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扬长避短,办出特色—— 城市规划系《建筑设计与原理》课程教学的思考

2010-08-15徐铭华

科学之友 2010年8期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设计课程设计

徐铭华

(福建农林大学交通学院,福州 福建 350002)

城市规划专业是一门新兴学科,1998年我国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成立之初,全国设置城市规划专业的院校还不足30所,设置五年制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的院校仅10所左右,十年后已经发展到100多所,2004年福建农林大学交通学院城市规划系在蓬勃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然而,由于刚办不久,我院城市规划专业仍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与改进,笔者就此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期待我院城市规划系能扬长避短,办出特色,同时抛砖引玉,促使更多学者关注我国城市规划专业的建设。

1 我国城市规划教育院校的特点[1]

国内有学者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城市规划教育的院校按学科背景基本可以分为以下3种类型:

1.1 以工科建筑学专业为主建立城市规划专业的院校

这类院校是“文革”以前就创办建筑学专业的8所大学,以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华南工学院、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等为代表。这类院校都是在建筑学专业的基础上增设的城市规划专业,学制为五年。

这类院校的特点是重视对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训练,设计课从大一开始,每周至少8个学时,贯穿大学5年的全过程。此外,这类大学建筑和城市工程类型的课程比较齐全,如建筑技术、设备课程、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规划方面的课程,以及建筑历史、城市历史、美学方面的课程等。这类院校培养的学生设计思维能力强,擅长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划设计,不足之处是对社会经济等宏观城市问题分析训练少,对专门的规划技术掌握不够。

1.2 以文科地理学专业为主建立城市规划专业的院校

这类院校以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学校为代表,都是在地理学科的基础上设置的城市规划专业,学制为四至五年。其特点是地理类、经济类、法规类课程较多,注重城乡区域规划理论研究,在规划技术方面重点培养学生在社会调查、数据整理、地理信息分析、预测技术和遥感技术等方面的能力。

这类院校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研究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具有研究型人才特点,可以在城市经济发展方向、产业结构等宏观决策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但相对来说图面表达和工程设计能力较弱。

1.3 以林业、农业风景园林专业为主建立城市规划专业的院校

这类院校以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学校为代表。其特点是以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的课程为主,同时兼顾建筑学的部分设计课程。

这类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从事风景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方面的工作,在城市环境建设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在宏观的城市规划和微观的建筑设计方面的训练比较欠缺。

此外,还有一批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不具备上述学科优势,它们主要结合原有学科的特点,如交通规划、土地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测量学、房地产开发等开办城市规划专业。

福建农林大学交通学院城市规划专业成立于2004年,依托森林工程系、土木工程系、交通工程系和交通运输系的发展,具有特殊的办学背景。在刚举办两届的福州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作业竞赛中,本院的调查报告蝉联一等奖,课程设计获得二等奖。2009年本院城市规划专业顺利通过本科评估。

2 《建筑设计与原理》的教学研究和实践

对于城市规划专业的本科学生来说,三年级是一个关键阶段,在这一学年里,他们面临着从建筑设计学习到城市规划设计学习的转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难适应的现象,如尺度转换过大,需要考虑的设计要素从较单一的建筑要素转换到综合性强的城市规划要素,即思维模式的转换幅度过大。为实现从建筑设计教学到规划设计教学的良性过渡,促使学生尽早领会城市规划的设计思维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许多院校都在积极地探索。

全国许多建筑专业院校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采用“3+2”的教学模式,即城市规划专业前3学年完全与建筑学一致,然后用一年时间学习规划专业所要求的知识,1年时间为设计院实习和毕业实习设计。然而笔者认为,五年的传统建筑学教育压缩为三年,学生的建筑认识萌芽还未巩固,就得转换全新的思维方式,如何确定建筑设计的课题研究,使之顺利地过渡到城市规划设计的学习,应是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必须正视的一个难题。

