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邵长兴方家学术思想研究

2010-08-15

黑龙江史志 2010年20期
关键词:长兴修志年鉴

陆 奇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邵长兴方家学术思想研究

陆 奇

千里送良知,慧眼达共识。2002年11月,笔者时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史志研究中心主任,主持编纂大型学术专著《中国现代方志学》,正需要方志名家指导参与之际。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某位热心同志告知我说:“你不是要结识方志名家吗?可巧有一位著名老者邵长兴先生正在北京办事探亲,你要不要见见?”我不禁喜出望外言道“真如雪里送炭,要见要见!”就这样我们邀请邵先生到北京社科院史志研究中心进行学术交流且指导工作,我们邀请邵先生担任该中心学术顾问。

《中国地方志》提出2010年选题参考,指出编辑部就近期方志学术探讨的热点与难点问题草拟选题,其中第二条即方志名家学术思想研究。笔者通过近些年对邵公方志成果的学习,对邵公方志学术思想的研究,并结合自身修志体会,撰写此文。

志坛廿年 敬业奉献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地方志事业获得了蓬勃发展。值得赞誉的是,在浩浩荡荡的修志大军中,模范人物、学术带头人辈出,邵长兴先生即为其中代表之一。

邵长兴,1928年生,鞍山市地方志办公室离休干部。主撰《中国地方志十件大事》、《中国地方综合年鉴十件大事》、《全年新版方志年鉴学相关编著述略》、《中国地方综合年鉴要闻录》,主编《当代中国志坛群星集》(两集三册),著有《邵长兴方志文存》,发表文章百余篇等。

邵公自1988年离休,当时其深思:“是颐养天年,优哉悠哉,还是发挥余热,略尽绵薄?”这位老干部、老革命者,毅然投身志坛,顽强拼搏,连绵不已,观邵公纵横驰骋二十余年,深感他辛勤耕耘、成果丰硕,值得敬佩学习传承。

邵公初登志坛,即为自己设计了奋斗方向:谱群星辉吾志苑,书伟业壮我中华。这句座右铭二十年来一直在激励他持续地奉献步伐,至今还印在他的名片上。

笔者深感邵公的奉献精神。首先体现在他高度的事业心与责任感,他深感做好修志工作是为了报效党、人民、祖国、中华民族,体现一个老共产党员的无限忠诚,“谁言寸草心,抱得三春晖?”其次,深感邵公的无私奉献精神,他这么多年做了这么多的工作,所花费各方面的经费,应当说相当可观,这些完全是他与老伴的退休金,这绝非一般人所能。再有,深感邵公的艰苦奋斗精神。他为了广觅材料,四处联络,八方征集,千方百计。多年来他“不计路途远近,不顾旅途劳顿,不顾囊中羞涩,日夜兼程,奔波于白山黑水,长城内外,大江两岸,云贵高原”。志友概括为“九出关东会诸友,五下江南访群星”。

记述人物 群星璀璨

邵公的史志作品中对人物撰写的比重是相当大的而且形式多样,包括人物论文集、纪念文章、作序、书评、访谈录、书信往来等。其代表著《当代中国志坛群星集》共两集就包含198位人物。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曾关心此著并亲自撰写书名。

邵公所撰写志坛老一辈的方家居多,也有当今人物,包括董一博、邵文杰、杨静琦、付振伦、黄苇、张伯苓、仓修良、苏长春、曹子西、赵庚奇、张桂江、于平天、郭凤岐、梁滨久、柳成栋、梅森、陆奇等。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所具有的一切,历史人物也无奇不有。人物,在古今史志中一直占有最重要的位置。众所周知,人物传既重要又难写,“修志之难,在于人物”。如何将平淡平叙的人物事迹,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这对于具有多年报社记者编辑且文字功底深厚的邵公来说却是拿手好戏。笔者拜读过邵公多篇撰写人物的文章,感到篇篇皆为异彩纷呈,坛坛都是好酒。

邵公撰写人物学术思想体现这么一个系统的学术观点。第一,以人为本。事情都是人做的,事在人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二,方家战略。专记方家风采,彰显典型引路。第三,品质至上。记述方家对方志事业的热爱,艰苦奋斗的精神。第四,学术观点。解析方家独特而有价值的方志理论学术见解。第五,突出业绩。宣传方家的突出业绩与杰出贡献。第六,标题醒目。文章标题诗词楹句,修辞精湛,引人入胜。第七,典型描述。抓住最能表现人物特征的典型事件进行生动描述,使人物形象有立体感,更加真实、丰富和动人。

