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生活空间可持续发展浅论

2010-08-15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生活空间环境生态

帖 黎

(郑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河南郑州 450007)

城市生活空间可持续发展浅论

帖 黎

(郑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河南郑州 450007)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空间不断改善的同时也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因而,有必要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分析目前我国城市人居生活空间存在的问题,针对城市人居生活空间发展的趋势,提出以人为本、创建低碳生态的宜居环境目标。

城市生活空间;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低碳生态

城市作为人类主要聚居地和经济活动中心,所居住的生活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我国科学发展的主要内容。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居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我国城市人居生活空间面临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1.居住容积率大幅提升。居住环境是城市空间的细化和延续,居住环境直接表达的是其生活方式和城市面貌,而城市的面貌将长久地规定着其生活品质和身心状态。良好的居住环境,容积率的合理值是一个核心因素。考虑到日照时数及通风、卫生、防火、安静、安全管理等要求,容积率高显然不太容易形成高质量的生活空间。建筑密度和居住容量的增大,不仅会带来生活环境的劣化,降低使用的舒适度,高层建筑非人性化的空间尺度更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心理压抑、紧张和冷漠等。我国目前城市人居环境容积率有一路走高的趋势。随着城市土地供应紧张,地价上扬趋势明显,再加上黑心开发商不法行为,造成城市内中小高层、高层产品的比重越来越高。

2.建筑丘陵化及地面沉降。高层建筑的大量产生和集聚,使不少城市呈丘陵状建筑群,原有的植被被水泥所取代,气候调节能力大大削弱;城市的风道受到阻碍,极易造成气流在小范围内产生涡流,阻碍污染物质迅速排走和扩散,加深污染;高层建筑过密,商业裙房过大,也极易形成高楼间的狭管效应,一方面使树木成活率下降,另一方面也带来交通不安全因素。城市建筑密度的增大,水泥、沥青等不透水性下垫面的形成和地下建筑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雨水向土壤的渗透,使得城市地下水位下降。再加上一些城市过度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发生城市地面沉降现象。

3.绿地覆盖面积大大降低。在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被开发为工厂、住宅、道路、广场、建筑物,城市绿地的多种环境功能正在逐步丧失。城市绿地由城区园林绿地、城郊天然植被和城郊农田三部分组成,它们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城市生产的发展和保证居民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联合国规定的城市人均绿地标准为 50—60平方米,我国只有 8.98平方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林地、绿地的建设和管理中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4.空气污染加剧。目前,城市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据世界银行等机构提供的数据,在全球污染最重的 20个城市中,有 16个位于中国,其中前 10位中中国占 7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 1位,碳排放量居世界第 2位,城市人口呼吸不到新鲜空气,1/3的城市污染非常严重。长期以来,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各城市主要燃煤量在整个能源结构中占到 80%以上,有的已经超过 90%。煤含硫和灰的成分较高,许多都没有经过脱硫处理,直接燃烧低空排放,产生了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导致严重的煤烟型大气污染。此外,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在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严重的机动车尾气污染。

5.水污染情况恶化。城市水污染主要是由工厂排水和城市居民生活污水造成的。近年来城市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年增长率为 7%,有 50%的污水量是从家庭排放的。目前我国每日排放的废污水量约1亿多吨,这些污水有 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造成全国 1/3以上河段受到污染;同时,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城市大量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充分的废污水排入流经城市的河流,使水质严重恶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欠帐多,排水设施落后。我国目前有 50%城市没有排水管网,现有设施 1/3老化;城市燃气和集中供热率低;有 1/4城市垃圾粪便不能日产日清;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 5%左右。由于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费用短缺,虽然在有些城市已开始向单位和居民收取污水处理费,但所收的费用远不能维持污水处理厂的运行。

6.噪声污染影响严重。随着城市发展的加快,噪声已成为城市一大公害,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城市的噪声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和建筑工地。我国在 70个有监测的城市中只有 60%的主要城市达标,而一般城市只有 33%达到噪声控制标准。我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达标率不到 50%,90%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超过了 70分贝,尤其夜晚的交通噪声更为突出,公共活动的噪声也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研究表明,长期处在高噪音中的人,容易造成失眠、精神紧张、耳聋等疾病,影响人们身心健康。

