563002)

略论通识性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
——问题与对策

冉隆森

(遵义师范学院外语系,贵州遵义563002)

文章简述了国内外培养创新型人才,尤其是培养外语创新型人才的情况。阐述了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内涵。针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尤其是通识性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现状,提出了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对策。

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问题;对策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行动。这一教育理念和行动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实行了几十年。英国的大学长期以来坚持“培养绅士型的领袖和学者”的培养目标;德国坚持大学应该培养“全人”的理念;美国沿用其自由传统,于20世纪初叶提出大学教育应该培养社会精英[1];而教育家赫钦斯则在20世纪中叶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人”[2],等等理念不一而足,其核心宗旨就是要培养能够适应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这些国家将这些理念付诸行动,培养出大批创新型人才。英国的牛津、美国的哈佛就是将理念与行动结合得很好的代表,他们培养出了大批的精英和诺贝尔奖获得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要求21世纪应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教育目的的阐释上也坚持“全人”和“完人”的培养目标。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理念,对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意义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基本已经达成共识或趋于达成共识。各级政府颁布的教育纲要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到重要的战略地位,各教育机构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近来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精神实质也是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然而,我国正处于发展时期,由于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也给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带来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外语教育而言,目前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有外语系或外语学院,甚至职业学院也办有外语系。大学的差异产生了培养目标的差异,培养目标的差异对创新型人才提出的标准也不同。如果说,现在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点也不过分。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情况是,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存在空话说得多,实际做得少,理论探讨多,措施采取少的现象。除一些老本科院校外,大部分院校,尤其是新升本院校还比较茫然。本文欲针对这一情况,对新升本院校,如何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作些探讨,希望能引起争鸣。

1 外语创新型人才的基本内涵

1.1 什么是创新型人才

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内涵探讨的学术论文不胜枚举,且大同小异。共识部分是:创新型人才具有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差异之处是对具体内容的阐释。有的认为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科学知识,严谨的治学方法,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科学道德和为真理献身的精神;有的则认为,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大无畏的进取精神,有永不满足的求知欲,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较强的创造才能,同时还应具备独立完整的个性品质和高尚的情感等;另一些认为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它是针对不思创造,缺乏创造能力比较保守的人而言的,不论是什么类型(理论型、应用型或技艺型)的人才,皆须具有创造性,具有创造能力才能称为创新型人才[3]。三种阐释不无道理。第一种基本代表学院派观点:强调创新基于扎实而雄厚的知识基础;第二种强调创新更需要意识和胆识;第三种把创新扩展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无论是知识领域,应用领域,还是别的领域,无论是知识分子,工人,还是农民,只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就是创新/创造型人才。笔者认为,一个完美的创新型人才应该是三者的结合。因为社会需要既有广博的知识,又有胆识,能够干一行就干好一行的人才,这样更有利于创新型社会的建立。因为创新蕴涵于工作或任务的全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项大的发明和创造都有可能产生。毕竟爱因斯坦式的人物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都难出现一个,我们所需要的是更多具有完美个性,在思维、智慧等方面具备创新潜质的人才。

1.2 什么是创新型外语人才

外语专业的特点决定其创新的内涵。目前人们达成共识的部分是,创新型外语人才应具有创新的思维、创新的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人才类型的培养上分为人文型、复合型和工具型。很多学校根据自身的传统优势,制定了未来外语人才的培养方向,并各有侧重。如北外和上外,重点培养外交、新闻、国际公务员方面的外语人才;广外重点培养商贸方面的外语人才;西外重点培养高级翻译人才等。更多的院校,如师范院校则强调培养人文性外语人才,综合性院校也根据自身的特点有所侧重,而更多的初升本院校在人才培养规格上也各不相同。他们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定位上差异更大,上不能攀比,下不愿掉架,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鉴于此,本文仅谈一谈通识性创新型外语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因为大部分学校培养的外语人才均为通识性人才,而大部分新生本院校和师范院校属此现状。比起复合型外语人才来,通识性外语人才要适应各种各样未知的工作,需要具备知识、意识和能力三个方面的素质。知识是指知识基础,包括扎实而宽厚的外语专业知识,良好的人文素养,广阔的国际视野,对祖国文化深刻的理解和了解等;意识部分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学用意识、批判意识、跨文化交际意识、合作参与意识、竞争意识等;能力是指外语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语言能力(包括听能、说能、读能(获取知识的能力)、写能和译能)、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性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探索和追求学问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利用和抓住机遇的能力等;除此之外,通识性创新型外语人才还应该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乐观向上、富有社会责任感等人格品质和富于想象,喜欢叙述,不随大流,见解独立等创新型性格特质。

