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数学能力性别差异”的辨析

2010-04-07凌生智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数学家数学

凌生智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0 引 言

数学文化是用辨证综合的视角审视数学世界及其现象,并试图给出自己独特的回答[1]。数学文化研究的兴起可以看作是数学哲学研究范式转换的一个必然产物[2]。进入21世纪以来,数学文化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关于数学能力性别差异的问题,有关国际教育机构和一些国家正在展开研究,美国的“女数学家协会”每年都举办各种活动,出版刊物,探讨这方面的问题,研究氛围相当活跃。在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变人口大国为人才大国的策略,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数学能力性别差异问题的研究,开发女性“半边天”的数学才能。

数学上性别差异的问题来源于:有显著成就的女数学家的数量为什么远比男性少?学术界为什么长期存在大学女数学教授少?女研究生少?能不能以此来判定男性的聪明才智高于女性?男性与女性在智力上是不是存在明显的差异?如何改变这一状态?这些理应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关注。

1.数学能力性别差异”原因辨析

翻开世界数学史,在著名的科学家中,男性的确多于女性,而有显著成就的女数学家的数量更是远比男性少。但我们绝不能以此判定男性的聪明才智高于女性,更不能作为对传统的男强女弱观辩护的理论依据。应当看到,这是由于历史的、社会的等原因造成的。

从历史原因来看。自从人类社会由短暂的母系氏族社会转变到父系氏族社会以后,就产生了长期的“男尊女卑”思想和轻视妇女的偏见[3]。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学校的大门对女性是一律关闭的,她们只能呆在家里,承担家务,结婚生子,养儿育女。不折不扣地属于自己的丈夫和孩子。

在古希腊,虽然公元前 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公元前 580—公元前500)曾力排众议,赞同女子加入到他所领导的宗教、政治、学术三位一体的秘密团体,即毕达哥拉斯学派。著名哲学家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年)也对女性的智慧有着正确的认识,极力主张男女平等[4]。他在著作中指出:“女人应尽可能地与男人分享教育和其他方面的机会。因为,若女人不能用全部精力与男人分担工作,那么她们将会过着较劣等的生活。”然而,歧视妇女的思想根深蒂固,毕达哥拉斯、柏拉图的努力改变不了顽固势力的传统。世界上第一位女数学家希帕蒂娅(Hypatia,370—415),由于坚持研究数学,宣传她的新学说,结果在公元 415年被活活烧死,可见在那愚昧落后的时代,妇女从事科学研究是多么的艰难。

在欧洲,歧视妇女的现象同样十分严重,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长期坚持旧传统,人们视妇女为低人一等的附属品[5]。即使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初期,所有大学的校门对女性也是一律关闭的。不准女子上大学的思想,仍被统治阶级所承袭,被把持教育的官员所接纳。近代数学物理的奠基人之一,法国女数学家索菲娅·热尔曼(Sophie Germain,1776—1831)[6]就被当时的学校当局拒之大学的门外,靠艰苦的自学解决了一著名的数学物理难题,而一举成名,获得法国数学界的广泛尊重和肯定。尽管如此,学术界的大门仍然对她紧紧关闭,使他在数学界找不到任何职位直至逝世。

在古代中国,由于受封建的“女子无才便是德”思想的深刻影响,长期以来,女性在家庭中的作用一直被定位在“贤妻良母”、“相夫教子”、“侍奉公婆”、“操持家务”等方面,女性的人格个性、聪明才智、社会价值统统被淹没在日复一日、单调繁重的家庭琐事之中。“男主外、女主内”、“女人当家、房倒屋塌”、“女比男强、幸福不长”, 长期的封建制度及长期歧视妇女的历史,埋没了无数女数学人才、女科学家人才。

从社会原因来看,古代妇女走向科学的道路是被封锁着的,所有的大学与科研机构对妇女都是关闭的。她们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被剥夺了与男性一道攀登未知世界的权利。这一状况只是到了近代才有所改变。

下面我们从有关的数学史书统计后可以得到-——世界上最早招收女生进入大学攻读数学专业,并获博士学位的情况如下:

