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土参赛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0-03-05张莉清

中国体育科技 2010年2期
关键词:主办国教练员因素

张莉清

1 前言

现代社会中,竞技体育的巨大魅力源于比赛结果的不可预见性,赛场形势的瞬息万变、运动员体能、技战术之间微小的差距和临场发挥的不稳定,都有可能导致比赛结果的不确定。因此,如何在大赛中取得好成绩,成为竞技体育工作者最为关注的问题[1]。

众多参赛问题的研究中,有一个人们无法回避的现象,即运动竞赛存在明显的主场效应。最早研究主场效应的施瓦兹(Schwartz,1977)、库尔勒(Courneya&-Carron, 1992)等人认为主场优势是在比赛地点和比赛胜负结果之间相关的一种统计现象,即主场取胜的比例大于客场,一般主场超过50%。另有学者认为,由于主队自身发挥失常而非客队发挥超常导致的主队成绩不理想的现象是主场劣势。随着国内职业联赛的开展,我国学者也逐渐把目光投入到主客场效应问题上来,1999年,殷小川[2]调研了近几年我国足球实行的主客场制比赛结果后,发现比赛地点的不同,会引起运动员一些主要心理状态的变化。观众、赛场客观环境(场地、设施、气候等)、运动员比赛动机和自我表现欲望、战术运用、裁判等因素,都是引起主场优势的原因。李益群[3]曾对我国参加第23届、第24届奥运会田径、游泳、举重等项目的教练员进行了调查,发现体能主导类项群的优秀运动员对场地、气候的不适应是影响运动员国外比赛成绩的重要原因。此外,一些学者针对影响运动成绩发挥的因素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随后一些大型赛事陆续验证了以上研究成果,随着主场效应研究领域的逐步扩大,人们逐渐把目光锁定到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主队参赛问题上来。

自成功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又相继取得了2010年亚运会、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其他一些国际单项赛事的举办权。探讨如何最大限度地借用主办国之利,不仅是专家、学者讨论的问题,而且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4]。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影响本土参赛的相关因素,调查对象选取了我国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垒球,帆船帆板、跆拳道、拳击、体操、跳水、田径、击剑、篮球、射击、自行车等运动队。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调研

文献资料主要来源是: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国家体育总局信息中心、国家体育总局各项目管理中心、有关省体育局、国家图书馆、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网 (www.cnki.net)、超星数字图书馆 (www. ssreader.com)、人民体育出版社、中国体育报社等。赛事总结包括我国运动员近几年参加的比赛,主要以2005、2006、2007年的世界锦标赛、世界杯赛,世青赛、奥运会模拟赛、好运北京邀请赛等。

2.2.2 问卷调查

本研究共设计了3份问卷:本土参赛相关影响因素专家调查问卷;本土参赛相关影响因素运动员调查问卷;本土参赛相关影响因素教练员、领队调查问卷。

针对研究内容,在文献检索,资料分析及专家访谈的基础上,2007年4月设计了本土参赛影响因素调查问卷。为保证问卷效度,先将问卷初稿呈送5名专家,在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修改。正式发放前,分别抽取射击、拳击、体操等部分项目的国家队教练和运动员进行预调查,采用α系数法对问卷信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问卷可信(α=0.743,P<0.05)。为更清晰地反映影响比赛成绩的本土因素,本文采用按评定运动成绩的评定地项群分类方法,将其分为测量类、评分类、命中类、制胜类以及得分类;2007年7月,从不同项群随机抽取了十几支国家队153名运动员、47名教练员和领队进行了正式调查。

2.2.3 专家访谈

针对所研究的内容预先设计好访谈提纲,就本土参赛相关影响因素中环境、竞赛与管理、组织保障、心理等问题于2007年1—12月走访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备战办和有代表性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省(区、市)体育管理部门的有关领导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国家队领队、教练员、运动员等共计94人。并对部分访谈进行了全程录音;没有录音的访谈,都做了书面记录。

2.2.4 定性分析

针对文献检索、专家咨询、访谈调查法得到的材料,通过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等研究方法做定性分析。其目的是对材料在描述的基础上进行逻辑分析或推断,揭示研究现象背后的规律。

2.2.5 定量分析

采用SPSS 10.0软件统计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3 本土参赛影响因素研究

3.1 本土参赛概念的界定

3.1.1 本土参赛的含义

概念[5]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的思维形式。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或本质,一般通过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明确内涵,即:被定义的概念=种差+邻近的属[6]。本土参赛属于参赛的一个基本类型,因此属概念是参赛,种差是本土,本土参赛的含义可以表述为:参赛主体以主办(或承办)国家或地区身份参加比赛的过程和参赛主体参加本国、本地区或本单位主办或承办比赛的行为和过程。在这个概念含义中,参赛行为和过程就是本土参赛概念的属概念,而“本国、本地区或本单位主办或承办的比赛”就是区别本土参赛与参加其他国家或地区承办的比赛的种差。本土参赛的内涵就是一种参赛的行为和过程,更重要的是这种参赛行为和过程必须发生在参加本国或本地区主办或承办的比赛中。

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该概念特性或本质的所有事物[7],本土参赛概念的外延是指本土参赛量的规定性,即本土参赛都包括哪些比赛,结合本课题研究的需要,从参赛主体的身份、比赛的规模、性质和级别划分,我们把本土参赛分为两个基本形式,一是,以国家为单位组团参与本国举办的国际比赛,二是,以地区为单位参加本地区举办或承办的本国国家级的比赛,考虑到本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不考虑一些级别低、规模小、竞技水平不高的小型比赛。

