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夏经果林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路

2010-08-15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局

中国果业信息 2010年2期
关键词:产业带果林红枣

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局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水果生产基地。近年来,在打造地方区域优势农产品和发展特色果品过程中,宁夏重点打造具有节水、高效、保健、出口创汇能力的枸杞、葡萄、红枣、苹果和设施栽培水果等五大特色经果林产业,其规模和效益快速增长,初步呈现出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格局。2007年,全区经果林总产值50亿元以上,占农业总产值的15%。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在加强生态体系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和加强经果林产业发展,特别是加快优势特色经果林产业带建设,使经果林产业规模、效益快速增长,对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果林产业已经成为宁夏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亮点。目前,全区已有4个县(市)被国家林业总局命名为 “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之乡”,有2个县(市)被评为 “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宁夏枸杞”、“贺兰山东麓葡萄及葡萄酒”、“灵武长枣”已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截至2007年,全区经果林总产值50亿元以上,占农业总产值的15%。

发展现状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北部,光热资源丰富,是国内公认的果品优质产区。近年来,在打造地方区域优势农产品和发展特色果品过程中,宁夏重点打造具有节水、高效、保健、出口创汇能力的枸杞、葡萄、红枣、苹果和设施栽培水果等五大特色经果林产业,其规模和效益快速增长,初步呈现出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格局,现已成为宁夏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途径。

经济效益显著增长,区域布局基本形成 截至2007年底,全区经果林面积18.67万hm2。其中,枸杞3.33万hm2,葡萄1.4万hm2(含酿酒葡萄0.87万hm2),红枣2.87 万 hm2,苹果 2.67 万 hm2,设施栽培水果666.67 hm2,山杏及仁用杏6.47万hm2,其他杂果1.74万hm2。2007年全区经果林总产量突破73万t。 其中,枸杞7万t,葡萄 8万 t,红枣 3万 t,苹果 50万 t,设施栽培果品2万t,其他果品3万t。实现林果直接产值35亿元以上,加上果品深加工(苹果汁、葡萄酒、枸杞汁、枸杞酒和枸杞籽油等)产值,实现林果产业总产值50亿元以上。其中,枸杞每667m2纯收入4000元以上,年可实现直接产值17亿元,总产值达到22亿元以上;葡萄、苹果和红枣每667 m2纯收入2000元以上;设施栽培水果每667 m2纯收入15000元以上。经果林产业的效益是当地粮食作物收入的4~6倍,其年需水量仅是种植粮食的30%~60%,具有显著的节水效能和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等生态效应,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首选产业。

通过实施特色经果林产业带建设,促进了宁夏水果产业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一是发展形成了以中宁县为核心、清水河流域和贺兰山东麓为两翼的枸杞产业带。宁夏枸杞基地面积约占全国枸杞面积的36%,产量约占全国枸杞总产量的60%,出口量约占全国枸杞出口总量的90%。二是发展形成了以贺兰山东麓地区为主的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带。三是形成了以中部干旱风沙带为主的红枣产业带。四是形成了以吴忠市、中卫市为主的引(扬)黄灌区苹果生产及加工产业带。五是形成了以市(县)城郊为主的设施栽培水果产业带。六是形成了以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主的山杏仁用杏产业带。这些优势产业带的形成,推进了宁夏水果产业资源整合,以特色水果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林果产业大县逐步凸显,形成了中宁、惠农、原州区的枸杞,青铜峡、红寺堡的葡萄,灵武、同心的红枣,吴忠、中卫的苹果,永宁、贺兰的设施栽培水果,彭阳的两杏(山杏及仁用杏)等特色鲜明的产业大县。

