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云与新中国城市建设

2010-08-15

党史文苑 2010年2期
关键词:陈云物价城乡

徐 锋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200241)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审时度势,及时提出将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能否做好城市工作成为党面临的新的巨大考验。毛泽东、刘少奇等党的领导人都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党的城市工作思想,初步提出新中国城市建设的基本规划。新国成立前后,陈云在主持财经工作过程中对城市管理与建设问题极为关注,从城市接管、城市稳定、城市规划、城乡关系、改善城市民生等方面阐述了城市工作思想,为合理规划新中国城市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有序接管是进行新中国城市建设的基本前提

至1946年,党和人民实际控制的城市达460多座,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城市接管经验。毛泽东也反复要求各地认真总结城市工作经验,提出了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不要破坏,尽力维持城市等城市接管指针。如何实现城市的顺利接管是党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能否顺利进行新中国城市建设的基本前提。陈云联系实际,精心构想,对做好城市的接管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先接后分的城市接管的原则与方法,较好地实现了新解放城市的有序接管,特别是大城市的接管,为有序开展大规模城市建设提供了基本前提。

1948年10月,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胜利解放沈阳,当时沈阳是东北的重工业中心,顺利接管并尽快恢复生产意义重大。中共东北局对沈阳这样大城市的接管工作十分重视,决定委派陈云为东北局全权代表,全面负责接管工作。在赴沈阳接收的途中,陈云连续四次召开军管会会议,商讨接收工作,从军管会的组织机构到接收的具体方法,从接收可能遇到的问题到接收应采取的具体措施,陈云都进行了认真分析、细心安排、精心部署确保了沈阳的顺利接收,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动荡。同年11月28日,陈云对沈阳接收以来近一个月的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并上报中央,指出沈阳 “接收工作之所以快而不乱,是因为采取了 ‘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先接后分’的方法。”①同时陈云强调做好接收工作还要处理好关键问题、注意处理涉及城市稳定的问题、坚持原则、对部队进行教育、选拔称职的干部等。陈云为党积累了接收大城市的宝贵经验。中央收到陈云的总结后迅速地转发给各中央局、各前委阅读,并依据陈云的建议要求各战略区准备专门班子负责大城市接收工作。实践也证明陈云的城市接管工作思想是正确的、有效的,特别是当北平、天津、上海等大城市解放后,就愈加证明了陈云的接管方法的有效性。上海解放后,中央派陈云亲赴上海,坐镇指挥,统筹兼顾,力求维持上海,尽快恢复上海的稳定。陈云关于城市接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为党顺利实现大城市的接管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成功避免了大城市接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大动乱、大破坏的局面,为新中国的经济尽快恢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为进一步开展城市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二、实现物价稳定是开展新中国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

由于党长期处于农村,缺乏城市建设经验,如何才能尽快恢复城市秩序并确保城市稳定呢?党在城市所面对的问题远比在农村遇到的问题复杂,陈云强调城市不仅要解决生产问题,还要解决消费问题,做到物价稳定,才能做到人心稳定,进而对政府满意。

