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玉蟾金丹派南宗戒律文献初考

2010-04-13盖建民

关键词:南宗戒律

盖建民

(四川大学“985”工程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四川 成都 610064)

白玉蟾创立的金丹派南宗不但在宗教队伍人员上有相当的规模,而且还有自己固定的宗教修行场所,并且有严密的宗教组织制度和宗教戒律。在宗教组织的戒律制度建设方面,白玉蟾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和主张,“即掌教,既当阐教而知堂务,要开堂,元明正己之方,以作律人之法”[1]308。金丹派南宗强调 “五湖云水,混处一堂。既集徒侣,须明纪纲”,“道规有常”[2]311。白玉蟾自觉地意识到宗教戒律的意义,即作为一宗一派的掌教人,要肩负起传道和弘教的责任,必须熟知道堂管理事务,制定道堂戒律制度。这是南宗教团组织制度建设的重要一环和目标任务。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白玉蟾与金丹派南宗已有一些研究成果,例如国内陈兵[3]、曾召南[4]等学者的成果;国外日本横手裕、松下道信[5]、铃木健郎[6]等学者近几年来对白玉蟾、全真道南宗发表过多篇论文,其中横手裕《白玉蟾と南宋江南道教》[7]《全真教と南宗北宗》[8]、《全真教の变容》[9]以其不同于国内的视角和观点,对国内从事金丹派南宗的学者提供了来自域外的思想参照系①关于日本学者对全真道南宗研究现状,可参阅松下道信:《日本にはける全真道南宗研究の動向について——附:全真道南宗研究文献目錄略》,日本《中国哲学研究》第 22号,2007年 7月拔刷;此篇中译本《日本全真道南宗研究简介》,作者松下道信曾在 2005年 5月天台山暨浙江区域道教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报告,收入大会论文集。。横手裕研究白玉蟾的代表作《白玉蟾と南宋江南道教》,对《海琼白真人全集》的各种版本关系及其流传情况作了辨析。该文同时也对《道藏》内单篇的白玉蟾文献作过梳理,除了大家熟悉的《静余玄问》、《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注》、《金华冲碧丹经秘旨》、《道法九要序》、白玉蟾注王文卿《玄珠歌》等文献外,横手裕还对《道法会元》中散见的白玉蟾文献做了排查,指出一些过去学界未曾注意的白玉蟾文献,计有:卷七十六《汪火师雷霆奥旨序》,白玉蟾序;卷七十七《坐炼功夫》,尹真人述、白玉蟾注;卷七十七《书符内秘》,上官真人述、白玉蟾注;卷七十七《橐籥枢机说》(文中で玉蟾を自稱としてぃる);卷八十二《雷霆三帅心录》,白玉蟾述;卷八十四《琼山紫清真人答隐芝书》;卷八十七《木郎咒》,白玉蟾注解;卷一百八《翠虚陈真人得法记》,白玉蟾书。并且指出在《法海遗珠》卷十四有白玉蟾述的《追鹤秘法》[7]。横手裕对《道藏》内主要是《道法会元》中散见的白玉蟾文献梳理,为我们系统整理白玉蟾文献提供了基础和线索。

但是,横手裕收集的《道藏》内散见的白玉蟾文献相当不全面,有些仅仅指出其出处,未作详细辨析,且多有遗漏。例如《堂规榜》,存《鸣鹤余音》卷九;《告斗求长生法》,白玉蟾传述,存《法海遗珠》卷十四;《琼山白玉蟾跋〈施华阳文集〉》,元代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五《施肩吾传》有部分转述;《演教堂揭匾法语》,收入宋末邓牧编的《洞霄图志》卷六及《大涤洞天记》卷下《叙碑记》;《还丹歌》,元代《庐山太平兴国宫采访真君事实》卷八收入。该文收集的范围仅仅局限《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未涉及《道藏辑要》和《藏外道书》散见的白玉蟾文献,也未涉及白玉蟾金丹派南宗戒律文献。

