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核之云”之核:读沈奇的现代诗体诗话《无核之云》

2010-08-15庄晓明

名作欣赏 2010年9期
关键词:司空诗体诗论

□庄晓明

无论是从诗的角度来看,还是从诗论的角度来看,沈奇的现代诗体诗话“无核之云”都堪称优秀之作,而沈奇的真正优异之处,是将这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了这个年度最为独特且令人难忘的创作之一。我是最早在2009年第一期《扬州诗歌》上读到这部现代诗体诗话的,其后又在10月份沈奇赠与我的《诗与诗话》一书中再次细读。

诗话,是我国古代诗歌理论批评独具特色的一种体式,有着片断性,随机性,散点式透视等特征。尽管,诗话这一称谓,是北宋的欧阳修最早提出,而沈奇的“诗话”的文本性质,实际上倒更近乎晚唐诗评家司空图的《二十四品》,二人都是使用的诗体形式的诗论——一个使用的是现代诗体,一个使用的是古诗体。他们的作品,不仅闪烁着诗论的睿见,其本身亦是别具风格的诗作。沈奇之所以以司空图之后的“诗话”来命名自己的作品,应是为了强调其思想思维如天空流云的随意性,流动性。

由于时代的赋予,沈奇的“无核之云”显然要比司空图的《二十四品》涉及的诗论范围更为广泛,虽然沈奇亦涉及了诗风及诗境、诗法、诗艺等,但他的这部作品的重点所在,是对诗与诗人的价值、存在意义的探寻、叩问。作者将一切放在终结追求的坐标上,从各种角度,侧面,散点式地展开其诗思,并相互呼应,辐射。作品的第1节“诗意如灯/天心回家”,有如禅家偈语,虽只有短短两句,却是《无核之云》的主题曲,或展开的理由。一个需要点灯方能见路的时代,显然是一个幽晦的时代,作者在篇章的第67节,实际上对此作了某种注释:“诗,物质暗夜的精神闪电”。对于今天这样一个物欲空前膨胀,迷失于商品与广告之阵的幽晦时代,“天心回家”,无疑有若一声“招魂”。“天心”,在诗意上令人联想着天空的星星,《无核之云》篇的最后一句“看不到星星的人们/——就去读诗吧”,即是对此的呼应。当霓虹的欲望闪烁遮蔽了星空的时候,《无核之云》的全部努力,就是试图呼唤以“诗”升起一片新的天空。

在诗歌的写作策略上,《无核之云》亦有着自己的睿见,在这部诗论中,第12节与第19节,沈奇反复强调“诗是语言的起始”,这是对韩东的“诗到语言为止”的一个反拨,它试图在一个新的高度,使诗再次张开巨大的怀抱,拥抱世间万物,无所不纳,使诗再次壮阔起来。实际上,沈奇自己的《无核之云》,就是这样的一个大努力。我注意到,沈奇在他的这部诗话中,始终言诗,而不语诗歌,是颇有深意的。尽管这部现代诗体诗话的大多诗节,如“有些秘密的漏洞/存在于时间之外/是诗的语言之灯/让它在一瞬间显形”“现实的白昼/物质的暗夜//以诗的虚无/给虚无的世界/一个有意味的/影子——/留给月亮去认领”等,都堪称通常意义上的精美“诗歌”,但沈奇却是始终只愿谈“诗”。关于诗歌,“台湾现代诗的点火人”纪弦先生早已作过这样极具前瞻性的厘清:“诗”是“文学”,“歌”是“音乐”。由此,它们可各奔前程,而无须相互羁绊。显然,沈奇对此是认同的,因为这使发展到今天,已被其他文体剥离、压缩到了一个极限的现代诗,有了一种反弹、反包容的可能,展现出新的前景,而人们对文学史,也会获得一种新的观照。即如司空图的《二十四品》,何尝不可以作为极具特色的诗来读,甚而老子的《道德经》以诗的形式来阅读,给人的感受与空间可能更为空阔。在这一意义上,沈奇的现代诗体诗话《无核之云》,可谓是为自己的这部作品的一“辩”,亦同时是为所有真正属于“诗”的作品的一“辨”。

沈奇将他的这部现代诗体诗话名为“无核之云”,意谓他的这些诗性之思,智慧之思,有如天空自由随意飘游的云朵。然而,正如自然的景观一般,这些自由随意飘游的云朵,却组成了一方独特的诗的天空,让读者至少有一段时间诗意地栖居其中——生命,存在,其实才是《无核之云》这一诗话诗篇的真正“内核”。

2009年11月2日

猜你喜欢

司空诗体诗论
《诗论与诗评》近日出版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冲淡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典雅
关于当前诗体创新的若干断想
刘半农翻译中的陌生化翻译策略
五四“诗解放”的方方面面
诗评诗论
学习毛泽东诗论思想指导旧体诗创作实践
试谈诗体分类被忽视的新体诗
徐志摩的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