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一个微博的机会

2010-07-03魏武挥

互联网天地 2010年3期
关键词:博里名人堂新浪

文 魏武挥

微博是2009年到2010年中国互联网上的一个很重要的话题,这让笔者又想起了2004年到2005年各大门户网站纷纷上马博客的情景。和博客之争类似的是,新浪微博又一次赢得了先手。虽然2010年的全国“两会”没有用“官方指定微博”或者“授权赞助商”的名义,但事实上,“两会”已经帮助新浪微博实现了再一次普及,利用名人、明星、委员们的效应,新浪微博成为了国内头号微博网站。

从现在来看,新浪微博已经是中国最大的名人“话唠”聚集地,平心而论,再造一个这样的微博,一来没有必要,二来绝无可能。新浪微博已经打造出两种很符合名人现象的理念。其一是对follower来说的一种虚幻的认识名人的感觉,其二是对名人而言有了一种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感觉。

其实,新浪微博建立起来的是一个比较虚幻的名利场,在信息的有效流动上,新浪微博还有很多事没有做,这才是后进入的微博网站的机会。

信息流动是关键

长久以来,笔者在微博上最困惑的事就是不知道应该follow(微博的一个操作,对某个人进行关注——编者注)谁。笔者心里很明白自己的倾向性,也知道如果按着这个倾向性去follow某个人,笔者会看到一个很不真实的环境,这叫做small group thinking(小团队思考),容易产生偏激的原教旨主义情绪。所以笔者在微博上关注的人很少,而且大部分人都是自己认识的,和他们互动交流不一定非得使用微博。

笔者曾经在新浪微博上给自己添加了类似“新媒体”、“互联网”的标签,于是新浪微博提醒我可以关注“老沉”(新浪总编辑陈彤),但我实在没有兴趣关注他,因为我知道他在微博上不会谈任何类似《新浪之道》这本书里的东西。我也知道新浪微博上有个人是北大的胡泳,我关注了他一下,但后来发现他成天在谈他的双胞胎,这也不是我想要了解的内容。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信息的流动在微博里出现了问题。笔者很想看点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但在微博里这似乎变得很困难。浸淫微博的时间越长就越会发现,转来转去都是small group thinking。

其实,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是“连接”一下那么简单,而是建立在信息流动之上的。当信息流动出现问题后,人和人的关系是建立不起来的。

如何更好地流动

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是一个过程,首先需要找到合适的人,其次与对方进行互动,然后再根据信息流动来确定自己与这个人的关系要不要继续下去,所以信息流动能够让关系长久,但基础在于先找对人。

对于一个新的微博账号来说,应该能够让用户很方便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人、喜欢的人。去名人堂找人是个方法,但新浪玩过了,而且几乎没有谁能再玩出一个更强悍、覆盖面更广的名人堂。面对这种局面,竞争者们该怎么办?

要让新用户对网站的依赖度提高,就必须关注用户的兴趣,这其实就是信息流动更好的发展方向。当然,一开始的匹配总是会出错的,但是随着用户在某一个微博网站的活动频率加剧,随着用户的行为做法越来越多,网站匹配也会越准确。说到底,用户在使用微博后产生了少许厌倦感,似乎是合理的,但如果厌倦感很严重、甚至排斥就不太合理了。如果使用次数越多、使用时间越长就越觉得厌倦,那么这个产品的设计就是失败的。

事实上,下一个微博并不是没有机会的,换句话说,基于微博的架构,网站还可以做很多吸引用户的工作,包括基于良好分词体验和结果排序的搜索、基于用户标签配备以及语义深度挖掘的话题推荐、相同地域的用户推荐以及随机提供的话题等等。这些工作在目前的微博网站中都不多见,但对于用户来说,这可以让微博的价值更高一些。

猜你喜欢

博里名人堂新浪
博里农民画——老淮安的文化艺术名片
猴子虽小
造访世界上唯一的摇头玩偶名人堂和博物馆
球鞋名人堂
名人堂
新浪读书排行榜
“蓝色起源”的太空名人堂
新浪与分众合并案告吹
新浪观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