3.1.2 本土参赛的特征

3.1.2.1 本土参赛政府支持的全面性和社会关注的广泛性

毋容置疑,本土参赛会比易地参赛得到政府的更多支持和社会的更广泛关注。来自于政府层面的支持不仅局限于体育系统本身,还体现在财政投入的加大、人力、物力等其他方面的组织和协调以及与比赛相关的市政建设、交通通讯、环境卫生、组织宣传等其他部门的通力合作。来自于社会层面的广泛关注也决不逊色。就主办国而言,国民对本土参赛寄予了很高期望,国内媒体连篇累牍地对赛事进行报道和宣传。而国外强队的虎视眈眈更让主办国成为众矢之的。

3.1.2.2 本土参赛目标的多元性和层次性

本土参赛目标的多元性说明夺取金牌并不是本土参赛的惟一目标。由于大型比赛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同时也是展示经济、社会发展面貌的平台,因此,本土参赛便被赋予了更多含义,本土参赛目标也体现出多元性特征,即主办国不仅要确立运动成绩方面的目标,还要提出精神风貌、利益道德等社会文化领域目标。

而本土参赛目标的层次性指的是目标还应具有层次性。本土参赛涉及多领域、多部门、多层级共同参与,各领域、部门、层级在备战和参赛过程中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完成不同的任务。因此,在目标的设立过程中带有明显的层次性特征,即不仅要有高层管理部门的总体目标,还要有运动队、运动员等运动竞赛直接参与者的具体目标。显然,把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目标统一到本土参赛的总目标中来,是主办国的决策者深思熟虑的问题。

3.1.2.3 本土参赛备战过程的长期性和阶段性

备战过程的长期性是指本土参赛的备赛周期的时间。按照惯例,奥运会、亚运会和其他一些国际单项赛事的申办时间应提前几年确定,因此,从获得大型赛事的举办权起,主办国往往会立即投入到备赛的过程中。而备赛过程的阶段性则是指主办国分阶段的进行备战。不难看出,备赛的长期性决定了备战过程的复杂性,进而要求备战过程中要充分思考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而备战过程的阶段性则是指为了保证取得理想的比赛结果,充分考虑各种有利于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形成的因素,为本土参赛奠定基础。

3.1.2.4 本土参赛优势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本土参赛主办国优势的绝对性是指优势是客观存在的。这种优势的绝对性从许多世界大赛主办国的金牌或奖牌榜就可以体现,表1可明显看出,近5届奥运会主办国客观存在的优势。

表1 近5届奥运会主办国成绩统计一览表

世界田径锦标赛举办到迄今为止,除本届日本主办国成绩不理想外,几乎所有主办国参赛成绩均有提高。2003年法国获得3枚金牌,而此前他们共获得7枚金牌;2005年芬兰从2003年颗粒未收到2005获得1枚铜牌,总分排名从2003年的28位上升到24位[8]。

主场优势的绝对性也可以从我国举办的重要国际赛事中体验到。1990年第11届北京亚运会田径比赛我国获29枚金牌、21枚银牌、11枚铜牌;2001年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我国获得9枚金牌、3枚银牌和4枚铜牌,都成为参加该赛事以来取得的最好成绩[9]。而我国各省(市)举办的全运会如九运会、十运会更能体现出主场优势。究其原因,与主办国的天时、地利、人和有关。

因此,挑战与机遇并存,即主办国优势绝对性与相对性特征的真实写照。

3.1.2.5 本土参赛保障的全面性与系统性

本土参赛保障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是指政府在本土参赛各方面提供的全方位保证和保证的力度。毫无疑问,申办国际大赛的严格程序、苛刻条件和众多竞争对手的较量使主办国思想上高度重视,倾情投入软硬件的构建,协调各种组织工作,发挥和凝聚各种有利因素,配置和引导各种资源条件,充分调动国家的各种力量使本土参赛保障更具全面性和系统性。

3.2 本土参赛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本土参赛相关影响因素的过程中,结合我国部分项目本土赛事的实践经验,归纳总结了43个具体因素,并将其划分为5大类、12亚类,并编制成调查问卷,发放给运动员和教练员。具体统计方法为首先通过运动员、教练员对影响因素的三级指标进行重要程度打分,然后,把每一亚类的三级指标进行平均,以此得出各亚类(二级指标)的平均分,再根据每一亚类的平均分来判断各亚类(二级指标)所属大类的重要程度,最后,对各相关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和讨论。

表2 本土参赛相关影响因素一览表

表3 本土参赛各大类影响因素重要程度排序一览表

3.2.1 环境

本研究中把与本土参赛相关的环境因素分为地理、气候、场地与器材、媒体与观众4个亚类13个因素,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其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媒体与观众、场地与器材、气候和地理。

表4 本土参赛环境类因素影响程度一览表

3.2.1.1 地理

地理包括海拔和经纬度两个子因素。绝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本土参赛运动员在地理因素中占据优势,因此,海拔和时差是本土参赛中得天独厚的有利因素。

3.2.1.2 气候

气候影响比赛已是不争的事实,气温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创造优异成绩。74%的教练员和运动员认为气候因素是本土参赛的有利因素。但在影响程度方面,不同项目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有不同的认识。通常来说,室外项目受气候的影响大于室内项目,但应该看到温度变化对室内项目竞技状态的影响也很大,主办国在气候上比其他国家占据优势。

3.2.1.3 场地与器材

场地与器材是影响运动员本土参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被调查的运动员和教练员把它作为本土环境因素中第二大影响因素。有研究认为,运动知觉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周围环境,熟悉的场地可以作为运动员时空判断的参照系,而在不熟悉的场地,参照系列发生变化,运动员很难建立正确的运动知觉。本研究中,场地与器材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主办国参与赛场的设计、赛场的位置、主办国参与比赛器材的选择和使用,以及主办国参与赛场服务人员的选择和安排,其影响程度排序如表5。