标准化生产体系初步建立,果品质量及安全水平显著提高 “十五”以来,围绕优势特色经果林产业发展,宁夏先后制订和修订枸杞、红枣、葡萄、苹果和设施果树等技术标准32项。其中,国家级标准2项,地理产品保护标准3项,行业及地方标准27项。重点在枸杞、红枣品种选育、标准化生产、苹果及设施果树栽培等多树种、多层次进行技术攻关与集成,共取得国家、自治区各类科研成果近20项,解决了枸杞无公害生产、酿酒葡萄抗寒栽培、苹果树体改形、红枣嫁接苗繁育等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通过在枸杞等果品主产区推行病虫害统防统治、农药专卖、联合检查和市场检测等,使果品质量更趋安全,市场信誉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龙头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水果品牌逐渐凸现,产业化发展趋势明显 在不断壮大基地规模的同时,宁夏不断引进和培育枸杞、葡萄和苹果等果品的深加工企业和营销企业,现已建成具有一定规模、能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200多家,初步形成了加工流通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链。枸杞形成了以宁夏红、圣杞乐和早康等为主体的枸杞酒、枸杞汁、籽油、叶茶等品种,开发果、籽、叶等十大类40多个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了总产量的20%,形成规模加工和流通企业52家;葡萄形成了以西夏王、御马和广夏等为主体的葡萄酒加工龙头企业17家,年加工能力达6万t;苹果形成了茂源、通达和恒兴等为主体的浓缩果汁加工龙头企业5家,加工能力达300 t/小时,年加工能力60万t,加工转化率占总产量的75%。宁夏年加工苹果、葡萄、枸杞等产品畅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宁夏枸杞”、“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和“灵武长枣”等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中宁枸杞”证明商标和“宁夏红”枸杞酒、“西夏王”葡萄酒、“茂源果汁”、“早康”枸杞等品牌得到了有力地打造与培育,已在国内外市场上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科技服务体系较为完善,服务形式不断创新 长期以来,自治区非常重视果品生产,从自治区林业局到各市(县)林业局都成立有专门的经果林生产管理及技术推广部门,特别是自治区林业局经济林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是集全区经果林产业发展、技术推广、行业协会于一体的事业兼行政型科技推广部门,技术力量雄厚,担负着全区经果林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等重任。全区各市(县)都配有完善的技术推广和科技服务队伍,新品种新技术容易推行到位。近两年,宁夏在果树技术推广方面推行首席专家负责制,由首席专家带领专家组成员分片包村,不定期举办各种形式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每个专家组形成一套统一的培训教材,将成熟的技术以统一的口径向广大群众推介、示范和指导,形成以科技示范与专家培训指导相结合,推进科技入村和新技术的普及。通过长期蹲点包村,让专家及时了解和发现基层技术问题,更好地为产业发展把脉会诊,解决生产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主要做法

理清发展思路,突出区域优势,搞好科学规划 宁夏在经果林产业发展中,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进行系统分析,发挥资源比较优势,统筹规模。按照区域化布局,推进优势产业的规模化建设;按照市场运行规律,推进优势产业的产业化开发。2003年,宁夏将枸杞列为农业产业化发展五大战略产品的首位,将葡萄、红枣和苹果列入六个区域优势特色产品之中,在项目建设和资金上给予重点支持。“十一五”期间,制订了详细的发展规划,明确了建设4万hm2枸杞产业带、2万hm2葡萄产业带、5.33万hm2红枣产业带、3.33万hm2苹果产业带、0.67万hm2设施果树花卉产业带、13.33万hm2杏产业带的目标,并细化了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

自2007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视察宁夏以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又先后视察了宁夏。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宁夏的生态环境非常重视,讲话中多次提到宁夏的生态林业发展问题,并对宁夏的防风治沙经验给予了高度肯定,指出“要宣传和推广宁夏的经验”。2008年8月宁夏回族自治区50年大庆前夕,温家宝总理再次视察了宁夏,随后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指示和国务院的《意见》精神,不仅为宁夏加快推进生态建设增强了后劲、指明了方向,也为扎实做好防沙治沙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及时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都十分重视和关心生态林业建设。2008年春季造林期间,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政府主席王正伟多次带领自治区林业局负责人到全区调研林业工作,并多次做出具体指示,有力地推动了宁夏林业建设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全区上下想林业、谋林业、抓林业、实干林业的良好局面。2008年,陈建国书记又亲自为宁夏林业产业题写了“林业产业化大有希望”的题词,王正伟主席亲自提出实施 “六个百万亩”生态林业经济发展战略。值此大好发展形势,自治区林业局抓紧制订了新一轮经果林5年计划。到2012年,全区枸杞基地面积发展到 4万 hm2,产量达 12万 t,加工转化率达到30%,实现总产值30亿元;葡萄产业发展到2.67万 hm2(其中酿酒葡萄 2万 hm2),产量达33万t,葡萄酒加工能力达12万t以上,实现总产值8亿元以上;红枣产业发展到10万hm2(其中,在中部干旱带新建6.67万hm2红枣产业带),总产量达到15万t,实现总产值4亿元;苹果产业发展到6万hm2,总产量达到80万t以上,加工转化能力超过60万t,实现总产值15亿元;设施栽培果品发展到1.33万hm2,总产量达到20万 t,实现总产值20亿元。

