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研究现状述评

2010-04-10程卫国

湖北社会科学 2010年3期
关键词:德育政治艺术

程卫国

(咸宁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湖北 咸宁 437100)

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研究现状述评

程卫国

(咸宁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湖北 咸宁 437100)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项科学事业,更是一项艺术事业,是塑造人的灵魂的独特艺术活动。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理论研究也逐步开展起来。对以往的研究进行全面的梳理,把握其基本走向和发展态势,是我们开展进一步研究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研究现状;综述

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命题,真正把它当作一门学问来进行理论上的研究,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迄今为止已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对以往的研究进行全面的梳理,把握其基本走向和发展态势,是我们开展进一步研究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前提。

一、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研究的发展阶段

从纵向看,这20多年的研究大致可以划分出三个界限不很清晰的发展阶段:

1.80 年代前期的酝酿阶段。80年代初,李燕杰、刘吉、曲啸等思想教育艺术家以一种真诚、平等、理解、关爱的态度,通过对话、演讲等将知识性、思想性和艺术性融为一体的方式与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受到热烈欢迎并引起轰动,进而在社会上刮起了一股演讲热潮。人们在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巨大魅力的同时,也开始了对这一现象的理性审思。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大背景下,中央有关领导明确指示:“要认真总结思想教育艺术家们的工作经验,以改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培养千千万万个李燕杰。”这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研究呈现呼之欲出的“临盆”状态。

2.80 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后期的启动阶段。1986年2月,青年教育艺术研究所在首都师范大学成立;1988年5月又成立了全国性学术团体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1990年1月,《教育艺术》杂志创刊;紧接着在研究会组织下成立了《中国当代思想教育艺术精华丛书》编委会,并开始陆续出版。这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的成立和学术刊物、著作的出版发行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研究开始正式启动。

3.90 年代中后期至今的全面探索阶段。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全面展开,理论研究领域不断分化和细化,越来越多的问题开始纳入学术视野进行专门研究;同时在德育学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德育美学和德育艺术研究也应运而生并获得了一定的学术空间。以此为契机,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拓展,出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从而步入全面探索阶段。

二、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研究的分类

综观这20多年的研究,主要在三个层面上展开:

一是本体性研究。这类研究所关注的是“为什么、是什么”之类的问题,侧重于基础性理论探讨层面,主要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概念、命题、内涵、本质、特征、功能、过程、原则、规律以及一些特有范畴(如魅力)等方面进行研究。

韩福云《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教育艺术》一文,从和谐、真诚、逻辑、情感、人格五个方面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力量之源。刘利才《试论德育艺术的特征及功能》一文,论述了德育艺术的三大特征与四大功能,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与借鉴价值。[1](p19)杜萍在《高校德育审美化初探》一文提出,实现德育审美化是高校德育走出误区的出路所在,认为德育审美化不只是德育对美的工具性借鉴,而是要使德育与美育有机整合、融为一体,从而提升思想教育的效果。[2](p64)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那些只是把美和艺术作为德育手段、工具的思想。郭海燕在《青年思想教育的艺术》一文中认为,思想教育艺术理论所着力研究的是如何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更好地取得思想教育的实际效果。这实际上说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追求,即艺术魅力与艺术价值。她从情感、形象和哲理三个方面探讨了思想教育艺术魅力的形成规律。彭文晓《关于德育美的思考》一文,从分析德育困境的原因入手,提出实现德育美是德育摆脱困境的出路所在,然后进一步论述了德育美的可能性与意义以及实现德育美的途径。作者认为,德育美是要实现德育对美的精神借鉴,使美成为德育的精神内涵与深层理念,从而使德育呈现出美的特性。[3](p73)这一观点值得肯定的地方在于,它为德育美化、艺术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参考框架”。德育美、德育艺术决不只是德育对美和艺术的外在的、皮相化的工具性借鉴,而首先应该是一种精神的灌注和融入。这虽然是从德育的角度而言,但一般地也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刘利才《试论德育艺术》一文,在学科视野下对研究德育艺术的意义、德育艺术的概念、特征和功能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4](p16)虽然有很多观点还值得商榷,但作者试图构建德育艺术理论体系的努力对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是有益的,也为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研究揭示了可能的发展趋势。刘峰在《论德育的美学意蕴》一文中,从德育对象美、内容美、方法美、教师美和效果美五个方面论述德育过程是一个蕴含美、展示美、发现美、实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朱宇波《论德育艺术的掌握》一文,从德育艺术人才培养的角度分析了掌握德育艺术的可能性、阶段和特点。张启春、张静在《浅谈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一文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就是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基本技能,并着重探讨了语言、感染、对比和疏导四类工作艺术。李幼斌和吴冬春在《论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原则和要求》一文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是为使抽象的理论更容易为受教育者接受而采取的一系列技法、技巧的总称,并提出了一条基本原则和五个具体要求。但由于他们将艺术等同于技术的狭隘界定,其原则与要求也就失去了对艺术的适用性。沈江《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探析》一文,从理论、情感、语言、情境、典型几方面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形态。另外,郭芙蓉《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享受价值》一文,实际上谈到了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享用性功能。

