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浪漫的诗与祭祀的酒
——中西酒文化功用性差异探析

2010-08-15贾勤李晓烨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8

名作欣赏 2010年9期
关键词:酒神浪漫主义饮酒

□贾勤李晓烨(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

浪漫的诗与祭祀的酒
——中西酒文化功用性差异探析

□贾勤李晓烨(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

酒文化浪漫主义诗歌酒诗祭祀

自从酒出现以后,酒文化就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酒诗是酒文化与浪漫主义诗歌结合的产物。本文在分析酒诗产生的思想基础上,通过对比中西方酒诗中对祭祀活动的描述,探讨中西方酒文化在功用性上的差异,即中国酒文化追求回报和西方酒文化追求享乐的不同特征。

一、酒文化,浪漫主义与酒诗

1.酒文化与浪漫主义的契合

“酒文化”一词,最初是由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于光远教授在1987年提出来的。后萧家成在《升华的魅力——中华民族酒文化》一书中提出酒文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酒文化就是围绕着酒这个中心所产生的一系列物质的、技艺的、精神的、习俗的、心理的、行为的现象总和。纵观我国酒文化的历史,酒不仅以物质形态出现,它还渗透到宗教、风俗、礼仪、军事、政治、文学等各个方面,以精神文化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无论在我国还是西方,特别是当酒与文学结合时,几乎成了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这一点集中体现在浪漫主义诗歌中。

中国的浪漫主义诗歌起源于春秋时代的《诗经》。作为一部民歌总集,《诗经》的艺术成就在于广泛使用赋、比、兴的创作手法,正是这种创作手法使浪漫主义的诗风直接产生,可以说中国的浪漫主义诗歌起源于民歌。西方的浪漫主义(Romanism)是从法语Romatic一词演变而来。1654年英国人才第一次使用“浪漫的”(Romantic)这一词语,意思是“传奇般的”、“幻想的”、“不真实的”,其中明显地包含着贬义的内涵。直到18世纪末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等历史大背景之下,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精神得到倡导鼓吹,引发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文学理论中所说的浪漫主义主要指的就是这个时期的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类型的特点就是主观性强,突出“个人”和“自我意识”,其中浪漫主义诗歌最具代表性。

另一方面,酒本身最大的特点就是“醉”,因而酒文化也就被冠之于“醉”的文化。在“醉”的状态下,人们的思想可自由驰骋,可以尽量发挥他们的想象力。“醉”使人的感情处于最饱满的状态,无论是高兴还是悲伤,都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醉”使人精神自由,抒发个性,重视自我的感受,追求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这点与浪漫主义强调的“主观性”、“个人意识”和“与自然的和谐”是相通的。这种天然的本质共性使浪漫主义诗歌中中西方酒文化的对比研究成为可能。

2.酒诗与祭祀

酒诗就是酒文化与浪漫主义诗歌相结合的产物。诗是用来言志的,酒诗就是借用酒这个载体来言志的诗。本文中所说的酒诗是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两个种类:在浪漫主义诗歌中,一是诗歌中直接咏及“酒”或出现“酒”的字眼的;二是间接与“酒”有关系的,如在喝酒后所作的诗,在诗中出现“酒”或“酒神”来抒发某种感情,或因“酒”的精神而出现的“醉”的状态等。

实际上,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酒最初都是作为祭祀的一种工具,这一点在中西方酒诗中都有反映。本文通过对中西方两位具有代表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和普希金的酒诗中祭祀场面的描写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中西方酒文化在功用性上的差异。

二、中西方酒诗中的祭祀

1.中国酒诗中的祭祀与酒

作为中国文学和文化的源头之一,产生于约三千年前的《诗经》中就已经有了大量关于酒的记述和描写。《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编辑成书后,广泛流行于诸侯各国,运用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诗经》既然最初主要用于典礼、娱乐等场合,那么酒在其中就是不可缺少的。据考证,《诗经》305篇,“酒”字共出现了63次。这一方面说明,只有在农业生产相对发达、有更多剩余粮食的基础上,大量地酿酒、饮酒才能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说明,当人们对酒的认识逐步加深时,酒才可能被大量写入诗歌作品中去。饮酒虽是乐事,但由于受到生产力的制约,酿造一点酒并不容易。所以有了一点酒,古代的人们往往会想到他们的祖先和保佑他们的神灵,酒成为祭祀之用品,意在敬奉神灵。