表5 本土参赛场地与器材类因素影响程度排序一览表

3.2.1.4 媒体与观众

环境因素中,被调查者认为,媒体与观众对运动员的影响程度最大,此类因素包括媒体采访的频率、媒体报道的数量、媒体导向、观众数量、赛场气氛及家人和朋友到现场观看比赛等几方面。大多数的被调查者认为,媒体的频繁采访、大量报道和过热导向是本土参赛的不利因素。而被调查者也证实本土参赛观众数量多,赛场气氛热烈在很大程度上更能激发运动员的斗志,有利于运动员超水平发挥。对于家人和朋友到现场看比赛,问卷的填答分歧较大。体操、跳水等表现难美性项目和射击、射箭等表现准确性项目,多数教练员和运动员认为是不利因素;而对抗类项目如球类、格斗类则认为是有利因素,即使同一项目的运动员,回答也有不同。笔者分析其中有项目差异,也有运动员个体差异。

3.2.2 保障

表6、表7显示,对本土参赛影响程度从高到底依次是:食宿、代表团因素、医疗与恢复和交通与通讯。

表6 本土参赛相关的保障因素调查情况一览表

表7 保障因素各亚类重要程度平均分及排序一览表

3.2.2.1 食宿

绝大多数的运动员、教练员把本土参赛的饮食安排作为一个有利因素,尤其体能类项目,上述运动员提出的问题在本土都能够有很好的解决,还有少数人认为饮食对自己没有影响,尤其需要降体重的项目(表8)。而大型赛事运动员村的住宿安排工作大都由主办国完成,无疑主办国运动员会获得更多特殊照顾。

表8 不同项群教练员、运动员对于饮食因素影响程度评价一览表

3.2.2.2 医疗与恢复

大型赛事中,除了运动队自己配备的队医和设施外,组委会都会组织医疗与恢复团队,配备各种医疗恢复的器材和设备,以保证运动员以最佳状态投入比赛。由于医疗与恢复团队大都来自于主办国的医疗机构,且在器材设备的选择和安排方面也会着重考虑主办国运动员的特点,因此,本土运动员会得到更及时的治疗和恢复。

3.2.2.3 交通与通讯

住地与赛场距离过远困扰着绝大多数参赛代表团,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通讯条件大为改善,赛场的信息在第一时间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传达至场外,同样场外的各类信息也会迅速传递给赛场内的运动员,在本土参赛,住宿与通讯器材设施的安排与组织管理大多由本国技术人员负责,这种信息收集与传递会更加方便、快捷。

3.2.2.4 代表团

代表团是指由运动员、教练员、科研人员、医务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组成的代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团队,代表团成员有强烈的归属感和向心力,历届奥运会参赛过程中,中国代表团的每一次决策,每一场争金夺银的战役都是代表团意志的统一和力量的汇聚。而在本土参赛对代表团的依赖感随之削弱,对运动员参赛反而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3.2.3 竞赛管理

本研究中竞赛管理共包括组织管理和裁判与规则2个亚类11个具体因素,问卷调查结果得出两者的平均得分为4.57和4.10。说明运动员、教练员认为竞赛的组织与管理要比裁判与规则作用更大。

3.2.3.1 组织管理

组织管理因素共包括7个,其影响程度如下(表9)。

表9 教练员、运动员对组织管理有关因素影响程度的评价一览表

主办国参赛名额多,有更多机会进行赛前场地的适应性训练,参与比赛抽签与分组,参与比赛场次的安排与编排,参赛教练员数量,参与项目的设置都被认为是本土作战的有利因素。

图1 不同项群运动员、教练员对于主办国参与抽签与分组影响的认识直方图

此外,主办国除了具备明文规定的特权外,似乎还享有一些“潜规则”的眷顾。因此,运动员、教练员在回答主办国参与抽签分组因素的影响时有较大的分歧,有的认为是有利因素,而有的却认为根本没有影响(图1)。

3.2.3.2 规则与裁判

运动训练理论认为,运动成绩是由3方面因素构成,运动员个人的竞技能力,对手的竞技能力以及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和裁判员的道德水平[10]。大量的比赛案例表明,裁判员往往会有意无意地给予主办国特殊的关照。本研究中,规则与裁判员因素包括“主办国有更多的机会进入裁判队伍、主办国与裁判员的沟通顺畅、主办国给裁判员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主办国与国际单项协会的关系融洽”4个子因素(表10)。

表10 教练员、运动员对规则与裁判有关因素影响程度的评价一览表

3.2.4 心理

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因素对运动员的影响排在第1位。本研究中将心理因素分为社会期望值、教练员期望值、运动员心理压力、运动员参赛动机水平等5个子因素。

表11 本土参赛运动员心理类因素影响程度排序一览表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5个因素之间尽管有一定内在联系,但并不是平行排列的。如果把比赛的最终表现看作因变量,运动员的心理压力增大可看作自变量,来自社会、教练员和自我的期望值增加则可作为压力增大的诱因。其关系简单示意如图2。

