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检验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

2010-08-15刘广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年18期
关键词:有效氯污染区检验科

刘广真

1 导致检验人员容易感染的高危因素

1.1 各类病原生物体的存在 检验人员每天接触大量的各类检验标本,如血液、尿液、粪便、痰液、组织液、呕吐物、病理组织等,在这些标本中,细菌、病毒、真菌、衣原体、支原体等各类致病微生物都可能存在于其中,在对标本进行加样、转移、离心等处理操作的各个环节,都可能构成对检验人员的危害。

1.2 皮肤损伤的危害 检验人员每天接触含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血液标本,这类标本中的病毒可以经过血液途径传播。如果检验人员皮肤有破损或在操作过程中因为被污染的器械刺伤以及因为吸管、试管的破损使检验人员受到意外伤害,均可导致医院内感染发生。根据有关资料报道,医护人员因锐器损伤接触受污染的血液、体液后,感染乙肝的危险率3%-5%,感染丙肝的危险率4%~12%。

1.3 一次性使用防护用品、消毒药品、生物安全保护设备等配置不足 有些医院的检验室消毒药品不能保证及时足量供应;紫外线消毒灯、生物安全柜、洗眼、洗手等设施配置不齐全或缺失;一次性手套、口罩、防护眼镜、一次性隔离衣、一次性隔离帽等用品不能保证充足供应。

1.4 检验区域布局不合理,存在感染隐患 检验科的工作场所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清洁区包括办公室、休息室、会议室、储藏室、培养基室、试剂室等;半污染区指缓冲室、更衣室、卫生通道等;污染区包括标本存放处理室、临床生化检验室、临床微生物检验室、临床免疫检验室、动物实验室等。大多数医院检验科都存在业务用房不足,致使不能明确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导致检验人员的生活区与实验区交叉,存在很大的医院感染隐患。

1.5 检验科消毒制度不健全或流于形式 由于医院领导对于检验科存在的医院内感染认识不足或重视不够,检验科人员无缘参与医院感染工作的管理与学习,造成检验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缺乏,从而使检验科预防感染的制度、措施不健全,管理制度缺乏实用性、科学性、可操作性。

1.6 检验人员防护意识上的不足 有些检验人员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工作中未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检测后的废弃标本随意放置,污染的台面或地面未及时消毒处理,未按要求洗手及未对手消毒,对血液、体液的意外飞溅污染未正确及时处理,在接触各种标本时未按有关要求带防护手套、口罩、帽子等,在检验室内吸烟、饮水、进食等不良习惯,穿着污染工作服进入清洁区,这些不良行为的存在极大的增加了检验人员受感染的可能性。

2 防护

2.1 医院领导重视 医院领导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重视检验科的防护工作,在业务用房上给予保证,使检验室的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进行有效的划分,避免各区交叉污染;医院应为检验科配备足量合格的安全防护用品及消毒用品,每个实验室应配备各类应急处置所需要的用品,放置于便于拿到之处,在每个实验室出口应设置洗手池,安装免手接触式水龙头。

2.2 制定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 根据卫生部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疗机构医院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检验科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检验科安全防护、消毒隔离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同时医院感染管理科要重视检验科预防院内感染的工作,对检验科预防院内感染工作加强指导,对有关医院感染方面的知识进行及时系统的培训学习,使检验人员既掌握有关医院感染的管理知识,又掌握医院感染方面的专业知识,从而使检验科预防医院感染的规章制度有章可循,落到实处。

2.3 加强防护方面的学习 定期对检验人员进行教育,请传染科、呼吸科、预防保健科等各科专家就各种传染病的传播特点进行深入浅出、简明扼要的讲解,从而使检验人员的知识面广泛而丰富实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感染源头上对医院内感染加以科学控制。

