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研究

2010-08-15张五钢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中华民族培育

张五钢

(浙江农林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 311300)

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研究

张五钢

(浙江农林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 311300)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途径有三:一是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把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同人类社会进步、中华民族复兴结合起来;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成为培育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主渠道;三是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德育实践。

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意义;途径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为多数民族成员所信奉的,具有普遍性的,能促进社会进步的思想文化精髓。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民族精神不断得以提升和丰富。革命战争时期培育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新中国捐躯。建设社会主义初期的雷锋精神、大庆精神鼓舞了人民的革命热情,激发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斗志。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的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献的思想;江泽民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胡锦涛提出的严于律已、率先垂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理念,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新发展,反映了强烈的时代意识,体现出传承与创新有机结合的特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帮助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充分认识我们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深入了解近代以来我们民族的深重灾难和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深刻理解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性进步和光明前途,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可见,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现实意义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人类文明持续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江泽民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世界文明的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缺乏振奋的精神、高尚的品格、坚定的志向,就很难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对于我们来说,提高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宏伟而艰巨的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扬光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熔铸在一起,展示了中国社会、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使民族精神升华到了一个新境界。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担负着实现理想的重任,在使他们全面系统地掌握当代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培育其民族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要培育他们热爱祖国、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精神,让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民族性格在其身上生根结果,使其对自己从事的民族复兴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信念,并在民族精神的激励和感召下投身于建设祖国与创造生活的洪流之中。因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是一个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得失、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性问题。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当前,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已成定局,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不仅仅表现为经济实力、技术实力、军事实力等物质力量的竞争,也表现为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精神力量的竞争。西方国家凭借其经济强势和信息支配强势,不断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极力推行其意识形态、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对中华民族心理认同、价值观等产生了很大的冲击。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这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等问题。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而民族精神具有导向作用,能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提升其精神世界的内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因而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了解,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落后、俗气,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甚至丢弃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对外来文化盲目崇拜。这种民族虚无主义的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和自信的丧失。因此,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用民族文化滋润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对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捍卫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促进青年一代健康成长和成才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决定了其民族精神不会是自发形成的,需要引导和教育。

二、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路径选择

1.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把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同人类社会进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完成这一使命既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内在需要,又是世界发展大潮下的时代需要;既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紧迫要求,又是应对国际竞争、确保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战略抉择。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在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时,要将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创造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突出表现了中国人民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历史责任感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与道德情操。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性,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坚守自己的信念与追求,维护自己的人格修养与节操尊严。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把民族精神培育贯穿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养成的过程中。爱国主义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今天,我们讲爱国就是要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把个人的理想和事业融入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胡锦涛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要求大家:“时刻心系民族命运、心系国家发展、心系人民福祉,使爱国主义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为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我国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形成“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的浓厚氛围。要向大学生继续宣传和不断推出体现时代特征的爱国主义典型,激励他们把爱国之心、强国之志化为报国之行。60多年中国取得的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胜利,也是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的一曲壮丽凯歌。社会主义真理之光使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升华到了崭新的境界,爱国主义的时代强音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获得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不竭的力量源泉。当前,前进的中国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当今世界的大变革大调整,面对中国改革开放发展中错综复杂的矛盾,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的大学生必须要有自己人生的精神之柱,这个精神之柱只能是用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统一而锻造的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因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培育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组织广大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让他们在实践中亲身体会、感受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并把这些情感内化为理性认识,进而达到塑造自我、完善人生的状态。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成为培育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把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放在培养合格人才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使民族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应科学地安排教学计划,相应加大民族精神培育的课程设置;要针对课程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有计划地在相关课程中突出民族精神的培育问题,以丰富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地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育大学生。要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国家的要求,进一步营造大学生的学习氛围,努力提高大学生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走进大学生的心中,转化为改造社会、振兴中华的伟大力量。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组织大学生参观革命斗争博物馆、历史博物馆、革命战争图片展,拜访革命老前辈,观看爱国主义影片,阅读革命书籍等,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3.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德育实践。在德育实践中应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把培育民族精神同榜样教育结合起来,运用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质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在教育过程中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全方位地加以展现教育内容,把抽象的标准形象化,使青年学生在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范例中获得教育和激励。要充分发挥校报、广播、电视、板报、橱窗、校园网和各种学生社团的作用,利用各种资源,生动活泼地开展民族精神宣传教育活动。要结合大学生的兴趣特点,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利用好各种有意义的节日、纪念日,大力开展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演讲赛、报告会、演唱会、书画展等活动,寓教于学、寓教于乐,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良好环境。

[责任编辑 陈 静 ]

C913.5

A

1671-6701(2010)05-0072-03

2010-05-10

2009年浙江林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项目 (项目编号:ZJNL09-10)阶段性成果

张五钢 (1955-),男 ,河南开封人,本科,浙江农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中华民族培育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