第一位,1869年,德国海德堡大学首先招收女生入学,俄国索菲娅·柯瓦列夫斯卡娅( Kovalevskaya 1850~1891年)被准许入学攻读数学专业。1874年经“现代分析之父”魏尔斯特拉斯(Weierstrass,1815—1897)教授推荐,因论文水平超群,德国哥廷根大学决定免试和免答辩破例授予她数学博士学位,使她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女数学博士。,1831年左右法国女数学家热尔曼(Sophie Germain)曾获哥廷根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第二位,1872 年,俄国利特维诺娃(Е.Ф.Литвинова,1845~1917年)进入俄国狄里赫斯大学学习数学,又出国留学,1878年获瑞士苏黎世大学数学博士学位。

第三位,约 1876年,英国剑桥大学招收英国斯科特(C.A.Scott,1858—1931)入学攻读数学,1885年获英国第一位女博士学位。

第四位,1890年左右,德国哥廷根大学招收英国奇斯霍姆(G.E.Chisholm,1868~1944年)入学攻读数学。1895年通过考试成为哥廷根大学第一个女博士。

此外,世界上第一所女校是 1878年在俄国首都彼得堡开办的朱佐夫高等女子学校,该校培养中级人才,如教师、医生等,但却拒绝学成归国荣获博士学位的女数学家柯瓦列夫斯卡娅任教。

从以上史料可知,准许女性进入高校攻读数学专业的历史至今才130年左右。这是残酷的歧视妇女的社会制度的结果,造成妇女失去深造机会,埋没了许多女性人才,也造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数学上的两性差异。

中国第一所自办女校“中国女学会书塾”是在1896年6月1日在上海开学的,设有中文、西文、医学和女红四门课。由于当时政治形势逆转,女校只办了短短两年的时间,即告停办。因此,中国女性在长期封建社会桎梏下比外国妇女更难得到深造的机会。数学上的两性差异现象也更为严重。

2.宽松的男女平等条件下,女性也能创造出辉煌的科学成就

随着人类历史的进步,男女平等逐步实现。封建制度的瓦解,使阻碍社会进步的性别歧视逐渐被人们抛弃。随着世界性的女权运动的兴起,女性走上了社会,走上了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等各个领域,成为了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各个国家相继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妇女在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和家庭等各方面享有与男子同等的权利,这为妇女施展其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她们可以享受与男性一样受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权利,她们可以享受与男性一道攀登未知世界的权利。在这种平等开放的条件下,著名的女科学家开始逐渐增加。下面是本文作者在大量统计后得到的资料——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从1901~2001年间共有466位,他(她)们分别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奖,其中有10位是女科学家,她们是:

(1)波兰裔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玛丽·居里(1867~1934年)与丈夫比埃尔·居里合作,190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又于191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2)法国物理学家、核化学家伊伦·约里奥·居里(居里夫妇的女儿,1897~1956年),1935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3)捷克裔美国生物化学家格蒂·T·科里(1896~1957年)与丈夫合作,1947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奖。

(4)德裔美国物理学家玛丽娅·戈佩特·迈耶(1906~1972年),1963年与另一人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5)英国物理化学家多罗西·克芬福特·霍奇金(1910~1994年),1964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6)美国医学物理学家罗莎琳·苏斯曼·雅洛(1921~),1977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7)美国遗传学家芭芭拉·麦克林托克(1902~1992年),1983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8)意大利和美国神经胚胎学家丽塔·莱维·蒙达契尼(1909~),1986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9)美国药物理学家格瑞德·埃利昂(1918~1999年),1988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0)德国发育遗传学家克莉斯蒂安·努斯莱因·福尔哈德(1942~),199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获奖的 10位女科学家,在人数上虽少(诺贝尔奖未设数学奖),但她们所做的科学研究是开拓性、创造性的工作,是男性没有发现、创新的高科技领域。若她们没有坚实的数学和本专业知识基础,则是不可能获奖的。再说,由于进入高层次科学研究领域的女性比例比男性少,因此,从历史角度看,她们所取得的成就超过古近代科学家,表明在宽松的男女平等条件下女性在科学的前沿领域作出开创性的工作方面已大有进步。

