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化不能没有“草木馨香”

2010-08-15□张

戏剧之家 2010年12期
关键词:赵本山小品乡土

□张 磊

中国文化不能没有“草木馨香”

□张 磊

赵本山是一位让人想想就忍不住笑的传奇式人物。他是一位善于制造笑声的艺术家。在他身上,嬉笑怒骂皆艺术,举手投足皆文化,他的作品,不论是小品,还是影视剧,大都反映农村题材、底层生活和草根情结。和许多观众一下,笔者也是位不折不扣的“本山迷”,赵本山之所以能深受老百姓喜欢,就在于他身上的特性——乡土性。中国是乡土社会的典型代表,中国的老百姓喜欢乡土文化这是最自然而又理所当然的事情。

中国文化的元素不能没有乡土文化。

一、观众为何会买“本山大叔”的账?只因作品符合“三个贴近”

“如果说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是通过农民运动对中国文化予以精神颠覆的话,我觉得,近年来日渐走红倍受公众追捧的赵本山现象则是第二次‘文化大革命’。不过,赵本山、小沈阳现象被人追捧所产生的精神恶果也让中国文化再次步入‘文化侏儒时代’。”这是田金双先生在他的《赵本山的“文化大革命”让中国文化倒退十年》一文中亮出的观点。

不知道田先生是否思考过,赵本山这么多年来为什么会一直倍受公众追捧?为什么会一直走红?公众追捧是因为买“本山大叔”的账,打心眼里喜欢赵本山的作品。之所以喜欢,在于赵本山的作品做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再强调,宣传思想战线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文艺是宣传思想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作品同样要符合“三贴近”原则。李长春同志在《求是》杂志(2003年5月16日出版)上发表文章,传达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三贴近”原则,并对“三贴近”的丰富内涵和突出强调“三贴近”的重大意义进行了阐述。他指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必须以贴近群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贴近群众,就是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盼,充分体现群众意愿,满足群众需求,把握群众脉搏,说群众想说的话,讲群众能懂的话,为群众提供想看爱看、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多联系群众身边的事例,多反映群众的切身感受,多运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加可亲可信、深入人心。”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赵本山的作品。在众多的观众喜欢的小品中,赵本山展现的是多面的农民形象,有的蔫,有的憨厚,有的幽默,有的“狡黠”。这些农民形象都是来源于生活,表现的就是身边的人。赵本山能把最土的乡土语言演绎到极致的幽默。很多人说,乡土味的他嘴里吐出的很多话都是在农村千锤百炼过的,都是一颗颗冒着热气的“催笑弹”。赵本山用他独特而又高超的逗乐技艺走入了广大观众心中,透过赵本山能看到人世间的幽默。赵本山一心朴实地脚踏农村土地,为农村人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赵本山的系列作品相当的成功,单凭这点,我们不得不钦佩赵本山。他的小品连续多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拿语言类一等奖,可以说,许多观众的春晚就是冲着赵本山的小品去的,赵本山之所在许多观众中产生了恒久的艺术魅力,一直倍受追捧,其根本就是他的小品都来源于生活,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再看看赵本山近年来创作的电视剧,不论是《刘老根》、《马大帅》还是《乡村爱情》,都真实地展现了一大批农村人的形象,每一位人物形象都以平民化的视角、难得的真实、理解的目光和满腔的爱心还原了农民的本来形象,他们的表演中没有掺杂虚假和歧视,在表现农民的质朴、善良诚实和上进的同时,农民的局限性也没有掩饰,把农民特有的豪迈、幽默和狭隘、难缠的性格,酣畅淋漓地展示给了全国观众。这些都是“说群众想说的话,讲群众能懂的话,群众想看爱看、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

群众爱看的文艺作品就是好作品,来自于群众生活的作品就进深入人心,就会受到观众追捧。

二、“本山大叔”的魅力在于那股子浓浓的“土腥子味”

田金双先生在他的《赵本山的“文化大革命”让中国文化倒退十年》一文中这样定位赵本山的小品:“赵本山的小品却大大方方地光天化日之下在那里调侃忽悠、装傻充愣、油腔滑调……”但事实是,这些在田金双先生眼里“调侃忽悠、装傻充愣、油腔滑调”的小品,却赢得亿万观众的阵阵掌声,连续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拿语言类节目一等奖。是田金双先生的品位太高?还是全国观众的品位太低?

观众喜欢赵本山,主要就是喜欢他身上迸发出的那股子“土腥子味”。他的形象塑造也反映四五十年代出生的农民在当代的生活:戴一耷拉冒子,穿一当时四口袋服饰,深黑色,皱巴巴。走路大步流星,说话老实巴交,土里土气。他塑造的每一个农民形象都呈现出通俗大众、豁达开朗、色彩浓烈、乐观向上的特点。通过一腔一式把乡土文化刻画得入木三分。

倍受观众喜爱《乡村爱情》是一部反映农村青年爱情、婚姻、事业、生活的轻喜剧,剧中通过大学生谢永强、女青年王小蒙等几对青年之间的恋爱故事,塑造了一群鲜活的农村青年形象,剧中村主任长贵和谢大脚这对中年人把他们的爱情故事演绎得婉转曲折,轰轰烈烈。尤其是谢大脚这一农村中年妇女形象,塑造得非常丰满,她的语言,她的一颦一笑,都非常真实,最为活灵活现。原生态的村庄、院落,扑面而来的是一股股乡土气息,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成为乡土文化展现的一大亮点。这部作品不仅受到广大农民的喜爱,也赢得了城里人的追捧。

