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重肥胖儿童血清淀粉样蛋白 A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相关性研究

2010-03-10刘建凤白伟贾丽娟于欣边芳

河北医药 2010年7期
关键词:颈动脉炎性体重

刘建凤 白伟 贾丽娟 于欣 边芳

超重肥胖儿童血清淀粉样蛋白 A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相关性研究

刘建凤 白伟 贾丽娟 于欣 边芳

目的 研究血清淀粉样蛋白 A(SAA)与超重肥胖儿童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超重肥胖组 115例,体重正常(对照组)64例,测量 2组身高、体重、血压、空腹血浆葡萄糖、胰岛素、血脂及高敏 C反应蛋白(hs-CRP),并计算胰岛素抵抗简易估测指数;超声测定颈总动脉IMT,以此判断被测者动脉病变的情况。ELESA方法测定SAA。结果 超重肥胖儿童SA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升高程度与体重指数、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颈总动脉 IMT以及 hs-CRP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 0.279、0.202、0.237、0.222,P<0.05)。结论 SAA与超重肥胖儿童早期动脉硬化形成有相关性。

儿童;肥胖;血清淀粉样蛋白 A;动脉内中膜厚度

儿童肥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有证据显示,儿童时期肥胖与成年期的许多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密切相关。早期的血管病变发生于儿童青少年时期。血清淀粉样蛋白 A(serum amyloid A,SAA)是传统的炎性因子之一。有研究表明,SAA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并影响动脉斑块的稳定性[1,2]。本文探讨了 SAA与超重肥胖儿童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2007年 10至12月从沧州市 4所小学体检资料中选取 7~14岁儿童,按 2005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制定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BMI)分类标准[3],超重肥胖组 115例 ,其中男 62例:肥胖 37例,超重 25例;女 53例:肥胖 31例,超重 22例;平均年龄(10.9±2.5)岁;均排除内分泌、遗传代谢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继发性肥胖;体重正常健康儿童(对照组)64例,其中男 34例,女 30例;平均年龄(11.1±1.7)岁。 2组间性别比、年龄间差异有均衡性。

1.2 方法

1.2.1 现场体检:患儿脱鞋、穿单衣,专人测定身高、体重,通过肋骨下缘和髂前上棘的中间水平及股骨粗隆水平,测量腰围、臀围,计算 BMI=体重(kg)/身高平方(m2)、腰臀比(WHR)=腰围/臀围。采用汞柱血压计袖带标准法测量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每例测 2~3遍,取均值。

1.2.2 血生化检测:2 h隔夜禁食后,测空腹血浆葡萄糖(FPG)、胰岛素 (FINS)、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高敏 C反应蛋白(hs-CRP)。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FPG×FINS/22.5。ELISA法测定血清 SAA。

1.2.3 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测定方法:由固定一人操作,采用美国ALT-HDI5000高分辨力多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 5.0~12.0 MHz。测定位置:距颈动脉球部膨大起始处 10mm内最厚处,记录 IMT。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 SPSS 11.5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SAA数据呈非正态分布,取对数后呈正态分布进行比较分析;组间比较用成组 t检验,相关关系采用 Pearso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生化特征 超重肥胖组 BMI、SBP、TG、LDL-C、FINS、HOMA-IR和 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或 <0.01);2组间年龄、WHR、DBP、FPG、TC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2组基本资料及生化特征比较±s

表1 2组基本资料及生化特征比较±s

注:1mm Hg=0.133 kPa;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组别 年龄(岁) BMI(kg/m 2) WHR SBP(mm Hg) DBP(mm Hg) TC(mmol/L) TG(mmol/L)超重肥胖组(n=115) 10.9±2.5 27±7# 0.84±0.2 122±8* 76±4 3.2±0.6 1.46±0.7*对照组(n=64) 11.1±1.7 17±4 0.78±0.1 98±6 69±6 3.0±0.5 0.85±0.3组别 LDL-C(mmol/L)HDL-C(mmol/L)FPG(mmol/L)FINS(m IU/L) HOMA-IR hs-CRP(mg/L) SAA IMT(mm)超重肥胖组(n=115) 2.5±1.3* 1.03±0.7 5.0±0.7 19±10# 1.4±0.7# 3.2±2.1* 5.7±0.8* 0.67±0.13*对照组(n=64) 1.6±0.9 1.15±0.5 4.7±0.5 9±6 0.6±0.5 0.9±0.7 3.2±0.6 0.30±0.07

2.2 2组间SAA水平、颈总动脉IMT比较 超重肥胖组 SA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儿童动脉内膜呈现光滑、连续、均匀的线性回声,超重肥胖组动脉内膜则呈现不同程度的毛糙、不光滑、限局性增厚,其 IM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1。

