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小学语文朗读指导

2010-06-21林亚川

广西教育·A版 2010年6期
关键词:范读金鱼文本

林亚川

《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低中高三个学段的阅读阶段目标中都强调:让学生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与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朗读能力。同时,生动活泼的朗读也是学生发挥主体性、创造性的重要体现。

一、放手尝试朗读,自主读通文本

我们经常看到,老师在教新课时往往喜欢先范读课文,要么亲自范读,要么让学生听录音范读,范读成为老师们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我们知道,在学生还没有完全解决课文生字新词,没有读通、读懂文本的情况下,听范读只是停留在情感体验的初级阶段,无法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更不可能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期许来朗读文本,难以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

朗读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较高水平的朗读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情感表现形式。在学生对文本还没有深入理解的情况下,不如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碰到不懂的字词,或翻阅工具书自己解决,或请教老师和同学,直到扫除障碍为止。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学生一打开书小嘴就跟着打开了,还没等老师提出具体的要求,就兴奋地读个不停。有时,老师往往会因为学生不按教学设计进行而强迫学生停下先听老师朗读,这样一来,不仅打击了学生原有的朗读激情与热情,老师的范读也不会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因此,老师必须根据学情,尊重学生的需要,在学生想读的时候让他们放开嗓子尽情地读,形成对课文的初步认识。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学生肯读愿读,就放手让他们读,老师做好巡视和个别指导,并通过反馈来确定是否需要范读。孔子说“不愤不悱,启而不发”,只有当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下,老师的点拨指导与示范才最具价值。

二、迁移生活经验,注重独特体验

当学生对课文有了较完整的认识与理解后,为了让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得以升华,此时老师对文章的重点句子、段落、篇幅进行朗读指导是非常必要的。朗读指导离不开朗读技巧的训练,老师在平时的朗读指导中要注意渗透朗读技巧的传授,如朗读时的停顿、重音和语调等。但要注意,过分强调朗读的技法,会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例如文中的句子哪些应该读重音,哪些应该停顿,语调如何处理等问题就会困扰学生。如果我们能把学生已有的某些生活经验迁移到所要指导的课文朗读上,即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建立起联系,那么朗读指导才会直观生动,事半功倍。因此,老师要多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课文,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这才是朗读指导的最好方法,也是使学生达到有感情地朗读的最高境界的有效途径。

例如上海市优秀语文教师卢雷在教学课文《数金鱼》时,是这样指导学生朗读的:

师:绿水草,红金鱼,小弟弟数金鱼。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你看,多美啊!红绿相间,多么鲜艳。为什么是“一二三,三二一”呢?

请同学们想一想。

生:鱼儿游来游去,小朋友眼睛紧盯着金鱼呢。

原来,“一二三,三二一”是学生根据金鱼来回游动进行了观察、跟踪并数数得出的。搞明白这点后,师再问:那“一二三四五六七”又要怎么读呢?学生根据自己盯着金鱼数数的状况来读,出现了有的读得快,有的读得慢,有的一气呵成,有的停顿迂回等情况。同样一个句子读无定法,学生读得丰富多彩,趣味横生。

老师通过对学生生活的迁移,夯实了文本细读的功底,实现了从文本语言文字到文本思想的理解,又从文本思想到语言文字的运用的再创造过程。文本只是一个载体,如何去运用好它,实现真正的理解与再创造才是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对于朗读技巧传授,如果老师直接教给学生这些技巧的话,学生往往会陷入云里雾里,运用起来更是顾此失彼,假如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适当的迁移,学生就较容易掌握。例如教学《秋姑娘的信》一文时,课文第6自然段:“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哈,全被秋姑娘写了信!”读句中的“咦”时,音调应该由低到高,并且尾音要拉长,读出疑问语气;读“哈”时,音高由上往下,表示突然明白。在句子未出示在学生面前时,可以这样问学生:“同学们,读了上面的句子,你有什么想问的?”试读第一句,再回过头去问学生“知道了吗”?试读第二句话,然后请两位同学分别读这两句话,模拟一问一答。最后再让学生朗读,即使不作任何提示,学生也能把已有的经验迁移过来,读得准确到位,有声有色。

三、选择朗读形式,增强朗读趣味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是书声琅琅的,如果老师的分析与提问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学生读的时间不够,语言的吸收和积累太少,必然影响学生的思维与表达;因此,老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朗读中体会,在体会中思考,在思考中升华,在升华中创新。朗读训练常用的方法有:自由朗读、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学生齐读、小组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轮读、领读、比较读、配乐朗读等。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学情,选择适当的朗读形式。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为例,课前可安排学生自由读,范读时再具体指导,如“他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文中四次擦燃火柴产生幻象的部分可采取小组读、个别读的形式,再如《匆匆》《桂林山水》《卜算子·咏梅》等散文诗歌可采取配乐朗读的方法,《再见了,亲人》《燕子》可配上画面及音效朗读。另外还可以重新设计(增加或删除)词句内容开展比较性朗读。如《再见了,亲人》中前3个自然段的内容分别是与大娘、小金花、大嫂告别,通过朗读让学生比较文章在表达上的异同点,这样做对抓住文章线索,领会文中感情大有益处。

为了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提高朗讀水平,可以以班级或学校为单位,结合班会、中队、大队活动举行朗诵比赛,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拓展朗读的范围。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能力得到提高,就必须强化朗读训练。现代传播媒体的迅速发展也为朗读教学提供了方便,如电脑、电影、电视、广播等都为朗读训练提供了很好的资源,老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选择朗读的形式,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是书声琅琅。

猜你喜欢

范读金鱼文本
小学语文课堂范读时机的把握及策略分析
可爱的小金鱼
浅谈教师范读的“放”与“收”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范读策略探究
小金鱼
小金鱼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