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烹饪高等教育也应加强综合素质教育

2010-04-07徐海军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专业课素质教育素质

徐海军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高等院校要不要加强综合素质教育?朝培养“专才”方向发展还是朝培养“通才”方向发展?这曾一度是个热门话题。我们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有了较大的变化。开放改革又使我们面向世界范围内的竞争,这主要还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这就告诉我们,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出发,高等教育必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此,许多高等院校开始重视综合素质教育,把培养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人作为办学的方向。

一烹饪高等教育应加强综合素质教育

(一)加强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中共中央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上的主动地位。”作为培养跨世纪高级人才的高等院校,不可能不把在高层次上提高民族素质作为自己的责任,对人才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正是体现了这一责任。在这些领域中,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相互融合在一起,并由此产生许多边缘科学、尖端科学。在这一形势下,作为研究与开发高新科技的主阵地、培养高级人才的主要基地的高等院校,必须进行教育改革,以适应科技发展的新姿态。这是研究烹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时代背景,也是时代对烹饪高等教育的新要求。

(二)加强综合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对市场的适应性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国家制定了“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客观上就要求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培养知识面广、适应性好、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精神面貌佳的人才。市场瞬息万变,科技日新月异,而人才培养却有一个过程,教育对人才需求的满足就会有差距。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提高人才对市场的适应性。可以想象,那些只具备单一专业知识,甚至是单一专业技术工作能力的人,将很难通过市场严格的筛选,参与激烈的人才竞争。

(三)加强综合素质教育,是烹饪学科完善与发展的客观需要

烹饪起源于民间的饮食生活。由于它与人类的生存和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备受人们关注,并吸引各方面人士在理论上、技术上和实践的深入研究。逐步系统化的烹饪理论与工科、理科和文科等学科的广泛交叉、融合过程中得到升华,学科体系逐步形成,烹饪学科应在科学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当然,与老学科相比,年轻的烹饪学科显得不够成熟。建立完整的学科体系,任重道远。完成这一光荣任务,不仅靠目前从事烹饪研究、教育和实践的有志者,更要靠高等教育培养出的具有高素质的新一代烹饪人才。

狭义的烹饪即烹调,是指制作菜点。这里最突出的是工艺技术问题,如制作菜肴中的原料加工规格、原料腌制、馅料制作、干货涨发、烹调方法、配菜调味、制作程序、上碟造型等等;面点工艺中的发酵、加温、疏松、馅料配制、造型规格等等。尽管这是一些烹调的工艺技术,但是,它们的进一步发展,它们的合理化、科学化是离不开其他学科知识的。特别是解决目前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更是如此。

广义的烹饪其涵盖的内容就更加丰富了。有科学的、文化的、也有艺术的;有讲究口味的,也有注重养生的;有生产的也有消费(服务)的;有大规模生产、标准化制作,也有个性化服务;有机械化、电子化生产,也有手工操作……这些内容是独立的也是相关的,但绝不是孤立的。烹饪研究的对象是如此的复杂,问题是那样的深奥,这就表明,除了专业基础外,研究人员的知识面过窄、知识结构单一,将很难突破单一的、习惯的思维方式,产生灵感,从而影响了对专业的深入研究。什么样的人有利于烹饪学科的发展或烹饪实际工作的开展,不是显而易见吗?

中国烹饪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曾有过辉煌的成就,中国因此被誉为烹饪王国。然而,近几年来,无论是在烹饪赛场上还是在餐饮市场上,我们无不感到中国烹饪正受到挑战。不可否认,我们有一支技术精良的厨师队伍,他们的技术水平已远远超过前辈。然而,为什么中国烹饪的王国地位还会感到危机?赛场上固然有评判的偏向问题,但从其他方面看,从总体看,中国烹饪的发展并不乐观。这就说明,我们的队伍只有技术精良这一“板斧”是远远不够的。反观西餐,由于有一支素质较高的队伍,现代科技能很快被运用到烹饪上,使烹饪较快地走上科学化的道路,西式快餐甚至还能在烹饪王国到处开花。