2 通识性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现状和培养对策

2.1 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现状

在全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研修班上,南京大学朱刚教授在谈及提高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时指出:目前“外语学科定位不明,长期工具化、边沿化,造成外语专业人才‘中外文化失语症’,缺少思辨能力[4]”。四川外语学院蓝仁哲教授谈到新《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实施以来关于“复合型人才”培养情况时指出:“虽然许多外语院系掀起了热潮,实践表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种种努力并未收到预期效果。实际上只是在千方百计,一相情愿地培训也许更有可能就业的应用型人才而已”。蓝仁哲教授同时还指出“新《大纲》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受到了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冲击。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就业难题,许多院校盲目推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随意加减课程,很少院系在按新《大纲》课目设课,‘英语专业知识’一类的课程,严重受到挤压,有的学校的必修课也无法按照要求开设。在就业的无形压力下,各院校在‘复合模式’上绞尽脑汁,学生个个也在苦心孤意地‘复合’。功利之心突显,浮躁之风盛行。学生到了三年级便难以安心学习,四年级期间在写论文、找工作的‘掩护’下,正常教学秩序几乎烟消云散,本科四年制悄然减到了三年[5]”。此一段文字,笔者无意抄录,但的确是目前大学本科阶段教育的真实写照。我国大学毛入学率目前已经达到35%左右,大学已经发展到了大众化教育阶段,这是一件喜忧参半的事情。一方面大量的青年学生有了上大学的机会,这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劳动者素质有好处。另一方面,大量的学生涌入大学,生源质量缩水严重。加之层层院校都扩招,新升本院校一上来就扩大规模,靠扩招来增加收入和投入。针对严重的就业压力,也效仿其他老本科院校,四年本科,上课三年,一年写论文找工作。这种双倍的缩水更是给新升本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雪上加霜。这是目前大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但令人遗憾的是主管部门尚未拿出应对政策。而在教育机构内部,长期以来把外语人才当工具来培养,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不强,培养人的理念滞后。学生缺乏创新兴趣和创新欲望,认为语言学习与创新无关,对语言科学没有崇尚意识,不能激发起他们对语言进行探索的兴趣,更说不上把语言学习与其他创新行为结合起来。学生把很多时间花在专业过级的考试上,没有把更多时间用来思考语言学习的真谛等问题。他们思想单一,功能固着;一题一解,一问一答;迷信权威,相信书本,不敢提问,缺乏综合联想能力;所吸收的知识相互独立,互不相干,不能相互联系,融会贯通,见树不见林。细想以上痼疾,究其原因,恐怕不能只怪学生,也不能只怪教师,这里面有教育体制的问题,教育文化和传统的问题,教育理念的问题,也有课程设置的问题,教学策略的问题,考试评价机制的问题,还有专业局限的问题。总之,问题很多,或许只是冰山的一角,且都是些显性问题,更多的深层次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2.2 通识性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制约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是分散到各个层面的。问题多,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机构共同重视,摈弃不利于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因素,建立新的培养理念和培养对策,只有这样,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才能实现。对此,笔者尝试从学校的角度提出以下应对策略,以唤起更多同仁的思考。

