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送别诗:“别”有一番滋味

2010-06-21

广西教育·A版 2010年6期
关键词:汪伦杯酒孟浩然

董 海

“唐人多送别妙作”,虽然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送别诗只区区几首,但首首都是经典之作,其语句清新,情景交融,含情言外,可以说每首诗都“别”具特色,而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也教出了“别”样风采。

教学片段一《赠汪伦》——谢意之别

师:“忽闻岸上踏歌声”中的“忽”你怎么理解?

生1:“忽”是忽然、突然的意思,说明李白对汪伦的到来很意外。

生2:“忽”说明李白事先并没有告诉汪伦他要离开。

师: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李白要不辞而别?

生1:李白在汪伦家受到盛情款待,他不想在临行前再一次麻烦汪伦。

生2:可能汪伦家并不富裕,如果汪伦知道李白要走,又会款待他,李白不想让汪伦再破费。

生3:我认为李白也有可能已经告诉汪伦今天他要走了,只是汪伦临时有特别的事情耽误了,所以他才匆匆赶到。

师:你认为汪伦会忙些什么?

生1:可能汪伦去为李白买酒了,回来发现李白已经离开,才赶紧来送行。

生2:汪伦可能去叫村里的父老乡亲一起来送李白。

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李白,会对前来送别的汪伦说什么?

生1: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会记住你对我的情谊。

生2:谢谢汪伦兄,,我一定会想念你的,请多保重!

生3:汪伦兄,谢谢你这几天的招待,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师:是啊!面对突然出现的汪伦,李白百感交“激”,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出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朗读诗句。

在教学本诗时,很多老师都钟情于对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分析,尤其对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运用的比喻手法分析得很到位。但是学生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就算老师不讲也略懂八九,但没有具体的感官刺激,学生的理解还处于表面。学生心中不禁会问:从哪里看出汪伦对李白的情谊“深过桃花潭”?以上教学案例中,学生对“忽”“不辞而别”的解读,或是“已经告知”的解读,正好是对这个问题的具体诠释,是学生从表层感觉上升到深层理解的索引。

教学片段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眷恋之别

师: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三、四两句诗,想一想,诗中有没有哪个地方写得不妥?

(学生一时无法回答。)

师:李白是在被称为“黄金水道”的长江上送孟浩然的,时间是在“烟花三月”。江面上一定有许多的行船,有许多的船帆,而李白的诗句中却说“孤帆远影碧空尽”……

生1:老师,在江面上不可能只有盂浩然乘坐的一只帆船。

生2:随着帆船的远行,李白的视线也不可能始终很清晰,不太可能一直目送船帆消失在天际。

师:那么是不是大诗人李白也有误笔呢?

(许多学生纷纷摇头。)

师:那为什么李白会这样写?

生1:可能在李白的眼里,江面上其余的帆都不在眼里了,只有孟浩然乘坐的船及船帆看得见。

生2:此时此刻,在李白的心里,只有盂浩然这位朋友,现在朋友离开了,很是依依不舍,他的心随帆而行。

师:是啊!此时此刻,江面上许多渐渐远去的船帆都是李白眼中的朋友乘坐的船只上的帆影,李白眼前的千帆聚焦为心中的孤帆。这正应了一句流行歌词——“我的眼里只有你”。由此可以看出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友谊——

生1:很深。

生2:可以说是深情厚谊。

师:请带着这种感觉读读这两句诗。

清人刘应时“不言情却使人情深”的品评是对此诗最好的批点。细读此诗,李白对孟浩然的情深,见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真可谓“帆影尽则目力以极,江水长则离思无涯”。两位大诗人可谓知己,其友谊譬之“伯牙遇子期”,从李白《赠孟浩然》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中可见一斑。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对孟浩然的情谊虽没有像《赠孟浩然》中那么直白,但诗句中看似矛盾之处却掩映着“李孟情深”。明明江面上有许多帆,为什么在李白眼里只有孤帆?教者正是抓住了这一切入点,使原本的矛盾通过分析人物的内心转向统一。

教学片段三《芙蓉楼送辛渐》——托寄之别

师: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诗中所描写的画面,你觉得此时此刻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1:悲凉。

生2:孤独。

师:从哪里看得出来?

