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生若只如初见

2010-05-30

37°女人 2010年8期
关键词:火凤凰茅盾自传

梅 寒

1999年1月12日,94岁高龄的秦德君在北京溘然长逝。那时,除了她身边的亲朋好友,很少有人知道这位老人的名字。直到1999年12月,随着一本自传——《火凤凰——秦德君和她的一个世纪》出版,这个名字才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随着这本自传的面市,一段被掩隐了半个多世纪的恩怨情仇,也渐渐浮出水面。

“如果还有下辈子,您是否还会选择跟他在一起?”秦德君在世时,曾被年轻的记者这样追问。

“不可能。我们在一起不会幸福。”她回答得斩钉截铁。可曾经的一幕一幕,他的一言一行,都会穿云破雾从她记忆深处清晰地浮上来……

1

1928年夏天之前,秦德君与茅盾仅有过几面之缘。彼时,她只知他是上海平民女校的教员,两人并没有交往过。

那时,茅盾发表《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引起左翼文人在报纸杂志上对他的批判。这边茅盾苦闷无着,那厢秦德君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在刚刚过去的二七北伐战争中,她从战马上跌下来负伤,正住在上海的朋友家里。

那年夏天,秦德君迫切希望朋友能帮她办理前往苏联学习的手续,当时的茅盾正有意前往日本,朋友在中间一撮合,他们就成了彼此的伴儿。

1928年7月初,他们一起踏上了由上海开往日本的小商船。

漫长的海上航行单调又辛苦,他们却因为彼此相伴而不再寂寞。在船上,他常约她到舱外凭栏远眺,看碧海蓝天,鸥鸟飞翔。他兴致勃勃地给她讲述他的著作、他的身世,讲他大革命高潮时在武汉《国民日报》当编辑的情形。

他们的心一点点向彼此靠近。对于他的身世,他那桩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下的不幸婚姻,她听得越多,就越发在心底同情这位才华出众的作家。

他对她的喜欢,自然更不加掩饰。他给朋友写信,在信里绘声绘色地向朋友描述她,她的穿戴,她的一颦一笑。甚至她脑后一小缕少白的头发在海风里被掀卷成灰色,他都兴致盎然地写下来,然后再读给她听,读完二人又相视开心大笑。他还把印了她名字的名片一张张丢到大海里,孩子般地笑:“看,秦德君跳海了。”那时,他叫她“阿姐”,她叫他“小淘气”,尽管他的年龄比她整整大了10岁——男人在自己心爱的女人面前,永遠都保留着自己最童真的一面,就算才高八斗的他也不例外。

2

在日本,因为远离亲人和故土,他们走得更近了。那时,她去学校读书,他便天天往她住的女子宿舍跑。

为了扭转左翼文人对他第一部小说的批评态度,他迫切希望能创作出第二部作品来。可他没有素材,她便把自己的女朋友胡兰畦逃婚和参加革命的经历讲给他听。他没去过四川,她就把那里的一山一水以及当地的风俗人情详尽地给他娓娓道来。他写好一章,她再帮他把里面的人物对话改成四川方言,以求更好的表达效果,那是一段忙碌又幸福的日子。小说写完后,他们又为它取名为《虹》。她说四川多彩虹,彩虹有一股妖气,有一股迷人的魔力。《虹》后来在《小说月报》刊出,反响非同一般。但人们多只记住了他的名字,《虹》背后的这一段故事,则鲜有人知。

由友情到爱情,从来都是两厢情愿、不知不觉的事儿,他们相恋、同居,她怀了他的第一个孩子,而后却因为贫穷和梦想不得不放弃这个小生命。

1929年冬天,日本开始大检举,在日本的中国共产党组织被一网打尽。平时与他们交往的一些朋友也被捕了,流亡京都的红色青年也纷纷离开日本回到上海。当时,她也提出要回上海,他不愿意。她后来回忆说:“每每提及此事,他都会抱着她痛哭一回。”