在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的年代,中国烹饪将要受益于高科技及其成果得到更快的发展。象常规的工艺、菜点风格、烹调观念、饮食方式以至由消费者喜好决定的质量标准等等,可能发生变化。一些陈旧、落后的工艺、习俗会被淘汰,这是发展中国烹饪的极好时机。能否把握时机,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关键在于人。重振中国烹饪,首先要培养出一支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队伍。这是中国烹饪高等教育责无旁贷的使命。

(四)加强综合素质教育符合学生愿望

烹饪教育有多种办学层次,烹饪高等教育是最高层次。由于生源起点不同,社会责任不同,烹饪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理应与其他层次的教育有显著区别。这既是客观要求,也是学生深造的期望。随着中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学习条件不断改善,高中毕业生的素质已比过去大大提高。经过高考的激烈竞争,考上大学的大都是出类拔萃的尖子。他们希望在高校的学习能使自己各方面都有一个飞跃。仅仅授以烹调一技之长远远满足不了他们求知、深造的愿望;只把他们培养成熟练厨师、面点师或相关岗位的工作者,肯定不符合愿望。高等教育若能使学生在原基础上得到综合素质的较大提高,既让学生终生受用,也为国家输送了“可持续发展”之才。烹饪高等教育如果不顺应教育新的发展趋势,不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将失去考生,特别是条件要求较高的考生。

二烹饪高等教育加强综合素质教育的实践

(一)应当用这一认识来指导培养目标的定位

目前关于烹饪学科培养目标的讨论还未结束,但有一点是比较一致的,就是培养烹饪人才。这个烹饪人才的概念与过去有所不同。它们不是一种专才,而是复合性人才,是综合素质高的烹饪人才。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而且具备人文素质、文化艺术素质、身心素质等。专业素质也不仅是指获取了多少简单的、传统的技术,更需要有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其他学科知识对专业进行创新、发展的一种悟性。人文素质的培养容易被忽视,但若烹饪大学生缺乏人文素质,一方面会因思维方式、知识结构等因素阻碍自己的发展;另一方面,会因思想意识、道德观念等问题而滋生技术至上、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对人生和社会的理想走不出世俗的圈子。

打个不十分恰当的比方。用不同的方法能把金矿石分别提炼加工成纯度高的金块、纯度高的金制品或纯度不高的金制品等等。如果把学生比作金矿石,把教育看作对金矿石提炼加工的过程,纯度代表素质。那么,烹饪高等教育目标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纯度高的金块,他的用途最广,价值最高。其他类型的产品可由其他教育去完成。

(二)要在教学计划中体现

教学计划是实施教育的文件。受培养专才观念的影响,过去烹饪专业教育计划的专业课分量是很重的。为了达到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目的,就要适当地调整教学计划。在学分或学时分配上,缩减专业课比例,增大基础课比例,使教育的重点偏向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基础;在课程设置上,选好专业主干课或必修课,它们应能统领整个专业的知识结构;开出数量足够、质量保证的选修课。

(三)注意改革专业课的内容和教学方法

减少专业课的教学课时,不是意味着可以降低专业课的教学质量,而是要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较高的专业素质,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由于改变了以师带徒的教学方式,采用了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这一目标将不难实现。

专业课教学内容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不在于全面而在于新颖。要改革课程体系,删减不必要的内容,及时补充新的科研成果和信息。烹饪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甚高。过去,许多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投放在这里的。现在,课时减少,如果能保让学生的技能水平不下降甚至有所提高呢?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录像、投影等多种电化教学手段,促进烹饪教学方法的改进,使专业教学走向规范化、科学化;须要改革实验课程,改造实验条件,提高实验的效果;还要切实组织好实习,把实习作为素质培养的好机会。

(四)充分利用选修课和学术讲座

选修课和学术讲座将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开阔视野,增进新知识、新信息,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极为有利的途径,选修课还能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因此要重视开好选修课,注意向学生开出内容广泛、质量保证、数量充足的选修课,以满足各种类型学生的多种求知兴趣。这样将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或缺陷,加强综合素质的修养,强化或弥补某方面素质的不足。必要时,要对学生的选课做好指导工作。除此以外,还要以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第二课堂活动,积极营造校园内有益的素质修养的氛围。

[1]冯义荣.对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4,(11):37.

[2]王民儒.国家启动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N].中国教育报,2004-04-25,(3)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郝克明,马陆亭.关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7,(6).

猜你喜欢

专业课素质教育素质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