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和团时期的光绪帝

2010-04-07贾熟村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刚毅光绪帝慈禧

贾熟村

(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研究所,北京 100006)

义和团时期的光绪帝

贾熟村

(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研究所,北京 100006)

甲午战败,群情激愤,光绪帝变清图强,激怒了慈禧等人。慈禧欲捉康有为等人,外国将康等保护了起来;欲废立光绪帝,外国又极力阻挠。慈禧重用清流派,欲利用义和团杀尽洋人。光绪帝认为不可以民命当儿戏,结果慈禧将同意光绪帝主张的大臣杀了一批,给光绪帝以重大的打击。

义和团;慈禧;光绪帝;载漪

光绪帝(1871-1908),即爱新觉罗 载湉,为咸丰帝醇亲王奕譞之子,其生母为慈禧太后胞妹,有那拉氏血统。同治十三年, 慈禧太后之子同治帝病死。慈禧太后选载湉入继大统,以明年为光绪元年,于是载湉被称为光绪帝,当时,他年仅四岁,仍由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垂帘听政”。光绪十五年,慈禧太后归政于光绪帝。[1]P211

光绪二十年,日本蓄意挑起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二十一年,被迫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全国上下,群情激愤,光绪帝于是起用康有为、梁启超等,开始变法图强,一系列改革措施,触怒了载漪、载濂、载澜、载滢、徐桐、刚毅、赵舒翘等一大批权贵。认为这些改革都是秕政,光绪帝崇洋媚外,离经叛道,将导致亡国灭种,已失去天下人心,不足以承宗社。于是,仍由慈禧太后临朝训政,幽光绪帝于瀛台。饮食不时通,光绪帝至采槿花而死。内阁学士联元在慈禧前进言:“皇上当保全。”语未终,慈禧即大声骂道:“皇上当保全,予不当保全耶?”联元口吃,语塞而退。[2]第一册,P671联元(1838-1900),字仙蘅,崔佳氏,满洲镶红旗人。同治进士,历任检讨、侍讲、安徽太平府知府、安庆知府、安庐滁和道、广州惠潮嘉道、安徽按察使、总理衙

门大臣。[1]P671

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由刚毅监行,杀杨深秀、杨瑞、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康光仁。又命将已革户部左侍郎张荫恒发往新疆,严加管教,已革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永远监禁,湖南学政徐仁铸革职,永不续用。[3]张荫恒(1837-1900),字樵野,广东南海人。纳资为知县,曾任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大臣,又出使英、美、法、德、俄诸国。[1]P407张荫恒曾以西药进呈光绪帝,载漪等认为光绪帝从而信奉了天主教,太监亦多入教者。[2]第一册,P52

载漪(1856-1922)为道光帝之孙,惇王奕誴第二子。[1]P567其兄载濂,弟载澜,均封辅国公。恭亲王奕䜣生载滢,袭贝勒。[4]第30册,P9100载漪与同治帝载淳同岁,比光绪帝载湉大十五岁。从爱新觉罗氏来说,均为堂兄帝。载漪曾袭贝勒,后进封端郡王,曾任御前大臣。其妻为慈禧之内侄女。与刚毅共同负责训练禁卫军武胜新队。[4]第30册,P9101刚毅(1837-1900),字子良,满洲镶黄旗人。出身笔帖式,历任刑部郎中、广东惠潮嘉道、江西按察使、云南布政使、山西巡抚、军机大臣。[1]P209

九月,传慈禧太后拟行废立光绪帝,以庆亲王奕劻之子继位,荣禄等力持不可。奕劻(1836-1918),爱新觉罗氏,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之孙。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并封庆亲王。[1]P539荣禄(1836-1930),字仲华,瓜尔佳氏,满洲正白旗人。出身荫生,历任主事、侍郎、内务府大臣、工部尚书、西安将军、步军统领、兵部尚书、总理衙门大臣。[1]P495

慈禧以许景澄为总理衙门大臣。许景澄(1845-1900),字竹篔,浙江嘉兴人。同治进士,曾任驻法、德、意、荷、奥五国公使,又监驻比利时公使,又任驻俄、德、奥、荷四国公使。[1]P245