注重地方名优品种的选育,加快良种苗木基地建设 “十一五”期间,宁夏经果林产业以突出地方特色为重点,积极培育并大力开发地方名优品种,如宁夏枸杞、灵武长枣和同心圆枣等乡土优良品种的开发,推进了经果林产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积极引进国内外名优品种,特别是引进了30余个酿酒葡萄和鲜食葡萄新品种,为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开发奠定了良种基础。为了加快林业优势水果产业带建设,宁夏先后建起了枸杞、红枣和葡萄等优良品种采穗圃200 hm2,建设育苗基地0.1万hm2,通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不断改革育苗技术,提高育苗质量,加快了良种苗木繁育速度。红枣育苗改过去根蘖育苗为酸枣嫁接育苗,枸杞育苗改扦插育苗为硬枝直插建园和营养袋育苗。育苗方式的转变,一方面降低了育苗成本、提高了苗木质量;另一方面,苗木数量成倍增加,加速了宁夏红枣和枸杞基地的快速发展。

加强优势果品配套技术集成与推广,推进标准化生产 “十一五”期间,针对特色经果林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与环节,宁夏采用引进、集成和创新相结合的办法,推进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关键技术的集成与研究、特色产业发展品种选育与创新,从发展品种、配套技术、贮藏保鲜和加工工艺等方面的科技进步,多环节、多层次、多领域促进特色产业发展。重点在枸杞新品种选育与无公害生产、枸杞采后商品化处理、红枣地方品种选育与优质丰产、红枣贮藏保鲜及加工、酿酒葡萄抗寒栽培、苹果鲜食加工兼用品种引进及老果园树形改造、设施果树试验示范等方面,多树种、多层次进行技术攻关与集成,促进了特色经果林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使产品更加安全、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市场前景更加广阔。通过这些技术成果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有力地推进了经果林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强化果业龙头及合作组织带动作用,推动经果林产业全面提升 通过对现有林果特色产业加工和流通企业调查摸底,确定突破重点和扶持环节,制订促进龙头企业发展的对策,以奖带补扶持果业龙头企业尽快做大做强。通过各种形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来宁投资合作,促进本地产品转化升级。如引进国内知名的张裕、王朝两家葡萄酒公司来宁建设酿酒葡萄基地,不但基地建设的资金和产品销路有了保障,还带动了当地葡萄酿酒技术的升级换代,使宁夏贺兰山区域优势转变为产品品牌优势成为可能。

与此同时,积极促进各种合作组织建设,在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下,对特色经果林产业发展相对集中、规模较大的市(县)、乡(镇)、村引导建立合作组织或专业协会,让从业农民自己组织起来,开展自我服务,并积极探索合作组织运行方式,提高合作组织负责人的素质,增强服务效率。探索果业龙头企业与合作组织、信用社、农户之间的联结机制的建立、完善和创新。通过对特色产业发展运行体制的探索与创新,增强发展活力和后劲,推进经果林特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制订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十一五”期间,自治区政府就林业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宁夏林业优势水果产业带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枸杞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葡萄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加快红枣产业发展的意见》,制订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坚持“谁造谁有,谁经营、谁受益,长期不变,允许继承转让,不分国有或非公有制企业,一个标准同样扶持”的林业政策,鼓励各行各业有志有识者和龙头企业参与林业优势产业的开发。同时,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加大投入力度。一是争取国家与地方政策性扶持;二是协调金融部门,争取信贷资金支持,对果业龙头企业技改扩建、基地建设、良种繁育和营销加工企业等给予贷款扶持,政府予以贴息;三是把经果林产业发展与退耕还林、“三北”工程、农业综合开发、日元贷款等项目有机结合,重点扶持。

猜你喜欢

产业带果林红枣
果林修剪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利用——以平谷区刘家店镇“生态桥”治理工程为例
一颗大红枣
央视点赞!《新闻直播间》聚焦澄海玩具产业带
硬核!玩具产业带综合体助力,看广东澄海宝奥城怎么做?
京喜与澄海玩具产业带携手
退耕还林经果林种植后的经营管护浅论
我爱家乡的红枣
红枣期货价格大涨之后怎么走
榕果林的米粒之奇妙的自己
闵行区经济果林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