沈阳解放前夕,陈云便提出统筹兼顾、力争城市稳定的接收方针“即先稳下来,一切旧机构、财产、人员、档案原封不动”同时“各部门要派得力干部参加接管工作”②。陈云还要求有关部门要修好铁路,运送足够多的粮食,解决电力供应等问题,以尽力维持城市稳定。顺利完成接收工作后,陈云及时指出群众现在最关心的问题是物价和金元券的处理办法,在上报中央的接管沈阳的工作经验总结简报中又将解决金融物价问题列为需解决的五个关键问题之一。在沈阳接收过程中,陈云基本上找到了恢复和维持城市稳定的具体途径,1949年7月在负责维持上海的实践中进一步验证了物价稳定对维持城市稳定的重要性。新中国成立后,陈云全面负责财经工作,更加关注物价稳定与城市稳定相关性。1949年10月起全国不少地方物价开始上涨,甚至有的地区呈现飞涨的势头,陈云要求财经工作人员要理解人民群众物价稳定要求,连续发出十二道指令,力求在不可以消除物价上涨的情况下,尽可能的避免物价在短期迅速上涨。同时陈云强调财经工作的目标要实现物价稳定,主张通过抓住粮棉、修好铁路、集中物资、打击投机、维持和恢复城市生产、重视农业生产、节约开支、增加税收等手段尽快实现物价稳定。从1950年起陈云主抓财经队伍建设,集中物资,全力打击投机,通过“米棉之战”等快速实现了全国物价稳定,通过维持重点、照顾中小的方式,全国各大中小城市迅速恢复了秩序、基本上实现城市稳定。朝鲜战争期间,陈云对如何做好财经工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确定了战争第一、市场第二的财经工作原则,宁可暂缓经济建设也要维持市场稳定,避免大的动荡。为什么要把市场放在第二位?陈云指出把市场放在第二位是因为“现在不同了,我们已占有全国大、中、小城市”“而且城市经济已有了一些基础”“去年的物价波动,使城市居民受到损失”“凡是对于市场物价稳定有影响的,我们应该慎重地来考虑”。③市场稳定,人心就定,陈云从这一角度始终强调市场稳定的重要性,只要做到了这一点,人们就会满意,人心就会安稳,我们的社会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三、合理规划是新中国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发展方向,城市工作成为党的工作重心,新中国的成立为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提供了来可多得的历史机遇。陈云在这一历史时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地思考新中国的城市建设,提出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合理规划城市建设。

首先,城市建设要有计划性。党中央早在建国前就告诫各级领导干部:城市工作不比农村工作,要复杂的多。城市建设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以农业为主的中国进行城市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到农业的支持度、工业发展的合理度以及城市建设规模的社会承受度。陈云反复强调经济建设要有计划、要与国力相适应,“现在各大区都想自己搞一大摊子,这是不行的”,“要选择条件好,基础好的地方搞好”,④进而形成优先发展大城市,依次发展中小城市的发展规划。60年代城市盲目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更加证明了陈云城市建设要有计划的正确性。

其次,城市建设要符合实际。陈云历来重视调查研究,反对不切实际的工作方式。1949年9月4日,中国市政研究会邱志中教授致电毛泽东,建议效法苏联,速设市政部,规划全国城市建设。9月7日,毛泽东批示送中财委酌办。陈云在回复中指出“必须首先发展生产,方能进而实施大规模之城市建设。如果离开了经济建设计划及工业化进展程度来虚拟城市建设方案,必将徒劳无功。”⑤陈云在指导国民经济建设包括城市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要从实际出发,反对盲目扩张,“叫花子喝三鲜汤,是搞不好的”。

最后,强调城市建设要有大局观。城市建设要服从于国民经济建设大局,特别是在以农立国的中国。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并不意味着放弃农村工作,更不意味着发展工业就要牺牲农业。“中国是个农业国,工业化的投资不能不从农业上打主意”“但是,也决不能不照顾农业”“专门去搞工业”。⑥城市建设必须考虑到其它建设的支持度,特别是农业的支持度。

四、实现城乡交流是新中国城市建设的关键

中国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刘少奇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今后全党的工作重心是城市工作”,在城市工作中“要有城乡一体的观点”,要考虑到城乡关系等问题,“‘单打一’的做法必须改变,否则就要犯错误”。⑦