纵观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动态,现有成果多集中在白玉蟾的生平考辨、白玉蟾内丹思想、白玉蟾与雷法、白玉蟾三教合一思想等等,对白玉蟾创立的金丹派南宗的戒律文献尚未有专门研究。这种缺失直接影响到学界对白玉蟾创立的金丹派南宗宗教制度的深入细致的研究与评价。关于白玉蟾的戒律文献,除了学术界比较熟悉的《道法九要》之外,笔者通过仔细的文献稽考,认为白玉蟾尚撰有《堂规榜》、《道堂戒论文》,此乃白玉蟾散佚文献,是白玉蟾撰写的两篇金丹派南宗重要戒律文献,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忽略。本文对道书文献中散见的白玉蟾金丹派南宗戒律文献首次进行稽考,重点围绕《堂规榜》、《道堂戒论文》与《道法九要》及其相关文献,就白玉蟾金丹派南宗戒律制度问题进行初步考论。

一、《道堂戒论文》与金丹派南宗“戒论”

《道堂戒论文》是研究白玉蟾南宗早期宗教组织制度和戒律的重要文献,过去学术界多为忽略,弥足珍贵。清代闵一得所编辑的《古书隐楼藏书》第十二册《清规玄妙》(亦作《清规玄妙全真参访集》),其内集中收入一篇题为《紫清 (其原书目录有 “白”字,引者注)真人清规榜》[10]608,经笔者对勘,其文字略有出入,实际上是白玉蟾《堂规榜》的“全真版”。

《道堂戒论文》篇幅不长,全文如下:

道从古有,乃万物之祖,万法之宗。堂自近兴,非一日之功,一人之力。此乃延贤之举,岂容败教之徒。不惟道众生嫌,且被俗人厌贱。即掌教,既当阐教而知堂务;要开堂,元明正己之方,以作律人之法。汰去冗顽之辈,剗除老病之徒,不惟饱食无庸,抑以醉颠作闹,口里尽无规之语,胸中皆不检之谋。七尺堂堂,自是凶徒之恶少。三餐哄哄,只多游手之奸雄。人皆谓余养虎遗后患,我亦思尔牧羊去败群。复兴玄阃正一之风,以开学者自新之路。向来前辈,皆千辛万苦以成真。今者后生,惟杂工异术以从事。不去庄严仙镜界,徒能狼藉道家风。今秉清规,律严峻令,屏逐邪魔,以后一如古始之初。尔等诸人肇今以往,改好色贪财之念,为乐天知命之心。念白发以磨青春,各修道业。炼红铅而入黑汞,结就丹砂。食不耕,衣不蚕,汝当知愧!打是怜,骂是惜,我亦何心?从今努力下工夫,管取他时成道果。倘能如是,愿不伟哉![1]308

这篇篇幅不长的道堂戒律论文,言简意赅,包涵了许多南宗道堂组织制度建设的信息。

第一,南宗道堂制度刚刚兴起,“堂自近兴”,白玉蟾指出这一制度“非一日之功,一人之力”就可完成,是一件长期任务。

道堂建设作为南宗宗派发展的新生事物,对南宗宗教组织队伍的扩大和发展有重要意义。“此乃延贤之举”,道堂建设是广纳天下好道贤士的重要举措。白玉蟾结茅于武夷时所作的《驻云堂记》,也特别强调“建堂纳士之举”对于道教南宗道士修行的宗教意义,云:“异日阅籍于天台,换骨于武夷,皆始乎今日建堂纳士之举。”[12]330

第二,该文透露出在白玉蟾掌教时代,南宗宗教人员队伍庞杂,道徒素质参差不齐,道堂内部混入一些“败教之徒”,“顽之辈”,三餐哄哄,醉颠作闹,不但引起“道众生嫌”,而且被“俗人厌贱”。白玉蟾的一首诗《炙灯》也描述了当时宫观道士“只知贪酒百无能”素质不高的现状:

观里多时道士憎,只知贪酒百无能。

黄昏钟了无人迹,借得邻房一盏灯。[13]795

这些现象败坏了南宗的道风,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白玉蟾才会慨叹 “冠褐满天下,几个能贤贤?”[14]500已经深刻意识到南宗道士队伍素质良莠不齐的现状和造成的后果,急需清整改变。