十月,慈禧以翁同龢力陈变法,密保康有为,将翁革职,永不续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翁同龢(1830-1940),号叔平,江苏常熟人。咸丰状元,历任户部侍郎、总理衙门大臣、都察院左都御史、户部尚书、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曾任同治帝、光绪帝师傅,戊戌变法被开缺回籍。[1]P579

十一月,慈禧以启秀为军机大臣。启秀,字颖之,库雅拉氏,满洲正白旗人。同治进士,历任工部侍郎、理藩院尚书、内务府大臣。端谨有风操,为徐桐所赏。慈禧欲引徐桐参机务,徐举启秀自代。[4]第42册,P12753徐桐(1819-1900),字豫如,号荫轩,汉军正蓝旗人。道光进士,历任检讨、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大学士,曾为同治帝师傅,并为慈禧太后、慈安太后补习功课,讲解《治平宝鉴》。为清流派领袖,崇尚儒家学说,恶西学如仇,门人言新政者,即屏不令入竭。慈禧以耆臣硕望,颇优礼宠之。[4]第42册,P12750

光绪帝称疾,诏停止年内及明年正月应行升殿一切筵席。十二月,光绪帝派奕劻代享太庙。以许景澄督办津芦铁路。慈禧太后连日召见溥字辈幼童十馀人,准备废立光绪帝。

二十五年正月,光绪帝以上年夏秋之交违和,尚未痊愈,命将太医院脉察,按五日一权,抄发各省督抚阅看。止各国公使请觐见贺年。赐载漪之子溥儁头品顶戴。[4]第30册,P9101其生母是慈禧太后的内侄女,具有那拉氏血统。二月,赐载漪、刚毅所统领武胜新队名曰“虎神营”。光绪帝谕知两江总督刘坤一,称身软气弱,有时眩晕。刘坤一(1830-1902),字观庄,湖南新宁人。出生廪生,历任广西布政使、江西巡抚、两广总督、两江总督。[1]P265以毓贤继张汝梅为山东巡抚。毓贤,字佐臣,汉军正黄旗人。出身监生,历任曹州知府、兖沂曹济道、按察使。[1]P733德国工程师三人在山东日照被殴,德军侵占沂州,焚掠村舍,又驱逐兰山居民,焚烧房舍。三月,命袁世凯部开往山东戒备。德军侵占日照。五月,以虎神营训练五年,卓有成效,予载漪、刚毅等议叙有差。

八月,山东平原义和拳朱江灯等抢劫教民。九月,又击败官军。营官袁世敦又将朱江灯部击散。山东义和拳蔓延直隶阜城,竖旗大书“传神助教灭洋共和义和拳”。

十月,刚毅向慈禧推荐李秉衡,慈禧起用李秉衡巡阅长江水师。[4]第42册,P2766李秉衡(1830-1900),字鉴堂,奉天海城(今属辽宁)人。历任直隶冀州知府、广西按察使、山东巡抚。清廷因德国强烈要求,将他革职。[4]第42册,P12757毓贤奏参平原知县蒋楷办事谬妄,营官袁世凯纵勇扰民,蒋、袁被革职。清廷又以毓贤固执与教民为难者即系良民,意存偏袒,命查明会匪,严行禁止。十一月,美国公使要求撤换毓贤,清廷命毓贤来京陛见,以袁世凯署山东巡抚,以赵舒翘为军机大臣。赵舒翘(1849-1901),字展如,陕西长安人。[5]第5册,P2433同治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安徽凤阳知府,浙江温处道、浙江按察使、浙江布政使、江苏巡抚、刑部侍

郎。[1]P501

太常寺卿袁昶奏称义和拳系邪教倡乱,请予扑灭。袁昶(1846-1900),字爽秋,浙江桐庐人。光绪进士,历任户部主事、总理衙门章京、大臣。[1]P571因刘坤一反对废立,慈禧召刘坤一来京陛见,以江苏巡抚鹿传霖署两江总督,以徐用仪为兵部尚书。徐用仪(1826-1900),字筱云,浙江海盐人。咸丰举人,历任军机章京、总理衙门大臣、鸿胪寺少卿、工部右侍郎、左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军机大臣。[1]P585礼部尚书启秀以废立之事商荣禄,荣禄持不可。荣禄劝慈禧立大阿哥。

