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与新加坡建筑节能政策比较研究

2010-08-15张永胜

科学之友 2010年8期
关键词:建筑节能新加坡建筑

邹 礅,张永胜

(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能源紧缺已经成为全球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在全社会总能耗中,建筑能耗的比例占近1/3。为了改善生存环境和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均将节约能源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

当前,中国能源供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已经十分突出。据调查,全国整个的能源消耗中,建筑能耗占了30%多。建筑节能对于缓解能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开展建筑节能工作是建筑发展的大趋势。建筑节能是执行国家建筑节能能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人类居住环境的需要,也是当今建筑技术发展的产业升级的重点。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组织和实施建筑节能工作,经历了长期发展的历史阶段,现在进入有组织、有计划全面实施建筑节能65%的新阶段。随着建筑节能工作的不断深入,在开展建筑节能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各项政策法规发展都不完善以及执行力度不够,因此,政府的引导作用在开展建筑节能工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必须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政策,运用市场手段,建立一套完善的建筑节能体制,强制执行,这样才能保证建筑节能的工作持续而又高效的开展。

1 国内建筑节能综述

1.1 中国建筑节能发展历程及现状

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宣传介绍发达国家的建筑节能状况、制定采暖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起步。由于多方面的困难,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第一个建筑节能标准的主要停留在试点阶段,直到1991年,北京市一行政命令的方式决定,该市所有新建的居住建筑都必须执行该标准,只有符合该标准的居住建筑才能允许建设,这使得该标准的执行取得了突破。在此期间,国家计划委员会与1992年规定节能住宅减免5%的固定资产方向调节税。后来各地有先后规定收缴实心黏土砖限制使用费,这些政策对于建筑节能工作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了加强建筑节能工作的领导,1994年建设部成立了节能工作协调组,各地市相继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从而逐步建立了建筑节能的管理机构体系。

(1)节能规范。1986年发布第一个节能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86);1995年12月,建设部发布了第二个节能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旅游旅馆的建设迅速增加,建设部颁布实施了《旅游旅馆建筑热工与空气调节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9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规范》(J116-2001)。另外,地方管理部门依据国家标准,针对本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了相关的建筑节能标准。围绕节能65%的目标,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有国家、地方以及行业标准为主体的框架体系。

(2)法律法规。随着建筑节能工作的深入,我国及部分地区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07年10月28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公布,自2008年4月1日起施行。

(3)税收方面。我国在1992年最先颁布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条例》,其中,规定符合节能设计标准的北方节能住宅,其投资方向调节税为零,这个规定了面粉厂税率为5%的新建住宅投资方向调节税,对北方住宅节能工作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1.2 现存问题

(1)规范标准体系尚不完备。近几年,建设部先后批准发布了《公布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等21项重要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但多数标准偏低,特别是缺少技术细节一节可操作的标准。

(2)相关法律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够。我国虽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节能法规,但还没有出台相关针对建筑节能的法律,对建筑节能法规的执行力度存在执法不严,执行不到位的情况。

(3)激烈政策不足。国家及地方缺乏对建筑节能的实质性经济鼓励政策,建筑节能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即使是出台法规,在监管执行方面没有强有力的的措施保证严格的事实。最典型的就是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为了拉动内需,1992年颁布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条例》。

(4)忽视了农村居住建筑的节能。当前我国建筑节能工作主要是在城市开展,在广大农村,建筑节能则不受重视。农村建房很少用科学的保温技术,冬季采暖效率很低。总体看来,农村建房存在建造方式传统、建筑材料陈旧、结构设计不合理等问题。

(5)创新力度不够。建筑节能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建筑节能的顺利推进,还有赖于经济上可以承受的先进成熟的技术,以及质量合格、数量足够的产品的支持。但是我国的建筑节能产业,作为一个复杂多样的群体,存在起点低、技术水平落后、创新能力弱的问题。

2 新加坡建筑节能政策纵观

新加坡是一个自然资源稀缺到连水和沙石都要依赖进口的岛国,面对有限的资源与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新加坡政府通过政策鼓励、立法管制、市场推动、宣传教育等多种方式,大力推广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取得了显著成效。