二、城市生活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以人为本是城市生活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本质,是和谐城市建设的核心。“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活得更好而居留于城市”。城市首先是“人”的城市,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满足人们的居住和工作需要是城市最主要、最本质的功能。可持续发展强调城市发展必须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有利于人的发展,造福于人,服务于人,适宜于人。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满足人们居住、工作、交通、休闲的基本需要,就是要满足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使人们在城市的生活有舒适感、便宜感、安全感、温馨感、愉悦感,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自然环境优美、文化气氛浓郁。城市应当是为人的需要而规划设计和建设,自然建筑交通都是为人民服务,彰显着人的主体地位。我国颁布的《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 (2004年修订版)》,共涉及了四大方面主要内容:一是人居环境的健康性,包括对室外环境、居住空间与户型设计、空气环境质量、声光水电热等方面的量化控制指标;二是自然环境的亲和性,从自然景观、绿色系统、雨水利用、景观用水等方面进行量化控制;三是住区环境的保护,从视觉环境、排水系统、生活垃圾、环境卫生等方面作了量化规定;四是健康环境的保障,强调完善社区医疗保健体系,建设健康设施,完善社区医疗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相应的服务设施和家政服务体系,注重健康行为等,目的就是在满足住宅建设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障居住者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层次的需求,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住宅质量与生活质量,营造出舒适、安全、卫生、健康的居住环境,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和舒适性”等原则完全一致。因此,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着眼点,就是在兼顾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基础上,妥善平衡和处理好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2.低碳生态是城市生活空间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一般来说,生态城市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一是和谐性。主要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这是生态城市的核心内容。二是高效性。主要体现在生态城市建设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形成循环经济。三是持续性。主要体现在生态城市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公平地满足当代人与后代人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保证其发展的健康、持续和稳定。四是整体性。生态城市是一个复合系统,是由相互依赖的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等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在“生态城市”这个大系统整体协调下均衡发展。五是区域性。生态城市是在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和自然生态利用完善结合的产物,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生态城市同时强调与周边城市保持较强的关联度和融合体系,形成共存体。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建立城市社会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协调机制,达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以确保城市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所以,生态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实现城市生态平衡,即在城市系统中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社会的统一、个体人的内在统一,以及这三者的和谐统一所达到的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最终形成低碳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生活空间的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以创建良好的生态人居环境为目标。“生态城市、宜居城市”是人类经过长期反思后的理性选择,也是人类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生态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城市发展中的具体化,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态化发展理念在城市发展中的落实。低碳城市,即通过零碳和低碳技术研发及其在城市发展中的推广应用,节约和集约利用能源,有效减少碳排放;生态城市则是以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自然、建筑、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共生共荣结构。实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就是针对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的中国城市化所面临的现实矛盾与未来挑战,在城市化战略中贯彻低碳生态城市理念,通过明确城市发展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等目标要求,按照低碳生态城市的理念确定新型城市发展模式。低碳生态是科学发展观在城市发展战略上的具体体现。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就是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居住适宜、运行安全、民生维持改善的城市,有效促进城市在生产、流通、消费、生态保护等领域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城市生活空间质量改善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处理好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利于实现人的素质优化、生活质量优化和环境质量优化,最终达到人口、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目的,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1]陆晓文,郁鸿胜.城市发展的理念:和谐与可持续[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8.

[2]张颢翰,张锋.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实践·评价[M].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05.

[3]任致远.解析城市与城市科学 [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4]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王亚伟 ]

D602

A

1671-6701(2010)05-0051-02

2010-06-01

帖 黎 (1983-),女,河南郑州人,本科,郑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助理工程师。

猜你喜欢

生活空间环境生态
生活空间与老年人不良健康结局的研究进展
智己AIRO 流动的艺术品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山骨云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