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CD203c分子为标记判断慢性荨麻疹血清对嗜碱粒细胞的活化*

2010-08-14孙仁山隋建峰唐书谦吴先林赵莉蓉伍津津李文维冉新泽郑晓莉杨桂红周金铃

重庆医学 2010年23期
关键词:组胺荨麻疹粒细胞

孙仁山,隋建峰,李 凤,唐书谦,吴先林,杨 涛,赵莉蓉,伍津津,李文维,雷 霞,冉新泽,郑晓莉,杨桂红,周金铃

(第三军医大学:1.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皮肤科,重庆 400042;2.基础部医学试验中心 400038;3.预防医学院复合伤研究所,重庆 400038)

大部分慢性荨麻疹患者找不到明确的过敏原及病因。部分患者血清存在组胺释放活性,这种组胺释放活性是由自身抗体所致,大部分为抗高亲和力 Ig E受体(FcεR1)自身抗体,少部分为抗Ig E或其他抗体[1-9]。自身血清皮肤试验(autologous serum skin test,ASST)、嗜碱粒细胞组胺释放试验和嗜碱粒细胞活化试验(Basophilactivation test,BAT)可以对上述的自身抗体进行检测。嗜碱粒细胞活化后,CD63分子表达增强,并从细胞内转移至细胞表面,很多文献以CD63分子的表达为BAT检测指标,但CD63除在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表达外,在血小板及单核细胞等均可表达[10]。CD203c分子特异性地表达在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表面,本研究探讨以CD203c分子为BAT的观察指标,判断慢性荨麻疹外周血清对嗜碱粒细胞的活化情况,并以求判断慢性荨麻疹的自身免疫性质。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与分组 按文献[11-12]选择本科室(2010年1月至2010年6月)来就诊的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选取ASST阳性患者血清26例(A组)、ASST阴性患者血清24例(B组)和健康对照血清20例(C组)。

1.2 试剂与仪器 抗人 CD203cPE、CRTH 2-FITC及CD3Per-CP为美国eBioscience公司产品,其他试剂均为进口或国产分析纯,流式细胞仪为美国BD公司产品,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为德国LEICA公司产品;光学显微镜为日本Nikon产品。

1.3 实验方法

1.3.1 标本处理及嗜碱粒细胞悬液制备 从1个健康自愿者肘静脉采血30 m L,肝素抗凝备用。每批标本均设阴性和阳性对照,在阳性对照管中加入经磷酸盐缓冲液(PBS)1∶10稀释的0.4 mmol FMLP 100μL,阴性对照管中以PBS 100μL替代FM LP,在检测管中加入100μL待检测血清,各管中加入肝素抗凝全血100μL,37℃水浴15 min,随后用含依地酸(EDTA,0.02 mol/L)的PBS 2 m L终止反应,离心弃上清液,加入CRTH 2-FITC/CD203c-PE/CD3Per-CP预混合的单克隆抗体15μL,置室温10 min后用溶血素处理10 min,以溶解红细胞,继用含0.1%牛人血清蛋白的PBS 2 m L洗涤2次,加PBS 700 μL重悬待用。

1.3.2 检测分析 每次检测前均用Flow Check荧光微球Beckman Coulter校准仪器,标本上机后,先以前向角散射光(FSC)和侧向角散射光(SSC)参数大致观察细胞形态。然后在CD3和SSC双参数点图上选取排除了CD3阳性的有核细胞,排除细胞碎片和杂质。在CD203c和C RTH-2双参数点图上选取有核细胞中CD 203c阳性的细胞。将纯的嗜碱粒细胞用CD203c参数图进行分析,以未激活阴性为对照,观察CD203c抗原表达上调比例和幅度。以CD 203c表达上调细胞数的比例达到10%作为嗜碱粒细胞脱颗粒试验阳性的判断标准。染色细胞样品在流式细胞仪上用Cellquest软件进行检测,经Cellquest或Win MDI2.8软件分析,获取直方图,以平均免疫荧光强度(MFI)表示表达强度。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 PSS13.0软件进行统计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方差分析和 Anova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见表1。

表1 慢性荨麻疹患者血细胞CD203c表达结果()

表1 慢性荨麻疹患者血细胞CD203c表达结果()

*:P<0.01,与 B、C 组比较。

组别 n CD203c表达百分率(%) C D203c表达强度(MFI)A 组 26 91.24±6.22* 58.2±12.55*B组 24 3.33±1.24 3.70±1.32 C组 20 3.05±1.07 3.20±1.29

