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D武侠电影,谁负谁胜出天知晓?

2010-06-03周舟

电影 2010年9期
关键词:徐克武侠动画

文/周舟

9月29日,配备先进科技武装的盛唐神探《狄仁杰》引箭待发,出品方对影片片花、幕后花絮“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态度,更加确证了影片的科技含量。两大神探国产狄仁杰PK英伦福尔摩斯战绩如何,徐老怪能否迎来挥师北上后迟来的华丽完胜,一切静等观众的评判。

谁料此时非一般喜新厌旧的徐老怪一颗心早已飞奔至下一站:打造中国影史第一部3D版武侠巨片:新《新龙门客栈》——《龙门飞甲》。3D之于徐老怪,绝不是一时脑热跟风,而是整十年厉兵秣马,待今朝一试锋芒。

动画《小倩》剧照

在日本东京一条小街的玩具店里,在高高的货架前,一个七八岁的男孩目不转睛地仰望着最高层的高达、咸蛋超人玩具,使劲吞了下口水,他伸出小手臂去够,但他的个子与高高的货架相差太远。

这时,一个蓄着山羊胡的男子走进玩具店,老板立即走上前热情招呼客人。

“这个,这个,那个,恩,还有那个,我都要了。”山羊胡一件一件地把玩具从货架上拿下来,一会儿工夫,刚才还满满当当的货架竟被他一扫而光。男孩傻傻地直勾勾地看着山羊胡买走他所有心爱而不可得的玩具,结账离开。

走到店门口,拎着大包小包的山羊胡转过头来对男孩说:“看到没?这就是大人和小孩的区别。”说完,扬长而去。

这个蓄着山羊胡的男人就是徐克。

这是一个听来的故事,因其在太多人的耳与口之间传递,已很难再去考究其中真实成分多少,杜撰成分多少,演义成分多少,但这样一个故事在坊间流转,至少说明大家都认可徐克的这一形象:一个长不大的“老顽童”,一个可以不断圆自己童年梦想的“幸福大人”。小时候喜欢武侠、喜欢电影,长大了就可以自己书写武侠电影的传奇,把童年最爱《倩女幽魂》、《梁祝》、《龙门客栈》、《独臂刀》以自我风格、个人理解一一重新演绎;小时候喜欢画画,长大了就可以出自己的画传《天涯明月刀》,监制自己想做的动画片《小倩》,3D动画人物与真人一起演出的《老夫子2001》;小时候喜欢魔术,喜欢看别人被自己的新技术震惊后的傻样,长大了就一直兴趣浓厚地紧跟着全球电影技术更新的脚步,从视觉特效到CG到3D,徐克永远乐此不疲。

1988年美国电影技术牛人罗伯特.赞米基斯拍出了震惊四座的《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开创真人与动画结合的全新领域,对技术动向一直敏锐的徐克及时跟进,很快尝试了这项技术,在《开心鬼救开心鬼》和《摩登如来神掌》的结尾就搞起真人与动画的交流,运用自如,十分精彩。1996年徐克在自己担任编剧、监制的动画片《小倩》中尝试3D与2D动画的结合,为了达到平面人物与立体背景交融的最佳效果,徐克绞尽脑汁,相继找来日本、韩国、印度提供技术做效果,务求尽善尽美。最终呈现在观众眼前的《小倩》画面绚烂、创意十足,徐克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配以无所不能的动画片技术,简直让观众大开眼界,燕赤霞声势震天的降妖伏魔,郭北县鬼气森森的“热闹”景象,都令人印象深刻。

图均为动画《小倩》剧照

2001年,徐克又在3D探索之路上迈出一大步,将从小就十分喜爱的漫画人物老夫子和大番薯在大银幕上3D化,拍摄了香港电影史上第一部将3D动画人物与真人演出相结合的电影《老夫子2001》。为了创作3D老夫子,徐克和技术人物费了不少脑筋,仅仅一个老夫子在镜头前走过的镜头完成起来就相当不易,既要兼顾老夫子因动作而改变的关节、肌肉以及表情,同时也要估计衣服上的褶纹变化,任何一点出了问题,人物动作便显得生硬而不流畅。将电脑3D人物与真人镜头相结合的过程更为繁复,每个镜头都需要完成多层操作:先要在现场拍摄真人与绿衣人演戏的镜头,绿衣人的功能就是在现场给真人演员一个视线定位以及讲对白的时间把握。同时绿衣人还可作为灯光部门的参考,知道在这个镜头中3D人物衣服的受光情况。然后拍摄没有绿衣人,只有演员对着空气作戏的镜头。还要再拍摄没有演员只有背景的镜头。将拍摄完的这些镜头统统交给电脑动画制作人员,再一步一步将拍摄片段与电脑3D合成为最后在银幕上出现的画面。

