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欲望与苦痛呈现中的人性唤醒
——重读余华的小说《现实一种》

2010-08-15刘树元湖洲师范学院文学院浙江湖洲313000

名作欣赏 2010年36期
关键词:山岗皮皮余华

□刘树元(湖洲师范学院文学院,浙江 湖洲 313000)

欲望与苦痛呈现中的人性唤醒
——重读余华的小说《现实一种》

□刘树元(湖洲师范学院文学院,浙江 湖洲 313000)

论争档案:1960年出生于浙江海盐的余华,是一位深受存在主义哲学、法国新小说派等现代文学思潮影响的先锋作家。先锋叙事在上世纪90年代大的经济、文化背景和环境下出现转型是一种必然,余华率先完成了这种转型,善于用一种看似轻松甚至幽默的笔调去讲述悲哀、疼痛的故事,并获得了很大的影响和成功。

余华强调“存在”和“解构”,在小说中淡化故事情节,消解故事性。在叙事上打碎传统线性完整的时间链,整个叙事结构在时间线索上是任意的和零碎的。一切叙事时间已不再是客观意义上的、现实意义上的物理时间,而是经作者调遣安排的,并有意制造的一种错位的心理时间。而1988年发表于《北京文学》的《现实一种》,更以“零度的情感”叙事,凸显了对偶然性事件的客观而冷静的描摹能力。

小说《现实一种》争议的焦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有关艺术的社会责任问题。有论者认为余华的写作十分冷酷,缺失人性,只是呈示阴暗面,作家对道德问题显得很没兴趣;其次认为余华没有在人物身上倾注应有的同情、理解或温暖,缺乏必要的悲剧感。小说对事件的深层思考不足,带有很明显的恶与暴力的味道,暴力在笔下具有了某种合理性;而大多数人欣赏这篇小说与传统相背的艺术张力,认为余华现实经历之外的写作强烈地唤醒了人们的记忆。作品充分展示人之恶行是为了让人们看清人性恶的程度与本质,进而彻底否定恶;第三,有的评论家从艺术结构上对小说中医生肢解山岗的结尾表示质疑,认为是“骂世过甚”,是赘疣和败笔。但大多的评论家肯定现在的写法,认为“如果没有这后面的一大段描写,小说的意旨将会很不相同”,“看似闲笔,实则大有深意”。

小说家余华走在生活与时间的前面,对生活与写作有着明显的智慧与警觉,这使得他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充当了先锋作家的角色。《现实一种》①就是一篇极具思想与艺术震撼力的作品。他通过冷漠残酷的叙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个充斥着血腥、暴力、苦难与死亡的悲剧世界。在今天重读,觉得在这些充满暴力与血腥杀戮图景的后面,是一篇充满欲望与哀哀苦痛的作品。小说在许多时候都在强调与人的自我的关系,将对人的存在的可能性放在突出位置,拒绝单纯地为艺术而艺术,宣示了现实主义的力量,展现了小说诸种丰富多彩的艺术可能性。

驰骋欲望:善悌乌托邦的终结

在展示昨日生活中的暴力时,余华的小说和经典作家的文学认识是不同的。雨果强调以仁爱代替暴力,泰纳认为人性中最有益的特征是“爱”。余华是当代小说写作的一个另类。他没有按照常人的创作路向去走,文化馆工作的艺术感性和牙医工作的科学冷静,培养了他对生活与历史的艺术敏感。而他成长以来对医院环境和对医生这个职业的熟悉,又推动他不动声色地,以一个冷漠的叙述者“情感的零度”介入,以极端冷酷、冷默的情绪状态叙述这些事件。《现实一种》是其创作中一篇比较典型的作品,小说以严酷的现实主义精神,通过对生命存在的揭示,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由典型向原型还原和转移,让我们看到,人间友善与爱的乌托邦彻底终结了,亲情与孝悌也在生命时间的流逝中倏然消退。余华站在故事的背后,以保持距离的冷静的叙述风格,在不动声色中,以颠覆性的暴力话语把人性晦暗、个人的无助挣扎乃至消亡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说遵循了文学作品发展的基本脉络,情节基本上呈现出递进关系,并且从开头至结尾,处处显示出人性的丑恶和阴暗。在日常的真实生活中,人们各有各的喜悦与烦恼。但在这个很不美好,很不和谐的普通家庭里,自私与冷漠的乌云覆盖了整个天空。母亲整天抱怨自己的骨头发霉,“夜里常常听到身体里有这种筷子被折断的声音”。孩子的童年本来是天真无邪美好晴朗的,可《现实一种》中的孩子却是另外一幅冷漠无聊的图景。同时,作品将互相残杀的对象设计为传统人伦关系中的兄弟,从亲情的角度写现实人们的冷漠、残酷与暴力,使这种仇杀的故事表现得触目惊心,将人性之恶上演到了巅峰的状态。当亲情和友善被终结以后,山岗、山峰两兄弟及其妻子,都被不由自主地卷入到暴力的漩涡中。