二是应用性研究。这类研究关注的是“怎么做”之类的问题,侧重于实践操作层面,主要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各种具体艺术策略、方法、途径、手段、技巧等方面进行的探讨。

张沧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沟通”艺术》探讨了沟通艺术。严永年《多角度探寻德育的辩证艺术》一文,从堵与疏、显与隐、婉与直、刚与柔、知与行、高与低六个方面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艺术。熊志忠、严雄、赵建岭《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批评艺术》一文探讨的是批评艺术。杨年昌《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激励艺术》探讨了激励艺术。马能义在《“说服”的艺术》一文中着重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艺术。杨福庚、苏益南《高校思政工作的语言艺术》;杨军华的《浅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艺术》;田晓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语言艺术》;丁红瑞《思想政治教育要讲究语言艺术》;孙英《德育的语言艺术》等文,都着重探讨了语言艺术。其中尤以中央党校刘玉瑛的专著《思想政治工作语言艺术》和西南师大梁光志的硕士学位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探讨最为全面而充分。孙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使用幽默艺术》探讨的是幽默艺术。杨波《德育教育机智中的“六要”》实际上谈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机智这一独特的艺术技巧。吴恩银在《浅论学校德育机遇的把握艺术》、《浅论学校德育信息的捕捉艺术》和《浅论学校德育资源的开发艺术》三篇文章中分别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机把握艺术、信息捕捉艺术和资源开发艺术。洪赞云《浅谈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把握适度的艺术》则主要讨论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度”的把握艺术。这些大多属于微观层次的技巧性艺术,是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方法体系中最复杂、最微妙的领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艺术性能够充分展现的地方。对它们的研究可以丰富和深化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认识。但是,由于艺术技巧和实践活动直接同一,某种特定的艺术技巧往往只能适用于某种特定的情况,而我们所要研究的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方法,应该具有相对普遍的适用性,以便能够指导千差万别的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实践。因此,对特定艺术技巧的“个案”研究,不应是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方法理论的重点甚至应该排除在外,除非这种技巧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实践中经常的、大量的运用。例如辩证艺术,语言艺术,几乎不管什么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需要运用,那么就有必要加以研究。语言实际上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载体手段而受到“青睐”的。这里的关键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方法首先需要对方法体系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分层。

三是总体性研究。这类研究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科学命题(专门研究对象)进行总体上的研究,试图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理论框架与理论体系;它是前两个层面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最终发展方向有可能是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艺术(论)学科。这一层面的研究在目前还只能说是开了个头,研究成果极少,层次也不高。本课题的研究正是希望在这方面有所推动和深化。

前述两个层面的研究中,有些研究者实际上已经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上触碰到了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命题,比如郭海燕谈青年思想教育艺术,刘利才谈德育艺术等,都蕴含着把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德育艺术作为一个总命题来进行理论研究的思想。本人2004年发表《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和《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艺术》等文章也是沿着这一研究思路进行的铺垫性工作。中国教师报发表的马朝宏的文章《教育是科学,更是艺术》一文和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石亚军教授发表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的《把德育做成科学事业、人文事业和艺术事业》一文,都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德育艺术作为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德育科学相并列、对举的一个命题。这也就是意味着,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用科学之眼来观照、以科学的方式来掌握;也可以用艺术之眼来观照、以艺术的方式来掌握,即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活动来看待并从这一视角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这种总体性的专门研究目前只有德育领域的两本专著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一篇硕士学位论文。

