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双盘状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98例

2010-04-13李春生魏运亮宗书峰潘金生赵文娟丰冠鹏吴哲兵

实用医药杂志 2010年1期
关键词:双盘室间隔腰部

李春生,魏运亮,宗书峰,潘金生,赵文娟,丰冠鹏,吴哲兵

本组室间隔缺损98例。男52例,女46例;年龄4~43岁,平均(12.8±5.3)岁。超声心动图检查均为膜部室间隔缺损,VSD 直径(左室面)为 3.0~12.0 mm,平均(7.2±2.3)mm。肺动脉压轻度增高12例,中度增高1例。98例均采用国产双盘状封堵器由具有自膨胀性的双盘及连接双盘的“腰部”3部分组成。双盘及“腰部”均系镍钛记忆合金编制的密集网状结构,双盘内充高分子聚合物;“腰部”的直径决定可封堵的VSD的大小,双盘较“腰部”的直径大2~3 mm。年龄>8岁患者用1%利多卡因局麻,年龄<8岁患者用静脉复合麻醉+局麻。常规进行心电、血压及无创血氧饱合度测定。经皮穿刺股动、静脉,股静脉内置6F鞘行右心导管术。股动脉内置6F鞘,送6F猪尾导管逆行入左心室行左心室造影,观察室间隔缺损大小及位置。建立股动脉→主动脉→左心室→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钢丝轨道,并将圈套器经股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放至肺动脉,将从左室系统而至的导丝从股静脉拉出。沿导丝送入7F或8F长鞘至左心室,退出导丝及扩张器,保留长鞘于左心室侧。将选择大小合适的封堵器固定于输送导管上。沿长鞘将双盘状封堵器用输送导管送至左心室打开前伞,一起缓慢回撤长鞘和输送系统直至前伞直立紧贴室间隔的左心室面,确认室间隔左室面伞位置合适,固定输送导管,后撤长鞘,使后伞在室间隔右室面弹开,双面伞固定于室间隔两侧关闭室间隔缺损,再在彩超及X线左室造影观察下,位置合适,且无分流,释放封堵器,撤出导管和鞘管,压迫止血。术后卧床12 h,抗生素连用3 d。97例封堵器均成功放置,技术成功率98.9%。1例于左室导管入缺损左室面口部时反复出现Ⅲ度AVB而放弃手术。术后左心室造影示:5例(6.3%)存在微量至少量残余分流,92例(93.7%)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无1例出现主动脉瓣和三尖瓣关闭不全。术后24~72 h超声心动图示分流完全消失97例(100%)。1例释放封堵器后第4天出现一过性Ⅱ度1型房室传导阻滞,应用泼尼松及营养心肌治疗3 d后消失。术后1月彩色多普勒示97例全部心室无水平分流,封堵器未见移位,听诊双期连续性杂音及细震颤完全消失。

本组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其适应证为:室间隔缺损直径2~12 mm,距主动脉瓣2 m以上。本组95例术后即刻左心室造影显示微量至少量分流5例(6.3%),封堵完全92例(93.7%)。释放封堵器后重复左心室造影及升主动脉造影,无主动脉返流。术后24~72 h超声心动图示无缺损处分流。术后1月未发现残余分流及封堵器移位。显示其近期疗效满意,但其位置有一定限制,需注意远期由于可能的封堵器移位或瘢痕而致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应严格掌握经导管关闭VSD的适应证。

猜你喜欢

双盘室间隔腰部
拳头创新产品——RF系列双盘磨浆机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成功救治1例
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不同术式的疗效分析
老年人锻炼腰部仰卧屈膝挺髋
低浓双盘磨浆机选型计算
腰部的自我保健按摩
七氟醚对小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应激反应的影响
经胸微创封堵术在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中的应用
ZDPS盘磨中浓打浆与传统低浓打浆的应用对比
腰部“回”字形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