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和谐语言生活的构建

2010-04-07关彦庆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长春300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长春300

关键词:普通话东北方言

乔 倩,关彦庆(.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长春300;.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长春300)

新农村和谐语言生活的构建

乔 倩1,关彦庆2
(1.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长春130021;2.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长春130022)

针对新农村和谐语言生活的构建,从对新农村概念的阐释、构建新农村和谐语言生活背景、分析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到探析农村“二人转”语言表演艺术的特点及“二人转”作为方言的一种表现方式与普通话的重要关系等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具体分析“二人转”的语言特点,揭示了方言所发挥的必要的言语交际作用、方言所反映的农村乡土人文气息、方言较普通话的不可替代性。正确认识和处理普通话与方言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构建新农村和谐语言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新农村;和谐语言生活;普通话;方言;二人转

引 言

按照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十一五”规划精神,结合当前农村居民的语言使用情况,抽取农村生活中具体的语言材料,对农村和谐语言生活的构建进行分析研究。就目前新农村语言建设问题展开论述,正确认识和处理普通话与方言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构建新农村和谐语言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关键。全面体现新农村建设的和谐性与协调性,进一步实现新农村语言文化间的有机结合。那么,笔者从“新”这一概念入手自然会涉及以下七方面的思考:一是如何做到农村建设新层次化的提高;二是新农村和谐语言生活的建设包括哪几个方面;三是在农村,应该如何认识和处理普通话与方言二者之间的关系;四是怎样体现农村语言文化建设的和谐意义;五是如何使农民自身素质和语言水平提高到新的层面;六是如何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做好普通话与方言的协调工作;七是构建新农村和谐语言生活的条件。

一、建设新农村和谐语言生活的重要性

1.构建新农村和谐语言生活的背景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系统回顾、总结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1]1。农村改革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现阶段,中国农民受教育程度远远不够,人均受教育只有7.3年。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建设和谐新农村。建设和谐新农村,农民是主导因素,农民的文化程度关系着新农村的建设。强化农民自身素质要从提高农民语言文字水平上下工夫,在提高语言文字使用水平的同时也要兼顾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关系,这是农民学习和使用语言积极性的一个重要保证。要充分认识和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恰当地使用普通话和方言,发挥二者在不同语言使用环境中的交际作用。让普通话和方言文化能够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的语言生活环境。

“新农村”包括“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亦即“新农村”的范畴。①http://baike.baidu.com/view/16330.htm“新农民”和“新风尚”通过“乡风文明”建设来体现,它包括加快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语言文字使用水平和整体素质。

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国家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这关系着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1]7-8。社会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证,文化教育事业是促进农村整体进步的重要因素。因此,重视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语言文化水平和农民的自身素质,是当前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但是,目前中国农村居民对语言的认识和接受程度还不是很高,存在着一些根深蒂固的因素,其影响农民对语言文化的吸收,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的语言规范意识不强,没有认识到学习使用普通话的重要意义;二是由于农民生活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导致其严重缺乏学习语言文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三是中国某些地区方言仍然是当地居民首要使用的交际语言,推广普通话受到根深蒂固的方言的影响,不利于普通话和方言的和谐发展。那么,建设新农村和谐语言生活包括普通话和方言两个重要方面,要处理好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关系,要协调好二者在农民心目中的位置关系,充分给予方言使用空间,使方言能够适当地发挥其不同的语言交际作用。正确认识和处理普通话与地方方言的关系,对于构建新农村和谐语言生活,具有积极的促进和指导作用。

2.正确认识和处理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方言的使用不应阻碍普通话的推广,而推广普通话也不等于取消方言。

方言反映了某一地区的人文特色和生活面貌;普通话是中国各民族的通用语言,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国家在推广普通话的方针政策中谈道:正确处理普通话与汉语方言的关系,坚持社会语言生活主体化与多样化相结合的原则,使公民普遍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同时也尊重方言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推广普通话并不是消灭方言,而是使公民在使用方言的同时也掌握国家通用语言,并在正式场合和公共交际场合自觉地使用普通话。新闻媒体要用普通话传递信息,公共服务行业从业人员要用普通话。对于特定场合内附带语言形式交流的活动,应持正确态度,允许方言的使用。应当做到使普通话和方言在使用范围和场合上有所分工,发挥不同的交际作用。方言应当作为文化现象进行保护,这与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并不冲突。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要求构建和谐语言生活,离不开正确处理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推广使用普通话的同时要关注方言的具体使用情况,做好语言使用的协调工作。

