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干部谈口才

2010-06-27吴明华

决策 2010年5期
关键词:口才语言表达领导

■本刊记者 吴明华

“基层领导干部的工作不仅需要与上级、下级沟通,得到组织内部的认可,同时也需要与公众沟通,得到公众的认可,所以具备比较好的沟通表达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说做俱佳”的干部有优势

《决策》: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对领导干部能力的要求也正发生着变化。过去总是提倡干得好,但如今,领导干部说得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基层干部,您如何看待这个趋势?

曹劲松:从目前来看,基层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也越来越多地需要面对公众和媒体,所以具备比较好的沟通表达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过去,大众传媒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没有这么显著,作为领导干部更多的是面对组织内部的传播,对上级和下级都可以用内部的工作语言来交流。但现在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传媒的时代,这就提出一个新的命题,如何把领导工作的理念、方法、措施和成效,很好地传播给媒体和公众。

基层领导干部的工作不仅需要与上级、下级沟通,得到组织内部的认可,同时也需要与公众沟通,得到公众的认可。

温家宝总理连续两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创造条件来批评、监督政府。领导干部把自己的言行公布于媒体和公众,这就是最好的批评、监督。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测一测】

语言表达能力测试

1.我在表达自己时,很难选择准确、恰当的词汇。

2. 别人难以准确地理解我口语和非口语所要表达的意思。

3. 我不善于与和我观念不同的人交流感情。

4. 我对连续不断的交谈感到困难。

5. 我无法自如地用口语表达我的情感。

6.我时常避免表达自己的感受。

7. 在给一位不太熟悉的人打电话时我会感到紧张。

8. 向别人打听事情对我而言是困难的事。

9.我不习惯和别人聊天。

10.我觉得同陌生人说话有些困难。

11.同上司谈话时,我感到紧张。

12.我在演说时思维变得混乱和不连贯。

13.我无法很好地识别别人的情感。

14.我不喜欢在大庭广众面前讲话。

15.我的文字表达能力远比口头表达能力强。

16.我无法在一位内向的朋友面前轻松自如地谈论自己的情况。

17.我不善于说服人,尽管有时我觉得很有道理。

18. 我不能自如地用非口语 (眼神、手势、表情等)表达感情。

19.我不善于赞美别人,感到很难把话说得自然亲切。

20.在与异性交谈时我会感到紧张。

每题均有两个测试结果:“是”、“否”。答一个“是”得1分。得分在14分以上表示语言表达能力较弱;9-14(含)分表示一般;5-8(含)分表示较好;5分以下表示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好。

宋永武:俗话说“为官须练嘴上功”。领导干部肩负着组织、引导、激励群众的重任,应该说时时刻刻都需要语言的沟通,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开展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质量和效果,也影响着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

几年前,有一位乡镇党委书记,信奉只做不说的理念,自己干劲很高,却不善于激励和协调,推行的政策也得不到干部群众的理解,结果实绩平平。之后另一任党委书记虽然推行相同的政策,但他很会利用其出色的口才积极宣扬推介,结果凝聚了力量和人心,政绩卓著,很快得到了提拔重用。

这一事例就很能说明问题,“说做俱佳”的领导干部比只会说不会做,或者只会做不会说的人,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

还有一位乡镇的领导在工作上很有开拓精神,在重点工作推进上也取得很好的成效,但口才不行。当县领导到该乡镇去考察时,当场提出了几个问题,该乡镇书记非常紧张,词不达意,结果搞得很难堪,并直接影响他在该乡镇领导班子中的威信。

张新民:其实,说得好与做得好是完全可以有机统一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历来为世人称道。语言是行动的先导,行动是语言的诠释,两者是互相联系、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

对于基层领导干部来说,不善表达的确是一种能力的缺陷。作为现代领导干部,好口才是思路清晰、知识面宽的体现,也是阅历丰富、应变能力强的体现,没有好口才很难驾驭复杂局面。关键时刻,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协调关系、化解矛盾,都需要好口才。