2.1 新举措

新加坡对于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非常强烈,从政府、企业到市民,都有一种真正视生态环境和能源节约为生命的绿色意识。新加坡于2005年1月起开始推行绿色建筑标识认证计划。据新加坡建设局的有关负责人介绍,绿色建筑标识主要评估建筑的环境影响与性能表现,包括节能、节水、场地与项目管理(或既有建筑的管理与运行)、室内环境质量与环境保护、创新等5个方面。根据评分高低分为认证级(合格)、金奖、金+奖、白金奖4个等级,其中认证级为最低要求。绿色建筑标识由业主向建设局申请。建设局按照建筑面积收取一定的认证费用,达到金奖以上等级的,政府按照建筑面积1m2给予3~6新元的奖励。为此,政府每年提供2 000万新元作为奖励资金。业主可在设计阶段即提出绿色建筑标识认证申请,建设局根据其设计图纸即可作出认证,以鼓励和引导业主按照绿色建筑的要求进行设计、施工以及用能管理。绿色建筑标识认证每3年复查一次,凡不合格的将予以撤销。目前,新加坡共有62个建筑通过绿色建筑标识认证。根据新加坡建设局的计划,在未来10~15年内,要达到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的能耗降低25%的目标。

2.2 新技术

高楼大厦自调“体温”,在新加坡维多利亚街中心的地标性建筑——国家图书馆,总面积5.3882万m2。此建筑被誉为“超级节能楼”,并一举获得了新加坡绿色建筑认证最高奖——白金奖。另外,新加坡的建筑垃圾过半回用;新加坡2006年建筑垃圾产生量约为60万t,日均产生量约为1 600 t,98%的建筑垃圾都得到了处理,50%~60%的建筑垃圾实现了循环利用。新加坡政府资助专业建筑垃圾处理企业,对建筑垃圾处理实行特许经营,通过招标确定4~5家企业开展建筑垃圾处理业务,并资助企业开展建筑垃圾回收利用技术的研究。目前,新加坡制造沟渠的混凝土,有30%采用再循环混凝土。再循环混凝土还用于建造停车场的镶边石或用于铺路。除了抓建筑垃圾制造“绿色建材”循环利用,新加坡还积极推行建筑垃圾源头减量战略,注重从源头上减少建筑垃圾,充分循环利用。

2.3 新机制

为了解决在传统的节能投资方式下,节能项目的所有风险都由投资者自身承担,制约了投资者采用节能新技术的积极性的问题,新加坡积极推行基于市场调控的节能机制——能源合同管理模式。所谓能源合同管理模式,就是节能服务公司以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为客户实施节能项目,为客户提供节能潜力和节能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设计、项目融资、设备选购、施工安装、节能量检测、人员培训等项目的全过程服务,向客户保证实现合同中所承诺的节能量和节能效益。为发展绿色建筑,新加坡政府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政府激励机制和奖励措施,除财政资金补助以外,还包括税收、土地等激励方式,这些都推动环保建筑节能科技的研究和发展。

3 推进国内建筑节能政策发展策略

(1)完善国家建筑节能法规体系,加大执行力度。建筑节能有利于节约资源、改善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涉及重大公众利益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由国家力量来强制实施。建议国务院将建筑节能作为贯彻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建议国务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框架内制定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及相关法规,协调有关各部门的责任、义务。

(2)拟建立促进建筑节能发展的经济激励政策。在西方节能做得比较好的国家,政府都有相应鼓励政策。如美国对新建节能建筑减税,凡在IECC标准基础上节能30%以上和50%以上的新建建筑,每套可以分别减免税1 000美元和2 000美元;欧盟提出了包括开征能源税、税收减免、补贴和建立投资银行贷款等规范性的财税政策。建议国务院及地方各级政府制定相应的经济鼓励政策,通过减免税收、贴息贷款等方式,支持建筑节能的开发应用。

(3)重视农村建筑节能工作农村能源建设是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和新农村建筑的重要内容,我国当前农村建筑节能又有着巨大的潜力,我国地域广阔,针对不同地域建筑节能采取相应的措施,鼓励从改善建筑外环境、建筑选址和空间布局、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对于农村建筑节能工作来说有着积极的意义。

(4)发展建筑节能新技术。国家和各地政府应该建立一定经费用于建筑节能的技术研究工作。鼓励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地热、风能以及生物质能。

(5)大力宣传和推广节能政策。制定政策,政府还应大力推广宣传,一方面增强广大群众的节能意识,另一方面增强执法监督人员的效率。

3 总结

我国开展建筑节能工作已经20多年,期间取得了不少成绩,同时也看到了很多问题。当前,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起点低、难度大。我们可以结合当前国情,积累经验,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建筑节能的经验,这样才能不断完善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

[1]杨善勤,郎四维,涂逢祥.建筑节能[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28

[2]吴玉萍健.全建筑节能政策,推进我国建筑节能发展.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28

[3]建设部建筑节能办公室.建筑节能技术标准规范汇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技术文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猜你喜欢

建筑节能新加坡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土木工程中建筑节能的重要性简述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建筑的“芯”
建筑节能工程质量控制及其建筑节能检测
现代建筑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
民用建筑中绿色建筑节能设计的应用初探
在新加坡乘公交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