德育领域的两本专著是:冯文广、刘利才、宋全德、张家生合著《德育艺术论》;檀传宝所著《德育美学观》。这两本专著可以说是各自主题的集大成者,学术色彩浓厚,代表了德育艺术和德育美学理论研究的最高水平。前者通过对德育艺术的立论、定义、本质、特征、功能、追求、过程、规律、策略、方法、技巧以及德育艺术的环境与人才等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全方位探讨,力图建构学科层次上的德育艺术理论体系。[5]后者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了德育立美的必要与可能及其实现规律,尤其是着重论述了德育美的精神内核,从而使德育美学的研究超越一般的技艺范式而进入到灵魂观照的层面。[6]这两本专著虽然属于德育学的“血脉”,但因为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相似的“近亲性格”,其合理成分完全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研究所吸收和借鉴。其不足之处在于,前者涵盖面广而理论深度不够,一些观点有待争议而且还有许多问题尚未触及;后者将德育定位于学校道德教育,适用面太窄且思辨性强而应用性弱,二者刚好体现出一定程度的互补性。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郭改玲的硕士学位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从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命题立论;本质、特征与功能;理论依据;方法分类和艺术人才五个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7]这篇论文可以说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艺术进行专门化、系统化理论研究的“开山之作”,鲜明地竖起了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理论的旗帜,吹响了学术研究的号角。但也许正因为其开拓性质,该文的内容显得有些简陋和粗糙,不够全面和深入。尤其是作者将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定位于方法中的技能技巧层次,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研究的论域和深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观照与掌握实际上变成了只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艺术观照与掌握。换句话说,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只在于方法的艺术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化也只在于方法手段的艺术化。这表明,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理解并没有跳出皮相化、工具化的传统窠臼,本质上仍属于“技艺范式”的研究。

三、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研究的主要内容

具体来看,这20多年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概念与本质。艺术概念一般有三层含义:一是指某种技能、技巧、技艺;二是指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工作);三是指以审美为主旨的各种专门艺术。鉴于人们通常用艺术一词指称专门艺术之外那些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大多数研究者也是在方法意义上界定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是富有创造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方法,甚至认为只是那些富有创造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技能技巧。另一些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强调了审美特性,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是既有创造性又有审美价值的方式方法或技能技巧。只有极少数研究者跳出方法的狭隘视界来看待思想政治教育艺术,认为它是指富有艺术性的或者说艺术化了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谓艺术性即包括了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与审美性等艺术的基本属性。比较起来,最后一种最接近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本质。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理论依据。《德育艺术论》探讨了德育艺术的哲学定向,郭改玲的论文从哲学、心理学和美学角度进行了讨论。但都显得力度不够,有待加强。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命题论证。这类研究极少,只有冯文广等著《德育艺术论》、郭改玲硕士学位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和我本人的一篇论文(见前文)进行过专门的探讨。现在看还需更深入更全面更有力的论证。

(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特殊范畴。有人探讨了境界,有人探讨了魅力(见前文),《德育艺术论》则探讨了德育艺术的内在追求(状态与趋势)与外在追求(形象与感觉)。但是到底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有哪些特有范畴需要研究,本身还是一个问题。

(五)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过程与规律。只在《德育艺术论》中有所涉及。到底是怎样的过程?到底有些什么规律?这些问题还需要深入地研究。

(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环境。《德育艺术论》对德育艺术环境的界定和德育艺术环境的营造的探讨对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环境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显然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环境更为复杂。

(七)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艺术人才。《德育艺术论》和郭改玲的论文都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艺术人才的内涵、素养(特质)、风格和优化培养途径等问题。这里的关键是要找出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艺术人才乃至艺术家不同于一个普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特异之处,进而才能探讨如何去培养这样的特质。

(八)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手段。这是近年来探讨得最多的方面(详见前文研究分类中第二层面的研究)。其不足之处在于,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分层,这些方法手段的研究显得零散杂乱,多处于经验描述层次,真正规律性的东西少,缺乏对实践的指导力。

四、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研究的基本思路

总的来说,这20多年的探索为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研究开启了思路,作了有益的理论铺垫。其所存在的问题昭示了今后的研究趋势。笔者认为,进一步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研究,应该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立论。即对思想政治教育艺术这一命题进行透彻的科学论证,从而确立自己的理论形象和学术领地。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进一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艺术论的研究内容和范围。第二,深化。要对概念、范畴、观点等进行严格的理论建构,加强理论深度,提升理论层次。第三,超越。要为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奠定合理的精神内核,使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研究超越技艺范式而进入灵魂观照的层面。

[1]刘利才.试论的与艺术的特征与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1999,(4).

[2]杜萍.高校德育审美化初探[J].青年探索,1999,(3).

[3]彭文晓.关于德育美的思考[J].襄樊学院学报,2000,(4).

[4]刘利才.试论德育艺术[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0,(11).

[5]冯文广,等.德育艺术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6]檀传宝.德育美学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7]郭改玲.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

G641

A

1003-8477(2010)03-0190-03

程卫国(1969—),男,咸宁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李瑞霞

猜你喜欢

德育政治艺术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政治攀附”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