记述大事 理清脉络

邵公方志文化创作的一个特色,就是擅长编辑地方志大事记。他虽然身居鞍山一隅,却不忘对全国每年修志大事的整理。邵公经过筹划毅然自1988年启动《中国地方志十件大事》工程。当时的具体策划为:逐年遴选,撷精择萃,纵览,横陈,展示当年成果,揭示显存热点,形成方志长河中的朵朵浪花。既鼓舞士气,又可资来者。此刻他清醒地认识到:但若启动,又面临诸多难题,一己之身,何以目极四野,耳聆八紘?“一石激起千层浪”!此举一出立即得到全国志友的热烈响应和支持帮助,鼓励的供稿从四面八方而来。邵公倍感信心,力量大增,他广觅信息,精心编辑,铸就大作,创造品牌。一篇洋洋数千字,概述中国地方志事业年度十大新闻的集中展现,犹如鸿篇巨制。

此著通过对全国每年有影响的修志大事,例如重要会议的召开、文件的颁发、经验交流、机构变化、领导活动、志书及方志理论著作的出版等内容的概述,从而对全国年度修志情况进行浓缩总结。阅后,令人对全国每年修志情况有个总的回顾。自1988年以来,为全国首轮修志与二轮修志展开之际的重要历史时期,通阅尽20多年来数百件修志大事,可以看出中国地方志事业在这个历史阶段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成果。为此,此著被《中国地方志》及很多地方刊物给予刊登,很具权威性。此著连绵至今22年编撰,此工程之浩繁与影响之深远,实乃空前壮举。

在《中国地方志十件大事》获得方志界上上下下的认同后,长兴先生没有固步自封,而是与时俱进,再接再厉,拓展记述领域,于1995年又根据年鉴事业发展的需要编发《中国年鉴十件大事》,再创品牌、再铸辉煌。

邵公撰写中国地方志、年鉴双“十件大事”,其学术思想体现这么一个系统的学术观点与撰写特点。第一,历史意义。既是每年修志编鉴的总结,又是这个历史阶段中国志鉴事业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成果。第二,独特宣传。它是宣传修志工作的一种好形式,是方志文化进入千家万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的一种好形式。第三,结构科学。文章结构全面合理,从中央到地方,涵盖志鉴工作的各个主要方面。第四,体例完备。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的完美结合,将一件大事记述得全面系统。第五,要细结合。大事提要与详细记述有机结合,将每件大事先用一段概括语言说明,再详细地展开记述。第六,记按结合。客观地记述与编后按语相结合,在客观记述大事时,注意采用类似观察家所言,或编者编后按语的形式以阐发作者的看法,将客观记述与主观论断紧密地结合起来,努力揭示修志工作的发展态势与趋向。第七,记点结合。直接记述与点睛之笔相结合,在记述大事时,注意运用点睛之笔加以揭示,使所记内容得以升华。

记述专著 菁华荟萃

邵公对中国方志年鉴事业又一贡献,即编纂《全年新版方志年鉴学相关编著述略》工程。这可谓邵公又抓住了方志年鉴事业的一个龙头。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事业的最终成果是最能够体现出这个事业的社会价值(包括学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影响等)。同样,地方志、年鉴事业的成果体现在各类志书、鉴书及理论著作、工具书、汇编等书籍及期刊等作品。这些成果最能够体现中国志鉴事业的辉煌,最能够体现中国10万修志大军的辛勤耕耘,最能够体现方志年鉴文化为国家及各地的经济社会服务的价值。

邵公的《全年新版方志年鉴学相关编著述略》是一个学术编纂工程。他的初衷是:“为向社会各界提供概貌,特撰此述略,以供研讨。”邵公自1999年始撰此著,至今已11年,撰11篇,篇篇皆为华彩乐章。据统计,11年间共推介并略加点评新著330部,再加撰写《述略》前,在历年《中国地方志》中推介的167部,合起来共为497部。

邵公方志年鉴学相关编著述略研究学术思想体现这么一个系统的学术观点。第一,信息性。既有年度著作的统计数据,又有阶段性(如上世纪末)的统计数据。第二,类型性。将著作分为五类,一是方志学编著,二是年鉴学编著,三是群体文论汇编,四是个人文论集,五是工具书。第三,内容型。包括书名、主编作者、基本框架内容、出版社、字数等。第四,述略性。包括名人作序中的点精,及编者的点睛。第六,应用性。指出此著在修志编鉴中的指导借鉴作用,在读志用志中的实践作用。

