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的读音

2010-04-04王国珍

辞书研究 2010年3期
关键词:切韵集韵海韵

王国珍

(湖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浙江 313000)

《离骚》是《楚辞》的名篇,影响十分深远。其中“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之“茝”的读音,高校教材、大型辞书的注音都存在一些分歧:王力《古代汉语》为 zh ǐ,朱东润《古代文学作品选》为 chǎ i;《汉语大字典》为 chǎ i,《汉语大词典》和《辞源》均注为 zh ǐ。因此,有必要对“茝”的读音进行辨正。

《广韵》两处收录了“茝”字:(1)上声止韵诸市切,“茝,香草,《字林》云:`蘪芜别名。'又昌待切。”(2)上声海韵昌绐切,“茝,香草也。”唐五代韵书情况基本相同:王仁昫《刊谬补阙切韵》(伯2011)、王三本《切韵》(故宫本)与《广韵》相同,止韵、海韵下都收了“茝”字;笺注本《切韵》(斯2071)在止韵下收了该字,并指出又音“昌待反”。《集韵》三处收录了“茝”字:(1)上声止韵渚市切,“茝,艸名,糜芜也。”(2)上声止韵丑止切,“茝,艸名。”(3)上声海 韵昌亥切,“茝,艸 名。《 说文》:`虈 也。'”《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十五海:“茝……又昌里切,见止字韵。”止韵昌里切下也收了“茝”字。《集韵》和《礼部韵略》“为景祐、宝元间详略二书”(戴震语),可以看作繁本和简本的关系。《礼部韵略》收“昌里切”一音,应是继承《集韵》而来。

上述反切中,诸市切、渚市切,推成今音为zh ǐ;昌绐切、昌待反、昌亥切 ,推成今音为 chǎ i;丑止切、昌里切,推成今音是 ch ǐ。 不过,由《切韵》系韵书均未收“丑止切”来看,这一读音比较少见,等海韵从之部分化出来(三国时期)以后,它大概就消亡了。《集韵》广收异音,收了“丑止切” 。各大型辞书未收“ch ǐ”音,是正确的。

各大辞书“茝”字下均兼收 zh ǐ和chǎ i两音。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各《切韵》系韵书 、《集韵》zh ǐ音和chǎ i音下的释义几乎没有区别,无法判断哪些情况该读 zh ǐ,哪些情况要读chǎ i,这导致辞书解释“茝”时的分歧,如:上举《离骚》例,《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分别归在了 chǎ i和 zh ǐ音下;《汉语大字典》“①chǎ i香草名”下举《离骚》“岂维纫夫蕙茝”,而《楚辞·湘夫人》“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却归在“②zh ǐ白芷。古称香草”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考察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我们看“茝”的义项分合。《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虽然在“茝”具体例证的归属上存在分歧,但有一点却是一致的:chǎ i音的义项是“香草名”,zh ǐ音的义项,除“香草(名)”外,还有“白芷”。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大概是:既然《广韵》《集韵》的反切今音都是 zh ǐ、chǎ i两音,它们的释义就应该有所区别。怎么区别呢?“茝”、“芷”常构成异文(详下),“芷”只有诸市切一读。因此,辞书编纂者很自然地将“茝”的zh ǐ音和“白芷”联系起来。但这种分别却有牵强之嫌。今试阐述如下:

第一,《广韵》在“诸市切”下引《字林》“蘼芜别名”,似乎当“蘼芜”讲的“茝”读为 zh ǐ,但《集韵》解释“茝”一为“糜芜也”(渚市切),一引《说文》“虈也”(昌亥切),“糜芜”、“虈”都是白芷的别名。第二,古籍中“茝”、“芷”经常构成异文。如《楚辞·离骚》:“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又申之以揽茝。……揽木根以结茝兮。”其中的“茝”,朱熹引一本皆作“芷”。《史记·吕不韦列传》:“与庄襄王会葬茝阳。”裴骃《集解》引徐广:“一作`芷阳'。”“茝阳”是地名,“茝”、“芷”仍可构成异文。可见,“茝”、“芷”构成异文与义项无关。第三,中医文献基本认为“白茝”、“白芷”相同,都是古代有名的香草。如程超寰、杜汉阳编著《本草药名汇考》引“白芷”的异名有“白茝”,并解释说:“白芷是著名的香草。《离骚》:`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本品是香草之根,故名芷;色白,乃名白芷,又名白香芷。”《本草纲目·草部》卷十四“白芷”亦出异名“白茝”。可见,《楚辞》中的香草“芷”、“茝”极可能就是中草药白芷。

其次,我们看“茝”和“芷”的语音关系。一、从来源上看,咍海代三韵的部分字在上古归之部,即凡与“ 台” 、“” 、“止” 、“己” 、“已” 等谐声的字都可以归入之部(参周祖谟、罗常培《汉魏晋南北韵部演变研究》)。据此,“茝”的两个读音(“诸市切”、“昌绐切”)在上古韵部相同,声母相近。二、从主次上看,《广韵》“诸市切”小韵,共十个字,“茝”字位列第五,而“昌绐切”小韵仅收“茝”字。余迺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校勘记》:“茞(引者按:当作“茝”),二七四·七昌绐切。海韵一等,例无昌母字……此类大抵皆前代或方言所造反切。”昌绐反一类的音当属特例。《龙龛手镜》:“茝,正音止,香草也,又昌海反。”可见,“茝”虽有两读,但“诸市切”为主。因此,“茝”和“芷”的语音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最后,我们看“茝”和“芷”的关系。古人早已指出“茝”、“芷”一字。《说文》:“虈,楚谓之蘺,晋谓之虈,齐谓之茝。”段玉裁注:“茝,《本艸经》谓之白芷。茝、芷同字,声、止声同在一部也。”《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朱季海注:“段云`茝、芷同字',是也。”《离骚》:“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赵逵夫注:“`茝'即`芷'之古体。……《离骚》中作`兰芷',《九章·悲回风》中作`兰茝',可证二字并无区别。今有注`茝'为 chǎ i者,乃据洪兴祖所注`昌改切'而误注。……又武威发现医药汉简,`白芷'皆作`白茝',可证汉以前字本作`茝',后世渐易以后起通用之字,有改而未尽者,遂两字并存。”[1]有武威汉简为证,可以肯定“茝”为“芷”的古字。“茝”隶书常作“”字,由“”讹变成“芷”是很自然的事。

综上所述,“芷”是由“茝”的草书发展而来的,这种演变应该在东汉或东汉以后,东汉以前应作“茝”,今存东汉以前文献中的“芷”字是后人所改。如上所述,“茝”本音诸市切(今读 zh ǐ),即白芷,是古代有名的香草。鉴于《广韵》《集韵》有“昌海切”、“昌绐切”等反切,辞书可将“茝”注音为 zh ǐ,并加“又音 chǎ i”的说明,这样主次关系分明,不会造成混淆。另外,海韵字是从三国时期才逐渐从之部分化出来的,所以不管辞书是否收 chǎ i音,《楚辞》中的都应该读 zh ǐ。

附 注

[1]朱季海、赵逵夫的注分别转引自崔富章《楚辞集校集注》第91、125页。

猜你喜欢

切韵集韵海韵
论四种敦煌韵书残叶之性质*
《新撰字镜》所引《切韵》下平声性质考
海韵茶语 味道岚山
荆璞《五音集韵》之形制
海韵
《集韵》征引《说文》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海韵迷情
《集韵》征引《广雅》研究
以零散韵字为例证西夏文献《五音切韵》非“单开双合”排列
《集韵》编撰的起讫年代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