2.2.1 加强通识性外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意识

要加强外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意识,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外语人才培养在整个高等教育大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斧正外语教育工具化、边沿化的错误认识。要认识到国家需要高水平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通识性外语人才。要结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及《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的精神实质,从大学的培养宗旨出发,站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度,注重培养外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级教育机构以及广大的外语教育工作者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的意识树立起来后,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才能成为可能。

2.2.2 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

我国在人才培养上,虽然也强调因材施教,但由于种种原因,能够在实际操作中真正付诸行动的不多。外语人才的培养,长期受到外语工具化的影响,从小学到大学,与孵小鸡一样,用的是同样的孵化器,相同的培养流程,同样的养分,培养出来的学生个性不突出,没有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他们是语言知识的“胖子”,能力的“瘦子”。他们是考试的机器,各种过级证书一大堆(如专四、专八证书),在知识的运用上,实际问题的解决上,缺乏独到的见解。动笔写文章,不是文理不通,就是错误百出。在人才培养上专业化和非智力化倾向严重。美国心理学家托伦斯在对创造性学生行为特征研究中发现,他们的特征是:好奇心,不断地提问,具有思维和行动的创造性和独立性;喜欢虚构,富于想象;不随大流,不过多依赖集体的意志;主意多,喜欢搞实验;顽强,坚韧[6]。赫钦斯认为大学应该成为一个思考问题和发表深刻见解的场所,因而其首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力[7]。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是成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代表。哈佛以追求真理为办学宗旨,在人才培养上,以全面发展的人,有教养的人为目标,强调培养的人才应该在情感、智力方面全面发展,是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批判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麻省理工学院给学生以自由的空间,鼓励学生通过广泛的自由学习发展个性,使学生成为创造性的智力探索者,能够独立追求学问。我国著名外语教育专家文秋芳教授也指出:“创新型人才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从本质上说创新人才是一种改造性人才。他们不仅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他们能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使现存的社会更完善,更完美,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8]”。以上所述,是我们的育人机制所缺乏的,也是现有的育人机制培养的人才所没有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宽松的与时代同步的育人机制,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追求做一个“完人”的权利,只有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才有希望。

2.2.3 营造创新氛围和创新环境

营造创新氛围和创新环境的前提是改变现在环境和氛围。要开展各种活动,尤其要开展一些与思维能力培养有益的活动。活动的开展,可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学识空间和启迪智慧,发挥才能的机会,有利于“学习型”人才的培养。这些活动包括演讲、辩论、小论文、小创作等;文娱活动也是很好的活动,既益智也怡心。文娱活动还可以与外语专业的学习结合起来,如演外语话剧,唱外语歌曲,外语诗朗诵,外语故事会等都不失为较好的选择。教师要与学生互动,给学生开讲座、出研题、荐读物,鼓励学生积极学习,积极思维,培养他们求真务实、探求真理的精神。要让学生从繁重的考试中解放出来,领略学习的自由和乐趣,达到启迪他们的经验性智慧和哲学性智慧等诸多目的。

2.2.4 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构建有利于创新的课程体系

大多数现有的外语课程体系都是依据国家课程指导委员会编写的大纲构建的。若把各校外语大纲放在创新性人才培养这一目标上看,存在着较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指导性大纲更多强调专业化,对目标语能力的要求以等级划分,课程设置上看似完善,面面俱到,实则费时费事,重复乏味。学生以弊驱利,为考试而学习。教师教得乏味,学生学无兴趣,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利。因此,有必要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修改和整合,使之回归到理性的轨道上,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课程保证。近十年来,外语教学发生了大的变化,小学开设了外语,中学外语起点有所提高,课程改革已经普及到高中,大学则与之脱节。这期间,大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了大众化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更加清晰,有研究型、通识型、应用型、职业型、复合型等。这些都是大学课程体系需要改革的重要理由。教育需要与时俱进,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竞争、知识竞争和智力竞争。要在竞争上立于不败之地,就应该使我们的课程体系合理化,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增设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课程体系构建是系统工程,需要外语界专家的认真论证,需要广大外语教师的参与;需要与学校的定位,生员情况和师资情况相结合,还需要与教材编写相配套。总之,改革势在必行。

