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子信息产业结构加快调整

2010-08-02周子学

浙江经济 2010年9期
关键词:信息产业比重结构

文/周子学

(作者为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

“十一五”前期,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结构调整是自发的,以按其发展规律需要而进行的主动调整为主。2008年后,产业的结构调整是为应对危机冲击而进行的被动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动态地看,任何一个行业总是处于结构调整过程中,直至该产业退出经济领域。进入工业社会后,形成了丰富的产业门类和不断延伸的产业链。技术进步依然是结构调整的基础,而与生产关系相关的制度、环境和气候等因素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结构问题凸现

1997年《信息技术协议》生效后,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外资、出口和信息化等多重积极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业规模急剧扩大。从“九五”末到“十五”末,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从万亿元级,扩大到数万亿元级,产业规模的快速成长加快了结构失衡速度。“十五”过后,电子信息产业在自身规律的作用下,增长速度开始回归趋缓。“十一五”期间,整个产业一直致力于结构调整,如用数字技术替代模拟技术、用平板技术替代CRT技术、用第3代通信技术替代第二代技术等等。调整时期必然要牺牲一定的速度,“十一五”期间产业增速一直下降。目前,电子信息产业结构问题仍然突显,包括不同行业比重、产品结构、企业结构、市场结构、区域结构、人才结构等的不合理。一是行业结构比例失调。集成电路产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硬件与软件比例一大一小(2008年软件仅占12%,全球平均为39%)。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知名品牌。集中表现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关键技术、专利和标准受制于人,产业大而不强。

二是低端产品供大于求,高端产品依赖进口。整机与外围产品、低端产品供大于求、生产能力过剩,很多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形成了高、低端产品供求错位的矛盾。生产处于产业链低端,产业的利润率低;产品老化与新品开发滞后的矛盾加剧,IC、新型元器件、软件等高技术、基础产品仍然是制约产业自主发展的瓶颈。

三是大企业不强大,小企业缺乏专精特新。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现状依然没有根本性转变,缺乏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与同类跨国公司差距大。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增长更多是靠企业数量扩张在支撑。

四是市场结构不合理增加了产业的不稳定性。国内需求不能有效启动,2008年以前对外出口占全行业销售收入的2/3以上,进出口贸易成为导致经济运行波动和不稳定性的因素。出口结构呈现“五多五少”外贸非均衡性局面:“贴牌”多,自有品牌少;加工贸易多,一般贸易少;三资多,本土企业少;技术引进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整机多,核心元器件少。

五是外资企业占主导、对外依存度过高。从总体规模来看,三资企业在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出口总额上占全行业的比重都超过70%。

六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布局有待进一步合理。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与许多高技术产业和外向型产业一样,主要分布在沿海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存在差异,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差距拉大,未能充分体现区位优势的互补。东部地区土地、环境污染、用工短缺等因素已经开始阻碍这些地区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而中西部地区的能源、原材料、劳动力、本地市场等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未来,粗放型旧发展模式是走不通的,继续“拿来”的方式是没有出路的,电子信息产业只有依靠持续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才有希望

结构调整初显成效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开始显现,电子信息产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产业增速下降为12.5%,甚至出现负增长,直至2009年中期才有所改观。2007年以前的规模增速下降,是一种产业自身规律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中国作为制造工厂,全球的市场容量决定了不可能再保持快速增长;另一方面,近年来全球IT技术的进步处于平缓期,技术进步带来的产业规模扩大效应较弱。当时一出现增长拐点时,我国就开始重视产业结构问题,并提出了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一些思路,只是当时产业升级调整的压力还不大,调整的思路尚不明确,力度较弱。可以说,“十一五”前期,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结构调整是自发的,以按其发展规律需要而进行的主动调整为主。2008年后,产业的结构调整是为应对危机冲击而进行的被动调整。

2009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产值增长速度由年初的-13.3%逐步增加到年终的2.4%,实现了恢复性增长。2009年内资企业全年增长速度为17.6%,而外资企业全年增长速度为-0.5%。相比2008年而言,2009年内资企业占电子信息产业的比重在销售、利润、投资和出口四个指标上均获得了提高,尤其是利润占比提高最大,由20.2%提高到46.5%。软件业占全行业的比重稳步提升。2003年到2009年,软件业占电子信息产业的比重从8.7%逐渐提升到14.6%(除2005年比重突增到10.2%之外)。一般贸易出口份额稳步提高,2009年电子信息产业的一般贸易出口比重从上年的14%提升至14.3%,呈现出稳步提高态势。从电子信息百强来看,联创、东软、中软、金碟、南瑞等重点企业均保持20%以上增长。中西部增势明显,东部地区增长趋缓。2009年,从销售产值来看,中西部增速分别为24.1%和25.6%,东部增速仅为1.5%。

结构调整的未来

“十二五”及今后十年是我国工业化由中期向后期发展转变的时期,是我国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全面与国际接轨并趋于完善的时期,电子信息产业在结构调整上要从六个方面努力:

——形成合理的行业结构,重点提升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集成电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软硬件比由目前的13∶87提升到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有效提升技术含量高产品的比重,减小高端产品和关键产品的进口依赖,从根本上缓解IC、新型元器件、软件等高技术、基础产品对产业自主发展的瓶颈制约。

——培育一批国际竞争力强的本国跨国企业,实现电子跨国公司的规模和数量与发达国家的水平接近。

——力争把产业外贸依存度下降到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有效增强国内市场对产业增长的贡献率。

——主要依靠本国企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的增长,不断提升其在产业中的比重。

——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努力发挥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增长潜力。

电子信息产业是一个年轻的产业,但也已经是一个发展相对成熟的产业。未来,粗放型旧发展模式是走不通的,继续“拿来”的方式是没有出路的,只有依靠持续不断地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才有希望。

猜你喜欢

信息产业比重结构
7524亿元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新郑产业新城:“屏”“芯”双轮驱动,打造中部电子信息产业新高地
论结构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四川省信息产业发展研究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聚焦电子信息材料发展前沿抢占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先机共建电子信息产业强国
论《日出》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