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电荷、电磁波对蜜蜂影响和CCD相关性

2010-08-15安徽科技学院凤阳233100

中国蜂业 2010年6期
关键词:电荷电磁波磁铁

安徽科技学院,凤阳 233100

一、蜜蜂与静电功能

1、蜜蜂体上静电荷的产生。众所周知,在蜜蜂群体生命活动中,表现出复杂的信息传递系统,诸如“舞蹈语言”、“(激素)气味语言”以及“电能语言”等,从而构成了蜜蜂和数万只成员之群体具有较完善的通信系统。而“电能语言”更使蜜蜂的信息传递高级化。

原苏联生物学博士叶斯科夫教授认为(1981):一只蜜蜂就是一个生命的静电发生器和接受器。静电来源于蜜蜂在蜂巢内和蜂蜡、巢脾框木、出入巢口等磨擦时发生的(充电)。但是所产生的电荷用以传递信息是远远不够的,通过蜜蜂腹部的摆动,使电荷加以“浓缩”。这种生物电能帮助传递信息和有助于蜜蜂寻找、采集食物。

蜜蜂能准确地找到蜜源(食物),不光是依赖动作即“舞蹈语言”传递信息,还和更精确的生物电的“电能语言”相结合来传递信息。1984年《莫斯科新闻》周报报道,列宁格勒巴甫洛夫研究所经过实验发现,蜜蜂依赖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物电活动交流信息,通过其带电荷腹部不停振荡,能及时、准确地把有花蜜的地方,“告诉”采集蜂出巢采访。

2、蜜蜂体上静电荷的功能。科学家一致认为,蜜蜂有一种复杂而有效的信息传递系统,在采集活动中使用。《蜂箱与蜜蜂》书中指出(1981),“大家可能公认蜜蜂确实有一种效率很高的信息传递系统,或其他较不明显的信息传递方式,目前尚未为人所知或未被公认,例如在采集蜂身上逐渐增大的静电荷[1]。”

美国昆虫学家实验证实,蜜蜂身上带有电荷。这种电荷是变化着的,采集蜂回巢时带有1.8伏正电荷。清晨出巢时带的是负电荷,但一遇到回来的第一批蜜蜂,负电荷就变成正电荷。埃里克H·埃里克森还指出,蜜蜂每天工作时所带的电荷是不同的。电荷的强弱是随蜜蜂飞行距离、海拔高度、太阳辐射等因子而改变。夏天晴朗的日子比起凉爽多云的日子,蜜蜂要带有更多的正电荷,而且只有采集的蜜蜂才带有这些电荷[2]。

蜜蜂能产生和携带电荷功能,在于能影响产蜜量和蜜蜂个体间的信息传递。经测定再次指出,当这些直流电荷达到1.5伏时,还会影响蜜蜂对100种以上的农作物进行授粉,进一步研究用电荷刺激增加产蜜量和为农作物授粉效果的提高[2]。

在野外采集活动中,蜜蜂体上的静电荷能有效吸附花粉粒于体表、绒毛上,使花粉粒布满全身。这里特别指出的是,蜜蜂能收集不单单是由于花粉湿润易粘附原因,而电荷吸附作用极为重要,尤其是采集干燥花粉(如玉米花粉),发挥了特殊功能。

一般来说,植物的花粉是带负电荷,采集蜂带正电荷。当蜜蜂飞临花朵接触到花粉时,细小的花粉粒非但不会“溅飞”,反而被吸附到蜜蜂体表、足爪上,此时,花朵上花粉数量减少而电荷也跟着减弱。采集蜂似乎利用这个妙法告诉同伴,这朵花已经采访过了。蜜蜂利用电荷能很好地采集花粉和传播花粉,这不能说不是蜜蜂采集奥妙所在,把采集花粉之本能表现得淋漓尽致。

3、蜜蜂体内含有“超顺磁铁”。所谓“超顺磁铁”,比一般磁铁对外在磁场的敏感度要大得多。它在外加磁场下,也变为同向磁轴,但因粒子太小,当外在磁场消失后,即开始回复原来状态。

蜜蜂对电磁场反应敏感,这与工蜂腹部细胞内含有稍微伸长的磁铁晶体有关。含有电磁铁的细胞在蜜蜂腹节呈环状排列,形成的磁场和体轴成直角。科学家证实,蜜蜂可利用地磁场来“判断”方向。科学家曾在细菌内发现了顺磁(一般磁铁),也曾在生物体内萃取出磁铁。

英国《泰晤士报》报道(1994),台湾省科学家李家维教授和研究生徐锦源发现蜜蜂腹部含有铁粒子,对地球磁场十分敏感。这一发现有可能揭开了蜜蜂辨别方向之谜,还可以帮助人们揭示出许多动物利用磁场导航的奥秘。