谱牒研究 方志源头

进入新世纪以来,邵公对于中华谱牒文化的编修,对于中国谱牒事业的推动,对于中国特色谱牒学的研究可谓情有独钟,而且与編史修志紧密相连,其成果硕深,学术思想可见一斑。

谱牒又称家谱或族谱,与正史、方志构成中国史学的三大内容,谱牒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编修谱牒一直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悠久传统,连绵不已。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并支持各地编修谱牒及研究谱牒理论。其中,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发出通知,要求编发《中国家谱综目录》,2001年文化部下发通知要求编发《中国家谱综总目》等,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谱牒事业的发展。

邵公担任鞍山市谱牒文化研究会顾问,积极推动家乡谱牒文化的开展。他造访北京、山西等地参加会议,进行学术交流。他撰写多篇学术文章或作序或在“地方志十件大事”中宣传谱牒、研究谱牒。其中较为可贵的是,邵公2007年10月赴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考察与研究并撰文《集海外散存方志谱牒 展历代修志编谱全貌》。此文资料珍贵,别具一格,《中国地方志》2010年4期特予刊登。

邵公谱牒文化研究学术思想体现这么一个系统的学术观点。第一,功能性。指谱牒的存史性、教育性、学术性。第二,先进性。作为古老的修谱传统,既要汲取其精华,又要摒弃其糟粕。应与时代同步,汇入先进文化行列。第三,育人性。一家一族的首要任务是育人,希冀家族成员人人皆能“齿德并隆”,“光前裕后”。第六,和谐性。通过海外炎黄子孙大兴寻根祭祖活动,促进民族团结,促进海峡两岸和平发展。第七,将史、志、牒三朵金花,三者并蒂。史在编,志在纂,谱在续。第八,规则性。研究制定《鞍山市家谱协会章程》、《家谱编纂、修订规则》等,使学会活动及编修谱牒有章可循,多出精品佳作。第九,学科性。加强谱学谱系的谱牒编纂学研究与谱牒应用学研究等。

构建学说 学术流派

2002年,长兴先生代表全国许多专家、修志人员所呼唤:“当次首轮修志基本告竣,新一轮修志全面启动之时,亟需有一部高层次高水平的理论专著,为之引路导航。”时任中央领导李铁映同志要求:“各个地方的社会科学院也应积极介入方志理论和方志学的研究。”

当年8月,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倡导,经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地方志学会、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会商,共同启动大型学术专著《中国现代方志学》。具体编撰工作由北京市社科院承担。此项目被列为北京市社科规划“十五”重点课题、北京社科院重大课题。该院先后成立地方史志研究中心,建立地方志信息中心。

当年12月,应笔者约稿,长兴先生撰写题为《开启全新思路创编一流巨著——热烈祝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地方史志研究中心成立暨《中国现代方志学》编纂工程启动》的文章,随后长兴积极参与创建中国现代方志学工程。

我们积极争取并得到近百位领导、专家、学者、修志同仁的支持、帮助和指导。2004年全国地方志协会年会上,组织了专家对《中国现代方志学》编目进行研讨。

在著名史志学者曹子西老院长的指导带领下,北京社科院集中精干科研人员,经过几年的艰辛努力与大胆探索,克服了很多困难,撰写出50多万字的专著。2005年方志出版社两次印刷出版。此著主编曹子西、朱明德,执行主编陆奇。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陈奎元亲自作序,指出:“这是一项编纂浩大的文化工程。此著继承和发扬传统方志理论,以繁荣发展地方志事业为目标,运用“方志三个理论”即方志政治理论、方志基础理论和方志应用理论,构建了一个现代方志学的学科理论体系,从而构建一个现代方志的学科结构体系。”

有些专家学者认为:“这是一部优秀的方志理论专著”,“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全书内容涵括古今,又重点总结了新时期修志工作的成就和经验,能为第二轮修志工作及方志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方志出版社终审意见认为:“本书稿的编撰工程浩大,编者收集、汇总全国自古至今有关地方志方方面面的各种资料,尤其是当代新编地方志的理论和实践资料,系统梳理,编撰成书,使得地方志界众说纷纭的各家之长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轮廓和框架。”

此著的出版,标志着中国一个新的地方志文化科学学说的产生,标志着一个新的地方志学术流派的产生。应当说,长兴先生对《中国现代方志学》的构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与我们主编等学者一起都是这个新学说新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

