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病因学说及其发展

2010-03-22李成华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8期
关键词:学说环境污染病因

李成华

(通化师范学院 制药与食品科学系,吉林 通化 134002)

1 引言

中医病因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病因学说虽然走过了漫长的历程.西周草创,疾病的原因被归于非自然的因素.《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医生将疾病的发生归于自然的“六气”,这是医学的可喜进步.《五十一病方》的成书年代虽然尚难确定,但大致应在战国,其中能够确定病因的主要是伤科疾患,如“蛇噬人”等,而对更多疾病的原因仍缺少明确的记载.《素问·疏五过论说“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仍处于相对直观的层面.《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阳受风气,阴受湿气.”这已是理论认识的层面.《金匮要略》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总结,张仲景说:“千般仄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宋代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加以改造,以七情为内因,以六淫为外因,以饮食虫兽金刃等为不内外因.“三因说”更加系统、精致,并一直影响到今天.近年来中医学术界综合了历代医家对病因分类的认识,将病因分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性病因和其他病因四类,即六淫、疫气归属外感病因,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过度归属于内伤病因,痰饮、瘀血、结石归属于病理产物性病因,外伤、寄生虫以及先天因素、医源药邪因素归属于其他因素.发展到今天,一直是在朴素的唯物论、辨证法思想指导下,在反复的临床观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些都是中医病因学说精华所在.但随着临床实践的变化和现代科学、医学的发展,中医的病因学说也必须要有所发展,以下就谈笔者的认识[1].

2 中医病因学说面临的新问题

2.1 环境污染

现代医疗实践中,中医病因学说已经不能全面的概括象环境污染这样一个新的重要的致病因素.环境污染作为致病因素既不等同于外感六淫、疫疠,更不是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环境污染是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它导致发生的疾病,往往是灾难性的、大规模的,并具有症状复杂,病情异常,变化多端等特点.环境污染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造成污染的物质很多,如放射性物质、光、电、粉尘、废气、毒气、废水、石油、农药、化肥、煤烟、噪音以及其它化学元素等等.所造成的疾病则十分复杂,如著名的原子病、噪音疾病以及职业病、癌症、皮肤病、神经系统病等.目前,在大多数情况下,环境污染致病是不可抗拒的,与人体的抗病能力——正气往往关系不大,“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概念已经被突破.其发病往往又是集体性的,甚至是大规模的,可以表现为内科、外科、妇科或多种综合科病变.可以立即致死,也可以终生不愈.总之,它能导致人体气血津液、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发生十分复杂的病变.这些事实说明环境污染为病是非常广泛非常严重的,所以中医科学如果对它拒之门外,不闻不问或者一无所知,是不应该的[2].

2.2 偏嗜抽烟

烟草为辛温有毒之品,用之得当,可作药用.《本草纲目拾遗》曰:“金丝烟,可以祛湿发散.”张良宇曰:“水烟……食其气……,宽中化积,去寒癖,但不宜多食.浙常山有面烟,……,凡老人五更咳嗽吐痰者,食之,嗽渐止,痰亦消.湖广有衡烟,……,活血杀虫,可己虚劳.”如若用之不当,则成毒物,危害人身.张景岳云:“久服则肺焦,……凡患咳嗽喉痛一切诸毒肺病皆忌之.”烟叶与其他中医病因一样,在病因与非病因之间具有相对性,在少量且合理使用时,可作药用,用以治病.但使用不当,长期过量抽烟,则易“耗肺而焦皮毛”,“熏灼脏腑”,“壮火散气”.故抽烟无度,可致疾病.偏嗜抽烟就是指长期过量的抽烟.最易耗肺伤津,临床常见肺燥津亏之病证,如面黄齿黑,胸痛咳嗽,少痰难咯,皮毛干枯等症.易熏灼脏腑,伤胃损血如口干喜饮,饮食乏味而减少,吞咽困难,食后胸膈痞阻,甚则干呕呃逆,大便干结,舌心干或干绛,脉细数等等,甚则胃脘隐隐作痛[3].