又据进一步的统计,当代获得女数学博士的人总量虽少,但数目在逐渐增加,例如在美国数学博士中,1930~1970年间,女数学博士占7%,1969~1972年占7.3%,1972~1975年占 9.1%。这说明这方面她们也在进步。

近现代以来,在我国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女数学家人数也在逐渐增加。其中突出的有:

(1)中国数学会早期的女前辈高扬芝教授,生前曾担任江苏省数学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主任。她是出席中国数学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唯一一位女代表。她为新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学术交流、教学水平的提高与传播普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中国第一位女数学博士徐瑞云,1940年在德国慕尼黑的明兴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数学博士。回国后,先后担任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浙江师院数学系主任,杭州大学数学系主任,她是我国著名的函数论专家。

(3)中国第一位女数学家院士胡和生,她是我国在微分几何方面有相当影响和知名度的女数学家,复旦大学教授,《数学学报》副主编,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我国第一批博士指导教师。

3.进数学能力性别平等的对策

除了在数量上女数学家比男性少以外,至今仍没有一位女性获得国际上有影响的数学大奖,如沃尔夫奖(Wolf Prize)。从1978年沃尔夫奖颁奖开始至1997年,已有 33位男数学家获此殊荣;又如菲尔兹奖(Firelds Prize),从1936年颁奖至1998年已有42位男数学家获奖;就连世界各国所设立的国际性数学奖,如(瑞典银行家克雷福德,因诺贝尔奖未设数学、天文学等奖,而出资设立了)克雷福奖(Crafoord Prize)等,也没有一位女数学家获奖。因此,女数学家在短期内要赶上男数学家,难度仍是很大的。

关于数学上性别差异问题的研究,国内很少有人进行。本文认为,要彻底改变这一状态,应当学习国际教育机构的一些做法和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大力开展男女生数学或其他学科差异这个课题的研究,应当把此作为基本国情展开调查。

首先,政府要建立这方面的机构,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这一课题的研究。

第二,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专业机构调查统计。可以从我国中小学甚至大学的数学教育开始,比如研究全国或一个县、一个乡镇的女生学习数学的情况,除用升学考试分析外,也要考虑用数学能力测试题来测试;也可研究一个班的成绩变化,从初一到高三,从大学数学专业和非数学专业男女生情况,记录数学能力的变化,发现其差异原因[7]。

第三,舆论和各级妇联要加强男女平等性别观的宣传,加强对中外女数学家的宣传。要促进社会,学校和家长改变女大学生在数学领域不如男生的传统观念,鼓励更多的女孩子报考数学专业。

第四,各类学校要加大数学专业女大学生,女硕士生,女博士生的培养力度,使女学生们懂得在数学上和在其他学科一样,女性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女子大学要加大对数学课程的重视,调整重文轻理的课程设置,培养女大学生为科学、为数学而拼搏的精神。

第五,数学或其他学科上的性别差异是世界性的大课题、大难题,应加强国际合作,加大研究力度。

[1]黄秦安.对数学教育研究文化视角的若干透视[J].数学教育学报,2006,15(2):18.

[2]徐利治.数学中的现代柏拉图主义与有关问题[J].数学教育学报,2004,13(3):1.

[3]拉法格.回忆马克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4]黄秦安.数学的伪应用和数学偏见及其对数学教育的影响[J].数学教育学报,2007,16(1):4.

[5]黄秦安.从数学知识范式的转换看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35(2):50-55.

[6]徐品芳.女数学家传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7]郑毓信.回顾与展望——在2004年数学教育高级研讨会上的发言[J].数学教育学报, 2005,14(2),26.

猜你喜欢

数学家数学
“买来的”数学家
自学成才的数学家
爱睡懒觉的数学家
拿过奥运会奖牌的数学家
数学家相亲
我们爱数学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自学成才的数学家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