第三,白玉蟾认为开堂阐教,首先要制定道堂戒律。戒律有重要的宗教功能,即所谓“元明正己之方,以作律人之法”。制定道堂清规戒律十分必要,这是除弊兴教的制度保证。白玉蟾制定的南宗道堂戒规是以传统道教戒律为基本内容的,“今秉清规,律严峻令”,“以后一如古始之初”,强调要回归原初道教之古朴之教风范;其制定道堂戒律的目的也是为了“汰去冗顽之辈”,“复兴玄阃正一之风,以开学者自新之路”,达到规戒南宗道徒“改好色贪财之念”、“各修道业”的最终目标。为此,白玉蟾为南宗宗教活动场所道堂专门制定了堂规,并张榜公之于众,各令知悉。

二、《堂规榜》与金丹派南宗“戒规”

《堂规榜》与《道堂戒论文》是姐妹篇,并是研究白玉蟾南宗早期宗教组织制度和戒律的重要文献。《堂规榜》载《鸣鹤余音》卷九。《鸣鹤余音》系元代仙游山道士彭致中“采集古今仙真歌辞,并而刻之”。全书九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前有道园道人虞集伯生作的《鸣鹤余音叙》,略述本书来历:

会稽冯尊师,本燕赵书生,游汴,遇异人得仙学。所赋歌曲,高洁雄畅。最传者《苏武慢》二十篇,前十篇道遗世之乐,后十篇论修仙之事。会稽费无隐独善歌之,闻者有凌云之思,无复留连光景者矣。予山居,每登高望远,则与无隐歌而和之。无隐曰:公当为我更作十篇。居两年得两篇半,殊未快意也。昭阳协洽之年,嘉平之月,长儿同之官罗浮。予与清江赵伯友,临川黄观我、陈可立、吴文明,平阳李平幼子翁归,泛舟送之。水涸,转都阳湖,上豫章,遇风雪,十五六日不能达三百里。清夜秉烛危坐,高唱二三夕,得七篇半。每一篇成,无隐辄歌之。冯尊师天外有闻,必能乘风为我一来听耶。明年舟中又得一篇,并《无俗念》二首。后三年,仙游山道士彭致中,采集古今仙真歌辞,并而刻之,与瓢笠高明

共一笑之乐也。道园道人虞集伯生叙。[15]256

在书末卷九收录有吕洞宾、张伯端、白玉蟾、萧庭芝、郎然子、王重阳、丘长春、冯尊师、马丹阳等人所作历代歌、赋、记、文十七篇,依次有《太空歌》、《悟真歌》、《证道歌》、《得道歌》、《心地赋》、《八义禅赋》、《识心识意赋》、《清闲赋》、《全真赋》、《尊道赋》、《祖庭记》、《升堂文》三篇、《荼文》、《七真禅赞》、《逍遥吟》、《堂规榜》、《清闲跋》等。其中《堂规榜》明确署名 “白玉蟾”,篇幅不长,现今三个版本的白玉蟾文集均未收录。全文如下:

天地神人鬼五仙,尽从规矩定方圆。逆则路路生颠倒,顺则头头合自然。道从古有,堂自近兴。为神仙养素之轩,乃散圣息肩之地。晨昏香火,上祝皇王圣寿无疆,朝暮经诠,下保檀那各家清吉。是以隐显莫测,凡圣同居。只笠笔瓢,作壶中之活计,孤云野鹤,是物外之闲人。散诞无拘,逍遥自在。黄粱梦觉,安然一枕清风。金汞炉开,寂寞半窗明月。功成行满,体妙神灵。伏龙虎而出昏衔,跨鸾鹤而归洞府。其或初离俗网,乍入玄门,性天未彻,心地尚迷。切宜遵守准绳,久则不违模范。侍师敬友,念道思真。常于性命上留心,莫向利名中挂意。行须缓步,语戒喧哗。勿歌夭艳之词,莫讲是非之事。公私出干,不许见灯而回;打坐绝言,直待钟鸣而起。来时明白挂搭,去时对众抽单。稍有违犯,量其罪咎。轻则香油荼饼,重则竹笓下山。偷盗分文,毁烧衣钵,饮酒赌博,不许在堂。职事有达,理当倍罚。故兹榜示,各令知悉。[15]310-311