好口才提升领导力

《决策》: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很多基层领导口表能力还比较低。在您看来,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曹劲松:从观念上来说,过去领导干部强调多做少说,务实多干。特别是很多基层领导干部把少说或不说,作为自己低调或谦虚的准则来把握。他们普遍有这种心态,怕说多了就是在宣传自己的政绩,给其他人留下“很张扬”的印象。

从文化上来说,对领导干部的评价更多地是看他做得怎么样,看工作的实效,而不像西方民选政治下,领导人要靠他的演讲去打动选民,获得选票。这里有政治文化上的差异。我们过去并没有把对外的交流、表达、展示,作为工作中必然的一部分。

张新民:从我观察的情况来看,很多也有自身的原因。有的人把能说会道同花言巧语、油腔滑调等同起来,不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有的人性格内向,缺乏语言天赋;还有的同志特别是机关科室的干部,当众演讲发言的机会不多,缺乏必要的平台与锻炼;也有一些人读书太少,知识面窄,深入实际不够,缺乏深厚的生活积淀,因而语言贫乏。

宋永武:我个人认为,主要原因还是领导干部的选拔产生方式导致的。过去选拔干部的方式,绝大多数还是通过组织考察程序,重点把握提拔对象的德能勤绩廉,注重的是工作实绩,并不注重口才。虽然不少地方也开展了考试、竞职演说、答辩等竞争性选拔方式,但所占比例较小。

同时,领导干部的工作方式也有一定原因。现在领导干部在重要场合讲话,基本上是由秘书准备好讲话稿,因此口表锻炼机会并不多。也一有些领导干部对所处的岗位不熟悉,缺乏工作经验。

《决策》:不善表达,也是领导干部的一种本领恐慌。您觉得,作为基层领导干部,好口才对于提升领导力有哪些重要作用?

宋永武:古人说“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就把口才放在了非常高的位置。当今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语言交流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只有说得好,才能让人记得住。

正确、精准的表达,有助于直接表明领导的思想意图,更加有效地号召、鼓舞人。固然,有了才干,即使口才不好,也可以达到目的,但有高超讲话艺术的人,更容易走向成功,而且可以带领一批追随者与你一同走向成功。

具体来讲,好口才一是可以充分地表达领导的执政理念和工作思路,这是保证目标实现的前提;二是可以增强决策的感召力,从而围绕既定的目标前进;三是可以提升领导的人格魅力,增强对下属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四是可以全面地向上级和外界展示本地的发展成果和经验,提升本地的知名度。

基层口才故事

《决策》:能否结合您在基层实际工作中的观察和经历,谈谈您对口才的感悟或故事?

曹劲松:目前,基层干部的口才能力不一,甚至反差很大。在召开新闻发布会时,我发现,有些领导面对记者侃侃而谈,口才很好;也有的领导会照着稿子念。我作为主持人,通常会提醒他不要念稿,谈谈要点就行。所以,现在新闻发布会对领导干部口才的要求,也是很高的。

从2007年开始,南京市开始组织政府官员进行新闻素养的培训,其中就引进了卡耐基的沟通力。在情景训练中,我们训练大家话语方式根据对象的不同而变化。面对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和普通市民,讲话方式是不一样的,对象不同表达方式就要有所不同。

另外还有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在公选的干部用人机制下,比过去在非公选的环境下,领导干部的口才有了很大的提升。特别是近年来,南京市在公推公选干部时都采用电视直播,这对口才有更高的要求,选拔上来的干部口才都非常好。

张新民:在我的记忆中,有四位领导的口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位是我们市政协第二届主席韩宁安。他的特点是讲话很有激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第二位是原来的市委书记庞道沐。他的特点是清晰、明快,言简意赅,从不拖泥带水。第三位是原市长蔡长松。他的特点是逻辑严谨、条理清晰,以理服人。第四位是原市长张昌平。他担任常德市长时,我是市政府办公室主任。他的特点是简明扼要,不讲闲话,他自己讲话或听下级汇报时,都要求开门见山,去水分,留干货。