3.2.4.1 运动员心理压力增大

图2 本土参赛运动员心理间影响因素分析树形图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表明,压力与工作绩效水平之间呈倒U型关系,引起运动员心理和行为变化的主要原因取决于压力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压力的强度越大,持续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引起运动员心理和行为不良反应,一旦压力超出了运动员可承受的范围,就会降低绩效水平。上述运动员发挥失常的主要原因是:本土参赛的主场压力使得运动员强调了自我觉察的功能,使运动员意识到自己的表现对于观众期望的满足非常重要。因此,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希望通过格外的努力获得一个自我满意的结果。一般来说,格外努力会唤起运动员把注意转向技术的具体执行过程,以此来确保运动过程的正确和顺畅,但对于运动员千锤百炼的自动化技术来说,有意识的控制会破坏自动化技术执行的流畅性,从而影响竞技表现。

因此,多数被调查的教练员、运动员认为,主场心理压力增大是不利因素(图3)。

图3 运动员、教练员对于运动员心理压力大影响的认识直方图

3.2.4.2 运动员参赛动机水平

运动员心理压力增大的一个重要诱因就是运动员参赛动机水平。心理学研究认为,动机是指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它能引起并维持人的活动,将该活动导向一定目标,以满足个体的愿望。动机对人的行为具有始发、指向和强化作用。决定动机的强度和方向的因素主要是人的需要和外部环境这两类因素,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完成任务。同理,运动员的参赛动机与运动成绩之间也非线性关系,过高的参赛动机会导致过高的期望水平而形成过重的心理压力,而过低的参赛动机又不利于对身心能力的调动。对于具有夺冠实力的运动员来说,强烈、稳定的成就动机能促进他们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进步直至在比赛中取得最好的成绩[11]。访谈中发现,本土参赛的不同运动员参赛动机水平也存在很大的不同,一些竞技水平较高、有实力夺冠的运动员往往动机水平较高,而一些竞技水平不高、没有夺冠实力的运动员往往淡漠消极,求胜欲望不强。因此,在对运动员、教练员进行的关于参赛动机水平高或低对本土参赛影响方向的问卷调查显示,不同的运动员、教练员分歧较大。

对问卷结果进一步的分析及随后进行的追踪访谈发现,多数水平相对较低的运动员与教练员把参赛动机水平低认为是一个有利因素,而水平相对较高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则认为是一个不利因素。这一结果可以用叶克斯——多德逊定律(Yerkes—Dodson law)的动机激活水平、行为效率和任务难度之间的关系来解释,即在简单易为的任务情境中,较高的动机水平会产生较佳的行为效率;在复杂困难的任务情境中,较低的动机水平反而会提高行为效率。运动员、教练员的水平越高,其完成任务的难度相对较低,较高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产生较好的竞技表现;而运动员、教练员水平越低,则完成任务的难度相对较高,困难越大,较低的期望值和参赛动机反而会有利于发挥出较高水平。

3.2.4.3 社会期望值

心理压力增大的另外一个诱因是综合期望值高,包括社会期望、团队期望和自我期望。研究结果显示,有73.5%的运动员和78.4%的教练员认为期望值高是本土参赛的一个不利因素。究其原因,期望值高、目标高固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高目标既是动力,又是压力,高目标的刺激会使人心理产生较大变化,甚至出现过分焦虑和紧张等状态,如果运动员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摆正目标,可如虎添翼;不能正确认识,想赢怕输,就会不能自如发挥。另外,教练员期望值过高和来自现场的干扰,即我们前面提到的媒体、观众、志愿者、家属、领导甚至裁判员等的影响最终都可转化成对心理的影响。问卷结果显示,多数运动员把来自教练员的期望值列为本土参赛的不利因素。显然,教练员的地位及职能决定了对运动员的影响,教练员期望值过高会给运动员带来更大的压力,甚至还要大于来自于社会和家庭的压力。

3.2.5 其他

其他因素并非指不重要因素,而是指除前面归类的因素外,还有一些与本土参赛息息相关,但很难进行归类的因素(表12)。

表12 本土参赛运动员其他因素影响程度排序一览表

毋容置疑,一个国家或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政府的重视和投入至关重要。但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外界干扰,增加运动员管理的难度。而由于对语言的熟悉,同时比赛现场的一些不经意的语言,会引起精力分散,心理背上包袱,使最后效果不好。

本节小结

环境因素中气候优势因室内、室外和比赛持续时间的不同而大小不一。观众数量多,赛场气氛热烈会给主队运动员增添信心,但对心理稳定性要求高的项目会造成负面影响。媒体的频繁采访、大量报道和过热导向可能影响运动员正常备赛和参赛;充分的适应场地与器材都可为主队提供有利条件。

保障因素中食宿、医疗恢复、交通与通讯属于客观存在的优势。

竞赛管理因素中主办国参赛名额多、参赛教练员数量多、分组抽签、场次安排、项目设置、比赛地点等都有具体操作的可能性,但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暗箱操作、贿赂裁判员的原因,而是主办国与国际单项组织相处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尊重和理解的结果。

引起心理压力增大的诱因主要是运动员参赛动机水平不当、各种外界期望值高以及来自现场的干扰。

其他因素中国家重视程度高、企业及社会团体的支持力度大、语言无障碍、社会文化背景熟悉等有利条件的同时也会增加外界干扰、加大本土运动员管理的难度。

4 本土参赛策略研究

4.1 本土参赛遵循的基本原则

4.1.1 公平公正、文明参赛原则

公平竞争是体育竞赛的内在要求,尽管本土参赛有“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便利条件,但本土赛场更要展示现代文明和“fair play”体育精神。主办国或主办方的组织者与参与者,要遵守体育道德,保持中立立场,不弄虚作假,无差别对待主客队,排斥谋求任何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处理同样的事情时按照同一尺度、一视同仁,即使有差别也应因事而异,不能因人而异,因国而异。