此篇《堂规榜》针对 “初离俗网,乍入玄门”的道士,认为其“性天未彻,心地尚迷”,因此特别强调要遵守道堂戒律,“切宜遵守准绳,久则不违模范”。其制定的堂规已经初具形态,包含有戒与律两个方面的内容:

堂戒有:

侍师敬友,念道思真;

常于性命上留心,莫向利名中挂意;

行须缓步,语戒喧哗;

勿歌夭艳之词,莫讲是非之事;

公私出干,不许见灯而回;

打坐绝言,直待钟鸣而起;

来时明白挂搭,去时对众抽单。

堂律乃是对于违反堂规者,制定的相应的处罚条律即戒律,稍有违犯,量其罪咎,主要有:

轻则香油荼饼,重则竹笓下山;

偷盗分文,毁烧衣钵;

饮酒赌博,不许在堂;

职事有达,理当倍罚。

上述道堂戒规公开张榜告示,各令知悉。《堂规榜》比较《道法九要》而言,其对南宗道徒日常修行的规范虽然较为粗略,但也已经具备有比较成熟的戒律、戒规。此白玉蟾《堂规榜》后还有一颂,对白玉蟾制定道教堂规的意义进行赞颂:“五湖云水,混处一堂。既集徒侣,须明纪纲。或凡或圣,时隐时彰。神化无定,道规有常。”[15]311

此《堂规榜》过去一直为学术界所忽略。李养正先生编著《新编北京白云观志》第 6章《道范清规及执事榜文志》录有一则《紫清真人清规榜》,李养正先生注谓“此《清规榜》录自京都白云观原本《全真清规》。揭示于何时无考”①李养正编著:《新编北京白云观志》,第 6章《道范清规及执事榜文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3年版,第 328页注释。。《紫清真人清规榜》与上述《堂规榜》的关系值得细考。笔者认为这则录自白云观原本《全真清规》的《紫清真人清规榜》,其蓝本即是《鸣鹤余音》中的《堂规榜》,理由如下:

笔者在阅读清代闵一得所编辑的《古书隐楼藏书》第十二册《清规玄妙》时,发现其内集中有一篇题为《紫清真人清规榜》,内容与《新编白云观志》所收录的《紫清真人清规榜》完全一致,而与《鸣鹤余音》中的《堂规榜》文字有一定出入,兹录如下:

紫清真人清规榜:

天地神人鬼五仙,尽 (遗漏从字,引者注)规矩,定方圆。逆则路路生颠倒,顺则头头合自然。 (省略《堂规榜》“道从古有,堂自近兴”之句,引者注)夫此圣贤息肩之地,亦惟神仙养素之轩。晨昏焚香,预祝颂

皇王圣寿以无疆,朝暮

圣号宣扬,保宰官士庶而有庆。是以凡圣同居,隐显莫测。双履单瓢,作壶中之活计,孤云野鹤,为物外之闲人。恬淡 (《堂规榜》作散诞,引者注)无拘,逍遥自在。黄粱梦觉,安然一枕清风。金汞炉闭,不觉(《堂规榜》作“寂寞”,引者注)半窗明月。功成行满,体妙神灵。伏龙虎而出昏衢,跨鸾鹤而归洞府。或其初离尘俗 (《堂规榜》作俗网),乍入玄门,心地尚迷,性天未彻 (《堂规榜》作“性天未彻,心地尚迷”),切宜遵守清规 (《堂规榜》作 “准绳”),行持莫犯 (《堂规榜》作“久则不违模范”)。侍师敬友,念道思真。常于性命上留心,莫向利名中挂念 (《堂规榜》作“意”)。行须缓步,语要低声 (《堂规榜》作“语戒喧哗”)。勿歌夭艳之词,莫讲是非之事。公私出干,不许 (遗漏“见”字)灯火而回;打坐绝言,直等钟鸣而起。来时明向 (《堂规榜》作“白”)挂搭,去时对众抽单。稍有违犯,量情究责 (《堂规榜》作“量其罪咎”)。轻则香油荼饼,重则竹蓖 (《堂规榜》作“笓”)下山。偷盗杖逐(《堂规榜》作 “偷盗分文”),毁烧衣钵(《堂规榜》作“余”),赌博荤酒 (《堂规榜》作“饮酒赌博”),不许在堂执事。邪淫奸骗,撒骨扬灰 (《堂规榜》无此句)。有违同众倍罚 (《堂规榜》作“职事有达,理当倍罚”)。故兹榜示,各令知悉。[16]608此篇署名为紫清白真人的清规榜,其文字与《堂规榜》有一定的出入,但思想内容基本一致。文中有些清规例如 “邪淫奸骗,撒骨扬灰”,《堂规榜》并无此句,为全真道清规戒条,明显为后人根据全真道戒律增添。《紫清 (白)真人清规榜》末后附有四言颂,云:

五湖云水混居一堂既集徒侣须明纲纪

或凡或圣时隐时彰神化无定道规有常[16]608

此颂在《鸣鹤余音》卷九收录的白玉蟾《堂规榜》后也有[15]311,乃是后人对白玉蟾制定道教堂规的意义的肯定。从上述比勘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紫清真人清规榜》与《堂规榜》的渊源关系,即《古书隐楼藏书》第十二册《清规玄妙》之《紫清白真人清规榜》与李养正先生编著的《新编白云观志》收录的“白云观原本《全真清规》”之《紫清真人清规榜》,二者祖本均是《鸣鹤余音》卷九收录的白玉蟾《堂规榜》。

白玉蟾制定的《堂规榜》对后来的道教戒律有深远影响。明代张宇初撰的《道门十规》就明确规定:“凡出处之间,悉遵白祖师、冯尊师诸师匠《堂规》、《丛林仪范》而行。凡有过失,悉依责罚。”[11]151以至后来的全真道将其吸纳,将“堂规”易名为“清规”。《清规玄妙全真参访集》将《紫清 (白)真人清规榜》收入内集中,且置于《长春真人清规榜》、《长春真人执事榜》之前,在明清时期成为全真道包括北京白云观全真道士颂读和遵循的道教戒律文本。而且,以白玉蟾的《堂规榜》为蓝本的《紫清真人清规榜》被收入“白云观原本《全真清规》”,有力证明了白玉蟾制定的南宗戒律《堂规榜》在道教戒律体系中的地位。

白玉蟾制定的《堂规榜》,与白玉蟾另一篇《道堂戒论文》是姐妹篇,在文笔和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是研究白玉蟾南宗早期宗教组织制度和戒律的重要文献,弥足珍贵。但与白玉蟾另一篇《道法九要》相比较而言,《道堂戒论文》、《堂规榜》早出,其中所制定的南宗道堂戒规、戒律还是比较粗线条的,内容上也没有《道法九要》完备。由此之故,笔者以为《道堂戒论文》、《堂规榜》应是白玉蟾在创建南宗宗教组织制度的早期戒律文献,在时间上比《道法九要》要早些。

三、《道法九要》与金丹派南宗戒律制度

南宗的戒律制度的完善成熟标志,体现在白玉蟾制定的《道法九要》中。《道法九要》乃白玉蟾专门撰著的南宗教团建设的纲领性文件,现存《道德会元》卷一,题“琼琯先生白玉蟾编”,前有白玉蟾自序。

所谓道法,在道书中有多种表述与涵义,《道法会元》卷一之《道法枢纽》云:“师曰:有道中之道,有道中之法,有法中之法。道中之道者,一念不生,万物俱寂;道中之法者,静者交媾龙虎,动者叱咤雷霆;法中之法者,步罡掐诀,念咒书符,外此者皆术数。”白玉蟾认为法出乎道,乃是道之法,“可以盗天地之机,穷鬼神之理。可以助国安民,济生度死。道不可离法,法不可离道。道法相符,方可济世度人”。