十二月初一日,光绪帝称病,所有年內及明年正月应行升殿及一切筵席,均著停止。十六日,毓贤觐见,慈禧赏以“福”字。十七日,奖叙载漪、刚毅所统领虎神营员弁。十八日,美使康格抗议赏赐毓贤。崇绮拟定请立大阿哥奏折,以示徐桐、荣禄,徐、荣称善,崇绮推徐、荣首衔,徐、荣让崇绮,并向慈禧交荐崇绮。[2]第1册,P25二十四日,慈禧在鸾仪殿召见恭亲王溥伟、端郡王载漪及载濂、载澜、载滢、大学士、各部尚书、内务府大臣等,称当今皇上实属辜负厚恩,“上年康党之变,为皇上作主,害予一举,为上赞成,是以现已定夺,立即废之,另立他人为穆宗之子,元旦嗣皇应登极也。兹由卿等商议,于废立之后,应如何处置之?”缄默甚久,无人敢奏对。后来徐桐奏称:似乎应请太后赏皇上“混德公”之名号,此名号系元朝赠南宋废帝者也。慈禧颇为嘉赏。然后宣布拟立载漪之长子承大统,盖载漪素称恭顺,从此载漪可常川入宫,照料伊子之典学。大学士孙家鼐奏称:臣不以废帝为然,务请太后斟酌再三,诚恐南省接耗之下,必有造反之意。慈禧颇兹不悦,说此事非尔汉人所知,尔等无干预之权,今日召见汉尚书等,系予格外之恩;早将此意告皇上,皇上未敢违命。接着,慈禧命各王等往勤政殿候驾,以便共拟定立储之旨;但废帝一事,应俟元旦方可施行。王等如命至勤政殿,数分之后,慈禧驾至。派李总管请皇上。皇上至门外下轿,向慈禧叩首,慈禧命皇上坐上宝座,复将所拟之办法宣告。皇上曰:圣母之意,甚为妥善,正适朕意。慈禧在皇上之前,未提及废帝一举,不过商议立储一事而已。皇上颇有失措愤懑之状,似如梦中,不省人事尔。[2]第1册,P59于是,由徐桐拟定立大阿哥之诏,[2]第1册,P25称:封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为皇子(大阿哥),继承穆宗毅皇帝为子,派崇绮为师傅授读,并派徐桐常川照料。赵舒翘立即称贺:“赖社稷之灵,天下臣民有主矣。复何疑,臣犹恨其晚矣!”[2]第1册,P37崇绮与徐桐比而言废立,“以是得太后欢,恩眷与桐等”。[2]第1册,P19于是,徐桐、崇绮等“益亲载漪”。[4]第42册,P12750载漪遣人风各公使人贺,各公使不但不听,而且有违言。慈禧、载漪日夜谋所以报复之。[2]第1册,P11据传拟于光绪庚子(即二十六年)实行废立,改元保庆。二十六日,上海绅商经元善、章炳麟、唐才常、蔡元培、黄炎培等一千二百馀人致电总理衙门,反对废立,称“各国有调兵干预之说”,“务请圣上力疾临御,勿存退位之思”。经元善当时是上海电报局总办委员、候补知府。慈禧本来说“元旦嗣黄应登极报也”,鉴于国内国外的强烈反对,使她不得不迟疑了起来,到了二十六年元旦,她未敢让溥儁登极,只不过派溥儁至大高殿、奉先殿代皇上行礼而已。有记载说当时都下流言光绪帝将下诏禅位,庆亲王奕劻、大学士荣禄以各国公使有异同,谏止之。[4]第30册,P9101在这一天,光绪帝还以三旬寿诞,加恩王公大臣有差。