4.1.2 多元目标原则

本土参赛具有多元化的目标体系,因此,在备战和参赛过程中,无论是运动员、教练员还是管理人员,都要紧紧围绕多元目标开展工作。既要努力争取优异的运动成绩,为国争光,还要发扬体育精神,弘扬本国、本地区的优良传统,顽强拼搏,胜不骄、败不馁,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体育道德风尚展示本国、本地区的形象;既要积极向各国、各地区代表团学习,加强友好交流,增进友谊,还要肩负起激发和引导本国、本地区群众的健身热情,促进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带动体育产业和各项体育事业发展、进步的重任[12]。

4.1.3 实力为先原则

竞技能力是主场参赛的制胜基础。竞技能力即实力,是指运动员参加训练和比赛的能力,尽管比赛中的竞技能力与训练中的竞技能力不同,但是训练中的竞技能力却是比赛时的重要基础。那些认为比赛出现问题就应该在比赛过程中寻找的观念,忽视了比赛过程中竞技实力为先的原则。如果说体能、技术和战术能力是“硬实力”,心理、智能、意志品质、比赛经验、赛前情报等看不到,摸不着的因素,则被称为“软实力”。运动员的参赛软实力对于其取得优异比赛成绩具有举足轻重,有时甚至起到至关重要的关键作用,因此,本土参赛,增强运动员竞技硬实力的同时,还要着力培养和塑造运动员的心理品质、拼搏精神、应变能力等竞技软实力。

4.1.4 低调出征原则

古语有“哀兵必胜”和“哀兵必败”两种说法,即示弱的两种不同效果,利用得好,则胜,利用得不好,则败。低调出征是主办国和主办地区成为众矢之的时的必行之策。本土参赛必须保持清醒、务实的心态,无论如何趋利避害,让运动员在特定时间、地点、环境下表现出最佳的竞技水平,都没有绝对的把握,如果主办国或主办地区盲目乐观,高调树敌,有可能造成其他国家或地区联手出击的局面。本着低调的原则,举哀兵,尤其新闻宣传上要把握舆论方向,多讲劣势和不足,少讲实力,尽可能降低社会大众的期望值。采用外松内紧,借势引导,充分利用各种力量,为本土代表团备战参赛创造良好的竞赛环境。

4.1.5 效益最大化原则

本土参赛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与主办国的体育管理体制、文化和社会发展、项目特点密切相关,绝非主办国具有的客观上存在的表面优势,更不可能期待表面优势会在比赛中自然地发挥作用。在本土参赛各个影响因素系统结构中,各因素之间处于一种复杂的普遍联系之中,每个要素都在影响或制约着整体系统,反过来系统整体又影响和制约着各个要素。所有的影响本土参赛的因素并不是哪一个因素起着孤零零的作用,必须联系起来,形成合力,因此,要增强与提高本土参赛系统的整体性效应,就要从整体着眼,部分着手,统筹考虑,各方协调,使局部服从整体,设计、规划、开发、组织、协调、操作主场优势,达到整体效益最大化。既要注意提高每个备战要素的素质,充分发挥每个要素或部分应有的作用,“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同时还必须使备战系统整体中各要素的结合,以及使要素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保持合理优化,使它们“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即分工协作,以最优地提高系统的整体效应。

4.2 本土参赛对策

4.2.1 充分适应气候

对气候条件的适应是本土运动员参赛的一个有利因素,为使这种有利因素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优势,还需要在备战及参赛过程中进行精心的安排和细心的准备。首先,本土备战期间要改变以往的竞赛计划,在比赛举办时间和地点上为运动员创造条件,以适应比赛城市的气候特点。其次,要主动适应本地各种不利的气候条件,以备比赛时气候突变带来的不利影响。在赛前日常训练中,坚持从实战出发,尽量不因气候变化而改变训练计划,对比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气候变化做好应对性训练。第三,分阶段交替安排气候适应训练。如前所述,竞技实力是本土运动员制胜之本。因此,不能为了过分追求对气候的适应而放弃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培养。在备战过程中,要把培养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提高运动员对气候的适应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全面提升运动员综合参赛能力。

4.2.2 精心设计与选择场地和器材,并积极适应和熟悉

考虑到场地器材的熟悉和适应程度对运动员竞技表现的巨大影响,在备战和参赛过程中应树立一切以方便主队作战以及代表团队的组织指挥工作为出发点的指导思想,具体措施如下:1)主办国办赛方与参赛方密切协作,共同完成对赛场的设计和器材设备的选择。主办国的办赛方在场地设计与器材选择方面有一定的话语权,因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与参赛方的运动员、教练员及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沟通,全面了解和掌握本国或本地区运动员的特点和喜好,选择和设计适合本土运动员参赛的设备器材及场地条件。对于非统一标准场地,主办方的操作余地相对大一些,而对于统一标准场地,则主要考虑调整比赛场地和器材的细节,如调整赛场的布置、选择器材的软硬程度、风向、光线、灯光照射的角度、水的温度、赛台高低以及器材的摆放方向等细节工作。同时,对于一些非比赛专用的场地或设备也应全面为主队考虑,比如为主队提供专门的休息室、功能房、会议室以及必要的录像放像科研设备。播放主队喜好或熟悉的背景音乐等。2)积极安排主队适应比赛场地与器材。在备战过程中,有条件的主队可提前进入比赛场地训练,没有条件的队伍也要创造其他条件适应场地。同时,为了避免长期在比赛场地训练所引发精神疲劳、适应过度等问题,可考虑间歇性转场训练的方式来提高运动员的兴奋性。如我国射击队在备战北京奥运会期间,为避免长时间在比赛场地和环境中引起厌倦,拟在比赛前的一个月转场集训,场地条件可稍微差一些,以提高运动员重新回到赛场的新鲜感和满意度。在比赛期间更要处理好赛前训练场地器材的安排,事先为主队联系好赛场附近的其他训练场地做准备活动,避免赛前训练场地拥挤。