陈云的理顺城乡关系的构想更多的是从经济的角度来考量的,设想以市场为媒介实现城乡间有效交流,进而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首先陈云及时准确地认识到农业对工业的后相关性。新中国是在农业立国的基础上向现代化迈进的,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不能不充分考虑到农业,城乡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工业与农业间的关系。在新中国急于向城市化、现代化跃进的过程中,陈云清醒地指出农业对工业的制约性:中国是个农业国,工业化投资不能不来自农业,但绝不能不照顾农业,专门发展工业,否则的话还要返过来再发展农业,进而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建国初期,陈云始终坚持这一观点,强调发展农业的重要性,特别是从维护市场稳定的角度更为重视农业。“只要掌握了粮棉,天下就大定”。其次强调以市场为媒介,搞活城乡交流。刘少奇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观点,但没有提出具体的实践模式。陈云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提出以市场为媒介,搞活城乡交流。“所谓城乡交流,一是将农产品、土产品收上来,一是将城市工业品销下去。”⑧1949年12月,陈云便提出恢复城乡交流的问题,通过打击投机,整顿市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尽力维持城市工业生产、恢复交通运输等方式竭力创造恢复城乡交流的条件,千方百计的恢复农村市场,收购农产品、土产品,尽可能的让城市工业品下乡,至1950年底,城乡交流有了较大改观。1951年4月4日,陈云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今年财政经济工作的要点,放在第一位的就是城乡交流,城乡交流有利于农民,有利于城市工商业,也有利于国家,是关系全国人民经济生活的大事。“推销土产,提高工业生产,使两方面能够平衡的交流,这是一件大事”,“所以我们把城乡交流放在第一位。”⑨在陈云负责财经工作的时期,陈云始终强调城乡交流,即便是在完成三大改造后,陈云强调国有商业应该在搞好城乡交流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甚至可以恢复农村小市场来活跃城乡交流。

五、改善民生是新中国城市建设的目标

毛泽东、刘少奇等在指导城市工作都强调党应该着眼于城市的生产,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陈云在总结革命经验后指出:“共产党人是主张改善民生的”,“革命的目的是为了劳动者人人有吃有穿,而且要吃的较好,穿的较好。”⑩在接管城市和指导新中国经济过程中陈云始终关注城市民生改善的问题,提出了一系的设想。

首先,统筹兼顾,尽力恢复和维持市场稳定,为改善民生提供可能的经济条件。建国伊始,民生凋敝,改善民生首先就要解决物价问题。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物价飞涨,城市居民深受其害。陈云深知物价稳定对新中国经济、政治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也明晰其对民生所具有的重大影响。陈云危难受命,想尽一切办法,恢复运输,筹集物资,发展生产,充实物资,通过“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等迅速实现了物价稳定。在朝鲜战争期间,陈云力主战争第一,市场第二,宁愿经济建设缓一缓,也要维持市场稳定。物价稳定在实质上就是改善人民的生活,就是民生改善,同时也为尽一步改善民生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市场条件。其次,关注城市弱势群体。弱势群体一般来说是指那些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无法保持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社会群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党在全国范围内改善民生提供了可能,陈云对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产生的城市弱势群体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要求对失业工人、原社会旧职员、破产资本家、私营业主、灾民等的生活进行救济,经济工作要着眼于不能饿死人。要求“在救济问题上,一定要认真进行并派员观察,二要适时发放救济粮。”⑪对于城市失业工人,陈云强调不论其失业时间属于何时,都要进行统筹安排,有重点的举办失业救济,尽量把失业者组织起来,参加国家公共工程,例如兴修水利、修建市政工程等。1952年陈云还亲自起草了一封致上海市委负责人的信,主要论述如何解决上海的失业问题。最后,陈云反复强调要保证城市居民必需品的供应。城市居民生活的改善在相当大的程度取决于必需品的供应状况,陈云始终强调要重视农业生产,搞运输,保证对城市的粮食供应;要注意合理发展轻工业,保证日用品的供应;要搞好城乡交流,保证物资供应渠道的畅通。○

①朱佳木:《陈云年谱》(1905—1995)上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6月,第540页。

②朱佳木:《陈云年谱》(1905—1995)上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6月,第532页。

③《陈云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5 年 5 月第二版,第113页。

④《陈云年谱》(1905—1995)中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6月,第7页。

⑤朱佳木:《陈云年谱》(1905—1995)上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6月,第580页。

⑥《陈云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5 年 5 月第二版,第97页。

⑦《刘少奇选集》上卷[M].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第419页。

⑧《陈云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5 年 5 月第二版,第127页。

⑨《陈云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5 年 5 月第二版,第129页。

⑩《陈云文选》(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 年 5 月第二版,第212页。

⑪《陈云年谱》(1905—1995)中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6月,第37页。

猜你喜欢

陈云物价城乡
My plan for new term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TransitivityandCharacterization:AnalysisonDickinTenderisTheNight
市场物价
2012,物价的期盼
Gait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resurfacing hip arthroplasty compared with metal-on-metal bigfemo-ral-head tot ip p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