毓贤至京后,与载漪过从甚密,颇蒙慈禧嘉许,认为他大公无私,于是,至二月,即调毓贤为山西巡抚,实授袁世凯为山东巡抚。[2]第1册,P60

四月,义和拳拜易州官军,杀副将杨福同。载漪、刚毅指使拆毁铁路,许景澄奏请拨款修理铁路,载漪、刚毅斥为多事,[2]第1册,P310许景澄又请求奕劻、荣禄派兵保护铁路。[6]P2五月,奕劻、荣禄派直隶提督聂士成保护铁路,聂士成痛剿黄村义和拳。载漪等迎义和拳入都,徐桐亲迎之,谓:“中国自强矣!”[4]第42册,P12750殿撰骆成骧放贵州主考,向启秀辞行,启秀曰:“汝回来消差时,北京断无西人踪迹矣!”[2]第1册,p260十四日,命载漪管理总理衙门,启秀等为总理衙门大臣。十五日,日本使馆书记衫山彬为董福祥部所戕。载漪抚董背,并伸拇指赞之曰:“汝真好汉!各大帅能尽如尔胆量,洋人不足平矣!”董大喜,益自夸不已。[2]第1册,p308董福祥(1840-1908),字星五,甘肃固原(今属宁夏)人。曾参加回民起义,后降于湘军,从征青海、新疆,官至甘肃提督。[1]P674在这一天,各国联军与义和拳接战,进抵廊房。

载漪等伪造各国公使请太后归政光绪帝照会,[2]第1册,P78通过荣禄,递交慈禧。其内容为:一、勒令太后归政;二、指明一地,令中国皇帝居住;三、代收各省钱粮;四、代掌天下兵权。[2]第1册,P48二十日,召大学士六部九卿入议,慈禧太后哭,拿出照会示廷臣,相顾逡巡,莫敢先发。吏部侍郎许景澄言:“中国与外洋交数十年矣,民教相仇之事,无岁无之,然不过赔偿而止,惟攻杀使臣,中外皆无成案,今交民巷使馆,拳匪日窥伺之,几于朝不谋夕,倘不测,不知宗社、生灵置之何地?”太常寺卿袁昶言:“衅不可开,纵容乱民,祸至不可收拾,他日内讧、外患相随而至,国何以堪?”慷慨欷歔,声震殿瓦。慈禧目摄之。太常寺少卿张亨嘉言:“拳民不可侍。”仓场侍郎长萃在其后大言曰:“此义民也!臣自通州来,通州无义民不保矣。”载漪、载濂及户部侍郎溥良和之,言人心不可失。光绪帝曰:“人心何足侍?只益乱耳。今人喜言兵,然自朝鲜之役,创巨痛深,效亦可睹矣。况诸国之强,十倍于日本,和而谋我,何以御之?”载漪曰:“董福祥剿叛回有功,以御夷,当无敌。”光绪帝曰:“福祥骄难用,敌器利而兵精,非回之比。”侍讲学士朱祖谋亦言福祥无赖,载漪语不逊,光绪帝嘿然。廷臣皆出,载漪、刚毅遂合疏言:“义民可侍,其术甚神,可以报仇雪耻。”载濂亦上书言:“时不可失,敢阻挠者请斩之。”二十一日,联军攻占大沽炮台。慈禧又召见群臣,说:“皇帝意在和,不欲用兵,余心乱矣,今日朝廷,可尽为上言。”兵部尚书徐用仪曰:“用兵非中国之利,且衅不可自我先。”光绪帝曰:“战非不可言,顾中国积衰,兵又不足侍,用乱民以求一逞,宁有幸乎?”刘永亨言:“乱民当早除,不然,祸不测。”载漪曰:“义民起田间,出万死不顾一生,以赴国家之难,今以为乱,欲诛之,人心一解,国谁与图存?”光绪帝曰:“乱民皆乌合,能以血肉相搏耶?且人心徒空言尔,奈何以民命为儿戏?”慈禧度载漪辩穷,户部尚书立山得慈禧欢,慈禧乃问立山,立山曰:“拳民虽无他,然其术多不效。”载漪色变曰:“用其心耳,何论术乎!立山敢廷争,是且与夷通,试遣山退夷兵,夷必听。”立山曰:“首言战者载漪也,漪当行。臣不习夷情,且非其职。”慈禧曰:“德亲王亨利昔来游,若尝为供给,亨利甚德之,若宜往。”立山未对。载漪诋立山为汉奸,立山抗辩。慈禧两解之。罢朝。遂遣徐用仪、立山及内阁学士联元至使馆,曰:“无召兵,兵来则失好矣。”[2]第1册,P12立山,字豫甫,土默特氏,蒙古正黄旗人。曾任奉宸苑笔帖式、护军参领、武备院卿、苏州织造、总管内务府大臣。[1]P181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合词电奏,请剿邪匪,勿误用抚。廷臣多然之,载漪等则甚怫然。[2]第1