4.2.3 与媒体广泛合作,引导媒体的正确导向

1)处理好与媒体的关系,可以定期举办运动员媒体见面会、午餐会、新闻发布会以及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安排媒体现场采访运动员的备战、参赛等交流活动,这样既给媒体更多正面了解运动员(队)和宣传运动员的机会,也避免了一些道听途说、歪曲事实等小道消息的传播。2)做好保密工作,防止重要信息的外传。3)积极引导媒体的宣传时机、节奏和导向。

4.2.4 提高观众素质,利用观众效应

一方面,主办国应大力宣传各种运动项目的观赛特点和要求。可采用张贴海报,利用宣传栏、印发小手册,或在大、中、小学校里讲座等多种形式,培养观众的文明意识和人文素养,以展现本国和本地区良好的公民形象。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观众的区位意识,民族意识,为本土运动员呐喊助威,营造良好的主场气氛,激发本土运动员的参赛动机水平和顽强拼搏精神,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在具体操作中可以采取预留座位,安排观众引导员等措施保证观众效应的最大化。当然,对于不同的运动项目应当采取区别对待,如集体球类项目、体能类项目,给观众预留座位越多越好,以此形成强大的本土观众群;对于心理稳定要求高的项目,如射击、射箭等,则不提倡观众的过分热情;而室外项目如竞走、马拉松等则还要注意在沿途和折返点组织好观众,使运动员能够在全程感受到观众的支持和鼓励。

4.2.5 做好家人亲属的工作

家人和朋友对本土参赛的影响,不同的项目差异较大,因此,同样需要区别对待。对于体操、跳水、射击等项目一般不鼓励家人亲属到现场观赛,如王义夫总教练就曾私下叮嘱运动员家长,即使到现场看比赛,也以不告诉运动员为宜。

对于集体球类、田径等体能类项目要鼓励运动员亲属到现场观赛,如国家体育总局足球运动管理中心在2008年奥运会程序化参赛方案里就把“运动员家属观赛的组织和安排”作为一项由专人负责的重要工作,并对所有家属从赛前10天开始到比赛结束的整个活动制定了具体详细的计划。

4.2.6 构建本土参赛保障体系

保障是参赛系统顺利运转的润滑剂。鉴于本土参赛与异地参赛的差异性,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全面系统的本土参赛保障体系是实现本土参赛目标的重要工作。其主要工作应紧紧围绕运动员的食宿、医疗与恢复、交通与通讯、科研等方面全面展开。

1.提供特殊的食宿安排方案。在饮食方面,要充分考虑本土运动员的体质状况、饮食习惯、项目特点、赛程密度等因素,在进餐时间、食物种类、口味、食品安全、就餐环境等方面提出适合本土运动员参赛需要的个性化方案,以充分保障运动员的营养摄入与储备,比如,延长就餐时间,本土运动员可以根据比赛时间任意选择就餐时间;按照运动员的要求,为本土运动员提供各种口味的食物;根据不同项目的营养需求,安排不同项目的特殊食品等等。但是,为了运动员的饮食安全,要对食物的来源、质量等进行更为严密的监控,并禁止本土运动员在指定地点外就餐。在住宿方面,更要综合考虑赛场位置、驻地周围环境、交通状况等各种因素,为本土运动员提供舒适、安静的住宿条件。如果是大型综合性比赛,如奥运会、亚运会等,为了保证赛前训练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还要根据比赛时间的先后顺序,采用分批入住运动员村的方式。

2.为本土运动员提供专门的科研、医疗与恢复团队。除了赛事组织者为所有运动员配备的公共医疗团队以外,为了保证本土运动员比赛过程中的医疗与恢复需要,还要为本土运动员成立专门的科研、医疗与恢复团队,并安排专门的住所和有关设备器材,该团队要与专业机构密切合作,配备医疗、体能恢复等领域的专家,与运动队原有的科研人员、队医、康复师等共同负责运动员的各项医疗恢复事务。

3.做好本土运动队的交通与通讯保障工作。与本土运动员专门的医疗与恢复团队一样,在本土参赛期间,要为本土运动员及其代表团其他成员配备专门的移动通讯设备,以保证运动员、教练员及代表团与其他人员交流通畅;同时,还要为本土运动员提供单独的车辆和其他交通辅助设备,以节省运动员奔赴赛场的时间或应对其他意外情况。

4.增强代表团凝聚力。鉴于本土参赛运动员对代表团依赖性减弱,凝聚力不强等现象,代表团的领导层及运动队的管理者要加强对运动员的管理和教育,严格限制运动员与代表团以外各类人员的接触,回避不良的信息,以减少外界对运动员的干扰,使运动员真正把代表团作为自己的“家”,依靠它,信赖它。

4.2.7 强化竞赛管理,积极应对规则,争取裁判支持

本土参赛的竞赛组织管理工作任务重,头绪多,操作性强,影响面广,直接关系到本土参赛的成败,因此,主办方应及早准备,积极介入,协调各方关系,保证本土运动员有一个良好的竞赛环境。其主要措施如下:

1.提高竞赛组织力度,协调各方关系。一方面要加强同国际单项协会的交流与合作。单项组织无论从开展工作还是项目发展的角度,都会积极与主办国交流合作,保持友好关系。因此,采取适当的机会积极向国际单项协会争取各种有利政策,推荐更多主办国人选进入国际体育组织和重要岗位,组织更多人员参与竞赛工作,能够造成人多势众的局面,无形中也会给对手一定心理压力,对主办国运动员参赛心理起到积极的平稳作用。同时还要协调同国际技术官员的关系,使之在某些“临界”条件下提供对本土运动员更有利的比赛结果。在备战和参赛过程中,要主动改善同国际技术官员的关系,对于技术官员的合理要求,应予以妥善解决,要坚持原则、妥协枝节,要学会忍让,勇于牺牲个人利益,以此获得更多的支持和更加有利的参赛环境。另外,还要积极参与竞赛规程的制定,争取最有利的结果,合理利用规程,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做好抽签分组、场次安排和出场顺序工作,争取最有利于本土运动员的结果;争取分组抽签最好结果,尤其是大型综合性竞赛,日程安排更是对整个代表团起到调控比赛节奏、鼓舞士气、扬己之长,避己之短。

2.提高本土参赛工作人员的素质。应培养本土参赛工作人员高度的责任心和顾全大局、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培养积极健康心态和良好的自制、决策、组织协调、开拓创新能力;应培养本土参赛工作人员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精湛的业务技能。既要精通项目,还要擅长语言;在对外交往中,既要足智多谋还要不漏锋芒,在遇到竞赛组织工作中的问题时能够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化被动为主动;应在各队、各部门之间积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通过内部挖潜力,外部学经验,全方位提高本土参赛人员素质。

3.发展战略伙伴关系应做到全面分析比赛形势,分清“敌友”。首先要对比赛的主要对手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把对手分成等级和层次,再结合自身的实力,确定主要对手。对于伙伴,要充分利用主办国的一些便利条件,为其提供场地设施,提前安排适应性训练,还要在信息、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以此提高战略伙伴的实力,进而限制主要对手。对于主要对手,认真做好形势及对手情况分析,对于其提出的长期驻训的要求,本着对主办国有利和避免外交摩擦原则,采取适当的方法给予限制和拒绝。

4.做好裁判员工作。本土参赛裁判员因素之所以被认为是一个有利因素,并不是人们想象中暗箱操作、贿赂裁判员的原因,而是主办国与国际单项组织相处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良好关系的结果。因此,在与国际单项组织、裁判员接触和沟通的过程中要做到:讲究方法、有节有度、遵守原则、巧妙从现实情况出发、坚持正面工作、不授人以柄;赛前积极聘请国际裁判讲学,让运动员了解最新规则和不同裁判员的执法风格、尺度;做好裁判友好工作的同时要注意不过分渲染,不能使教练员、运动员产生任何依赖裁判的意识,否则一旦比赛出现问题,可能会怪罪“裁判工作不到位”,甚至出现场上不冷静的现象。

5.提高本土裁判员的执法水平,深入研究规则,严格执法,并积极推荐本土裁判员进入到国际赛场。

4.2.8 加大心理训练力度,缓解本土作战压力

影响运动员本土参赛的心理因素包括可控和不可控两个方面,心理对策主要围绕降低运动员压力和减小现场干扰两方面来制定,这两方面交叉包含着可控与不可控因素。因此制定对策的过程中,两者可同步进行。

1.综合调试可控因素指的是可以为各队配备心理教练或专家,心理工作者要长期驻队,实施个体化的心理咨询与能力培养;加强团队凝聚力营造,通过团队的调节、润滑作用缓解运动员的个体压力;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励志教育,提高运动员的思想境界,把自我价值实现提升到组织价值的实现,缓解和降低个体压力;把心理能力训练纳入系统训练体系,在诊断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个体化的心理能力训练计划,提高运动员的综合心理能力(合理的认知能力、情绪调控能力、逆境应对能力、积极表象能力、应激唤醒调节能力、自我减压放松能力等),通过各种模拟训练和比赛提高运动员的比赛环境和不利干扰的应对与适应能力;在赛前状态培养过程中,采取综合措施,特别是心理学措施(如鼓励式教育、成功表象、优势比较、合理心理定向引导、心理战术准备等)提高运动员的自信,建立正确的比赛心理结构,培养最佳参赛心理状态;制定个体化的参赛心理对策库,并加强有关训练,形成有效合理应对能力,如常规参赛程序对策和突发事件应对对策。

2.减少不可控因素的负面影响。不可控因素主要来自运动员外部环境,包括社会期望、团队期望、现场干扰等。对待不可控因素,应制定有关措施加强控制,最大程度地减少不可控因素的负面影响。如赛前对报纸和电视实行管制,运动员之间不互相讨论或交流社会上的报道,回避亲朋好友的转告;代表团领导要把握关爱和鼓励的力度和频度,避免使用不当会给运动员产生压力;建议不分管业务的领导不要对运动员的程序化参赛实行过多干预;对教练员要通过心理知识传授,提高其临场指挥与心理把控能力,包括提高教练员的临场心理能力等。易于受到重要他人影响的项目如射击、体操、跳水等项目应尽量回避重要他人,或约束重要他人的负面影响行为,如前文提到的不允许家长或亲友现场观看比赛等具体措施。

4.2.9 加强运动队的管理,坚决抵制兴奋剂

1.提高政府重视程度,做好企业、社会团体工作。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各相关部门参与的赛事组织委员会。赛事规模越大,级别越高,组委会所涵盖的相关部门越广,人员相应的也会越多。以此更好地整合本土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应细化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义务,协调各方关系,形成合力。处理好与比赛有直接联系的企业、商家、赞助商、社会团体的关系。充分肯定他们对本土参赛的作用,并积极给予相应的回报。同时晓以利害关系,尽量减少他们对办赛人员及运动员的干扰,创造保持平常心的良好参赛环境,确保办赛和参赛任务的圆满完成。