赵本山作品塑造的农民,淳朴憨厚,淳朴中蕴含着善良诚恳,憨厚中流露出机警幽默。他塑造的农民形象,没有虚假造作的影子,更没有官话套话,有的就是真实本色。也有文章称,赵本山的作品以寒碜农民为乐,把农民描绘得贪婪自私、愚昧呆傻、丑陋不堪。对于这个评价,我却不能苟同。艺术源自生活,却高于生活。我从小就生活在农村,对于农民的状况还算有所了解。他们的语言风貌、处事风格至今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中。还真就是剧中的样子。

赵本山正是以这样的风格——农民的风格,通过他的小品和影视剧,将东北的二人转、东北的语言、东北的文化、东北的风情,传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形成了一股经久不衰的“东北文化现象”,以致每年的春节晚会上谁都能少,就是少不了赵本山。在那些节目中,他也是这种风格和做派,表现农民,“寒碜”农民。结果非但没有“磕碜”了东北的农民,反而使他们的形象变得高大可人,甚至有的语言成为了时尚。

笑星从来不是阳春白雪,而是走群众路线。农村包围城市是颠扑不破的文艺真理,这点赵本山和他的策划者们很清楚。而赵本山在这方面也的确有着过人之处,土里土气的打扮、局促的动作、逼真的表情,深入到了群众心里。“赵老蔫”、“老乐”、“黑土”等都是相当有代表性的形象。赵本山把农民的土气、诙谐、窘态等演绎得淋漓尽致。人们在欣赏赵本山时,没有多少距离感,有的是亲切感,会心一笑,如对家常。

三、中国文化不能没有“草木馨香”

按照田金双先生的观点,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乡土文化应该早日退出文艺舞台,因为“如果继续漫延下去,这场‘文化大革命’所带来的文化恶果,至少会让中国文化倒退十年,甚至远远不止十年。”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毛泽东主席提出来的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中国文化不能只有“阳春白雪”,同样需要“草木馨香”。但在田金双的眼里,却容不得这“草木馨香”的存在。

余秋雨先生曾说“世俗文化是全部文化构架的根基,也是推动精雅文化不断演革的动力,它比精雅文化更天然,更贴近民族的生态,因此也更长久、更深入人心。”赵本山不正是凭借“世俗”的民间艺术,博得观众的欣赏吗?

时下,常有人嘲笑赵本山低俗没文化。但赵本山为中国文化的繁荣所做出的贡献,是很多自称高文化的人做不了的。赵本山没有上过什么戏剧大学,他甚至连小学也没有毕业,但他的文化、艺术素养却的确是了不起的。这源于长在他骨子里流淌在他血液里蕴藉在他灵魂里的东西。他最知道二人转为何物,他最理解广大观众的需求是什么,他也最懂得二人转如何发展。二人转的大发展和大繁荣确实有赖于改革开放时代给民间文化提供的开阔的空间,但是,如果没有赵本山的影响和推动、引领和组织,二人转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大发展大繁荣。

正是这位文化程度不高的赵本山,凭着自己对小品艺术的不懈追求,开创了具有浓郁北方风格特征的小品时代,他的小品,语言质朴,诙谐幽默,题材源于生活,与时俱进,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十多次获得中央电视台“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一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可以说在中国的小品艺术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怎么会“让中国文化倒退了十年”呢?

有人曾这样说:赵本山所代表的是东北的泥土文化,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是“粪堆上的艺术”,尽管粗糙但通俗,有一定的市场。赵本山的泥土文化正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乡土中国的文化。

传承五千年的乡土是赵本山生根发芽的土壤,拥有十三亿观众的中国是赵本山大放异彩的舞台,乡土中国是赵本山造“山”运动的渊源。赵本山的小品、影视剧,凡叫座、打响、走红者,大都反映农村题材、底层生活和草根情结。我们的国家刚刚从农业大国迈入工业化时代,农业、农村、农民依然是喂哺工业和城市的奶娘和保姆。连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把“三农”作为新春第一关键词和第一只令箭,透露出国家对农字文章的倚重、依赖之程度。另一方面,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社会理念,让平民和草根正在成为改革进步的受益者。平民和草根之力量正不断地发酵、放大与聚合,日益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角色。如影随形的是,中国的上层建筑之文化发展,也逼真而忠实地诠释了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与外延。赵本山的乡土作品,正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赵本山的乡土文化,有着庞大同盟军和拉拉队,这支拉拉队并非只有农民。数亿公众享用着赵本山的智慧与才华,以笑声作为激励,以掌声作为回报,打造了一个巨无霸舞台和市场,典范地符合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的乡土作品焉能不火?

由此看来,赵本山的“火”是自下而上的集体无意识行为,是亿万民众的心理选择,是乡土中国的必然选择,是市场经济社会的自然选择。中国民众喜爱赵本山,更喜欢乡土文化,因为它与群众的思想脉搏合拍,它的土腥之气和草木馨香为中国文化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1]李长春.《从“三贴近”入手改进加强宣传思想工作》.《求是》2003.5.16

[2]曲慧.《赵本山彪悍的人生无需CEO》.《都市女报》2009.5.14 39版

(作者单位:山东枣庄学院)

猜你喜欢

赵本山小品乡土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小品)《加班饭》
(小品)《一年又一年》
论赵本山的网络媒介形象——以新浪网为例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
不说话就是最好的敬业
赵本山选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