2.3 Pearson相关分析 SAA与超重肥胖儿童 BMI、FINS、HOMA-IR、颈总动脉 IMT以及 hs-CRP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79、0.202、0.237、0.222、0.245,P<0.05)。

3 讨论

儿童时期肥胖与成年期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dos Santos等[4]报道动脉粥样硬化从儿童时期就已开始。本研究对 179名儿童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超重肥胖儿童颈动脉内膜呈现不同程度的毛糙、不光滑、限局性增厚,有的形成局部强回声斑块,对照组颈动脉内膜则光滑、清晰、连续、均匀,超重肥胖组颈动脉 IMT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与国内外报道一致[5,6],进一步证实了儿童时期超重肥胖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早期动脉硬化的改变。

在成人动脉硬化的研究中,慢性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是近年来国内外关注的焦点。hs-CRP是传统的炎性因子之一,机体在受到各种损伤或发生急慢性炎症后,hs-CRP水平明显升高。欧美国家已有数项前瞻性研究一致显示:hs-CRP可对健康人心血管疾病危险性进行评价,是首发冠脉事件的强力预测物。

SAA是近年被广泛重视的另一重要炎性因子。SAA是淀粉样变中主要组成成分淀粉样A蛋白的血清前体,并由此而得名。O'Brien等[7]发现,SAA在小鼠动脉硬化的各个发展阶段动脉损伤的部位都有沉积,可与损伤部位的基底膜蛋白多糖结合。在人类动脉病变部位的许多细胞中可检测到 SAA mRNA的表达。Rang等[8]研究认为,SAA是一种新的脂肪细胞因子,脂肪细胞分泌的 SAA可诱导IL26、IL28和 MCP21等多种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这些细胞因子进而引起脂肪局部的炎症反应。SAA还通过内分泌作用进入血循环并刺激内皮细胞、单核细胞和肝脏细胞等分泌多种促炎性细胞因子,引起肝脏、骨骼肌及脂肪细胞的胰岛素抵抗和巨噬细胞及单核细胞在动脉内膜的浸润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上述研究结果表明 SAA不仅是一种炎性标志物,它可能直接参与了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

本研究测定了 7~14岁超重肥胖和体重正常儿童 SAA的水平,结果显示,超重肥胖组 SA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与BMI、FINS、HOMA-IR呈正相关 (P <0.05),与 Gómez Ambrosi等[9]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儿童时期肥胖就已经导致了促炎性脂肪细胞因子 SAA的升高。本组资料还显示,超重肥胖儿童SAA水平与颈动脉IMT及hs-CRP水平呈正相关(P<0.05),进一步说明同为炎症因子的 SAA和 hs-CRP一样,与超重肥胖儿童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1 Johnson BD,Kip KE,Marroquin OC,et al.Serum amyloid A as a predictor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 in women:The National Heart,Lung,and Blood Institute-Sponsored Women's Ischem ia Syndrome Evaluation(WISE).Circulation,2004,109:726-732.

2 Schkllinger M,Exner M,Mlekusch W,et al.Inflammation and carotid artery-risk for atherosclerosis study(ICARAS).Circulation,2005,111:2203-2209.

3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97-102.

4 dos SantosMG,Pegoraro M,Sandrini F,et al.Risk facto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therosclerosis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Arq Bras Cardiol,2008,90:276-283.

5 Innuzzi A,Licenziati MR,Acampora C,et al.Carotid artery stiffness in obese children with themetabolic syndrome.Am JCardio,2006,97:528-531.

6 Zhu W,Huang X,He J,et al.Arterial intima-media thickening and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obese Chinese children.Eur JPediatr,2005,164:337-344.

7 O'Brien KD,McDonald TO,Kunjathoor V,et al.Serum amyloid A and lipoprotein retention in murine models of atherosclerosis.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5,25:785-790.

8 Yang RZ,Lee MJ,Hu H,et al.Acute-phase serum amyloid A:an inflammatory adipokine and potential link between obesity and its metabolic complications.PLo SMed,2006,3:884-894.

9 Gómez-Ambrosi J,Azcona C,Patin o-García A,et al.Serum Amyloid A concentration is increased in ob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Pediatr,2008,153:71-75.

R 725.892.5

A

1002-7386(2010)07-0827-02

061000 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刘建凤、边芳),肾内科(白伟),彩超室(贾丽娟),检验室(于欣)

2009-10-19)

猜你喜欢

颈动脉炎性体重
给鲸测体重,总共分几步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称体重
你的体重超标吗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炎性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