生1:从词语“寒雨:看得出来,“寒雨”是说雨很冷,同时也在说他心很冷。

生2:“楚山孤”说明此时此刻他身边只有一座孤零零的楚山在陪他。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么,诗中的哪个字或词最能体现诗人此时的心情?

生:“孤”。

师:所以说,这里的“孤”不但有“孤单的楚山”之意,还有“孤独的心情”之意。那为什么作者的心情会如此孤独?

介绍作品背景。(略)

师:了解写作背景后,你知道王昌龄“孤”的是什么吗?

生1:他“孤”的是没有官员出来为他说话。

生2:他“孤”的是没人理解他,还遭到小人陷害。

生3:他“孤”的是没有机会为朝廷出力,报效祖国。

师:是啊,寒雨绵绵,落在江面上,也落在诗人的心头。他内心是那么孤独,那么寂寞。可是就在这样的人生境遇下,诗人却对即将离去的友人喊出了这样的千古绝句。

生: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个“孤”字,诗情皆出。“孤”的是什么?——“没人为他说话”“受到小人陷害”“报国无门”。学生真是说到王昌龄的心坎儿上去了。是啊!在这种情况下,哪能不孤呢?而“孤”字又与后两句形成了明显的情感对比,但诗人却表现出了如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孤傲品气。教者正是由于对“孤”字的成功铺垫,当教学转到后两句时,学生对诗人“心地莹洁,无尘可滓”的理解才水到渠成。

教学片段四《送元二使安西》——慰劝之别

师:在古人那里,酒是解除烦恼忧愁的良品,在离别送行这种悲伤的场合,当然更少不了酒。所以,这时候,王雏送元二出使安西,怎么能没有酒呢?

师:(指着一学生)喝下这杯酒了吗?

生:喝下了。

师:可我怎么感觉到这不仅仅是一杯酒,这里面分明还有别的滋味呢,你品出来了吗?

生:品出来了。

师:什么滋味?

生:我品出了王维对朋友的关心。

师:如果是你,你要对远去的朋友说什么?

生1: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安全。

生2:我品出了王維对朋友的祝福。

师:你又会说什么?

生:元二,多多保重,祝你一路平安。

师:所有关心和祝福都融在了这一杯酒中。来!让我们举起杯中酒,喝一杯!

(师生做举杯饮酒状,共读:劝君……无故人。)

师:除了关心、祝福,你还品出了什么滋味?

生:悲伤的滋味。

师:这么悲伤地送别你的好朋友,这一杯酒够不够?

生:不够。

师:那咱们就——

生:再喝一杯。

(师生做举杯饮酒状,共读:劝君……无故人。)

师:(转身问另一位同学)你感受到什么滋味?

生:难舍难分的滋味。

师:既然这样的难舍难分,一杯酒够不够?

生:不够。

(师生做举杯饮酒状,共读:劝君……无故人。)

师:还有谁品出别的滋味吗?

生:我品出了痛苦的滋味。

师:为什么?

生:因为离开朋友很伤心。

师:这一杯酒够不够呀?

生:不够。

(师生做举杯饮酒状,共读:劝君……无故人。)

“酒逢知己干杯少”,朋友相逢,把酒谈心,倍增其乐。可是此时的酒是送别酒,是送朋友赴满地黄沙的边疆绝域的临行酒,友人相离,饮酒话别,倍增其哀。“可我怎么感觉到这不仅仅是一杯酒,这里面分明还有别的滋味呢?你品出来了吗?”这一“品”品得真好!品出了王维对朋友的“关心”与“祝福”,品出了王维内心的“痛苦”与“伤心”……他对元二的千条祝福,万般愁绪不正是在这一杯又一杯的酒中荡漾吗?

(责编欧孔群)

猜你喜欢

汪伦杯酒孟浩然
春晓
舟中晓望
黄袍与杯酒
五杯酒
五杯酒
赠汪伦
杯酒见证开放
春晓
赠汪伦
泪别汪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