2.加强队伍管理,本土参赛,队伍管理难度加大已成为各运动队的共识。因此,应在备战和参赛过程中加大管理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负面影响。队伍实行封闭或半军事化管理,指派专人负责检查和监督运动员生活制度的执行情况,不给运动员业余生活的“绝对自由”,必要时给予干预和指导。制定队伍管理规章制度,授权相关部门严格执行。摒弃官本位主义思想,对于不利于运动员备战的领导或代表团其他成员的关心可婉言推辞,全力为运动员提供备战和比赛环境。

3.充分利用其他运动队本土适应性训练的机会,搜集各类信息情报。其他国家和地区运动队到本土进行适应性训练,一方面会间接地减弱本土运动员的适应环境优势,但同时,它也为本土运动员了解对手、学习对手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本土运动队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在不违反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对对手的训练、比赛进行全程录像,并安排专业人员,观察、记录对手的各项其他活动,以此全面了解对手的技战术、人员安排、训练方法、恢复措施等特点,并进行细致的梳理和分析,做到知己知彼,同时,还要做好保密工作,对自己的训练、比赛进行封闭,或制造一些假象,迷惑或干扰对手的判断。如果有机会与对手交手,则更要有细致的计划和方案,做到既了解了对手,又不至于过早暴露自己。

4.加大打击兴奋剂的力度。兴奋剂问题是关系到主办国(或地区)声誉的一件大事,无论本土运动员取得多么优异的运动成绩,一旦出现兴奋剂检查阳性事件,所有的成绩都会付诸东流,并给主办国(或地区)带来极坏的社会影响。因此,主办国(或地区)一定要高度重视兴奋剂问题,并采取严格的措施予以坚决抵制。具体措施应包括:加大处罚力度,一旦发现违法者,坚决开除;组织教练员、运动员、运动队管理人员学习反兴奋剂条例,强化部门和个人反兴奋剂意识;实行兴奋剂一票否决制,授权相关单位坚决抵制兴奋剂;加大兴奋剂监测的频率;提高兴奋剂监测的水平等等。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1.本土参赛指参赛主体以主办(或承办)国家或地区身份参加本国、本地区或本单位主办或承办比赛的行为和过程。它的特征包括政府支持的全面性和社会关注的广泛性、参赛目标的多元性和层次性、备战过程的长期性和阶段性、主办国优势的绝对性与相对性、保障的全面性与系统性。

2.环境因素中气候优势随室内、外和比赛持续时间的不同而大小不一。本土观众的数量和赛场气氛会给主队运动员增添信心,但对心理稳定性要求高的项目会造成负面影响。媒体的频繁采访、大量报道和过热导向可能影响运动员正常备赛和参赛;适应场地与器材等都可为主队提供有利条件。

3.保障因素中食宿、医疗恢复、交通与通讯属于客观存在的优势。

4.竞赛管理因素中主办国参赛名额多、参赛教练员数量多、分组抽签、场次安排、项目设置、比赛地点等都有具体操作的可能性,这是主办国与国际单项组织相处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尊重和理解的结果。

5.引起心理压力增大的诱因主要是运动员参赛动机水平不当、各种外界期望值高以及来自现场的干扰。

6.其他因素中国家重视程度高、企业及社会团体的支持力度大、语言无障碍、社会文化背景熟悉等有利条件也会带来外界干扰、增大本土运动员管理的难度。

7.制定本土参赛对策应依托、改造、利用和适应环境;构建本土参赛保障体系;强化竞赛管理,积极应对规则,争取裁判支持;加大心理训练力度,缓解本土作战压力;加强运动队的管理,坚决抵制兴奋剂。

5.2 建议

1.在参赛的基本理论体系尚未真正建立之前,研究有关本土参赛问题的确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很多的问题无法得到有力的理论支持,包括确定研究内容框架,理顺训练与参赛的基本关系、界定训练与参赛的临界点等。因而,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为尽量回避这些困难和障碍,选择了相对容易且直观的处理方法,即对影响本土参赛的因素进行明确地分类和全面地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但对于本土参赛这一复杂的系统来讲,其理论性及研究的深度还有待在后续的研究中予以加强。因此,建议有关专家、学者加强对参赛理论问题的研究,尽快建立参赛理论的基本逻辑框架,为今后本土参赛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本研究对大量的本土参赛案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并以此提出了颇具创新性的成果和对策,但这些成果及其相应的对策仍需得到本土参赛实践的检验,因此,建议加强与本土赛事的主办单位和相关部门的联系,使研究成果尽快与本土赛事的实践结合,以验证成果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1]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本土参赛因素分析会议[C].北京:国家体育总局竞体司备战办,2006.

[2]丁雪琴.影响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因素分析[J].中国体育报, 2007-10-18.

[3]刘鹏.备战2008年奥运会暨2005年冬训动员大会讲话[Z].国家体育总局内部资料.

[4]刘鹏.2008年在2008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的主题报告[Z].国家体育总局内部资料.

[5]逻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马红宇,田麦久.易地参赛环境的理论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1):57-59.

[7]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8]殷小川.我国甲A足球联赛中主场优势影响因素研究[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7,(3):30-35.

猜你喜欢

主办国教练员因素
腹部胀气的饮食因素
四大因素致牛肉价小幅回落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论高水平教练员教育培训的“学习投入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世界杯足球文化解读及其与主办国文化的关系探究
第26-30届奥运会主办国奖牌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1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教练员的执教艺术
《流星花园》的流行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