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贡献

2010-08-15

党史文苑 2010年10期
关键词:大众化革命马克思主义

程 婧

(南京大学 江苏南京 210093)

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贡献

程 婧

(南京大学 江苏南京 210093)

毛泽东在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过从解释世界到改造世界这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性的论述完成了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倡导;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载体的阐述完成了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解读;通过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多重对象的论述完成了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前提的探索。毛泽东对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重要贡献

我们党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谈到执政党建设的基本经验时,强调了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求马克思主义掌握大众,大众掌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成为大众手中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人在数十年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一直坚持和倡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形成了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内容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和论述,学习毛泽东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在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的过程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毛泽东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内涵

毛泽东在1942年5月的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知识分子出身的文艺工作者,要使自己的作品为群众所欢迎,就得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个变化,来一番改造。没有这个变化,没有这个改造,什么事情都是做不好的,都是格格不入的。”这个思想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而“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英雄无用武之地,就是说,你的一套大道理,群众不赏识。在群众面前把你的资格摆得越老,越像个‘英雄’,越要出卖这一套,群众就越不买你的账。你要群众了解你,你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就得下决心,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1]P851-852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掌握的过程”。[2]P149毛泽东在理论层面和具体实践上都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他特别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二、毛泽东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作用

毛泽东在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着力倡导推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中特别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解释世界。马克思曾经深刻指出,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认识的任务有二,其中之一就是解释世界。对此,列宁也认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3]P23将革命的理论放在了首要的位置。因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4]P292所以早在革命伊始,毛泽东就非常注重理论的宣讲,努力探索了多种方式方法来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并把早期革命工作的重心放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释世界上来,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提供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在早期革命年代,我们党就非常注重通过创办进步刊物和成立学习组织的形式来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唤醒民众,如早期的革命刊物《新青年》、《每周评论》和《湘江评论》等,引导近代中国的许多仁人志士踏上了革命的道路。1918年4月新民学会成立,宣传和普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及革命思想。1920年毛泽东在湖南长沙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小组,在此基础上,1921年1月毛泽东又成立了湖南长沙社会主义青年团。毛泽东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解释世界来提高青年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素养,为使他们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随后的战争年代,毛泽东通过兴办学校和撰写文章进一步引导革命队伍认识和解释世界。如:“1936年中共中央在延安成立了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毛泽东主讲哲学和思想修养。毛泽东还组织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人运动讲习所和政治夜校等,把马克思主义灌输到工人群众中去,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启发工农群众和进步青年的觉悟,引导他们进一步认识世界,在此基础上,毛泽东总结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 ‘十大教授法’:(1)启发式 (废止注入式);(2)由近及远;(3)由浅入深;(4)说话通俗化(新名词要释俗);(5)说话要明白;(6)说话要有趣味;(7)以姿势助说话;(8)后次复习前次的概念;(9)要提纲;(10)干部班要讨论式。这十大教授法对于推进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大众化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5]P292此外,毛泽东的很多著作对于用马克思主义解释世界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如《实践论》《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普及之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则宣传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这些著作用中国广大群众熟知的语言,为中国人民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宣传普及,作为推动中国革命第一位的政治工作,并亲自深入工人、农民中进行宣传讲解,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掌握了人民群众,才有了中国革命的星火燎原和最后胜利。”[6]P292

2.改造世界。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对此,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特别强调了革命的实践即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实践论》指出,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经历由表及里的过程,“认识开始于经验”,同时“有待于深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阶段更多地表现为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后一阶段的改造世界,因为“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7]P292-293当然,改造世界的前提是要认清现实世界的客观规律。毛泽东认为,“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8]P295-296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但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检验和发展真理。这一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即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去改造客观世界,也由此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

三、毛泽东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基本理论都是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内容,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马克思主义哲学。(1)关于辩证唯物主义。毛泽东特别重视普遍真理和具体实践的结合,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批判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提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这一思想路线的核心就是强调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发展的动力,同时是认识的目的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具体到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就是要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2)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初1921年1月21日,毛泽东就在致蔡和森的信中写道:“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这是事实,不像唯理观之不能证实而容易被人摇动。我固无研究,但我现在不承认无政府的原理是可以证实的原理,有很强的理由。”[9]P15这全面继承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结合中国国情,分析中国社会的历史。如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理论、阶级斗争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等。(3)关于辩证法。毛泽东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的实际来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他认为,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是对立统一,或者说对立的相通,说到底就是讲“相通”或“统一”的。《矛盾论》系统、完整地阐明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提出了新的唯物辩证法理论。特别是从六个方面对对立统一规律作了诠释:即两种发展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10]P299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毛泽东当时从两方面来拓展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一方面联系研究生产力,另一方面联系研究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11]P422“一切革命的历史都证明,并不是先有充分发展的新的生产力,然后才改造落后的生产关系,而是要首先造成舆论,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才有可能消灭旧的生产关系。消灭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新的生产关系,这样就为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12]P130-131(2)关于所有制。 毛泽东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商品虽然还有两重性,但是,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由于劳动力已经不是商品,社会主义商品的两重性已经不同于资本主义商品的两重性,人与人的关系不再被商品这个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13]P804(3)关于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毛泽东指出:“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存在着的资产阶级法权,必须破除。例如,等级森严,居高临下,脱离群众,不以平等待人,不是靠工作能力吃饭而是靠资格、靠权力,干群之间、上下级之间的猫鼠关系和父子关系,这些东西都必须破除,彻底破除。破了又会生,生了又要破。”[14]P67(4)关于如何分配。毛泽东指出:“反对平均主义,是正确的;反过头了,会发生个人主义。过分悬殊也是不对的。我们的提法是既反对平均主义,也反对过分悬殊。”[15]P198