从表面层次来看,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在偶然性叙述中,余华将一切逻辑因果关系都予以拆除。《现实一种》中的一系列暴力、死亡都是由皮皮无意中摔死了堂弟这个偶然事件引发的。余华以“在场”的方式,以一切伦理、道德、文明遭到彻底毁灭,揭示了一种人们熟视无睹或视而不见的现实。山岗四岁的儿子皮皮,无意间摔死了尚在襁褓中的堂弟;死去儿子的山峰逼迫少不更事的皮皮舔干地上的血迹,接着又从孩子胯下飞起一脚,即刻断送了皮皮的生命;皮皮的父亲山岗开始时对自己儿子的死有点漠然,但他立刻受到了妻子的谴责:“我宁愿你死去,也不愿看你这样活着。”于是,在妻子的刺激下,山岗不露声色,从容冷静地上街买骨头、拣小狗,煨肉骨汤,然后乘山峰糊涂麻木之际将其绑在树上,又在其脚上涂上肉骨汤,让狗舔脚底,致其大笑不住而死;山岗处死了山峰,山峰之妻把山岗告上了法庭,山岗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可山峰之妻犹不解恨,又自称山岗的妻子,将山岗的尸体献给国家,供医学解剖之用;执行枪决之后,各路医学专家齐集乒乓球台桌前,对山岗的尸体进行了“各取所需”的肢解。整个解剖过程中无处不透露出恐怖的气息。在医学专家看来,这是具“结实”、“不错”的身体,生殖能力更是无比的强。但作品告诉我们,这两兄弟及其家人的精神状态绝对是存在巨大缺陷的。正如批评家谢有顺在《余华的生存哲学及其待解的问题》一文中所指出的:成人世界的每一个人都用暴力来还击暴力,以继续获得做人的尊严。报复性的暴力活动在山岗和山峰一家间展开。每一个被卷进来的人都具有了双重角色:他既是施暴者,也是受害者。暴力作为一种力量潜藏在每一个人的内心里,非理性的人性意愿疯狂的扩张,甚至最终主宰一个人的意志和精神。良善和孝悌都彻底终结了,直到把所有人都带进毁灭之中。

小说中尤其细致描述了惨剧的始作俑者皮皮的行为。一开始是他无聊地拧堂弟的脸;接着模仿大人打堂弟的嘴巴,因为“他看到父亲经常这样揍母亲”;而为了反复听到灿烂的哭声,又去卡堂弟的喉咙;当他抱着堂弟到屋外看太阳,开始觉得手上的孩子越来越沉重时,就松开了手。那一刻,他并没有去想,也没注意堂弟摔下去后会怎样,而是“感到轻松自在”。堂弟头破血流死在地上,皮皮看到时,不是感到害怕、内疚(也可能内疚不属于这个年龄段孩童的心理),而是饶有兴味地“俯下身去察看”,并茫然地走回屋中。皮皮摔死堂弟的情节让我们看到暴力的漩涡竟在孩子一次无意识的罪恶行动中形成。作品告诉我们,不断呈现的残忍自私、暴力阴险的行为是人类自身的一种本能,是人类原本存在的一种自在状态。是的,暴力在成人世界出现不足为奇,在儿童世界的出现就让我们忧思重重。小孩子皮皮的这种虐待特质充分地暴露出人的暴力倾向和兽性本能,这种施暴倾向和兽性本能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并且这种丑恶畸形的心理和行动,恰恰证明了颓废无聊和模仿自成人世界的与生俱来的特性。《现实一种》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度挖掘具有真实性与深刻性,小说的审美把握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深刻度。