早在《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开机之前,认定3D技术已经成熟,完全可以拍摄出一部3D武侠巨片的徐克已经将3D版《新龙门客栈》——《龙门飞甲》排上日程,最终只能因《狄仁杰》延迟开机至2010年6月,不久前,《龙门飞甲》开机再次延迟到2010年10月,而且据说还未开机,只是试机已让出品方博纳公司花销不菲,不由让人为徐老怪捏一把汗。面对各种猜测,博纳影业总裁于冬开口释疑,表示延期主要是为了确保3D效果更佳:“席卷全球的3D电影热潮导致3D电影项目接连不断地诞生,然而‘没有工业标准’依然是目前国内乃至亚洲范围内拍摄3D电影,包括《龙门飞甲》面对的最大问题。徐克导演为了建立国内成熟的3D团队和基地,已花费两年时间向海外团队取经,将借此机会,挑战3D技术的各大疑难杂症,并寻找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法。所以我们将延长3D拍摄的测试时间,从原来的1个月增加到3个月。因此,经过各部门主创的慎重讨论,决定《龙门飞甲》延后开机。”

为一部电影进行为期3个月“真刀真枪”的试拍,在中国电影史上还是首例。导演徐克为了培养中国自己的3D团队和基地,在过去的两年内,去了全世界各个不同的3D基地,参加过各种规模不同的3D测试,一直在取经和更新。现在这个由美国、新加坡、韩国和中国3D人才组成的团队,需要有更多的实际拍摄经验来进一步磨合,因此试拍3个月也显得殊很关键。

虽然号称是“试拍”,但工作量和投入的人力、物力,却跟拍一部货真价实的3D电影几乎一样,几乎所有工种都是双份配置,仅摄影机就有不同型号的5组(10台),还有6卡车灯光,就连数据管理也有2个小组专门负责。面对众人的担心,徐老怪笑言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磨合3D团队,希望解决武侠对于3D的特殊要求。“有很多技术障碍和陷阱,不是真拍电影,甚至都不会暴露出来。比如观众抱怨3D电影看了会头晕,这个问题不仅牵涉到演员的走位、摄影机的运动和调度,还跟画面的长度和剪辑方式有很大关系,如果没有剧情限制,不真枪实弹地进行拍摄,这一切都不可能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法。花钱请成熟团队固然重要,但是3D技术的真正掌握和娴熟运用,对于现阶段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电影工业更为重要,所以为拍一部电影从海外空降技术团队,不如让他们把技术留下,完善我们的工业。”

2000年李安凭《卧虎藏龙》开创波及全球的新新武侠热,转眼又一个十年过去,虽然诸位文艺大导纷纷试水武侠片造就话题不断、票房不衰,但武侠片再一次走入必须求新求变的狭路也是业内外不争的事实,3D版武侠《龙门飞甲》选在2010年开机别有深意,既是前一个十年的结点,又是下一个十年的起点。曾经给中国武侠带来无数新意的徐老怪,这次又能用3D为中国武侠开创怎样一片疆土呢?

徐克有很多外号:魔猴、老怪、胡子、老爷……;徐克有很多传奇:可以不眠不休连续36小时工作,可以五天内完成剪接、配音、混音、字幕、印片等整个过程,还可以在午夜场放映四小时前动手做些“小改”;徐克还有很多未悬公案在身:胡金铨退出《笑傲江湖》究竟是病退还是怒走?与吴宇森反目,究竟孰是孰非?他监制的作品是否都浸透他的个人意图而挤压导演创作?香港影评人石琪说徐克天天赶时时赶,都不知道要赶着去做什么;台湾影评人焦雄屏说看徐克的电影剪辑就知道这是个有严重焦虑症的人;香港摄影师黄岳泰说徐克永远都在变,你刚刚做好他就跑来说咱们再做一个不一样的,比之前更好,很多人都受不了他,有部戏在他接手之前已经走了五个摄影师,其实他跟前面的摄影师一样心情,但是他就把徐克当成生命中的一个挑战,看看自己到底能有多少潜能被徐克逼出来。黄霑说跟徐克永远是“以今日之我打倒昨日之我,又以明日之我打倒今日之我”,跟徐克合作是一种折磨,但如果没有这种折磨,你也就很难超越自己。

