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歌剧本《红尼之歌》阅评

2010-08-15

戏剧之家 2010年12期
关键词:扬善红军人性

民族歌剧本《红尼之歌》阅评

《红尼之歌》以尼姑慧静苦难而又传奇的际遇,及其由佛教徒走上革命道路直至牺牲的生命轨迹,诠释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奋起革命的必然性,以及革命宗旨与佛教“普度众生”在生命意义上的契合:扬善必须惩恶,不惩恶非但不能扬善,就连生存的权力都会被剥夺。该剧以独特的人物命运、视角和真实的故事,使其在同类题材中突现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意境,让人耳目一新。

该文本主要优长如下:

1.故事简洁凝练,真实可信。

该剧的中心事件,是地下党和便衣队为部队筹集治疟疾和枪伤的药物,与伪镇长及其团丁展开的“夺药与藏药”的斗争。“乱世佛门难偷安”的慧静出门化斋,遭遇地下党书记云姑的“临危托孤”。为救孤儿,庵堂被烧、师太被焚。慧静被救后,红军战士红妹、小木子与她同病相怜的身世和友情,让她倍感温暖,“焕发了早逝的青春”;队长赵子清关爱她的生命,顾全革命利益的胸怀,更让她心灵受到震撼。为报师太之仇、为救红妹性命,危急中她居然开枪打死了保安头目何见鬼。她又以尼姑身份智闯镇长府,为红军“虎口夺药”打开了后门,直至牺牲。

2.主要人物慧静的生命历程真实感人。

慧静由一个从小置身庵门的佛家弟子,变为一名红军战士,从观念到行动有相当大的跨度,剧本基本写出了她人生道路的必然性。尚善,是佛的根本,也是美好人性的根基,更是“只有解放全人类最后才能解放自己”这个大爱无疆学说的基座。慧静救孤儿、救伤雁、为伤员制药,均是她善良本性与佛性的必然行动。而开枪救红妹,既有深厚的感情趋动,也是在懂了“扬善必须惩恶”的革命道理基础上的必然行动。她最后一个动作——“智闯镇长府”应是她的一个自觉的革命行动。自此,完成了她由尼姑成长为红军战士的人生历程。慧静塑造得生动、鲜活,既有一定的思想依据,也有合理的行动。

3.剧本用大量篇幅写情,且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慧静与师太的师徒情,那既是她情同母女的救命恩人,又是她师恩大如天的人生引路人;与红妹子的姐妹情更是可触可感:她要救大雁,红妹认同并帮助她,叙身世、红妹赠梳,助她燃起生活的勇气,同采药,姐妹共赞木兰花,达到了从感情到意志的进一步融合。有了这两段人间真情的描写,慧静开枪救姐、报师仇的行动就有了依据。赵子清为了她的安全,宁肯自己的孩子挨饿,这种博大的胸怀,震撼了她的心灵。夺药后,赵子清挺身为她挡子弹并在临终前赠她红军帽的生死战友情,更让她的思想升华到视死如归的生命境界。刑场上大段叙情唱词,让人为她虽死犹生的生命价值而感动。

4.剧本文学语言清新、朴实、优美。

剧本文字质朴优美,既能一触即解,又有着时代的清新感和亲切感。它就像剧中主题歌《木兰花》词那样:“有一种花儿叫木兰,洁白如玉红如丹。凄风里默默长,苦雨中开满山。”又如《雁儿飞兰天》里对理想家园的向往,《小木梳》词中红妹对慧静的祝愿,以及慧静临刑前千丝情万分爱的大段唱词《风雨同行》,都写得诗情画意,让人产生对人性、人心、人情的许多遐想和向往。

5.该剧在内涵意蕴上,将佛教禅宗思想与革命宗旨相依相谐,产生一种人性的回归感和生命的本源价值观。在歌颂红军伟大革命的同时,又延伸出对革命主体、人的生命的尊崇和美好人性的讴歌。因而它应该具有与当代观众的亲和力,是适合歌剧一展风采的。

这是一个有新意、有前途的剧本。作者本次修改也有一定进展。但仍有某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斟酌和打磨。如何见鬼、镇长两个反面人物,仍有点儿“脸谱化”;镇长对慧静进府“料事如神”,他的病母病得奄奄一息却又那么凶狠等,也有必要改得更真实一些。

以上问题都不算很大,也许在导演的介入下,就可以合理地解决。

湖北省文联戏剧阅评组

2008年7月12日

猜你喜欢

扬善红军人性
逼近人性
扬善
扬善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略论道德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