册,P338

二十二日,慈禧以徐桐为旧臣,更事久,负当时大名,思一用其言以风动天下,命与崇绮、奕劻、载漪等会商京师军务。徐桐以暮年用事,尤其骄横。[2]第1册,P18崇绮,字文山,阿鲁特氏,满洲镶黄旗人。其父赛尚阿官至大学士,为满蒙人士参加汉文科举的唯一夺魁者。历任工部主事、礼部侍郎、热河都统、盛京将军。为同治帝岳父。[1]P640义和拳初起,载漪置酒,召徐桐、崇绮而告之,徐桐、崇绮皆曰:“不可,倘使臣不保,洋兵他日入城,鸡犬皆尽矣!”载澜曰:“联元贰于夷,杀联元,夷兵自退。”慈禧大怒,召左右力斩之,庄亲王载勋救之而止。协办大学士王文韶言中国财拙兵单,一旦开衅,何以善其后。慈禧以手击案骂曰:若所言吾皆习闻之矣。若能前去,令夷兵毋入城,否则且斩若!光绪帝持许景澄之手而泣曰:“朕一人死不足惜,如天下生灵何!慈禧意既决,载漪、载勋、载濂、载澜、刚毅、徐桐、崇绮、启秀、赵舒翘、徐承煜又力赞之,“遂下诏褒拳匪为义民,予内帑银十万两。载漪即第为坛,晨夕必拜,慈禧亦祠之内中,由是燕、赵之盗,莫不扼腕并起而言灭夷矣”。[2]第1册,P14

二十三日下午三点,慈禧命总理衙门照会各公使,限二十四小时内下旗出京回国,否则不负保护之责。各使请缓期,并约明日上午九时至总理衙门面商。奕劻于二十四日上午照复,担心安全,止各使勿来,德使克林德未及知,贸然乖肩舆来,[2]第1册,P339载漪令虎神营章京恩海等伺于陆,杀之。[2]第1册,P16启秀言使臣不除,必为后患。董福祥部及义和团开始进攻使馆西什库教堂,刚毅、赵舒翘坐城楼趣战,饮酒欢呼。刚毅曰:“使馆破,夷人无种矣!天下自是当太平!”赵舒翘起立曰:“自康有为倡乱悖逆,喜事之徒,云合而响应,公幸起而芟夷之,略已尽矣。上病且死,又失天下心,不足以承宗庙,幸继统有人,定策之功,公第一。今义民四起,上下同仇,非太后圣明,公以身报国,尽除秕政,与海内更新,亦亡以致今日之效也。古有社稷之臣,今于公见之矣。”刚毅大喜,曰:“展如知我。”赵舒翘之入政府,由刚毅援之,故事之尤谄。[2]第1册,P16大沽各国提督向各省督抚宣言,仅对拳匪及阻止联军进京援救公使者作战。