有必要思考作家如此写作的动因。作家明显的是持有“人性本恶”的主张的。他想要表达的主旨,就是千百年来法家代表人物荀子、韩非子提出的,人们争执不休的,关于人性中固有邪恶,罪恶由人心深处而生的观点。并且余华似乎更关注人的欲望本身,疯狂的欲望、残酷的暴力成为叙述的根本指向。欲望化的暴力是余华对这个世界本质的基本认识,也是贯穿余华小说始终的一个主题。再细致辨析,小说似乎也将这种暴力做了“成人世界的暴力”和“孩童世界的暴力”的区分,但这二者的交织才使暴力在人类生活中获得了完整的形式。成人世界的暴力,呈现的是暴力和权力、欲望、历史阴影相混杂后的复杂面貌;对孩童世界的暴力,余华在看到其本性的时候,也注意到了他们对成人世界暴力行为的模仿。也正因此,欲望化的暴力在后人的模仿中间得以延续和生长。由此,《现实一种》这种冷静得残酷的笔触在活生生再现人的野蛮本性或者说人性本恶的时候,在描摹这对兄弟由冲动变成预谋的时候,就以一种先锋性颠覆的方式,通过现实批判,把暴力、欲望与目下紧张的“现在”密切地连接起来。当然,其中对人的恶行的铺陈可能又成了审美中颇具魅力的聚光点,从而对阅读者产生出一种强大的震撼和感情冲击力。

心灵苦痛:让你承受的命运悲剧

“苦痛”是与余华的暴力写作相伴而生的艺术气象,也是解读其小说的关键。余华善于以悲剧的眼光打量身边的世界,努力重构人性深处的生存状态,展现人类更为潜在更为丰茂的生命情态。这里涉及一个阐释的关键词——悲剧与悲剧精神。《现实一种》是否具有悲剧精神?我们知道,这篇小说在叙述上是虚拟的,也是极端的,我们很难找到相似的现实与之相对应。作品并不是被日常生活包围的经验,而是一种作家眼中的真实“时间”。作家的内心似乎蕴藏着重要的精神问题需要追问和思索,于是在其紧张的叙述下面,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个暴力的现实,以及作家那颗面对现实时苦痛的心灵。《现实一种》的深层所传达的应该是一种带有悲剧精神的深深的心灵苦痛。

关于悲剧,古典美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给悲剧下过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②简单来说,悲剧主人公经历的一系列偶然发生的事件,却存在必然的联系,这必然的联系导致的结果是毁灭,主人公无力改变,这是命运的强制力量。就在这样的过程中,悲剧给人以震撼的力量。卢克莱修·桑塔亚那也从审美心理的角度认为:“悲剧根植于人的恶意和残忍。”③

仔细品味余华的小说,我们会在残忍、荒诞的故事背后发现感人的真实。余华作为先锋作家的价值立场和写作姿态并非是对日常生活的简单认同和复制,他要表现的是人及其“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的复杂本性。余华的创作其实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对人的悲剧处境的体验过程。正如他所说:极端的暴力和苦难书写只是一种虚伪的形式,它隐喻着作家所发现的另一部分的真实,作品描写的世界是一个屈服于无意识的攻击性的非理性世界。它们在叙述过程中上升为一种快感,还有疼痛感。这种悲剧意识和人文关怀精神,在余华内心积淀为迫人的暴力情结和苦难意识,成为一种宽广深厚的爱的基础。理解作家的人文立场就成为进入他小说世界的一个重要入口,从中看到小说家单纯地把一部分现实极度夸大,尽现人性之恶和个体生命悲剧时的内心痛苦。余华没有抛弃自鲁迅以来生成的知识分子所固有的人文关怀的传统。其中写到的杀人也不是如某些人欣赏的那些游戏,而多少有一点为了自认为的做人的尊严而采取的行动。作家实际上正是以语言的个性叙述作为切入点,与人性充满的人道主义关怀相接近,以谋求确立真正的悲剧张力和人文关怀的深度。