因为生计举步维艰,1930年4月,他们还是被迫回到上海。他们先住旅馆,后住到朋友家里。他带着她去看望自己的家人,公开了关系。那时,他想同结发妻子离婚,给她一个名分。可他却低估了封建大家庭的力量。结发妻子的哭闹,母亲的逼迫,让他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那样的境地,让她提出分手。他只能给她一个承诺,一个4年之约。他让她等他4年,他要用4年的时间,赚取足够的稿费,来支付与结发妻子的离婚费用。她答应了。可分手不过数月,他就决然地回归家庭。她再度去医院,打掉了腹中的胎儿,那是他和她的第二个孩子。身心的双重伤痛让她一病不起,而后悄悄回到四川老家;他则在上海安安静静做了丈夫和父亲。

4年,恍惚又是一世,当初那些爱的誓言,已随风飘逝。

3

抗日战争爆发后,茅盾去重庆参加进步文艺活动,他们也有过几面之缘。

“1938年在重庆天官府7号,郭沫若1999年1月12日,94岁高龄的秦德君在北京溘然长逝。那时,除了她身边的亲朋好友,很少有人知道这位老人的名字。直到1999年12月,随着一本自传——《火凤凰——秦德君和她的一个世纪》出版,这个名字才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随着这本自传的面市,一段被掩隐了半个多世纪的恩怨情仇,也渐渐浮出水面。

“如果还有下辈子,您是否还会选择跟他在一起?”秦德君在世时,曾被年轻的记者这样追问。

“不可能。我们在一起不会幸福。”她回答得斩钉截铁。可曾经的一幕一幕,他的一言一行,都会穿云破雾从她记忆深处清晰地浮上来……

1

1928年夏天之前,秦德君与茅盾仅有过几面之缘。彼时,她只知他是上海平民女校的教员,两人并没有交往过。

那时,茅盾发表《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引起左翼文人在报纸杂志上对他的批判。这边茅盾苦闷无着,那厢秦德君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在刚刚过去的二七北伐战争中,她从战马上跌下来负伤,正住在上海的朋友家里。

那年夏天,秦德君迫切希望朋友能帮她办理前往苏联学习的手续,当时的茅盾正有意前往日本,朋友在中间一撮合,他们就成了彼此的伴儿。

1928年7月初,他们一起踏上了由上海开往日本的小商船。

漫长的海上航行单调又辛苦,他们却因为彼此相伴而不再寂寞。在船上,他常约她到舱外凭栏远眺,看碧海蓝天,鸥鸟飞翔。他兴致勃勃地给她讲述他的著作、他的身世,讲他大革命高潮时在武汉《国民日报》当编辑的情形。

他们的心一点点向彼此靠近。对于他的身世,他那桩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下的不幸婚姻,她听得越多,就越发在心底同情这位才华出众的作家。

他对她的喜欢,自然更不加掩饰。他给朋友写信,在信里绘声绘色地向朋友描述她,她的穿戴,她的一颦一笑。甚至她脑后一小缕少白的头发在海风里被掀卷成灰色,他都兴致盎然地写下来,然后再读给她听,读完二人又相视开心大笑。他还把印了她名字的名片一张张丢到大海里,孩子般地笑:“看,秦德君跳海了。”那时,他叫她“阿姐”,她叫他“小淘气”,尽管他的年龄比她整整大了10岁——男人在自己心爱的女人面前,永远都保留着自己最童真的一面,就算才高八斗的他也不例外。

2

在日本,因为远离亲人和故土,他们走得更近了。那时,她去学校读书,他便天天往她住的女子宿舍跑。

为了扭转左翼文人对他第一部小说的批评态度,他迫切希望能创作出第二部作品来。可他没有素材,她便把自己的女朋友胡兰畦逃婚和参加革命的经历讲给他听。他没去过四川,她就把那里的一山一水以及当地的风俗人情详尽地给他娓娓道来。他写好一章,她再帮他把里面的人物对话改成四川方言,以求更好的表达效果,那是一段忙碌又幸福的日子。小说写完后,他们又为它取名为《虹》。她说四川多彩虹,彩虹有一股妖气,有一股迷人的魔力。《虹》后来在《小说月报》刊出,反响非同一般。但人们多只记住了他的名字,《虹》背后的这一段故事,则鲜有人知。