二十五日,慈禧再次召见群臣,光绪帝坐在慈禧之后,面白如死灰,身体颤动,颇为忧患。慈禧词气极为激烈,称万难宽容洋人无理要求,稍事姑息,无辞以对在天之灵,现已定夺与洋人决裂,不可挽回。荣禄力主护使,未蒙俞允。然后,问皇上之意,光绪帝颜色悲戚,默然颇久,似乎欲言而不敢言,后云应请太后允从荣禄所请,使馆不可攻,洋人亦应送天津,是否有当,出于太后圣裁,非朕所敢作主。赵舒翘奏请降旨,将在内地居住之教士等,立刻戕杀,免有间谍之患。然后,立山、许景澄、袁昶等恳请太后,不可向各国宣战,因寡不敌众,外洋之势强,万难抵御,团民非义民,不可恃。袁昶说各使恣请归政一事,臣保其必无。载漪斥为逆说,骂为汉奸。慈禧命袁昶退下,光绪帝感至执袁手泣涕。[2]第1册,P67于是,启秀取出已拟就多日的宣战诏旨稿,慈禧称甚善,正和予意。此诏称:外国三十年来欺凌我国家,侵占我土地,勒索我钱财,欺压平民,侮慢神圣,我国赤子仇怨郁结,人人欲得而甘心,此义勇焚毁教堂,屠杀教民所由来也。令我退出大沽炮台,无理横行,自取决裂,与其苟且图存,贻羞千古,孰若大张打伐,一决雌雄!彼此诈谋,我恃天理,彼凭悍力,我恃人心,土地广有二十馀省,人民多至四百馀兆,何难剪彼凶焰,张我国威!其各怀忠义之心,共泄神人之愤。[7]上册,P162

二十六日,派载勋、刚毅统率义和团,英年、载澜会同办理。步军统领载勋等悬赏捉拿洋人。[2]第1册,P71二十七日,溥儁骂光绪帝为“二毛子”,光绪帝予以申诉,溥儁即以拳击光绪帝。光绪帝奏明慈禧,慈禧命鞭溥儁二十,载漪深滋不悦。[2]第1册,P73二十八日,命各省督抚杀洋人。二十九日,载漪、载勋、载濂、载滢率领义勇闯入大内,骂光绪帝为“二毛子”,有弑君之意。光绪帝慄慄危惧。慈禧大怒,称废立之事,予自有权衡,非尔等所得干预。将载漪等罚俸一年。[2]第1册,P74

六月初一日,徐桐与崇绮奏称:外洋已干众怒,亟宜顺民之心以锄非种,请通饬各省,径听百姓歼除洋人,以伸积忿!百姓设伏出奇,则洋人不敢舍船登岸。中国莠民,信从邪教,委系叛徒,可就地正法,异类可尽,民气可舒。[7]上册,P196在这一天,毓贤焚太原外国医院。初四日,山西孝义女教士二人被害。初五日,英美教士十五名在保定被杀。张荫桓上书总理衙门,言宜守约,载漪、刚毅恶之,为蜚语以闻,慈禧恐起通俄,命杀之。[2]第1册,P19十三日,毓贤杀太原及寿阳洋人四十馀名。聂士成战死于天津。十八日,联军占领天津。二十二日,荣禄请保护洋人,载漪大怒,不肯视事,慈禧强起之。[2]第1册,P19

二十七日,许景澄、袁昶奏劾大臣信崇邪术,误国殃民,[2]第1册,P73请将徐桐、刚毅、启秀、赵舒翘、裕禄、毓贤、董福祥治以重典。[2]第4册,P165慈禧颇怒,以为许、袁均属“帝党”,[2]第1册,P51于七月初三日,将许、袁正法。诏称许、袁“莠言乱政,且语多离间,有不忍言者”。[7]上册,P392

十二日,联军攻陷杨村,直隶总督裕禄自杀。十七日,慈禧又杀徐用仪、立山、联元,诏称徐用仪办理洋务贻换甚深,联元任意妄奏,语涉离间,立山语多暧昧,动辄离间,[7]上册,P468均属“帝党”。在这一天,李秉衡在通州兵败自杀。二十日,联军入北京。二十一日,慈禧带光绪帝出京西奔,临行推珍妃入井。珍妃(1876-1900),他他拉氏,满洲镶红旗人。其父长叙,官至侍郎。得光绪帝宠爱。其兄志锐在甲午战争期间为主战派。其弟志锜同维新派关系密切,倾向变法,支持光绪帝掌权,引起慈禧太后的忌恨。[1]P486二十二日,徐桐在北京自尽。启秀、徐承煜为日军所拘。启秀之弟官苏州,启秀阴风之使杀翁同龢,未果。[2]第1册,P38八月初二日,崇绮在保定自尽。闰八月二十五日,刚毅在山西侯马病卒。十二月二十五日,命将载漪、载澜发新疆,永远监禁。载勋自尽,毓秀正法,刚毅追夺原官,董福祥革职,英年、赵舒翘斩监候,徐桐、李秉承革职。开复徐用仪、立山、许景澄、联元、袁昶原官。二十六日,英使派员告李鸿章等,不允将赵舒翘、英年减死,朝廷若再庇护,祸将及身。即将要求惩办慈禧太后。二十七年正月初三日,又将载漪、载澜定为斩监候,英年,赵舒翘自尽。这一天,庄亲王载勋在蒲州自尽。初四日,毓贤在兰州正法,初七日,赵舒翘在西安自尽。初八日,启秀、徐承煜在北京正法。载漪等死者死,流者流,慈禧对光绪帝说:“洋人欲索此次祸难之唯一为首者,意盖指我,今幸未提出,不能不感祖宗之默佑也。”[2]第1册,P324-P328七月二十五日,奕劻、李鸿章与十一国代表签订《辛丑条约》。八月二十四日,光绪帝与慈禧自西安启行回京。十月二日,撤去溥儁大阿哥名号。十一月十八日,开复张荫恒原官。二十八日,光绪帝与慈禧回到北京。二十九日,追赠珍妃名号。