屈原的诗作,以恣肆的文笔,表达强烈而激荡的感情。屈原赞美自我的人格,率性任情,真心袒露;咏唱神灵的恋爱,热情洋溢、淋漓尽致……屈原不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而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奇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拓展,彰显浪漫主义特征。在屈原的《九歌·东皇太一》中有对祭祀的描写: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蕙肴蒸兮兰藉,莫桂酒兮椒浆。

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

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诗一开首,先交代祭祀的时日——因是祭春神,故时日当在春天。选择春日的吉良时辰,人们准备恭恭敬敬地祭祀“上皇”,即“春神”东皇太一,让其愉悦地降临人世,给人间带来万物复苏、生命繁衍、生机勃发的新气象。继而描述了祭祀所必备的祭品,“瑶席”和“玉”,欢迎春神的楚地芳草以及款待春神的佳肴美酒——“肴蒸”、“桂酒”和“椒浆”。这一切,配合着繁音急鼓、曼舞浩唱,告诉人们,春神将要降临了,整个祭祀气氛因此开始进入高潮。全诗篇幅虽短,却层次清晰,描写生动,气氛热烈,给人一种既庄重又欢快的感觉,充分表达了人们对春神的敬重、欢迎与祈望,希望春神多多赐福人间,给人类的生命繁衍、农作物生长带来福音。这里,人们把酒作为贡品,“桂酒”和“椒浆”是献给春神的。

屈原的另一首《九歌·东君》描写了对日神的祭祀。万物生长靠太阳,对太阳的崇拜和歌颂自然是最虔诚又是最热烈的。在《九歌》描写祭祀的场面中,这一篇写得最热闹。其中“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一句感谢太阳普照大地为人们送来光明和温暖。接近结尾的“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明确了日神的司职就是为人类带来光明。他要举起长箭去射那贪婪成性欲霸他方的天狼星,操起天弓以防灾祸降到人间,然后以七星北斗为酒杯,斟满桂花美酒,日神的这种饮酒方式是何等的豪爽,“桂浆”还是由天神来享用的。

2.西方酒诗中的祭祀和酒

在欧洲,早在公元前7世纪,每年三月为表示对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os)的敬意,都要在雅典举行“大酒神节”(Great Dionysia)。人们在筵席上为祭祝酒神狄奥尼索斯所唱的即兴歌,称为“酒神赞歌”(Dithyramb)。在文学作品中也多有对酒神的盛赞,用来表示对欢乐的向往。

普希金是俄国最具有代表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近800首抒情诗,是其文学遗产中最珍贵的组成部分。他的《巴克斯的庆典》可以很好体现西方酒文化中人们对快乐的向往:

这动听的喧哗,这狂乱的欢呼,从哪里传来?

这扁鼓,这羯鼓,召唤什么人,前往何处?……

他在靠近……瞧,他,这强壮的神!

瞧,和蔼的巴克斯,永葆青春!……

哎嘿,哎嗬!把酒樽拿来!

把新编的花环拿来!

奴隶们,在哪里呀,我们的酒杖?……

酒在流,泡沫溅飞,

到处都抛撒着玫瑰……

小酒仙们肩上披散着长发,

头上装饰着花藤,赤着身子,

在山冈上来去地奔跑。

巴克斯是酒神,他驾驶着由几头猛虎拉的车,在小仙女,小酒神们的陪伴之下,胜利地游历了整个希腊,直到东方的印度。为庆祝这一壮举,民间组织各种节日活动,包括男女纵乐的酒宴,因此在酒神祭祀中,人们载歌载舞,喜庆丰收,体验快乐,实际是希腊人在认识到人生会遭遇到不可抗拒的命运之神左右之后采取的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他们将这样的态度融入酒中,体现出一种生活的大智慧,是真心实意的快乐。

普希金还写了一首《酒神之歌》:

为什么欢乐的声音喑哑了?

响起来吧,酒神的重叠的歌唱!

来呀,祝福那些爱过我们的

别人的年轻妻子,祝福柔情的姑娘!