所有这一切都指向一个事实:徐克具有超乎常人的精力、创造力,即使抛却他最为人所知的导演身份,徐克仍然能交出一张傲人的成绩表。

作为特效总监,他的作品有:恭喜发财(1985)、开心鬼撞鬼(1986)、古今大战秦俑情 (1989)、开心鬼救开心鬼(1990)。

作为漫画家,他已经出版了漫画集《天涯明月刀》。

是徐克将西方的高科技特技带入了香港电影工业,扩展了香港电影的视听想像空间,而且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特技普及化,使其成本下降,惠及了整个电影行业。他在“电影工作室”中又成立了“新视觉艺术工作室”,培养了大量特技人才,而且为其他影片提供特技“外卖”。徐克的“魔鬼合作法”为香港电影工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编剧有杜国威、阮继志、刘大木、林纪陶、张炭、邓碧燕、许莎朗等,导演有程小东、李惠民、陈嘉上等,美术有张叔平、奚仲文、雷楚雄等,动画特技有林纪陶、黄宏显等人,他们都已成长为香港电影界乃至华语电影界的中坚力量。

28岁那年,徐克创作了香港第一部“未来主义武侠片”《蝶变》。

32岁那年,徐克拍出了香港第一部特效武侠巨制《新蜀山剑侠》。

46岁那年,徐克推出了香港第一部2D动画与3D动画相结合的动画片《小倩》。

50岁那年,徐克拍出了香港第一部超过1000个特效镜头的武侠片《蜀山》。

同年推出了香港第一部真人演出与3D动画形象相结合的影片《老夫子2001》

57岁那年,徐克拍出了香港第一部海底摄影的影片《深海寻人》。

59岁那年,徐克开始拍摄中国第一部3D武侠电影《龙门飞甲》……

一朝创新不易,一生求新更难,何况徐克早有所成,假使固守所成,徐克当可幸免许多次挫败,然而、幸而徐克没有选择那条宽阔坦途,而是一次次闯入未知险境,跌倒了,爬起来,我们以为他下次不会了,但没过多久他又会再次重复这危险的游戏。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不知不觉中几十年过去,这位贪新若渴的好奇小子已两鬓染霜,然而他依然孜孜不倦地以57岁高龄挑战深海潜水,年近六旬又开始探索3D实践。六十年整整一个甲子,求新之于徐克已经是一种本能,一种宿命,一种责任,“如果大家都往一条现成的路上挤那就走不通了,我愿意再找一条新路,这样大家就又有路走了。”

好莱坞大导说3D

詹姆斯·卡梅隆

(《阿凡达》、《泰坦尼克》导演):3D可能帮助我们在电影院里实现一些恢弘的场面,带来独一无二的电影体验。3D会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像当初彩色电影的普及一样,彩色电影没有毁掉任何一个演员的职业之路。接着人们就会发现,3D会如此平易近人。但是我对很多2D电影简单转化为3D电影的做法很不看好,这些用2D摄影机拍摄完成的电影,并非是为3D电影专门制作的,转化为3D之后,效果也达不到最佳状态,有欺骗观众的嫌疑。

迈克尔·贝

(《珍珠港》、《变形金刚》导演):我觉得3D摄影机不适合拍摄过于激烈的动作场面,尤其是片中出现众多机器人的情况下,之前派拉蒙公司尝试将《变形金刚2》的片段3D化,我看过之后,觉得这样大大损伤了影片的真实质感,让机器人看起来很假,所以《变形金刚3》的3D化仍然悬而未决。