从悲剧精神出发的《现实一种》对伦理意识的描述非常具有挑战性。作者一方面表现出对常规理性的极大怀疑,对亲情的嘲讽,对生命存在的漠视。以其冷酷的笔调去颠覆传统伦理框架,解构现有的普遍伦理观念,对死亡的把玩式的热情书写;另一方面,余华在叙述暴力与死亡的时候,伴随着颇为冷峻的思考,对暴力冷漠叙述的底层汹涌着一股心灵的潜流,以及对命运错位的关注。在传统伦理失去了生存空间后,人在存在与道德选择的层面上也更趋于现实性。《现实一种》对人性中确实存在的丑恶、残忍的一面,进行挖掘描写,这对启发人们认识和理解人生和人性中的复杂性,疗救病态,矫正弱点,改铸灵魂,的确是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的。

作品通过这些平静而沉闷的现实生活的被打破,我们看到的是一场场无情的悲剧。所有的人物相继死去消解了预设的现实,将人们留在忽感荒诞境地的情节,让我们看到文明对野蛮无奈地悄悄让步。小说的结尾处是让人齿冷的,却也包含了作者的一种暗自得意。山岗身上的大多数器官被移植都没有成功,生殖器官的移植却成功了,死者的生命种子仍然极其荒诞地延续下去,象征着混乱与暴力的东西仍然会绵延不绝。余华毫无顾忌地运用冷酷的暴力美学,暴力的语言方式表达深刻的意图,使其小说无愧为一种对现实与存在的演示。于是充满普遍性质的主题又具有了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和艺术穿透力。

的确,余华对现实存在进行的这种夸张处理,如:皮皮的阴暗,山岗与山峰的极端化性格表现,以及颇富原始状态的丑风陋习等等,带有某种非理性和自然主义的色彩。作家在对人的精神状态关注,对人类现实与理想探索,以及对自然与生态的思考上是颇费心思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余华优雅的认识:人性的天良未泯,是有可能变得更加美好一些的。如作品中写到,山峰在踢死侄子皮皮以后精神崩溃,恐惧、心虚的他轻而易举就被山岗收拾了;山岗处死了山峰后也同样精神萎靡,心灵崩溃。小说以引起人们战栗的方式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向世人大声发出警示:警惕人的原始欲望和冲动,呼唤人间真情回归自然。作品中难以抗拒的暴力形式与潜在的人文内核相互缠绕着,事件的悲剧性质明确表现出来。于是人的命运和精神等人文问题一次次被尖锐地显现和呈示,引起我们更多的注意和警醒。但我有时又想执拗地强调对生活与生命描写中的希望与亮色。本哈德·施林克的《生死朗读》没有忘记救赎中人性与亲情的回归,以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普遍具有的“温情”、“理想倾向”,看重艺术的独创性所带来的整体效果与历史意义,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密切加以注意。作家以平等的心态去体己人生,才能通过对他人悲欢的描述,真正体察人类的生存境况,从而写出深刻动人的作品。

这么说来,余华的《现实一种》似乎多了一些消极悲观无望的色彩。这一方面显出了文学的力量,让我们感觉到一种强烈的干预社会和干预生活的姿态。甚至我们可以说,在现代主义总趋向下,余华作品隐喻的锋芒和功夫已经具备着鲁迅式的强烈批判现实的精神;另一方面作品却更显出了对现实的妥协和无奈。小说结尾对死亡的想象与描写有点控制不住的滑稽,甚至非理性的成分。另外,作品也还没有找到构建未来的方法,只能用一如既往的冷酷把叙述一次一次推向极端,让人物在极端的命运面前,展示他们和命运的对话、无奈、挣扎与死亡的情态。读者也只能从其中传达的那种时刻存在的命运感、无助感,那种面对现实的无奈和残忍异常造成的具有黑色幽默特质的悲剧感,洞察作家在人类的一般问题上表现的深刻,发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享用这部作品赋予我们的有关生命与存在的积极提醒。

①余华:《现实一种》,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版。

②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6月版,第57页。

③王润生:《我们性格中的悲剧》,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版,第97页。

刘树元,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吕晓东)

E-mail:lvxiaodong8181@163.com

猜你喜欢

山岗皮皮余华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一颗假糖的温暖
风来之前
远处山岗上的雪
读与写(节选)
谁厉害
如此晨跑
书低了
考前准备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