道法名目繁多,而当时一些道士只注重法之术而不究道之源,忽略了道教义理的学习和道教戒律的修持,“近世学法之士,不究道源,只参符咒”。针对当时南宋道教界的这些弊端,白玉蟾“兹不得已,略述九事,编成一帙,名曰九要,以警学道之士,证入玄妙之门,不堕昏迷之路。人人得道,个个成真”[17]677。其主要内容为:

立身第一

学道之士,当先立身。自愧得生人道,每日焚香稽首,皈依太上大道三宝。首陈已往之愆,……精严香火,孝顺父母,恭敬尊长。动止端庄,威仪整肃。勿生邪淫妄想,勿游花衢柳陌,勿临诛戮之场,勿亲屍秽之地。清静身心,远离恶党。始宜寻师访道,请问高人。此乃初真之士,当依此道行之。求师第二

学道之士,须是得遇作家,方可明真悟道;得遇真师,方可皈向传道受法。……常侍师门,参随左右,求请口诀玄奥,庶无疑难,自然行之有灵。……若求师者,当究是理。道法之师,始终心意如一,弟子始终亦如一。进道自然无魔。所谓弟子求师易,师求弟子难,诫哉是言也。

守分第三

人生天地之间,衣食自然分定,诚宜守之。常生惭愧之心,勿起贪恋之想。富者自富,贫者自贫,都缘夙世根基,不得心怀嫉妬。学道惟一,温饱足矣。若不守分外求,则祸患必至。……若依此修行,法在其中矣。

持戒第四

夫行持者,行之以道法,恃以禁戒。明其二字,端的方可以行持。先学守戒持斋,神明自然辅佐。……济贫布施,则积阴德,行符之人,则建功皆出于无心,不可著相。著相为之,则不是矣。若功成果满,升举可期矣。

明道第五

夫道者,入圣超凡,福资九祖。逍遥无碍之乡,逸乐有玄之境。聚则成形,散则为风。三清共论,玉帝同谈。不属五行,超离三界。此乃证虚无之妙道。欲证此道,先修人道。去除妄想,灭尽六识。……功成行满,身外有身。仙丹妙宝,随意自取。玉室金楼,随心自化,呼风叱雨,坐役鬼神。嘘炁可以治病,点石可以为金。不与凡同,奉膺天诏,证果真仙矣。

行法第六

夫法者,洞晓阴阳造化,明达鬼神机关。呼风召雷,祈晴请雨,行符呪水,治病驱邪,积行累功,与道合真,超凡入圣。必先明心知理,了了分明,不在狐疑。欲祈雨救旱,先择龙潭江海,碧壑深渊,云龙出没之地,依法书篆,铁札投之。如不应,方动法部雷神,择日限时,登坛发用。祈晴之事,在乎诚心静念,运动阳神,召起冯夷风部之神,扫除云雾,荡散阴霾,易歉为丰,救民疾苦。若德合天心,应之随手。驱邪之道,先立正己之心,毋生妄想,审究真伪。……若治病之法,宜仔细察其病证,次当给以符水治之。盖人之气运於三焦五脏之间,顺则平康,逆则成病。或嗜欲失节,或心意不足而成邪。故邪气侵则成病。以我正真之炁,涤彼不正之邪;以我之真阳,敌彼之阴。若患者执迷邪道,可方便而化之符水而治之。救人功满,而证仙阶,而为妙果欤。守一第七

近观行持者,间或不灵,呼召不应者何故?初真行法者,累验非常,广学者却不如之。此非法之不应也,缘学者多博广学,反使精神不能纯一,分散元阳。登坛之际,神不归一,法不灵应。……且法印亦不可多,专以心主一印,专治一司,专用一将,仍立坛靖,晨夕香火崇奉,出入威仪,动止恭敬,诚信相孚,自然灵应。切不可疑惑有无,昧於灵台。须是先以诚敬守之,必获灵验。斯为守一之道矣。

济度第八

学道之人,洞明心地,不乐奢华,不嫌贫贱,不著于尘累之乡,不漂于爱河之内,恬淡自然,逍遥无碍,尘世和同。先当行符治病,济物利人。次可拔赎沈沦,出离冥趣。先度祖宗,次及五道。以我之明,觉彼之滞;以我之真,化彼之妄;以我之阳,炼彼之阴;以我之饱,充彼之饥。超升出离,普度无穷。斯为济度矣。