下面笔者通过举例来说明和谐语言生活关系的重要性。比如,在与广东商人洽谈业务时,由于南方方言与北方方言的差异较大,直接影响了双方正常交际活动的进行,如果一方能灵活地使用对方的方言来交际,那么不仅可以使对方感到亲切,有助于洽谈的成功,而且更容易增进友谊。再比如说,中国农村地区乡土文化丰富多彩,“二人转”、“小品”、“相声”等语言表演艺术都是农民非常喜爱的语言文化。这些语言文化是当地方言文化的一种体现,反映出地方方言的使用特点及农民的生活习惯。因此,要突出地表现农村地区浓厚的乡土风貌,就自然离不开这些独一无二的本土的语言表演形式。人们常说的“北京味儿”、“东北味儿”中的“味儿”,就是通过当地的语言使用特点和农民生活面貌表现出来的。“东北味儿”通过“二人转”及“小品”将具有浓厚的东北地方方言的语言色彩突显出来。“二人转”这种独特的语言表演艺术,作为地方方言的一种表现形式,时刻反映方言的语言特点。反之,如果将这种土生土长的语言艺术换作普通话的形式来表现,则会失之原味,显得生硬,不能体现东北民俗文化的特点。这样既不利于地方方言文化的发展,也不利于调动广大农民学习语言的积极性。由此可见,方言在语言交际活动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保护方言文化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汉民族共同语是在方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方言,是语言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一种语言的代表。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也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既与方言密切相关,又具有不同于一般方言的特殊性。所以,建设和谐农村的语言生活环境,就要二者兼顾,使普通话与地方方言相互促进发展。

按照当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要求,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全社会大范围地开展普通话普及学习活动。同时,在特殊场合、特定领域又要灵活使用方言。普通话与方言具有一定的互补性。通过地方方言的灵活使用,可以突出各地区的言语交际特点、生活面貌及居民性格。东北地区所使用的东北方言,其词语富有浓厚的乡土特点,直接表现出东北农民火辣、直爽、豪放的性格特点。近年来,东北方言在中国传播的速度较快,南方人来到东北也会说上一两句东北话或一两个东北词语。方言的剧本也被搬上银屏,比如热播的电视剧《刘老根》、《马大帅》等,其人物语言源于东北地区淳朴农民的真实生活,真实反映了东北农民的性格特点和东北方言的使用情况。

二、“二人转”的语言特点及其与普通话的关系

1.以方言为语言基础的“二人转”表演艺术

东北方言是北方地区惯用的语言交际工具之一。东北方言的传播与应用范围广、使用人群多。东北方言可以通过多种语言表演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如“小品”、“相声”、“二人转”等。“二人转”又叫“唱蹦子”,①http://www.zhaobenshan.org/2 renzhuan/artic le01.htm是东北地区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二人转”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口头文学的精华。“二人转”通过独特的语言艺术方式,将动人的故事传达出来,因此“二人转”成为文化领域中另类的农村语言艺术形式。“二人转”在表演过程中,多用农民熟知常用的词语和独特的表演语调,直接反映农民的语言使用特点和生活习惯,逐渐为广大农民所喜爱。“二人转”的表演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方言词语的运用,二是声调的渲染,三是感情色彩的表达,四是动作的自然表现,五是人物角色的灵活转变和语言的变化。“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不同于其他的语言表演形式,它以独特的语言魅力感染并征服了广大农民。本文选择并论述富有东北乡土气息特点的“二人转”这一表演艺术,主要为了将其丰富的农村方言特点展现出来,通过进一步分析总结“二人转”的语言特点,从认识方言的角度来研究农村和谐语言生活的建设问题。

下面谈谈活跃于东北农村地区的“二人转”这一语言表演艺术以及它所体现出来的丰富的方言特点,并结合“二人转”语言和普通话的关系来研究新农村和谐语言生活的构建。

2.“二人转”语言的不可替代性

“二人转”起初是农民自娱自乐的一种活动,多在农民劳动之余进行,同时有农民组织演练。这种带有唱词和表演动作的语言表演形式逐渐地在农村传播开来。“二人转”的语言表达方式易于农民接受,语言亲切直接,通俗易懂。正是其语言的通俗易懂成就了今天“二人转”独特的语言特色。