彼得·杰克逊

(《指环王》系列、《金刚》导演):他们说电影业遇到麻烦了,3D能拯救电影业吗?但这真与3D无关。电影业是遇到了麻烦,但这不是技术造成的,也不是技术能解决的。3D也不是适合所有影片,比如《丁丁历险记》可以有3D版本,但是《指环王》系列前传《霍比特人》不会制作3D版本,因为影片中复古欧式风格并不适合用3D形式展示出来。

>>链接:3D

D是英文Dimension(线度、维)的字头,3D是指三维空间。国际上是以3D电影来表示立体电影。人的视觉之所以能分辨远近,是靠两只眼睛的差距。人的两眼分开约5公分,两只眼睛除了瞄准正前方以外,看任何一样东西,两眼的角度都不会相同。虽然差距很小,但经视网膜传到大脑里,脑子就用这微小的差距,产生远近的深度,从而产生立体感。一只眼睛虽然能看到物体,但对物体远近的距离却不易分辨。根据这一原理,如果把同一景像,用两只眼睛视角的差距制造出两个影像,然后让两只眼睛一边一个,各看到自己一边的影像,透过视网膜就可以使大脑产生景深的立体感了。各式各样的立体演示技术,也多是运用这一原理,我们称其为“偏光原理”。

1839年,英国科学家查理·惠斯顿爵士根据“人类两只眼睛的成像是不同的”发明了一种立体眼镜,让人们的左眼和右眼在看同样图像时产生不同效果,这就是今天3D眼镜的原理。1922年,世界上第一部3D电影是《爱情的力量》,遗憾的是,影片很早之前就已经遗失了。早期的3D电影都是以展示立体效果为主,片中常以指向观众的枪、扔向观众的物体为噱头。1952年,讲述非洲探险的《非洲历险记》被认定为是史上第一部真正的3D长片。该片的口号是“狮子在你腿上,爱人在你怀里”。尽管《生活》杂志在当时称该片“廉价、荒谬”,但观众们仍然热情地挤进电影院去体验片中的“自然视角”。1953年,《恐怖蜡像馆》等一批3D恐怖片应运而生,3D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进入了黄金时期。1954年,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导演们绝大多数都对3D电影低眼相看,认为那只不过是在玩魔术而已,根本不是艺术。然而,希区柯克不这么想,他在1954年拍摄了3D版的《电话谋杀案》,成为了当时3D片中为数不多的精品。1962年,我国的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国内第一部3D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桑弧导演,陈强主演。后来又陆续出现了《欢欢笑笑》《快乐的动物园》《靓女阿萍》《侠女十三妹》等。

六十年代后,观众对3D带来的新鲜视觉效果渐渐失去兴趣,加之很多3D电影本身水准低下,技术上还存在很多缺陷,3D电影步入一段很长时间的低谷。直到2004年,第一部IMAX 3D长片《极地特快》诞生,该片在2000块普通2D银幕上放映,3D IMAX银幕只有75块。然而就是这75块3D IMAX银幕,获得的票房占全片总票房的百分之三十。3D+IMAX的“超强组合”,让发行方看到了巨大的商业潜力。2009年,《阿凡达》成为有史以来制作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3D电影。好莱坞众多公司已先后加入3D电影的战团,众手协力将电影从百年的2D时代过渡到3D时代:华纳公司宣布,未来出品的重要影片及大制作都将以3D形式上映;迪斯尼旗下的皮克斯动画也宣布,《飞屋环游记》之后的电影作品都是3D形式,公司斥资3亿美元的《电子世界争霸战2》也是3D电影;很多令人期待的大片如《哈里.波特7》、《丁丁历险记》等都将制作成3D效果。

在2008年3D电影渐渐成为关注焦点之后,中国也开始了电影3D化的尝试,2009年8月25日,中国内地首部3D歌舞片《乐火男孩》率先上映,影片的票房表现虽然很一般,但至少也为华语片的3D化作出了贡献。之后,2010年2月9日,《苏乞儿》上映,这部电影中有20分钟的3D武打片段,也是很多内地观众首次在大银幕上看到3D的武打场面,算是开了一个先河。2010年徐克开始拍摄中国第一部3D武侠大片《龙门飞甲》。

猜你喜欢

徐克武侠动画
武侠风
极限之光
徐克眼中的狄仁杰
揭秘油画动画 逐帧堆砌的精致艺术
阿尔茨海默症患者
星火燎原 助力武侠
王濛莎作品
动画总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