继袭第九

学道之人,得遇明师,传授秘法,修之於身,行之於世,人天敬仰。末学皈依,愧非小事。当知感天地阴阳生育之恩,国王父母劬劳抚养之德,度师传道度法之惠。则天地国王父母师友不可不敬,稍有违慢,则真道不成,神明不佑。道法既得,於身道成法应,可择人而付度之,不可断绝道脉。须是平日揣磨,得其人可以付者付之。苟非其人,亦不可轻传也,罪有所归。若得人传授,但依祖师源流,不可增损字诀。忠孝之心相契,切勿生人我之心。弟子若负师,天地神明昭然鉴察,毫分无失。师伪,弟子亦然。若无人可度,石匣藏于名山福地、海岛龙宫,劫运流行,自然出世。予感天地父母生化之恩,诸师傅道教训之德,将其所得,册成九事,以警后学。若修身立己,积德累功,上体天心,下利人物,行道成真,超凡入圣,伏望见闻,咸希观览。琼山道人白玉蟾述。[17]679

这九大要则实际上就是白玉蟾为南宗宗派制定的主要教规制度。白玉蟾从南宗宗教组织和制度建设的需要和要求,从 “立身”、 “求师”、“守分”、“持戒”、“明道”、“行法”、“守一”、“济度”、“继袭”九个方面制订了南宗道徒日常修行必须遵守的九大要则,其戒律思想已经比较完善。关于白玉蟾《道法九要》戒律思想的详尽分析,尤其是与全真道《重阳立教十五论》思想之比较,值得专题探讨。此外关于金丹派南宗后学的戒律文献,限于篇幅和本文主旨,笔者将另文讨论。

[1]琼琯白真人集[G]∥重刊道藏辑要 (娄集五).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鸣鹤余音:卷九 [G]∥道藏:第 24册.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8.

[3]陈兵.金丹派南宗浅探 [J].世界宗教研究.1985. (4).

[4]曾召南.白玉蟾生卒及事迹考略 [J].宗教学研究,2001,(3).

[5]松下道信.全真教南宗にはける性命说の展开 [J].中国哲学研究,2000, (15);白玉蟾とその出版活动——全真教南宗における師授意識の克服 [J].东方宗教,2004,(104).

[6]铃木健郎.白玉蟾の内丹说 [J].东方宗教,2003,(102);白玉蟾の雷法说 [J].东方宗教,2004,(103).

[7]横手裕.白玉蟾と南宋江南道教 [J].东方学报 (京都)68,1996.

[8]横手裕.全真教と南宗北宗 [G].【讲座道教 3】道教の生命观与身体论,2000.

[9]横手裕.全真教の变容 [J].中国哲学研究,1990,(2).

[10]清规玄妙 (全真参访集)[G]∥古书隐楼藏书,藏外道书第 10册,成都:巴蜀书社,1990.

[11]道门十规[G]∥道藏:第 32册.

[12]驻云堂记[G]∥白玉蟾全集 (卷二).道藏精华第十集之二,台湾:台湾自由出版社影印.

[13]白玉蟾全集:卷六[G]∥道藏精华第十集之二,台湾:台湾自由出版社影印.

[14]白玉蟾全集:卷三 赠何道人[G]∥道藏精华第十集之二,台湾:台湾自由出版社影印.

[15]鸣鹤余音[G]∥道藏:第 24册.

[16]清规玄妙 (全真参访集)[G]∥古书隐楼藏书,藏外道书:第 10册.成都:巴蜀书社,1990.

[17]道法会元:卷一[G]∥道藏:28册.

猜你喜欢

南宗戒律
黄易的绘画师承与交游
20世纪以来讨论中的“南宗”
试论董其昌早期绘画的“不和谐”感
自觉遵守“十条禁令”、“十条戒律”承诺书
“南宗”与“北宗”之间的区别
南宗余脉——苏州博物馆藏清初正统画派四王吴恽及其传人山水画展
“八戒”是和尚的戒律吗?
政商关系五戒律
戒律和自由
论鼎湖山庆云寺的戒律学传统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