日本蓄意挑起甲午战争,中国惨败,被迫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全国上下,群情激愤,光绪帝于是开始变法图强,一系列改革措施,触怒了载漪、刚毅、徐桐、崇绮、启秀、赵舒翘等一大批亲贵。这些人崇尚儒学,对已经发生巨变的国际局势并不了解,不懂得中西文化可以交流,共同进步,认为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先进的思想就是离经叛道,将导致亡国灭种,是誓死也要坚决反对的。认为戊戌变法,均属秕政,光绪帝已入天主教,失天下人心,不足以承宗社,应予废立。载漪甚至要将光绪帝作为“二毛子”立即杀掉,由其子继承地位,由他担任“摄政王”,外国公使不同意废立,载漪等就要利用义和团进攻使馆,杀死公使,并且与众多外国一律宣战。坚持尊王攘夷,扶清灭洋,认为外国长期侵略中国,洋人在华,勾结教民,潜谋不轨,都该杀。教民信奉洋教,就是中华文化的叛徒,就是莠民,也该杀。铁路破坏了风水、祖坟、生机,也该拆。与教民为难的就是义民,将义民编成团练,设伏出奇,众志成城,洋人就不敢舍船登岸,于是中国之地异类可尽,民气可舒。光绪帝不赞成进攻使馆,不赞成与外国宣战,认为义和团没有经过军事训练,没有洋枪洋炮的装备,以血肉之躯与众多的外国正规军作战,是以民命为儿戏!许景澄等多为办理外交的官员,对国际形势比较了解,他们与光绪帝意见相同,就被载漪等指为汉奸、帝党,也该杀。戊戌变法失败,主张变法的官员杀了一批,贬了一批;义和团时期,与光绪帝意见相同的官员又被杀了一批,光绪帝受到的打击是够深够重的。载漪等人坚持儒家尊王攘夷的主张,把正义的反对外国侵略的爱国主义变成了荒谬的盲目排外,其思想落后于时代,终于也被时代所淘汰,也可以说是作了慈禧的替罪羔羊。如此等等,亦可见中国社会近代化步履之艰难。

[1]陈旭麓.中国近代史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

[2]中国史学会.义和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3]郭廷以.近代中国史事日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7.

[4]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5]翁同龢.翁同龢日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7.

[6]杜春和等.荣禄存札[M].济南:齐鲁书社,1986.

[7]故宫博物馆明清档案部.义和团档案史料[Z].北京:中华书局,1959.

(责任编校:张京华)

K249.201

A

1673-2219(2010)05-0001-04

2009-09-01

贾熟村(1930-),男,河南偃师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晚清史研究。

猜你喜欢

刚毅光绪帝慈禧
慈禧的最后一天是怎么度过的
山水布依
《刚毅坚卓》雕塑作品创作小记
慈禧喜欢野大夫
第二十三回 东阿镇盛产东阿胶 慈禧后喜得小皇子
慈禧:真的是个“好吃家”
光绪帝死因成谜
光绪帝驾崩
光绪幽禁做点心
New auto color correction algorithm for microscopic imaging system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