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和汤外科临床应用举隅

2010-04-13南喜连河南省中医院郑州450002

陕西中医 2010年5期
关键词:皮色鹿角胶白芥子

南喜连 河南省中医院(郑州 450002)

阳和汤始载于《外科证治全生集》,由鹿角胶、麻黄、桂枝、干姜、熟地、白芥子、甘草组成。该方对血虚寒凝而设,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主治一切阴疽。其方的特点:补而不腻、温而不燥,对气血不足、寒湿凝滞诸症有卓效。笔者在临床中以此方加减治疗多种疾病,效果良好,现就该方在外科的临床应用举验案如下。

1 慢性乳腺炎 武某,女,36岁。2000年 10月 8日初诊。自述 1月前因与其子玩耍时不慎碰及左乳,随感疼痛,不曾治疗。后局部结一肿块,皮色不变。在某院按乳腺增生治疗无效,且肿块逐渐增大,质硬,皮色暗红,活动度差,伴有乳头凹陷,在另一家医院大剂量应用抗生素及清热解毒中药,效差,疑为乳腺癌,建议手术切除。患者因惧怕手术而求治于我科。余诊患者左乳肿块约 5cm× 6cm大小,质硬,与周围组织粘连,皮色暗红不痛,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缓。化验血常规正常。乳腺彩超及红外光扫描均提示慢性炎症改变。诊为慢性乳痈(慢性乳腺炎)。证属血虚寒凝、痰瘀互结。治宜温阳活血、软坚散结。选阳和汤加减,方药为:麻黄、干姜、甘草各 6g,桂枝、制附子、柴胡、三棱、莪术各 10g,鹿角胶、熟地、白芥子、浙贝母、连翘各 15g,香附 20g,夏枯草、皂角刺各 30g。每日 1剂,服 7剂,左乳肿块触之稍稍变软,以此方加减继服月余,肿块逐渐消失,局部留有淡褐色色素沉着,后随访半年,皮色恢复正常,肿块未再复发。

按:乳痈多见于哺乳期,急性期以局部红肿热痛为主要症状,治疗多清热解毒、通乳消肿。而本例为非哺乳期患者,左乳有外伤史,现肿块色暗红不热,肿块质硬而疼痛不甚,舌淡,苔白腻,脉沉缓,加之长期应用抗生素,从中医角度讲,抗生素性属寒凉,同时服用大剂量清热解毒之中药,致寒凝、血瘀互结。故选阳和汤治疗。方中用熟地温补营血,鹿角胶性温养血助阳,化阴凝使阳和。麻黄、白芥子通阳散滞化痰,制附子、姜桂破阴和阳,温通经脉。复加三棱、莪术、皂角刺、香附、夏枯草、浙贝母等以行气破血化痰软坚,故取效更速。诸药合用犹如日照当空,寒冰解冻,肿块亦随之消散。

2 乳腺增生 王某,女,34岁。2001年 4月 3日初诊。主诉双乳胀痛结块 3年余。3年前患者因工作不顺心时常郁闷不乐,先是双乳胀痛,继之外上方各结一肿块,胀痛、肿块随喜怒而增减,在某医院诊为乳腺增生。3年来几乎服遍了治疗该病的所有中成药,效果均不理想,思想压力很大,寝食难安。后求治于我科,症见患者形体消瘦,面白无华,不思饮食,双乳胀大形如覆碗,皮色如常,肿块质硬拒按,伴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而腻,脉沉弦而滑。据其见证,诊为乳癖(乳腺增生)。乃属血虚寒凝、气滞痰结。法当温通经络、化痰消结。方用阳和汤加减,具体药物:鹿角胶、熟地、白芥子、浙贝母各 15g,柴胡、桂枝、三棱、莪术各 10g,瓜蒌、香附各20g,夏枯草 30g,橘叶 12g,姜半夏 10g,干姜、甘草各6g。每天 1剂,水煎服。嘱其畅情志,忌食生冷发物。服药 1周,疼痛大减,肿块可见,但质地仍坚,此乃寒痰初化,经络略通,以后重用三棱、莪术、白芥子、鹿角胶以助温阳补血,行气化痰之功,又服 10剂,疼痛消失,肿块消散大半,质地变软,推之移动,后用上方调理月余而愈。

按:乳腺增生属中医“乳癖”范畴,其发病多由肝郁气滞及由此引起的冲任失调,故在发病初期,予舒肝理气、软坚散结之法可以获效,但久病肝郁及脾、痰气互结而形成坚实的肿块,并非舒肝散结而能消散。余认为只有温通经脉、化痰消结之法,方可取效。故选此方正中病机而能收桴鼓之功。