3 讨 论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能发现功能性抗FcεRI或抗Ig E自身抗体,这些患者HLA-DR等位基因频次增多,这种现象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征。有研究表明,在具有自身抗体的慢性荨麻疹组,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它们具有致病性,自身抗体的血浆水平与疾病活动性有密切的联系;清除自身抗体可以缓解症状。对该抗体进行部分纯化,可以在Ig G1和IgG 3的成分中发现抗体。另外一个自身免疫现象也出现在该组中,包括出现抗甲状腺抗体、呈斑点图案的抗核抗体等,但没有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1,13]。定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标准除上述情况外,还要求在实验动物身上能够复制疾病,尽管目前还没有用抗FcεRI自身抗体来进行动物试验,但检测出慢性荨麻疹外周血中的自身抗体,可以避免过多的过敏原检测费用,并为医师使用免疫调节剂治疗该类疾病提供依据。

抗FcεRI自身抗体主要有自身血清皮肤试验、嗜碱粒细胞组胺释放试验、免疫印迹方法和基于重组蛋白sFcεRIα的ELISA试验等检测方法。本课题组应用这几种检测方法并对其进行了系统比较研究,认为免疫印迹方法稳定性好,实验结果可靠;嗜碱粒细胞组胺释放试验可以检测出功能性的抗FcεRI自身抗体,但操作步骤繁琐;ASS T方法虽较简单,但无菌要求严格,测试前需要患者停用抗组胺药物[11,14-15]。通过比较发现,3种方法可相互借鉴和弥补,供临床诊断自身免疫性荨麻疹时使用。

嗜碱粒细胞组胺释放试验要求纯化嗜碱粒细胞,BAT使用全血标本,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表面分子的变化判断靶细胞的活化,因此试验周期短。由于嗜碱粒细胞活化后,针对CD63分子变化检测的信号敏感性强,大多数文献采用CD63分子判断嗜碱粒细胞的活化,在本研究中使用了特异性强的CD203c分子,通过3次设门,排除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粒细胞等,检测荨麻疹血清对嗜碱粒细胞的活化信号。本实验结果证明,使用的3种抗体标记白细胞,3次设门可以有效判断嗜碱粒细胞的活化情况。本实验中有2例ASS T阳性血清呈现阴性反应,可能为凝血因子导致的ASST阳性反应,而非抗FcεRI抗体所致。由于荧光标记抗体的价格因素可能会限制该方法的临床推广应用。

[1]Philpott H ,Kette F ,Hissaria P ,et al.Smith W.Chronic urticaria:the autoimmune paradigm[J].Intern Med J,2008,38(11):852.

[2]孙仁山,刘荣卿.自身免疫性慢性荨麻疹的检测方法及治疗进展[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0,29(3):187.

[3]朱清,徐怡波,谢忠诚.慢性荨麻疹的病因机制及治疗进展[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4):284.

[4]朱清,谢忠诚,鲁静.中药口服联合盐酸司他斯汀片治疗慢性荨麻疹89例疗效观察[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4):301.

[5]袁皓琛,刘燕茹,王琴.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分析[J].海南医学,2003,14(3):60.

[6]许海卫.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38例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08,19(7):33.

[7]叶辉胜,蔡洁莹,高金莲.咪唑斯汀(皿治林)治疗45例慢性荨麻疹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2008,19(9):57.

[8]曹广金,吴春兰.江西地区慢性荨麻疹皮内试验变应原检测及分析[J].海南医学,2007,18(1):134.

[9]祝林,龙力,段永建.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08,19(9):3.

[10]Abuaf N ,Rostane H,Rajoely B,et al.Comparison of two basophilactivation markers CD63 and CD203c in the diagnosis of amoxicillin allergy[J].Clin Exp Allergy,2008,38(6):921.

[11]孙仁山,刘荣卿,叶庆佾,等.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组胺释放活性的检测[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0,22(4):349.

[12]刘荣卿,孙仁山.嗜碱粒细胞组胺释放试验检测抗高亲和力Ig E抗体及其受体[J].重庆医学,2001,30(1):27.

[13]孙仁山,刘荣卿.慢性荨麻疹的某些致病因子研究[J].重庆医学,2000,29(5):468.

[14]Sun RS,Chen XH ,Sui JF,etal.Detecting anti-F cepsilon-RI autoantibodies in patients with asthma by flow cytometry[J].J Int Med Res,2008,36(6):1214.

[15]孙仁山,刘荣卿,胡川闽,等.高亲和力Ig E受体α链蛋白及其自身抗体在慢性荨麻疹患者中的表达[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34(6):444.

猜你喜欢

组胺荨麻疹粒细胞
经方治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引起发热案1则
儿童医院门诊口服抗组胺药应用情况分析
评价3种抗组胺药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疗效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误诊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1例分析
Graves病药物治疗致粒细胞减少的治疗体会
经方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39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42例
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鱼粉中组胺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