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1例拇指再造术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2010-02-17韩淑娟余庆梅

中国医药导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拇指皮瓣患肢

韩淑娟,余庆梅

(河南平顶山煤业集团总医院,河南平顶山 467000)

拇指与手指相对是完成捏握功能的基本条件,拇指占手指功能的40%,一旦造成缺损,手的对捏功能就会完全丧失,不仅影响美观,而且使手的功能发挥受到严重影响,妨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2月先后为31例拇指缺失患者行瓦合型示指背侧皮瓣、环指掌侧皮瓣再造拇指术,31例全部成活,无论是功能和外观都取得非常满意的效果。现将此类患者的观察与护理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1例,男29例,女2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61岁。全部因机器致伤而急诊入院。患者入院后立即行术前准备,对已完全离断的指体部分,保存于低温环境中,防止细菌污染,降低氧耗和组织变性。术后给予抗感染、抗凝、活血药物支持和红外线灯烤治疗,严密观察再造拇指的颜色、温度、指腹张力及血运情况等。

1.2 术前护理

1.2.1 心理护理 患者多为年轻人,手指功能是否恢复是患者焦虑和痛苦的主要原因。伤后的疼痛与对手术的焦虑往往使患者烦躁不安,护士接诊后应以高度的同情心、爱心与患者进行沟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手术的过程、健康教育知识,再造的功能及注意事项。并用图片展示成功的病例或同类患者现身说法,鼓励其面对现实,使患者能放下思想包袱,消除不良心理因素,树立对手术的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治疗。

1.2.2 术前准备 患者入院后立即行常规术前检查,详细检查心、肝、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及出凝血时间,制订最佳手术方案。进行供受皮区的备皮、消毒工作,做好破伤风抗毒素的皮试与注射,完善术前准备。避免在患者的肢体进行输液、抽血、监测生命体征等血管破坏性操作。

1.3 术后护理

1.3.1 病室的准备 再造患者应住隔离病室,每日空气消毒一次,并适时开窗通风。室内应保持整洁、安静、舒适,室温保持20~25℃,避免寒冷刺激和各种干扰。

1.3.2 疼痛护理 因疼痛可引发紧张和焦虑,易导致机体发生生理变化而诱发血管痉挛,因此要进行预防性用药。护理中与患者多沟通、多交流、多倾听,建立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给患者以安全感,充分发挥心理镇痛作用。

1.3.3 一般护理 认真制订好护理计划,术后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2周,防止体位改变造成再造处血供不畅导致血管堵塞、痉挛。除按显微血管外科术后护理常规执行外,重点强调对全身情况的观察,认真记录患者24 h出入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避免机体发生代谢紊乱,从而有利于再造拇指的成活。

1.3.4 局部护理 术后抬高患肢15°~20°,使患手与肘部呈钝角,以利于静脉回流,局部消肿。用治疗巾或石膏托固定患肢,防止患者不自觉活动肢体,影响局部血液循环,由于患者生活不便,应给予多方面的照顾与安慰,多关心、多巡视,减轻患者的痛苦。局部用60W烤灯进行照射,与再造距离40~60cm,局部照射时间一般持续1周,以保持局部温度恒定,避免血管收缩而影响血运。但在患肢血液循环较差的情况下,则不宜使用灯烤,以免增加局部组织的代谢[1]。超声波测定肢体血液循环,非常灵敏,可测及指动脉的末端,既不增加组织损伤,又可反复探查值得推广。