(1)方言词语的体现

“二人转”是民间艺术,自然带有特定的农村语言特征,即方言特征。方言特征是通过“二人转”的唱词表现出来的,用最具特点的方言词来表现“二人转”的节奏和气势。“二人转”的通俗易懂性是由其方言特征和农民自然淳朴的形象决定的。这种特定环境下产生的语言表演艺术,在农村广泛流传,甚至流行到城乡。其具备的方言特征不同于正规场合下使用的普通话,无论是词语还是音调都有一定程度的差异。而“二人转”表演艺术正得益于这种词语、声调、语言表现形式上的不同,才成就了东北农村这一方水土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土生土长于民间的语言文化形式——“二人转”,因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浓郁的东北乡土风情,为农民广泛接受。它代表着农民豪爽、淳朴、实在、亲切的性格特点,表现了东北民间独特的语言文化生活,揭示出语言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环境特定性。相反,如果离开了这种特定的环境来谈“二人转”,就只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空谈。上文已经叙述过,在特定场合要适当地使用方言,推广普通话并不是消灭方言。要让方言在其允许的条件下发挥作用,二者间存在着一定的不可替代性。比如:

例1.“唱一回大西厢啊,西厢贼拉的长啊。”(《大西厢》)

贼拉的:极其的。“那人~坏。”[3]373相当于普通话“特别”、“很”等副词。

例2.“等多暂逮住月下老你啊!”(《大西厢》)

多暂:又称“多咱”,指“什么时候”、“几时”[3]76。

例3.“梁山伯说:‘大兄弟,你干哈去了?’祝英台说:‘俺在后屋扯点小白菜……’”(《梁山伯与祝英台》)

干哈:做啥。“要把小鲜交给二喜儿,交给他~呢?”[3]94-95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干什么”的意思。

例4.“好,要财礼就得挑这嘎古的要。”(《杨八姐游春》

嘎古:ɡǎɡū,怪异。“平常~的东西不吃,危险的地方不去。”[3]90即与众不同之义。

(2)语言表现形式的灵活性

“二人转”可以根据地点的改变、人物角色的转变以及人物情感的变化来灵活地改变其表演的语言形式。其在词语的选择和运用、说唱变调、修辞等方面有所体现。

1)比喻

例5.“货郎你不知轻和重,真假好坏你认不清,你拿着玉石当瓦块,拿着真金当生铜,仙桃当做紫皮蒜,水仙当做羊角葱。”(《燕青卖线》)

这段唱词中,连用了四个比喻修辞手法。“瓦块”、“生铜”、“紫皮蒜”、“羊角葱”似乎给人一种由浅入深的感觉,使听众觉得越比越有劲、越比越生动。既表现出对燕青不重视小姐的不满,也生动地刻画出丫环的性格。语言表述得自然,感情表现得真实,显得不那么生硬古板。

例6.“井旁无罐怎打水,岸边无船怎过河,壶内无酒怎宴客,盘中无菜怎上桌。你家无有梧桐树,怎让凤凰来垒窝……”(《灰姑娘》)

这段唱词是说一个年轻寡妇要求改嫁,通过比喻描述她没有丈夫不能长守,就像壶里没酒无法招待客人一样,表达得既自然又形象,唱起来和听起来都能达到印象深刻的作用,自然的手法能够使农民接受。

2)反复

例7.“臣已在午门外办了花灯,臣已在午门外把这花灯办。”(《打龙袍》)

两句唱词表达的意义一致,而反复的效果通过词语和语法格式的调整突显出来。在唱和听的方面起到一定的强调和感情渲染作用。语法的运用表现了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密不可分,进一步说明二者间存在共性,并在共性中保有相异之处。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就要认真理解二者间客观存在的“同中有异”。

例8.“咱父如今五十二岁,正月二十五日半夜,咱母若在四十六岁,四月二十五日半夜,大哥今年二十岁,七月二十五日半夜,贤妹今年十八岁,腊月二十五日半夜。”(《梁赛金擀面》)

这段唱词都是对数字的重复,但听起来却是另一种感觉。“二人转”唱词主要是唱给听众听的,不单是给读者看的。“二人转”唱词中存在很多重复句,其看起来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但听起来确实很有味道。

3)对偶

例9.“河水哗哗浪花滚,鸟雀喳喳串枝林,柳条青青人前舞,蝴蝶双双马后跟。”(《杨八姐游春》)