四位领导的不同讲话风格,体现各自的工作作风,性格特征。我受他们的影响,当众讲话总是注意语言精练、充满激情,尽量不讲大话、空话;作报告不超过30分钟,听者反映较好。

宋永武:从我的亲身体会来说,不同的岗位、不同的时期对语言表达能力都有不同的要求。

一是向上级领导汇报工作,特别是一些应急性工作,不仅是在领导面前反映本单位的工作情况,也反映了个人的综合素质。二是接待来宾。很多来宾慕名而来,学习经验,这时领导干部通俗、正确的表达就显得尤为重要。三是带着上级领导的意图去协调和落实工作,也必须准确而到位的表达。另外,在调解纠纷、与新闻媒体沟通等场合,都离不开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特别是处于为领导服务的岗位上,担负着上传下达、左右协调的职责,面对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至关重要。

“口才”提升之道

《决策》:对基层领导干部来说,怎样才算拥有一副“好口才”,口才好有哪些衡量标准?

张新民:长期听报告,我感悟出受欢迎的讲话和发言应该这样:直奔主题,不转弯抹角;条理清晰,不杂乱无章;言之有物,不空洞说教;简练平实,不胡哨花俏;把握分寸,话不说过头;亦庄亦谐,不装腔作势;精神饱满,不萎靡不振;见好就收,不拖泥带水。

无论作报告、演讲、发言,都要有时间观念。有时还要见机行事,“见子打子”。记得以前我在一个县的办公室干部培训班上讲课时,台下一个热水瓶被人踢倒,会场哗然。我赶紧借题发挥,大声说道:“刚才砰的一声,是一个热水瓶爆炸,这预示着我们县的办公室工作必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瓶)!”这样结尾,博得台下热烈掌声,一时传为佳话。

宋永武:我认为,一个领导干部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主题明确。每听一次都能从中学到一些知识,明白一些道理,受到一些启迪,使人听后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其二,观点新颖。要讲一些别人没讲过的内容,让大家听后感到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其三,引人入胜。领导干部讲话,语音上要起伏得当,语速上要快慢适中,内容上要引经据典、寓教于乐,要抖“包袱”、撒味精,使大家愿听、爱听。

其四,机智应变。领导干部对突发事件要有很强的应变力,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能对答如流、转危为安。

《决策》:在提升口才方面,您有什么样的经验?

曹劲松:提升口才最重要的,首先还是对自己工作角色的把握。因为不同官员所处的岗位不同,在沟通时要符合你的身份。例如我是新闻发言人,我的表态就跟市长不一样;市长、局长和科长站得角度不同,各自的表述也就不同。

所以,在沟通时要时时定位自己所处的工作角色,只要定位好了,你和公众的关系就理顺了。不同岗位的责任是不同的,越到基层事情越具体,承担的责任越小,越往上说的都是宏观的,责任压力更大。

第二,角色定位把握好之后,接下来能够支撑你跟公众良好交流的,是对工作的熟悉程度,以及相关信息掌握的丰富程度。只有充分掌握了这些东西,才能很好地说,才有东西说。

第三,就是说的技巧。有了很好的定位,有了充足的支撑,然后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和公众交流,这就是口才的技巧问题。在交流中不是以我为主,而是以对方为主。了解对方真正关心的,根据他需要的来针对性地满足,这样表达更有的放矢。口才的技巧不在于语言华丽,假如说得天花乱坠,但都不是对方关心的,沟通也是无效的。

在沟通中,了解对方需要、让对方听得懂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是让对方和你形成交流。对方听懂之后是不是认同,你说的有没有效果,需要通过交流来形成反馈。第三层次是说服,我要用我的观点、立场来改变你,让你来认同我,这在口才中是最难的。

作为基层领导干部,特别是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在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政府采取的决策、措施需要让大家理解和支持,这就需要说服的能力。

猜你喜欢

口才语言表达领导
哲理漫画
高校大学生演讲与口才实践能力提升研究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语言就是力量
2016重要领导变更
《演讲与口才》项目式课程教学改革应用探索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家教语言表达的“八种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