2.4 加强检验科的清洁消毒工作 对检验室的地面、台面、物体表面、贵重仪器、玻璃器材、塑料制品等,应按照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等使用区域的不同进行有区别、有针对性的消毒灭菌处理。例如污染的吸管、试管、玻片、玻棒等用后应立即浸泡于1000 mg/L含有效氯的消毒剂中2~6 h或进行煮沸15~30 min消毒后在洗刷;贵重仪器如显微镜、分光光度计、细胞计数器、培养箱、冰箱等,可用2%碱性或中性戊二醛溶液擦拭,必要时可用环氧乙烷气体灭菌;塑料制品:一次性使用的塑料制品,可放污物袋内进行集中焚烧;可回收耐热的塑料制品,可高压蒸汽灭菌处理;不耐热的塑料制品可用0.5%过氧乙酸或1000 mg/L有效氯消毒剂30~60 min浸泡,再洗刷;桌椅地面等应每日用250~500 mg/L有效氯消毒剂擦拭。抹布、拖把等清洁工具各室专用,不得混用,尤其是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的清洁工具更不得混用,并应标记分明以免混淆。

2.5 加强检验标本及废弃物的管理 绝大多数标本均含有毒性不同、数量不等、种类不一的病原体,因此在作废弃处理时,必须进行有效消毒无害化处理,并按规定做好登记记录,以备查验。废弃标本如尿液、胸(腹)水、胃(肠)液等应按每100 ml加5 g漂白粉或2 g二氯异氰尿酸钠搅匀作用2~4 h,倒入厕所或化粪池中;痰液、脓液、血液、粪便等标本应焚烧或加2倍量含25000~50000 mg/L有效氯消毒液作用2~4 h倒入化粪池中;若为肝炎或结核病者的标本则应作用到6 h方可倒入化粪池中;盛标本的容器若为一次性的纸质容器或外面包被的废纸应作焚烧处理,非一次性使用的盛器则可视具体情况进行煮沸15 min消毒、高压蒸汽灭菌或用含1000 mg/L有效氯的消毒剂浸泡2~6 h后再作洗刷处理,废弃标本及其盛器应有专门密闭不漏水的污物袋(箱)存放,专人集中、烧毁或消毒,每天至少处理一次。

2.6 加强检验人员的自我防护 在采集检验标本或接触装有检验标本的容器时,特别是装有肝炎和结核病的检验标本应带一次性手套,无手套时可用纸套使皮肤不直接与容器表面接触;在标本的预处理、检验中及检验后标本处理过程中注意加强呼吸道及手部的保护,洗手时可采用“七步洗手法”,能有效去除手上的病原体。水龙头需为免手触式开关,以防交叉感染。当手部被致病菌污染或从事烈性菌如霍乱、炭疽、布氏杆菌病等检验后,应立即用0.2%过氧乙酸溶液或1000 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 min,然后用水冲洗。检验人员时刻牢记预防院内感染的宗旨,不可心存侥幸,任何一次疏忽都可能带来无法弥补的遗憾或不幸。临床实验标准委员会建议在下述情况下必须严格洗手:当手上沾有可见的血迹;工作完成或离开实验室之前;摘去手套、吃饭、抽烟、化妆、上厕所前;任何需要与手、黏膜、眼睛和破损皮肤接触之前。充分认识到不注意防护的后果,养成良好的自我防护的职业习惯。

2.7 提倡预防接种,构筑防病屏障 对于一些经免疫注射能有效预防的传染病,应根据各工作人员接触情况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接种,有效保护工作人员。

综上所述,检验人员的防护问题已是当前或今后必须重视的问题,国内外多次发生的实验室内感染的实例,令人更清醒的认识到生物安全防护对检验人员的重要性。医院领导应在预防院内感染工作中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有效防院内感染的措施,促进检验人员严格执行检验操作规程,对检验科人员进行职业危害与防护的宣传与教育,增强自我防护的意识,掌握自我防护的技能,创造一个安全有效的工作环境。

猜你喜欢

有效氯污染区检验科
漂白粉有效氯测定方法
浅析检验科常规生化检验的室内质量控制
浅谈传染病医院给排水设计
常见有效氯试剂代替氯胺T在氰化物测定中的应用及探讨
耐次氯酸盐漂白试验中工作液的配制方法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病区通风空调方案
郑州市不同污染区主要绿化树种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能力研究
污染区环境质量监测的报告分析
强化检验科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
强化检验科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