例10.“凤凰绒毛的花被面,天鹅绒毛的白手巾,蚂蚁翅膀的红大袄,蝴蝶翅膀的绿罗裙。”(《杨八姐游春》)

对偶句对仗较为工整,具有浓郁的色彩感,有诗一般的韵律,唱起来朗朗上口,对思想的表现也具有感染力。

“二人转”的语言表现手法是独特的,无论在词语的运用方面,还是在句式和情感的表达方面,都较普通话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这种语言表演艺术已经成为东北农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文化活动,而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方言特点,也是东北农民语言使用习惯的主要体现。“二人转”自身所独具的语言特点,正是这种语言文化能够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可见,农民对于本土的方言文化较为重视并易于接受。而正因为如此,在农村地区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更要注意对当地方言及文化进行保护,更要做好普通话与当地方言关系的协调工作。

3.“二人转”语言与普通话的关系

“二人转”语言是在民间形成的,带有浓郁的东北民间乡土风情。“二人转”语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东北农民淳朴、豪放的性格特点,用土生土长的民间语言作为农民自娱自乐的表演形式,是农民语言文化生活的一种体现。“二人转”语言的方言化,直接将地方语言不同于普通话的特点和作用展现出来。方言的最大优势就是使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们感觉到交流和理解上的亲切感,不隔心、不隔语、不隔音,情感表达得直接,情绪宣泄得痛快。这种产生于特定地区的方言作为语言的一种变体,是农民惯用的生活语言。“二人转”的受众群体始终是以劳作为生的农民,其语言表现形式中的特点以及来自民间创作的自发性和自娱自乐性,是其他方言和普通话所无法替代的。随着农民欣赏水平和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二人转”的唱词和表演方式等方面也向“雅”的方向发展,逐渐形成“俗中有雅”、“雅俗共赏”的表现形式。“二人转”自身独特的语言魅力,表现出亲切、幽默、俏皮的唱词特点,堪称民间艺术长廊中的奇葩。协调好普通话与方言在农民心中的关系,使其在不同交际领域发挥各自的作用,对于发展新农村和谐语言生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人转”这一根深蒂固的民间语言表演艺术,已成为东北农民生活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受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反之,如果用普通话作为其语言表现形式,那么不仅会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积极性,也会阻碍地区特色语言文化的发展,不利于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更不利于和谐社会主义的构建。因此,协调好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正确对待普通话和方言是关键。要让二者在国家语言文字法规的指导下,向着符合各自的发展方向健康发展,这对于构建新农村和谐语言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结 语

正确认识和处理普通话与方言之间关系,对于构建新农村和谐语言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新农村和谐语言生活的建设,需要国家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需要从思想和行动上统筹兼顾,有的放矢,合理给予各地区方言发展的空间,既做到广泛推行普通话又做到充分发挥地方方言的作用,使二者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排挤。要使普通话和方言在不同场合表现出各自的语言特点和不同作用,使广大语言使用者正确认识国家的语言方针政策,适当地对语言的使用进行取舍,使普通话与方言健康协调合理地发展,构建新农村和谐语言生活。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关彦庆,张继德,张晓燕.建设新农村语言文字工作论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30(3):50-51.

[3]马思周,姜光辉.东北方言词典[K].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Construction of Harm on iousLanguage Activity in New Socia listic Coun tryside

Q IAO Q ian1,GUAN Yan-qing2
(1.Journal EditorialBoard,Jilin Institute of A 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Changchun 130021,China; 2.Schoo lof L iteratrue,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 logy,Changchun 130022,China)

Fo r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language activity in new socialistic countryside,starting from the interp retation of new countryside concep t,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language activity is constructe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m andarin and local dialects isanalyzed,and the analyseson language featuresof"song and dance due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Northeastern dialectandm andarin are perform ed.By analyzing the language featuresof"song and duet"specifically,the necessity of dialect in verbal comm unication,rural local flavor and the irrep laceability of dialect are revealed.A correctunderstanding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m andarin and localdialects isgoo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language activity in new coun tryside.

new countryside;harmonious language activity;m andarin;dialect;song and dance duet

H 002

A

1009-1971(2010)04-0124-05

[责任编辑 张莲英]

2010-02-20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7226)

乔倩(1982-),女,吉林长春人,助理编辑,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关彦庆(1965-),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从事现代汉语语法学研究。

猜你喜欢

普通话东北方言
方严的方言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方言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大东北的春节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