1.3.5 严密观察再造拇指血供、防止血管危象 术后1周内应注意观察手指的颜色、温度、指腹张力、弹性等,并详细记录。术后24 h内每30分钟观察1次,以后每1~2小时观察1次。并经常检查皮瓣或再造指有无受压、牵压或扭曲等。一旦发现皮瓣或再造指呈苍白色,指腹瘪陷,皮温明显下降,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脉搏减弱,针刺指端无血渗出或仅有少许渗出,可考虑指端动脉供血不足,原因大多由血管痉挛所致,也可因血栓形成而引起。如皮肤和指甲呈青紫色,患指肿胀,可考虑静脉回流障碍,静脉血栓形成,炎性肿胀等。临床多采用食指触压法:即以食指指腹均衡按压移植皮瓣或再造指,其颜色苍白,除去压迫1~3 s恢复原来的粉红色者属阴性,超过30 s恢复者为毛细血管充盈慢,1 min后不能恢复,提示血管危象发生,一旦发现血管危象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必要时手术探查。

1.3.6 “三抗”治疗及护理 血管痉挛、栓塞、伤口感染是导致手术失败的严重并发症,故必须严格准时按治疗计划实施“三抗”治疗,即抗痉挛、抗栓塞、抗感染。护理人员在用药的过程中应严密观察用药的效果,防止出血倾向的发生。换药时要严格无菌操作,提高无菌观念。减少陪护与探视人员,避免精神刺激和情绪激动,加强病室和床单元的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引起感冒或空气污染导致伤口感染。

1.4 功能锻炼

1.4.1 功能训练期护理 拇指再造成活不等于再造成功,使再造成活的拇指获得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功能才是再造的目的。本组病例术后均采用石膏托固定,这样既解决了患肢的支撑和制动,又便于观察患肢的血运情况。术后1周负责护士及时与患者交流信息,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为患者解决各种问题。认真做好患肢的按摩,肌肉舒缩活动,以促进再造指血液循环,减轻肿胀,防止或减少其萎缩,每日3~5次,每次5~10 min。术后2周拆线行患肢各关节伸屈锻炼,每日3~5次,每次10~15 min,防止肌腱粘连,有利于功能恢复。3周后可根据不同部位进行针对性指导,如手部应进行抓、捏、握等锻炼,并逐渐加大活动量,定期做出效果评价。

1.4.2 功能康复期宣教 患者因长时间手指被固定,关节活动的灵敏度减退,加上患者对疼痛的恐惧心理,不敢进行功能锻炼。护理人员应积极鼓励与督促患者消除心理障碍,坚持手指屈伸功能的练习,并教会其功能锻炼的方法及运动量,每次练习的时间不宜过长,次数不能过频,综合练习的实施要求患者必须有主动性,护理人员做好健康教育,使其积极配合,循序渐进地按计划完成训练目标,使之科学合理,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1.5 加强出院患者随访,以减少变异

拇指再造患者的康复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为此科室建立了护患亲情联系簿,在患者出院时为其赠送图文并茂的康复功能锻炼手册,发放亲情联系卡,记录患者的联系电话,遇到问题时患者可以随时与科室联系,同时科室定期对出院患者进行电话回访,及时指导患者正确进行康复锻炼,提高健康教育效果[2]。

2 结果

本组31例拇指再造术后拇指全部成活,住院时间20~38 d,术后2周伤口拆线,拇指感觉灵敏,血运良好,治疗效果满意。

3 讨论

拇指再造患者因急诊入院,伤情急、恢复慢,因此,护理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做好围术期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工作,有效地预防血管危象、感染及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积极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健康教育与心理指导,教会患者功能锻炼的方法,使患者顺利完成治疗,及早康复。

[1]吕式缓.创伤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00-265.

[2]赖红梅.临床护理路径在骨科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变异管理和分析[J].护理研究,2006,20(2A):341-342.

[3]王文生,邢艳会.护患沟通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7):96-97.

[4]赵希转.舒适护理在手术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2):106-107.

[5]孙波,胡忠谋.第二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指86例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6):59-60.

猜你喜欢

拇指皮瓣患肢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绿拇指
有趣的拇偶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绿拇指
拇指甲中分以远缺损的修饰性修复
足内侧带蒂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
超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双骨折术后并发患肢水肿的效果分析