“四文两表” 创立品牌

长兴先生先后主撰《中国地方志十件大事》、《中国地方综合年鉴十件大事》。1999年他老人家虽已年逾古稀,但创新之意难已,苦思再三,决定开始试编《全年新版方志年鉴学相关编著述略》。之后他又考虑到地方志系统的年鉴工作发展迅猛,“十件大事”难以容纳,于是又创建《中国地方综合年鉴要闻录》。

“两表”指:1表题为《 年中国地方志全国性、地域性、行业性活动要览》,内容包括活动名称、时间、地点;2表题为《 年新版方志学年鉴学暨相关编著要览》,内容包括书名、编著者、出版单位、字数、印数、定价。就这样形成邵长兴先生的“四文两表”模式,又称“邵长兴六工程”。

邵公的“四文”与“两表”相结合,形成了一个中国地方志、年鉴事业成就展示的大系统,其内容十分广泛,囊括了地方志会议、方志机构、法规建设、志界人物、志鉴成果、志鉴刊物、理论研究、学科建设、提高质量、领导活动、海外交流、读志用志等等。文与表强强联手,相得益彰,丰富多彩。有关人士指出:“邵公所编《中国地方志十件大事》、《中国地方综合年鉴十件大事》,并非纯粹个人之见,而是相对具有权威性的。”

邵公“四文两表”形成的学术价值与实践价值体现了这么一个系统的学术观点。第一,体现广、精、准。指征集信息翔实,著述精确,大事选定准确。第二,体现从面、线、点,到点、线、面。指掌握全面资料为面,分类整理为线,形成十件大事为点,又从这十个点能看到各个方面及整体的年度修志编鉴情况。第三,体现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指既有国家及各地修志编鉴的精神,又有具体组织领导措施;既有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又有丰硕的修志成果。第四,体现存史与用志。指这些大事及成果既是史实,又促进读志用志,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这“四文两表”实际上就形成了中国20多年地方志文化发展史的基本线索,构成了这部中国现代方志史的基本提纲,构成了中国方志文化的品牌和名片,是经典之作,意义重大而深远。

邵公的学术活动,不仅为志界所瞩目,新闻界也给予热情关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全国联播节目“新闻与报纸摘要”,于2009年7月24日播出录音报道:《用真情记录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它讲述邵长兴坚持60年用新闻和史志记录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动力来自于他参加开国大典的人生经历。他21岁考入新华社训练班,毕业后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成为一名记者,曾报道鞍钢第一根无缝钢管、第一根重轨的诞生,报道了青藏、康藏公路的修建与通车典礼等重大活动。

邵公调入地方志机构后,又以史志记录祖国每年发生的重要变化,与中央媒体报道的同时,地方媒体也作了报道,反映强烈。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的同志收听到这则广播后,因邵公是《中国地方志年鉴》特约撰稿人,便以该鉴编辑部的名义,立即致函中央台表示感谢,并期望中央台在今后的节目中,积极关注和报道我们地方志战线的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从而为地方志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提供更多的精神动力。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笔者凭借对长兴先生的认知与探索,撰写《邵长兴方家学术思想研究》。总之,应当说上述这些学术思想具有相当价值的信息性、科学性、系统性、时代性、大众性。深感长兴先生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博大精深的学术成果,由衷地钦佩与敬贺!

余感到此文总算形成一个初步的轮廓与系统,亦感到对邵公学术思想的认知还不够深、不够透,还有不少领域未涉及到,加之本人研究能力有限,还有待深入学习探讨。最后建议邵公培养一位接班人,将此“四文两表”传承下去,不断香火,不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否则对中国方志年鉴事业是一大损失。最后由衷祝愿邵公兄夕阳无限好,多保重身体,注意节劳,再传佳绩,再创辉煌。

作者: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正厅级),北京地方志学会副会长,特约研究员,《北京社会科学年鉴》副主编等职。

猜你喜欢

长兴修志年鉴
特色·可读·扩展《江苏年鉴(2020)》
广西多部年鉴在全国年鉴评比中获奖
对长兴茶文化旅游发展的探析
长兴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省级试点
河东区地方志第二轮编修工作动员大会召开
浅谈在第二轮修志过程中的实践与认识
润康妈妈秀Show
2013年河北区二轮修志工作扎实推进实现良好开局
为做好修志和用志工作尽职尽责——哈尔滨市委修志工作情况的简要回顾
陕西年鉴发展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