斟吧,把这杯子斟得满满!

把定情的指环,

当啷一声响,

投到杯底去,沉入浓郁的琼浆!

让我们举手碰杯,一口气把它饮干!

祝诗神万岁!祝理性光芒万丈!

哦,燃烧吧,你神圣的太阳!……

诗人在诗中激情饱满地号召大家痛饮“琼浆”,尽情享受生活的快乐,尽情享受饮酒的乐趣。

从普希金的诗中不难看出,西方的人们一方面把酒赞美着天神,一方面痛饮着享受快乐。

三、中西方“酒”和“饮酒”的差异

从以上酒诗对祭祀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中西方社会文化中,虽然酒与祭祀都有密切的关系,但酒在祭祀中却有不同的功用。

在中国,我们的祖先在无法主宰自然地情况下,为了避免水旱风雷对人们生活的危害,只能向神灵祈祷,保佑风调雨顺,禾稼丰收。他们一方面从春至冬,不停耕耘,也一方面想神灵膜拜,祈求庇护。真正让人们眉开眼笑、开心满足的是丰收的粮食。所以,酒仅是一种工具,并且在祭祀的过程中基本处于一种静态,代表着天神的高贵和人们的敬意。在“兕觥其。旨酒思柔。”(《诗经·周颂·闵予小子之什·丝衣》)的气氛中,盛上美酒,轻言细语地毕恭毕敬地请神仙享用,祈求神灵保佑大家吉祥长寿。酒是珍贵之物,是奉献给神仙的贡品。当然,人们并不是白白地请吃请喝,而是对神都抱有希望,期待自己的恭敬和虔诚得到回报,体现了中国酒文化追求回报的功用性特征。

在西方文化传统中,酒是大众狂欢不可缺少的饮品。虽然西方的祭祀过程也很复杂,但大多数都信仰基督教,因此形式很具体。在宗教活动中,人们分食象征基督血肉的红酒与面包,意在承继基督的精神,也从侧面说明饮酒是一种大众行为。每当举行酒神祭祀,人们排成盛大的行列、组成合唱表演队在树林或荒野里狂欢,不仅用音乐和酒来表达对酒神的崇拜,同时也追求酒带来的飘飘欲仙的痛快和欢乐。从“大地正在痛饮着酒浆”中的“痛饮”,“酒神之歌”中的“斟得满满”,“让我们举手碰杯,一口气把它饮干!”从这些字眼可以看出人们饮酒的豪爽,那种无所顾忌和只追求痛快的形象跃然纸上。实际上,人们在祭祀过程中,是通过一起饮酒与酒神交流,在酒精对身体产生的奇妙作用下,体会神仙的自在逍遥,他们追求的是个体享乐,这是西方酒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四、结语

虽然中西方酒诗中的祭祀都表示出人们对神灵或酒神的祈祷和尊重,但目的却不尽相同。追求回报是中国酒文化的一个功用性特征,酒在祭祀活动中基本上是一种静态的形式,主要作为一种工具来实现心愿。而追求享乐是西方酒文化的核心,酒在祭祀活动中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还以一种动态的形式存在,人们一起饮酒体验的是酒对人们肉体和精神的作用,酒可以使人快乐,饮酒就是为了快乐。了解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由酒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具有一定的预防和解释作用。

[1]崔普权.酒学“望”家[J].中国酒,2003:(4).

[2]刘文飞主编.普希金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

[3]屈原著,郭沫若译.离骚九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4]宋薇茄.古代的酒、酒器与酒文化一酒文化漫叙之一[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8.

[5]萧家成.升华的魅力——中华民族酒文化[M].华龄出版社,2007.

[6]杨婷.中西诗歌中的酒文化比较略谈[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4).

[7]周满江.《诗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贾勤,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育;李晓烨,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范晶晶)

猜你喜欢

酒神浪漫主义饮酒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打开《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研究(1950-1960)》
奥登—卡尔曼歌剧脚本《酒神的伴侣》中的“神话方法”
酒神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出版经济与文学创作
从尼采的悲剧理论观其哲学与文艺思想
《陶渊明 饮酒》
中西方饮酒文化大对比
9月29日,酒神
与猫狗共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