由友情到爱情,从来都是两厢情愿、不知不觉的事儿,他们相恋、同居,她怀了他的第一个孩子,而后却因为贫穷和梦想不得不放弃这个小生命。

1929年冬天,日本开始大检举,在日本的中国共产党组织被一网打尽。平时与他们交往的一些朋友也被捕了,流亡京都的红色青年也纷纷离开日本回到上海。当时,她也提出要回上海,他不愿意。她后来回忆说:“每每提及此事,他都会抱着她痛哭一回。”

因为生计举步维艰,1930年4月,他们还是被迫回到上海。他们先住旅馆,后住到朋友家里。他带着她去看望自己的家人,公开了关系。那时,他想同结发妻子离婚,给她一个名分。可他却低估了封建大家庭的力量。结发妻子的哭闹,母亲的逼迫,让他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那样的境地,让她提出分手。他只能给她一个承诺,一个4年之约。他让她等他4年,他要用4年的时间,赚取足够的稿费,来支付与结发妻子的离婚费用。她答应了。可分手不过数月,他就决然地回归家庭。她再度去医院,打掉了腹中的胎儿,那是他和她的第二个孩子。身心的双重伤痛让她一病不起,而后悄悄回到四川老家;他則在上海安安静静做了丈夫和父亲。

4年,恍惚又是一世,当初那些爱的誓言,已随风飘逝。

3

抗日战争爆发后,茅盾去重庆参加进步文艺活动,他们也有过几面之缘。

“1938年在重庆天官府7号,郭沫若领导的文化工作委员会的大门口,我穿着玫瑰红晴雨两用衣正要进门,冷不防同正从里面出来的茅盾撞了个满怀。他手里拿着黑雨伞,我们不约而同地都站住了,彼此都不知说什么好。我的喉头梗塞住了,他低下头去,不敢正眼看我。他还是那样消瘦,那般憔悴,我倒有些可怜他了。”在她的自传《火凤凰——秦德君和她的一个世纪》一书中,她对当年的久别重逢仍旧记忆犹新。

解放后,在北京他们也曾匆匆见过几面,却是物是人非两茫然。招呼都没打过,就匆匆错开了。“我拎着自己的两斤苹果走出北门,只见他慌张地钻进一辆黑色小汽车里,把大拇指咬在牙齿中间,歪着脑袋痴望着我。”彼时的他,心里在想着什么,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再以后,他忙他的文学事业,安安心心守着结发妻子相伴到老;她则颠沛流离,嫁人、受伤、入狱、出狱,继续工作在革命战线上直至终老……在血与火的煎熬里,她从不曾向命运低过头,火凤凰真是她一生再合适不过的写照。

他和她的故事,被封存了好久。在茅盾晚年的自传《我走过的道路》中,只字未提他与秦德君在日本的那段生活。可他却一直保留着他与她在一起时,他为她拍的3张照片。而秦德君在某些场合遇到茅盾甚至在谈起他时,过激的反应也常常让身边的人尴尬万分。她说她不愿再想起他,他是个负心郎。但无论二人有多不愿意再回首那段共同走过的路,在那段相知相恋的岁月里,他和她都曾经心心相系,一起牵手走过。这份爱情,可以被岁月的风尘淹没,却无法从他和她的生命中随意剔除。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纳兰性德在《木兰花令》中如此慨叹。

是的,人生若只如初见,所有往事都能化为红尘一笑,只留下初见时的惊艳、倾情,忘却曾有过的背叛、伤怀、无奈和悲痛。如此,这将是何等美妙的人生境界。爱情世界里,或者本就不必去追究谁对谁错。相爱,分手,都不应有恨,爱过就好。只是不知道,在另一个世界里再相遇的二位老人,能否云淡风轻,一笑泯恩仇?

(摘自《婚姻与家庭》)

猜你喜欢

火凤凰茅盾自传
茅盾的较真
茅盾不怕被骗
火凤凰
茅盾手稿管窥
“火凤凰”陈培华
呼唤涅槃的“火凤凰”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
茅盾文革期间撰写回忆录
敬一丹否认新书是自传
关于推荐《施仲衡自传》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