3.科学社会主义学说。(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关系。毛泽东认为:“完成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并准备在一切必要条件具备的时候把它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阶段上去,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光荣的伟大的全部革命任务。”“每个共产党员都应为此而奋斗,绝不能半途而废。”[16]P1477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创造性地走出了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的崭新的中国步入社会主义的道路。(2)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性。关于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包括:①社会生产资料为全民所有;②社会产品 (不仅是生产资料的产品而且是生活资料的产品)也为全民所有。[17]P513-515(3)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 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就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 ”[18]P300(4)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毛泽东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即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也还存在这个基本矛盾。

四、毛泽东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重对象

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赢得人民群众,最根本的是要实现和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为人民谋利益。中国共产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人民谋利益。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开拓者,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毛泽东同志始终认为,党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要符合不同层次的人民群众的理论需要。从不同层次的“人”出发,是毛泽东讨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重要内容。而从不同层次的“人”出发,我们就必须认识到,我们所讲的大众化过程,就是以不同层次的“人”的存在而发展着的。

大众化的要求从来都是多层次性的。对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都从不同的解读论述过大众化的多层次性。马克思就曾将无产阶级与农民和小资产者都一起归于 “人民大众”的概念之中。[19]P386列宁也曾经将工人大众、农民大众、厂主大众、地主大众等都纳入到大众的概念之中。[20]P27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其中最重要的就在于将人民群众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了解和倾听了他们不同的需要和心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一切被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所压迫、损害或限制的人们”[21]P1287和一切“革命阶级”虽然被毛泽东一起总称为“人民大众”,[22]P696但是,毛泽东也多次强调和分析了这样一个“人民大众”群体其构成成份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并明确指出,这些不同层次的人民群众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显现出的不同的特点和具有的不同的作用。对此,毛泽东指出,“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的工人、农民、士兵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等在革命进程中的不同使命与意义,工人“是领导革命的阶级”;农民“是革命中最广大最坚决的同盟军”;“武装起来了的工人农民即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队伍,这是革命战争的主力”;“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是革命的同盟者,是能够长期地和我们合作的”[23]P855-856。要针对这些不同层次的对象,分别进行不同层次和不同要求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

对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重点,在于挖掘其对自身革命领导地位的认识和政治斗争必胜信念的坚定。中国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的伟大作用,表明了自己是中国最彻底的革命阶级和最坚决的救国力量。战斗的工人阶级的先锋队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毛泽东指出:“要学马克思主义,才有方法,才有共同语言。 ”[24]P197才能“依照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面貌改造党”,才能“使每个同志都健全起来,使我们的整个队伍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真正统一起来,巩固起来”[25]P876。要想完成重大的政治任务,就必须通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来给我们党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26]P1094通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坚定自己的政治信念,锻炼自己成为中国革命强有力的领导阶级。

对农民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重点,在于其阶级地位的认识和政治斗志的发掘。毛泽东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充分肯定农民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将农民分为雇农、贫农、中农、富农、地主。毛泽东形象地把中国的阶级压迫比作一座多层的宝塔,最下层的塔基就是农民,他们人数最多,受压迫和剥削最深,生活也最苦。在此情况下,农民完全可能成为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的革命力量。这就决定了农民不仅是无产阶级反帝反封建的同盟军,而且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因此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27]P226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中国共产党所领导和推动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一定要将农民放在突出位置,要通过理论教育,发动农民进行革命和斗争。对此,毛泽东强调指出:“所谓人民大众,主要的就是农民”,“忘记了农民,就没有中国的民主革命;没有中国的民主革命,也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也就没有一切革命。”[28]P305他还说:“如果中国共产党在十年至二十年之内,同农民有正确关系,那就可以保证中国革命在世界范围内的胜利,如若不然,我们就要忍受二十年至四十年的白色恐怖。无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如果同农民关系搞不好,那就会灭亡。”[23]P400-401毛泽东主张通过对农民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和教育,把农民“从他们的痛苦与需要中,引导他们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向土豪劣绅争斗,引导他们与城市的工人、学生、中小商人合作建立起联合战线,引导他们参与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国民革命运动”[30]P37-39,以实现农民作为中国革命主力军的作用。

此外,还有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在于其世界观的改造。毛泽东将知识分子划归为小资产阶级范畴,“从他们(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家庭出身看,从他们的生活条件看,从他们的政治立场看,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多数是可以归入小资产阶级范畴的”[31]P641。对知识分子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着力点,是变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这些“过去为旧社会服务的几百万知识分子”的小资产阶级,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 “在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地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32]P224-225。马克思主义理论充分教育之后的知识分子还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骨干力量,知识分子“是教育者,是当先生的”。这样,通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不仅将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锻造成为一支直接参与革命的重要力量,也将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锻造成为一支引导其他人群进行革命的力量。[33]P270-271○

[1]毛泽东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07.

[3]列宁全集(第 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7][8][10][30]毛泽东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骆郁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1):23-25.

[6]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N].人民日报,2008-01-01(A2).

[9]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1][13][14][15]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1998.

[12][18]毛泽东文集(第 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6][21]毛泽东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7][2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 7 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0]列宁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2][31]毛泽东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3][25][26][28][29]毛泽东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7][32][33]毛泽东文集(第 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程婧(1976—),女,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江苏警官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09SJB710007)。

责任编辑 刘金旭

猜你喜欢

大众化革命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