蜜蜂腹部的超顺磁铁,在核心处有近万个超顺磁铁粒子,直径仅为0.01μm,远小于任何已发现的晶体磁铁。它在蜜蜂腹部粒子表面包裹一层细胞膜,再以蛋白质的细胞骨架“悬吊”在细胞质中。随着地球磁场的变化,蜜蜂体内磁场粒子会膨胀或收缩,传达到脑部,蜜蜂腹部细胞运动与太阳方位致使蜜蜂在飞行中能辨别出方向(台湾《联合报》,1994.7.28)。发现蜜蜂体内“超顺磁铁”这一生命科学成果,为以前科学家测猜生命体内含有磁性物质以及行为受到地球磁场影响的说法,找到了明确的依据。

二、蜜蜂对电磁波(场)十分敏感

由于蜜蜂腹部含有“超顺磁铁”等因子,对外界电磁波十分敏感。给蜂巢加上不大的电位,发现蜜蜂会聚集到形成电荷地方,用喙和爪紧靠它。给予较高的电位,可以明显提高蜜蜂活动能力,并能吸引其回巢。

注意观察会发现,在负电荷的作用下(如打雷等),蜜蜂感到不安、易怒、易燥情绪。在高压线下或磁瓶附近,也会出现类似应激行为,采集活动不正常,秩序紊乱等。据有关材料报道,蜜蜂沿着地磁场线作巢,筑巢方向为南北向,其准确度足以压制所在地的地球磁极与地理极之间的差异。

三、蜜蜂对电磁波敏感和CCD相关性的思考

从2006年起,全球性的蜜蜂突然消失,或称为蜂群衰竭失调症及蜂群崩溃失调病,缩写CCD。经过分析研究,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导致CCD症状可能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所谓“多因论”[3],其中包括病毒、病菌、真菌、微孢子等原生动物、农药化肥制剂、营养不良、饲养管理不当、免疫力下降以及电磁波辐射等[4]。2009年台湾省昆虫学家教授王重雄,他在《蜜蜂衰竭失调症》专题报告中指出了7个原因所致的可能性,其中一个原因是太阳黑子导致蜜蜂迷失方向,通信干扰,如手机电磁波引起蜜蜂神经崩溃或错乱[5]。

在当今通讯发达信号频繁,电磁波强度增大的情况下,对蜜蜂行为的影响和世界上发生的CCD症有否相关性的渊源联系,是值得商榷和深入探讨研究的世界性课题。当然,其他原因不能排除。作者认为静电作用下和强电磁波“冲击”致病因素可能性最大。

还有一个不可不考虑的问题。近几年,全球地震发生频繁,并进入地震多发时期。地震对人类和生物,尤其是蜜蜂等昆虫类影响最大。这个时期,不少国家的蜂群发生CCD症整群衰竭和丢失逃亡,是否成为地震前的先兆而联系一起呢?当然,这种思考缺乏测试证据,只是停留在推测上。病原的侵袭、化学制剂的使用、饲养管理不当、营养不良等因素,一般说来,不足以使蜂群大面积、大量崩溃和消失,而全球电磁波增强、地震前后地磁释放量猛增,而体小又对电磁波敏感性强的蜜蜂等群居昆虫,不能不产生应激反应:逃亡、消失。

四、结束语

1、蜜蜂是进化达到较高级程度的社会性昆虫,“电能语言”再加上“舞蹈语言”和“气味语言”等,从而构成发达信息传递系统,表现出适应性的复杂性,使蜜蜂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得以生存,这可能是蜜蜂在地球上物种形成和进化一亿多年而生生不息的奥秘之一[6]。

2、蜜蜂在活动中能产生静电荷和腹部细胞内“超顺磁铁”的存在,是蜜蜂为植物授粉效率高和辨别方向正确“导航”的原因之一。

3、由于蜜蜂对电磁波十分敏感,并作出积极而及时的对应,在电磁场和地磁增强的情况下,可能是蜂群崩溃、个体消失的重要根源之一。

[1]E.L.阿特金斯等.蜂箱与蜜蜂[M].农业出版社,1981,146-147

[2]作者和文题不详,美国蜜蜂杂志,1978,(7)

[3]郑志阳,梁勤.蜜蜂崩溃失调症(CCD)病因分析[J].中国蜂业,2009,(6):6-8

[4]陈黎红.国际有关蜜蜂突然消失(CCD)的研究进展[J].中国蜂业,2009,(7):54-55

[5]颜志立.海峡两岸第七届蜜蜂与蜂产品研究会后记(一)[J].蜜蜂杂志,2010,(1):16-17

[6]刘鹏飞,王勇,李海燕.用哲学思想探析蜜蜂生生不息的奥秘[J].中国蜂业,2010,(3):14-16

猜你喜欢

电荷电磁波磁铁
基于PM算法的涡旋电磁波引信超分辨测向方法
聚焦电磁波和相对论简介
电荷知识知多少
电磁波和相对论简介考点解读
电荷守恒在化学解题中的应用
静电现象有什么用?
库仑定律的应用
平行透刺联合电磁波治疗肩周炎32例
玩磁铁
用磁铁治病,由不信到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