福建农林大学交通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创办之初,在课程设置中出现不合理的环节,如建筑设计课程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三年级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同时展开。此外,建筑设计每学期的教学时数仅80学时,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大多是囫囵吞枣。笔者作为建筑设计课程的主讲教师,只得想尽办法“揠苗助长”,经过慎重的考虑,尝试结合规划设计的要求,确定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在不断优化中,08级的教学计划已把《建筑设计基础》提前到一年级,二年级的第二学期开始上《建筑设计与原理》)。

基于以上考虑,三年级《建筑设计与原理》课程的四个设计作业按时间顺序依次确定为“大学生活动中心设计”和“博物馆设计”(上学期)、“汽车站设计”和“图书馆设计”(下学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这样的观点:一个优秀的设计必定是一个整体的设计,即建筑单体设计与建筑群体设计应是一体的,两者不能割裂;注重培养学生在微观层次与宏观层次之间进行交换性思考的习惯,从而初步培养学生具备综合的思维能力。

笔者要求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从城市文脉和居住问题这两个角度加深对城市的认知。学生的设计构思必须建立在对基地区位的分析(即对城市空间文脉的分析)、对基地周边历史环境分析(即对城市历史文脉的分析)的基础上。在最终的设计图纸上,教师不仅要求学生表达出具体的设计方案,还要求学生通过设计构思表达出理性思考的过程。

2007年举办的首届福州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作业竞赛中,我院取得了课程设计三等奖和鼓励奖的佳绩。参赛的04级学生作业是福州南江滨的居住小区规划,其中单体设计部分除住宅选型外,加入大学生活动中心设计(改造成居住小区会所)及博物馆设计(作为小区周边的公共建筑),通过把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课程作业相结合,促使学生通过理性思考和创新思维去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此外,由于学校对学科建设的重视,2009年该院城市规划系的专业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及实物展示台。笔者通过让学生上台介绍设计方案,启发大家讨论分析方案的优缺点,然后再演示修改草图的过程,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还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将有助于学生的职业选择和今后的工作。

3 结束语

2003年我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培养方案将原方案10门核心课程[2]进一步减少到8门,[3]目的就是留出更大的空间给各院校自主办学,这实际上是对各学校的办学提高了要求。从8门核心课程的学时确定到众多选择课程的选定,通过自主的组合,可以形成多种多样、富有特色的培养方案。[4]然而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在本科五年制的培养阶段是难以完成的,不能面面俱到,我院城市规划专业应抓住发展契机,扬长避短,办出特色。

我国还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许多新城镇及大量新城区正在建设,因此,规划师进行物质性规划的技能培养仍然是当前规划和建设的需要,规划师应具有较强的建筑和市政工程等学科知识的基础。另外,城市规划专业是以城市、社会为研究对象,社会调查、数据统计和整理、分析和预测是必须掌握的技能。笔者认为,适当增加《建筑设计与原理》的课时(同一年级不开设规划设计课程),学生将会有更多的精力放在本课程上,可结合学院的办学特色,与不同专业的老师互动,加强相关的研究。例如:利用交通工程系的优势,调查福州城市交通现状对汽车站的要求;以及利用森林工程系的学科优势,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生态学的理念,还可通过林场实践,感性地把握木材的特性,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小时侯当木匠学徒的经历是他独特的自学之旅的重要起点。通过一系列的互动既可加深对所学课程的理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又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锻炼学生的动手及协调工作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注 释

1 阎 瑾、赵红红.浅议工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培养重点及方法.规划师,2005(03)

2 10门核心课程包括:城市规划原理、中外城市建设史、建筑设计概论与初步、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概论、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城市经济学、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详细规划(课程设计)、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规划管理和法规

3 8门核心课程包括:城市规划原理(含城市道路与交通)、中外城市发展与规划史、建筑设计(课程设计或评析)、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或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概论(供选择)、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课程设计、城市规划管理和法规、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

4 陈秉钊.谈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培养方案的修订.规划师,2004(04):10~11

5 王建国、张 彤.国外著名建筑师丛书——安藤忠雄.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3

猜你喜欢

城市规划规划设计课程设计
住宅小区总平面规划设计要点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体现
浅析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措施研究
浅谈基于低碳、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区内中小型遗址保护的策略分析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基于手机的微课程设计、开发与应用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