2.3 病理产物

现代中医学将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在另一过程中成为导致疾病的原因时也称为致病因素.并将痰的病因特性归纳为:病因多因性、隐匿性、因果性.从而帮助加深对痰的理解,更好地提高临床诊痰证的水平.认为气、血、津液是人体的三大基本物质,三者郁滞分别形成滞气、瘀血、痰饮,成为三大致病因素,通过三者之间的比较,提出滞气是病因,补充中医病因学说[4].

2.4 药邪

“药邪”致病包括药物自身的毒邪和误用药物造成的药邪.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药邪”一词.但随着现代医学的进一步发展,药物研究进一步加强,如今草药多系栽培并多使用农药及杀虫药,使得原本认为基本无毒副作用的药物被确定为有害药物,而假药现象或药物制剂过程中出现的纰漏等等直接导致了药邪范围的进一步扩大.笔者认为,随着社会及科技的进步,药邪也应继续发展.

2.5 体质

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个体体质的形成主要由遗传决定,并与后天生长环境有密切关系.从体质与病因、发病的关系出发,不同个体的体质对环境变化的自我调节、适应能力,对疾病耐受力,免疫水平,及恢复能力等各不相同.具体的说,特殊的体质对某种或某些病因具有易感性,患病之后又影响其病机的转变.就是说相同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同样的致病因素,对于不同体质的人作用不同,或不发病,或发生甲病,或发生乙病.总之,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在个体体质特点的基础上,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笔者认为个体体质也是疾病的决定因素[5].

2.6 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通过某种遗传基因所传递的父母和种系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生理特点,它决定着人的形态特征以及机体内外器官的组织机构和机能,是儿童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遗传性疾病是由于遗传导致结构的缺陷或异常,并表现为功能的欠缺或异常.人类受遗传的影响,会天生容易患某些疾病,对另一些疾病则具有抵抗能力.不过遗传因素在这方面的影响多大,我们仍未能精确的评估.

2.7 现代医学病因

自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发现细菌,并确认了病原微生物是引起疾病的原因以来,西方医学一直倾向于“病因是指引起某一疾病发生的特定因素,是引起某种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决定性的、特异性因素”的病因学认识.所谓特定因素主要是强调病因与疾病之间的特异性联系,即一种病因只能引起一种疾病,或者说一种疾病只能有一种原因.例如,结核杆菌可引起结核病,乙型肝炎病毒引起乙型肝炎,免疫缺陷病毒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以及维生素C缺乏引起坏血病等.许多学者认为中医病因理论应与现代医学充分结合,甚至把现代医学中的某些病因简单地纳入中医病因理论.但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故笔者认为不能这样简单的将两者相加,需要经过研究后进行归纳整理,并把相应的病因纳入相应的中医病因理论体系[6].

3 结论

中医病因学说,是无数医家临床观察、实践的智慧总结.但随着临床医疗实践的不断发展和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的不断深化,病因学说也应不断发展与完善,由此也会推动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医学的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马梅青.试论中医病因学说及其发展[J].山东中医杂志,2003,22(8):451-453.

[2]徐建.环境污染——中医病因学的又一病因[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9,15(3):7.

[3]张光霁.烟酒病因说[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14-15.

[4]邓铁涛.试论吴鞠通的病原说的科学性[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5):3-4.

[5]韩永明,张六通.《内经》病因学说浅析[J].光明中医,2005,20(44):3-6.

[6]黄建波.人与自然统一观下中医病因分层次理论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7):424-426.

猜你喜欢

学说环境污染病因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捋捋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因
加强农业环境污染防治的策略
视疲劳病因及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电视的病因
土家族三元学说与中医学三焦学说之异同
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应坚持三个原则
马克思无产阶级解放学说的当代释读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