3 风湿性关节炎 张某,女,26岁。2001年 3月 5日初诊。患者产后 20d,周身关节痛,1个月后关节悉肿,动则痛甚,畏风,时有汗出,不能食,大便 1~ 3d一行,已卧床 2个月。曾就诊于多家医院,均诊为“风湿性关节炎”,屡治不效,而求治于我科门诊。诊见身体虚浮,四只关节肿大,触之痛不可忍,肢体不可移动,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沉细,化验血沉:48mm/h,RF(-)。诊为着痹(风湿性关节炎)。方选阳和汤加减,处方:麻黄、干姜、甘草各 6g,鹿角胶、桂枝各 10g,制附子 12g,党参、当归、白芍、防风、白芥子各 15g,薏米、茯苓各 30g。每日 1剂,水煎两次分服。7剂后肿轻痛减,肢体能动,饮食增加,脉象缓弱,寒邪渐去,湿邪缠绵,守上方去干姜、麻黄、附子减量,重用薏米,调理半个月,四肢活动自如无不适感。

按:患者产后血虚,寒湿袭于肌肤,入于血脉,痹着于筋骨关节,正气不足,寒湿为滞,久羁不去,故肢节肿痛不已,缠绵不愈。因此选用温经补血、散寒通滞之阳和汤切中病机,故能取得良效。

4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张某,男,24岁。2003年12月 8日就诊。自述两年前感左足发凉怕冷,冬重夏轻,不曾在意。今年进入 11月份始,左足发凉怕冷加重,行走时左小腿疼痛呈间歇性跛行,查左足色苍黄,触之欠温;指压试验(+);足背动脉搏动(-),胫后动脉搏动(+);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缓。结合患者长期的嗜烟史及现症表现,诊为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证属寒凝脉络。治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方选阳和汤加减,处方:麻黄、干姜、甘草各 6g,桂枝、附子各 10g,鹿角胶、熟地、红花、地龙、川牛膝各 15 g,当归、川芎各20g。每日 1剂,水煎两次,早晚分服。服 10剂左右症状减轻,后以此方加减调理 2个月,诸症消失。

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中医“脱疽”的范畴,发病主要由于脾气不健,肾阳不足,复加寒湿之邪入侵而发病。该患者左足发凉怕冷,间歇性跛行,喜暖怕冷及舌脉之象,均为寒凝脉络之表现,故用阳和汤加减能达到寒湿除、阳气复、血脉通之目的。

5 慢性骨髓炎 赵某,男,18岁。2008年 7月 3日初诊。主诉左足第 1趾外伤截趾术后不愈半年。曾多方求治,效果不佳。现左足第 1趾残端有一 0.5cm×0.5cm大小的伤口,周围暗红稍肿,分泌物量少质稀;即时X光片提示:左足第 1趾骨髓炎。但患者平时手足不温,形寒怕冷,舌淡红,苔白腻,脉沉。证属阳虚血弱、寒湿下注、损伤筋骨。治以温阳养血,祛寒通络。方用阳和汤加减:处方:麻黄、甘草各 6g,鹿角胶、桂枝、陈皮、白芷各 10g,当归、熟地、白芥子、焦白术、枸杞子、川断、仙茅、仙灵脾、川牛膝各 15g,黄芪 20g,茯苓、白芍各 30 g。每日 1剂,水煎两次分服。同时给予局部换药,外用八二丹祛腐生肌,每日 1次,适时剪去腐骨,此后改为生肌散,隔日一换,前后治疗约 1个月,伤口愈合,症状消失。 2月后拍片复查,患处骨质已修复,创面未再复发。

按:骨髓炎为临床较为难治之病,病程往往较长,尤其对慢性虚寒性骨病患者,单纯局部治疗,结果常不尽人意,临床上选用阳和汤加减并加入仙茅、仙灵脾、枸杞子、川断、牛膝等调补肝肾、强筋健骨之品,每每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因为肝主筋、肾主骨生髓,故能加快骨质的修复,提高疾病愈合的速度。

猜你喜欢

皮色鹿角胶白芥子
白芥子(李源恒)《人间有味是清欢》《暂放尘心游物外》
碱液显色鉴别小麦皮色的方法研究*
鹿角胶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辨证奇闻》中白芥子的运用规律探讨
VR宝石显微镜下和田玉籽料的鉴别特征
浅谈和田玉籽料
鹿角胶、龟甲胶、黄明胶的药性变迁及现代研究
探讨小麦皮色的化学检验方法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鹿角胶-脱蛋白骨制备工艺
治咳嗽痰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