2.2.5 改革教学方法,建立新的评价机制

教学方法改革,是教学研究永恒的课题,是与课程改革配套的课题,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在我国,一个重要的现实是,九年义务教育读完后学生要经历中考,高中读完后上大学得经历高考。这两次考试都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然而正是这两次考试使得大多数的学生长期被题海所淹没,被考试搞得晕头转向,丧失了原有的天资和睿智。上了大学后不知所措,不知如何学习,习惯于应付考试,课上课下提的问题都与考试挂钩。而外语专业又较为特殊,是不多几个有全国统考的专业,有专四、专八考试。更让人担心的是一些领导认识不足,把专四、专八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准,于是在学生中放大专四、专八考试的作用,有的暗地里与学位挂钩,更可恨的是,社会也把它当成用人的标准。这种“一条龙”式的考试阴影,一直罩在外语专业学生的身上。读完四年大学,结果是“呜呼一场大学梦,醒来竟在考试中”。这对某些院校可能有些偏颇,但在某些新升本院校,这是事实,是让人十分担忧的事实。因此,不能让这种现象再继续下去了!要从改革现有评价机制入手,对考试重新加以认识,要宽泛而全面地认识人才,评价人才,不能仅以考试成绩论英雄。至于中考和高考,也许无法撼动,但在大学阶段,应该有所改变。这就要求大学里的外语教师对人才培养标准有清醒的认识,用现代外语教学理念指导教学,采用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教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各种思维(如求异思维、求同思维、反向思维、相似思维、分合思维、多维思维、辨证思维等),启迪学生的智慧,开发学生的智能。要采用独立报告、案例分析、图解图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性思维能力、独立探索和追求学问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至于教学效果的评价,要以学生获得有效知识量,而不是传授知识量来评价。一个人知识的高低取决与有效知识量。有效知识量和人的智慧成正比。因此,要把评价机制当作一种激励的工具,而不是评判的工具。要通过对学生获得的有效性知识的了解,激励学生在自己的思维实践中学到老师没有讲授的知识,甚至创造知识。

3 结语

外语专业必须发展。要发展必须进行改革。面向竞争日益激烈的21世纪,外语人才的培养不能落后,必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要使外语专业人才具有扎实而宽厚的专业知识、良好的人文素养、广阔的国际视野、强烈创新意识的创新型人才,需要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各教育单位和全体外语教师共同努力,加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才能,给学生营造创新氛围和创新环境,构建有利于创新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机制。广大外语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模式,面对外语专业现状,正视问题,力戒浮躁,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扎扎实实地工作,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来。

[1]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英美德大学研究[M].徐辉,陈晓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汪利兵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何谓创新人才[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613615.htm,2010-09-30.

[4]推动课程改革培养创新人才[DB/OL].http://www.fltrp.com/newsdetail.cfm?icntno=172982&channel=2,2010-08-13.

[5]蓝仁哲.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科属性与培养目标—关于外语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思考[J].中国外语.2009,(6):4-8.

[6]E.P.Torrance.Creative Learning and Teaching[M].New York:Harper Collins,1970.

[7]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汪利兵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8]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2002,(4):12-17.

(责任编辑:朱 彬)

On Cultivation of Creative Foreign Language——Talents:Problems with Strategies

RAN Long-sen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 563002,China)

The paper briefly states the status quo of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especially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in and out of China,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and finally some strategies are directed against some existing problems that will impede or be unfavorable to the cultivation of creative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creative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cultivation;problem;strategy

G640

A

1009-3583(2010)-06-0105-04

2010-09-11

冉隆森,男,贵州遵义人,遵义师范学院外语系教授。

猜你喜欢

创新型外语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大学求学的遗憾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